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1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发贴,请福探和pxj9902君以及各位大大批评.

中集在05-07年,管理层使用高超的财务处理技巧,苦苦维持着利润上涨的表象,可惜,扣除"平滑""投资收益"等财务手段,主营业务实际利润负增长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这是03-04年集装箱牛市的苦果,中集不能不亲自品尝。

巴老说,不想拿10年的股票,一分钟也不要拿。那我们是不是也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来分析中集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探讨中集崛起的秘密,我认为,才是分析今后中集走向的基础。那么,是什么支持中集成为中国企业的长牛的呢?下面是一点陋见,请指正。

中集的优势:

1、国家层面:

A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高速增长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国际化大公司,很多都出在制造业,比如中集,振华港机,三一等。B较低的所得税率。对比中集在国外收购的同类制造企业,国内企业的实际税负特别是中集高速发展的几年,是较低的。我觉得这就是中集年报中所说的“依托中国优势”的最大保证!

2、公司层面:

A、产品的世界性,就是说世界的主流性。B、依靠低制造成本,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的制造业务,先在全球打开局面,然后再向高端发展。逐步把产品系统化,全面化。中集的拳头产品正是技术低、价廉物美的“干货集装箱”。这一点,想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其他企业,比如三一,它们就没有这么顺,因为“高技术”这不是中国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优势。C、管理层的前瞻性优势。中集管理层对“大势”的判断,一直让我心服。D、根据“大势”,踏踏实实的做事,如旋转的陀螺,虽然每一下力很轻,但越拨越快。E、高超的纵向并购和整合手段。对每个企业来说,并购和整合都是难点,而中集就象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把大大小小的集装箱企业,轻松形成1+1>2的效果。F、全球化营运优势。G、公司治理完善,双巨头的股东模式值得赞扬。

总结:如果按照以上分析,中集对“半挂车”“登机桥”“铁路运输装备”行业的进入和发展,让人值得期待。那么,中集如今的“困境”是如何形成的呢?也许,研究如今的“失败”让我们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中集的劣势:

A、最明显的劣势,无疑是主营中集装箱行业的“供大于求”,这直接导致定价权的丧失从而进一步导致目前世界的集装箱企业难于度日。这一点,根据经济规律,肯定会得到改变-----只要产品不变,就一定有人提供它。我对中集度过这样的困境充满信心。

B、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通货膨胀对出口企业的“双杀”。这使得中集“价廉物美”这一核心优势部分丧失。

C、新所得税法和劳动法的执行,进一步影响中集“价廉物美”和实际利润。

D、中国或者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影响。如果用一个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的话,我认为这一点并不重要。

E、公司层面上,近年来管理费用猛增,并且管理层解释含糊其词。是管理层已经乐于享乐?还是其他原因,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我认为,期间费用控制这一块,相当重要,这决定了中集的未来走向。“坏公司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好公司变坏总是先从费用开始”

F、横向并购。中集的纵向并购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横向并购呢?这是个新课题。我们假设管理层依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中集的横向并购,能源化工装备也好,海油工程也好,均需要高技术性。这是和集装箱,半挂车等最大的不同。由于对以上两块业务确实不熟悉,我难下判断。只能把它视为额外的“红包”,但这样的“红包”是不是能够成为装钱的口袋呢?只有等待。

总结,BC两点可能成为很多出口企业的致命问题,中集能不能脱身而出?由于我国“人多”这一事实,低成本优势我认为不会完全丧失,但愿在国家完全老龄化之前,我们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可以和国外的公司分庭抗礼了。

一些陋见,诚心向各位大大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报表分析之一:

1、 关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这里与报表计算的有些不同,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包括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这里将其一并扣除,则公司0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ROE=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15%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也将计入资本公积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扣除了

9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3亿,10年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年均复合率为26.7%,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ROE均值为19.6%,这就是剥去高超的利润平衡术和以04年井喷情况后的相对低潮公司真实的长期业绩表现。还39一个真面目,之所以再次用10年数据,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因为10年前市场对39的态度和对老麦的疑问与今天一模一样,那时不管用宏观经济、行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等任何分析都很难分析到今天的情况,长期持有唯有靠信念这一与学历、知识水平、个人资产等无关的因素,长线投资知不易行更难,10年后39又会如何?只有天知道,老麦也不知道。

2、 关于集装箱业务

2007年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只有可怜的9.3%4.1%,毛利率未来还会不会下降?

Ø 除非集装箱产业发生转移到其他国家,否则连胜狮(主要在大陆生产集装箱)都要亏钱的行业毛利率可能再大幅下降吗?

Ø 集装箱产业不会转移到印度,因为没有印度足够的钢铁,也不会转移到越南因为越南的贸易量不够;

07集装箱业务的净利润约为14亿元,为EPS贡献了0.53,假定行业内其他公司不赚钱,则全行业的利润不足2亿美元!真是一片惨烈的红海!39的今天是中国许多制造业公司的明天.

