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原文由 想着你的笑 发表于 2013-8-6 12:47:33 :巴菲特等待了IBM80多年,去年入股10%,个人认为核心是IBM在企业级硬件+软件提供领域把惠普打败了,市场份额逐渐拉开差距,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IBM拥有自己的芯片,而芯片的处理能力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宕机恢复)要优于惠普。老巴等了80多年,终于看到IBM在这个领域建立了护城河!我记得巴菲特有个采访,谈到科技股IBM他看懂了,原因无它,长期盈利前景确定了,而且价格也不贵。这笔投资再次闪耀了巴老的投资智慧。
等了80多年,哇,这个,老头子得多小的时候就开始望穿秋水啊
1.私募排排网的本次专访,我本已婉拒。后来在其说明为基金评级机构对我公司进行的正常走访,答应在不报道、不涉及对具体市场、投资品种看法的前提下可以。因此作为一般性的只介绍本公司投资理念、投资观念的介绍性闲聊,其中很多是非正式的举例之言。但没想到还是被正式发表在了私募排排网上。我尊重评级机构的报道权利,但这不是我本人的意愿。对此我深感遗憾!其中言谈的不适之处,深表歉意!
2.今后我本人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徐星公司今后如有必要对媒体发表公告之类信息的,将有专人负责。今后如有朋友发现有公开媒体对我本人的采访报道,一律为假!
刚才看了?探和sosme过去的对话,其中lewie的观点身为赞同:
lewie:我相信,只要用一般人的生活常识去分析,都不会掉进琼民源、蓝田、银广厦这些陷阱里,而懂得分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价值投资人,也不会去买长虹、春兰、嘉陵、新大洲这些绩优股。我想说的是,在分析出一个企业的确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后,是否就可以持续不问价买入呢?比如,一个将来预期能达到1000亿市值的企业,当然你在30亿、80亿、150亿买甚至500亿买,都是正确的,但要明白,这个1000亿是虚拟的,而30、80、150亿是真实的,而1000亿这个目标,至少在当下是假设的,而在实现之前,是存在巨大可变因素的,即便是企业的创始人,以千亿为奋斗目标,既有战略又有执行力,但他也无法告诉你能在哪一年实现10、20、50亿的利润额。也说钾肥的例子,真正的超额收益,还是要来自信息的逐步公开化传递,如果没有25-90这一波,总体的回报就大为逊色了,而如果在90这样的价位还再继续拿下去甚至买入,我相信很大的可能,是收益率将迅速回落到利润增长水平甚至以下,因为长期投资回报率是很难长期大幅高于利润增长率的,如果能的话,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买入成本的低廉,这就是我说的用PE来看的缘故了。而从我自己的经验看,当一个企业透明度不断增高时,市场给予它的估值肯定无法回复到它还没有明朗时的高度了。再如中集的例子,最大的收益来自于2004年以后这几年的加速上升,但业绩也是在这个时间开始放缓,这个收益是否主要来自于市场估值的调整呢?本人看法,参加二级市场的投资,很大的一个吸引因素,是考虑流动性和估值波动带来的超额收益,如果纯粹是100%的企业投资,那身边实在不乏2倍PE的实业投资。市场给予一些长牛股极高的估值水平,甚至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上升通道,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优质品种的稀缺溢价以及投资渠道的狭窄,一旦这些背景因素改变,上面的现象也肯定逐渐消失。如果我们单纯地用这种表面的回报去衡量一个投资的成败与否,而忽略了这种回报还包含了其他的驱动因素,那•••
我听徐星公司的员工和客户都说过这样的话:事后看,张总的买入价总是那样舒服,总是很低的价位进。
看张总的文章,张总对价格其实很在意,只不过不是在意通常人理解的静态估值和业绩,而是在意的是经营阶段。像上面lewie举的例子很不恰当,盐湖90元时行业已经极度景气了,恐怕恰恰是张总最忌讳的“优势末期”了,傻瓜才会去买。lewie可能并不了解张总。
这一年,对徐星的投资理念体会很多,纠正了我以前很多机械幼稚的观念。感谢徐星,感谢张总!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9:56 , Processed in 0.0249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