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集未来对手的思考,我先发言吧。 先说集装箱领域,我认为中集未来的对手只会出现在其他国家。 集装箱产业的趋势必然是不断向低成本的新兴国家转移。中国近几十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旺盛的进出口贸易,形成了目前拥有全世界90%以上集装箱产量的局面。未来成为新的集装箱生产基地的国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能取代中国: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兴旺的进出口贸易。潜在的对手可能是印度、越南、巴西这些国家,印度巴西都有非常丰富的铁矿资源,钢铁产业也不错。 这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工资不断涨、原材料价格也不断升高,确实会让人疑虑集装箱产业是否会提前转移。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才升值4-5%,而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印度卢比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12.8%,这一点大家彼此彼此。 由于集装箱是大宗体积的产品,生产出来后,运价昂贵,据说空箱百公里运价在60美金左右,这就决定了箱东都会尽量在贸易的港口附近购买集装箱,所以要取代中国的集装箱产业,那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也要很大,这就要求港口要发达,国内制造企业生产旺盛。我们知道,建设港口的周期很长,航线要畅销要一个过程,另外进出口企业从投资到投产,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产业环境绝不是几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老麦在今年股东会上谈到,他认为集装箱在中国至少还有10年的盛景。 保守一点,那至少6年之内集装箱行业将无人可与中集对抗。而且以中集全球化的眼光,真有集装箱行业从中国转移出去的那一天,相信他也会提前到新的接班国家布局的,不会犯当年韩国的失误。今年据说中集就有和合作伙伴在印度投资,不过是在车辆领域。 至于智能集装箱,我个人认为很大可能只会发展成集装箱上附加一个小智能设备,不会对集装箱的形状、规格和制造工艺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集装箱的主要用途是一个标准化的货物容器。所以将来拥有智能集装箱专利的企业不会对中集产生威胁,甚至于中集很可能会成为智能集装箱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结论:在未来数年,放眼世界,在集装箱领域,中集没有真正的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