39需要转型,幸好06年的股票大牛市为其转型帮了大忙.

[此帖子已被 pxj9902 在 2008-4-5 1:40:1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09: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投资200039,2001年成功逃顶,现在看200039,就象站在海边的土堆上眺望巍峨的喜玛拉雅山.引用唐婉一句名句,-----错 错 错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22: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报表分析之二:

关于车辆业务

139从事车辆业务的包括车辆(集团)公司和CIMC USA INC

2、车辆(集团)公司历年业绩

2005

2006

2007

收入

34.32

58.11

90.24

营业利润

1.11

3.26

2.71

净利润

0.43

2.05

2.44

净利润率

1.3%

3.5%

2.7%

ROE

23.5%

13.2%

公司自2002年进入车辆领域, 5年后的今天仅为公司贡献了不到15%的利润, 净利润率也只有2.7%,应该说, 车辆业务的发展没有预想的好, 车辆领域是一片比集装箱更红的红海,正因为如此,0739的以下的一些举动就很好理解了

Ø 对车辆业务进行激励,年报披露,2.2亿份受益单位一期已分配4500万份,其中,老麦认购1000万份(),赵庆生、吴发沛、李?辉等三人各认购300万;

Ø 迫不及待收购博格、安瑞科、烟台莱佛士,进入能源装备和海洋工程领域,3项并购约需61.7亿元,占07年末公司总资产的15%,净资产的39%,确有些悲壮,它表明39未来可能已不会将曾经寄以厚望的车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罐式设备和海洋设备才是39心中的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22: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核心业务曾经有过的高回报,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

1. 反周期的扩张策略(收购/自建), 以及, 资产规模急速扩张下, 强有力的整合能力;

2. 卓越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准, 使企业度过了惊险的难关. 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得到了教科书般的体现! 还有人记得若干年前市场对其现金流的一片质疑吗? 还有人记得该企业的增发希望被无情否决吗?

3. 当中集拥有了占细分产业产能50%的份额时, 突如其来的海运高峰使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即便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巨子也未曾对此有所准备, 反应迟钝). 因为中集的存在, 本该出现的"瓶颈"没有出现~~~~想想眼下的造船业吧~~

4. 对于主要原材料(耐候钢)价格波动的惊人预见. 附加值很低的产业, 这种"能力"(如果我们暂且将其视为某种能力的话), 很恐怖! 然而, 审慎的投资者的确无从判断这种"能力"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 必须认识到该细分产业的经济特征. 无论具备了怎样的市场"份额", 企业如果对主要成本要素和下游产品缺乏定价能力, 站在完整的周期角度, 注定不会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部门. 管理能力固然难能可贵, 但绝非全部~~

至于已经, 或者即将进入的新行业, 似乎同样缺乏高经济回报所必须的特征. 寄予厚望的投资人,在作出乐观判断之前, 应该对相关行业的状况深入了解(比如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运输设备制造业).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 对管理者, 以及(潜在)投资者的考验是巨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23: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兄,很好的分析,请问能不能点评一下基地B的业务,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23: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微观(或用显微镜)地来看中集的经营,似乎中集的成功更多是“幸运”或管理层的聪明所致??也可以归结为“幸运”,秦淮兄上面列举的几点就是。

但如果从经营战略角度看,我个人觉得,中集过去的成功,应该与其集装箱业务的性质有关:集装箱生产业务本是个资产周转率很高的行业,只要能尽快地将整个行业“整合”了,它就能维持较高的权益收益率。1994年,中集上市的第一年它基本就把这件事做好了。所以中集保持了10年多的高ROE。

而中集进入车辆制造领域后,我曾查了一下有关行业的资料,这个行业典型公司的周转率远不如集装箱生产,因此,我对中集能否在此领域须写以前的辉煌没有把握。同样,现在它进入罐装、海油工程等,能否取得成功,应对这些领域的业务进行详尽的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1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淮人家兄分析得非常入理,学习了。中集保持了10年多的高ROE,接下来很多年能否保持竞争优势呢,我觉得,对新进入的领域,是否具备同样的类似的特性,能够让中集发挥以前的竞争优势,还需要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12: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如果对主要成本要素和下游产品缺乏定价能力, 站在完整的周期角度, 注定不会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部门. 管理能力固然难能可贵, 但绝非全部~~”

虽然很多不确定性,但还是可以从产业特性来推断一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2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以归结为“幸运”,秦淮兄上面列举的几点就是。"

个人观点: 不能将中集以往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幸运". 无论是产业整合能力, 财务管理, 还是供应链管理能力, 都应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学习的榜样(标杆).

普通股投资者, 相对于实业家, 一个巨大的优势在于: 流动性, 以及, 取舍的便利.

因而, 我们有可能在对中集这样了不起的制造企业深表尊敬的同时, 对其内在价值上升的路径通过公开披露的讯息进行回顾, 继而对其未来的状况展开理性预期------最终, 完成一个最有意义的"取舍"决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7 00:12 , Processed in 0.02361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