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年中集的25周年大会上,老麦宣布,中集的下一个目标未来五年的战略框架,在2012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1000亿元,净利润50亿元。http://www.scol.com.cn/economics/qyxw/20070925/2007925111707.htm
乐观? 保守? 吹牛?

中集2006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是332亿元,
如果真如老麦所料的,那么到2012年如果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那么成长倍数 = 1000/ 332 = 3.01
看来我上面的5年3倍的估算还有点谱,呵呵!

请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集未来的对手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9: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lino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当然推动成本上涨,但箱价也会上涨,上涨幅度有时会超过原材料的上涨幅度,毛利率反而会上升,2004年就是这一情况,你可以看04年年报的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2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集未来对手的思考,我先发言吧。

先说集装箱领域,我认为中集未来的对手只会出现在其他国家

集装箱产业的趋势必然是不断向低成本的新兴国家转移。中国近几十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旺盛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目前拥有全世界90%以上集装箱产量的局面。未来成为新的集装箱生产基地的国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能取代中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兴旺的进出口贸易。潜在的对手可能是印度、越南、巴西这些国家,印度巴西都有非常丰富的铁矿资源,钢铁产业也不错。
这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工资不断涨、原材料价格也不断升高,确实会让人疑虑集装箱产业是否会提前转移。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才升值4-5%,而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印度卢比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12.8%,这一点大家彼此彼此。

由于集装箱是大宗体积的产品,生产出来后,运价昂贵,据说空箱百公里运价在60美金左右,这就决定了箱东都会尽量在贸易的港口附近购买集装箱,所以要取代中国的集装箱产业,那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也要很大,这就要求港口要发达,国内制造企业生产旺盛。我们知道,建设港口的周期很长,航线要畅销要一个过程,另外进出口企业从投资到投产,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产业环境绝不是几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老麦在今年股东会上谈到,他认为集装箱在中国至少还有10年的盛景。

保守一点,那至少6年之内集装箱行业将无人可与中集对抗。而且以中集全球化的眼光,真有集装箱行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那一天,相信他也会提前到新的接班国家布局的,不会犯当年韩国的失误。今年据说中集就有和合作伙伴在印度投资,不过是在车辆领域。

至于智能集装箱,我个人认为很大可能只会发展成集装箱上附加一个小智能设备,不会对集装箱的形状、规格和制造工艺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集装箱的主要用途是一个标准化的货物容器。所以将来拥有智能集装箱专利的企业不会对中集产生威胁,甚至于中集很可能会成为智能集装箱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结论:在未来数年,放眼世界,在集装箱领域,中集没有真正的对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贴由于seetomorrow,adwardxiong等高手的加入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刚才seetomorrow分析了集装箱和车辆业务,实际上罐式设备未来几年将会是39的黑马,这是老麦现在仍然底气十足的原因之一,罐式设备可以说是中国物流业的消费升级品, 未来其赢利不会比集装箱差,39迷们请耐心等待.

请seetomorrow继续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3: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点名了,不好意思再潜水了。

我周末把我的对中集B的根据格雷厄姆的分析发上来吧。现在先占个座。

昨天忘了说了,我绝对不是什么高手,只是在学习中。福探,sosme,pxj9902才是真正的高手。

[此帖子已被 edwardxiong 在 2007-11-8 17:35:0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9: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大佬们的分析.俺准备当中集B的股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0: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中集未来对手-集装箱领域

正如seetomorrow所言在未来数年,放眼世界,在集装箱领域,中集没有真正的对手.但我想补充一点.虽然中集没有真正的对手,可是,中集集装箱的用户都是世界级的巨头,议价能力很强,因其具有向前整合的能力和实力.所以,中集今后在集装箱领域不可能获得垄断或超额利润.只能赚取平均利润,继续充当现金牛的角色.现在集装箱行业的低潮,正是由于2004-2005年度行业的超额利润引来巨头们向前整合的结果.

所以我要说的是,虽无真正的对手,但也只能赚取平均利润.

[此帖子已被 LessIsMore 在 2007-11-8 10:44:2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0: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是个低毛利企业,如何解决目前的本币升值,通货膨胀,国内人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考验

麦团队的能力了,也许借这些不利因素,能消灭竞争对手,占领更大的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1: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正:"如果集装箱的高景气度发生在2006年而不是2007年"应改为"发生在2006年而不是2004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0 1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px9902j: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点击下面的“编辑”,就可以方便地修改了。

??

我也说说中集的一个插曲:

去年下半年乃至今年年初,各大名券商如中金、中信等发表大腕级的研究员的报告,声称中集2007年将有大的投资机会,理由是车辆业务进入爆发性增长,集装箱业务将进入恢复性增长,两者合力将出现中集发展的又一爆发期。

结果呢?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单纯靠预测行业形势,能保证捕捉到某股票的“最佳时机”吗?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还要“长期投资”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8:11 , Processed in 0.02147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