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想着你的笑

1998年巴菲特在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的演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5 12: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kissingafool:对企业的了解有很多途径,现场调研只是其中一种,现场调研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对于一个外行,现场也只能看到很多表面的东西:工厂是否整洁,生产线是否在运作,还有很多时候还只能看看工厂的外观,就是有董秘陪同的调研,情况也不见得好多少。举个例子,我请你到我家来参观新房,我给你介绍的肯定大部分都是好的一面,我用的材料如何如何得好,我装修的过程如何如何辛苦,结果是你除了看到房子装得好不好以外,对整个装修过程的了解实际上是很浮浅的。因此现场调研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通过询问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却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行业内的优秀企业,特别当你是个门外汉的时候,这个非常有用。就像我们去看病,我们不会跑到医院去问你们这家医院好不好,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去问周围去那个医院看过病的朋友,如果还不让心,我们会想方设法找到当医生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告诉我这种病最好去哪家医院就医,如果问一个不放心,我们还会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如果超过90%(尤其是当医生的朋友)建议我去XX医院就症,那么XX医院应该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即使不是,出大错的可能性也非常非常的低。

以上是我的理解,欢迎讨论。

[此帖子已被 fancyfan66 在 2008-3-25 12:14:3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fancyfan66 在 2008-3-25 12:17:0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最近是去调研了呢?还是远离市场保持清醒思考去了?最近你好像沉静了许多。--也许是我的投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姐:“沉寂”?与平时一样啊?思考、学习调查等也与平时一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6 1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福探的指教,有道理!没有自己事先的预习和资料准备,光去调研,多数要被带到沟里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12: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往往喜欢听顺耳的话,但是一些客观有益的观点不仅不顺耳而且很残酷。一个投资人真的等到耳顺之年再平和地看待一切,已经太晚。

这篇文章的结论并无不妥,巴非特前无古人。有雄心反对这个结论,认为自己是后有的那个来者在张嘴提笔之前先看看自己的荷包,掂掂自己的斤两。

但是是否具备所谓七大特质就是秘籍,这也是作者一家之言,可以参考。

林园认为自己在这个年龄财富的数字上已经超越当年的巴非特。但是林最终是否能成为中国的巴非特还有很大悬念,巴在40岁已经有了一整套商业模式,而不仅仅是理念与钱。林最近A股集中独钓茅台,或许是高瞻远瞩,但是让我多少有点失望。

注定成不了巴非特并非意味着放弃做一个更好的投资者,但是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21: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仅仅看报表就对公司很了解了,为什么一定要跑上市公司呢?到公司实地考察,如果没有案头工作做基础,可能效果会相反。因为你可能被误导。

到公司实地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对一些业务不理解的地方做个了解。从其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那里了解与对直接公司了解一样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2: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想成为主动投资者,那么最好选择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今年5月3日,美国“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在奥马哈市举行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届时将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听听这位“股神”关于经济和投资的最新观点。

  巴菲特日前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专访时就美国经济、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次是过度的杠杆融资导致了目前的危机,美国经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出现转机。他说:“目前,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我也不认为投资者应该基于宏观经济预期而买卖股票。”“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手续费和总是试图战胜市场。”

  杠杆融资引发危机

  巴菲特指出,很难说目前的市场震荡是否与过去的危机有什么本质不同。市场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理性,一旦投资者趋于狂热或者被恐惧所支配,他们的市场反应就跟过去的非理性毫无二致。
他认为,过度的杠杆融资导致了目前的危机,另有些问题则与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过高有关。美国有大约价值20万亿美元的房地产,还有约11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其中很多抵押贷款并未出现任何问题,但也有大量的抵押贷款出现了风险。

  2006年,美国有大约3300亿美元资金被抽离了抵押贷款再融资市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的资金外流。而市场现在总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个15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但市场却失去了3300亿美元,而且是从优先级抵押贷款市场(prime mortgages)流走的,而不是引发信贷危机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巴菲特认为,杠杆(leveraging up)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刺激因素。

  他说,与此同时,私人股权投资为代表的杠杆收购潮(LBO boom)也失去了活力。总有一天,杠杆收购热潮还会再现。如果抵押贷款行业失去了杠杆融资的支持,这种痛苦是难以避免的。

  美经济尚未出现转机

  巴菲特认为,如果所有人认为经济衰退的阴霾很快就会结束,其程度也不会太厉害时,事实往往相反。非杠杆化(deleveraging)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而且也会有很大的痛苦。他说:“目前,我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我也不认为投资者应该基于宏观经济预期而买卖股票。”

  巴菲特说:“不要指望投资者从今天所看到的东西影响其投资策略。我们的投资者应当基于以下因素:第一,即使知道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股市会如何发展演变;第二,投资者不可能在选股上比别人优秀很多。股票只有在持有相当长时间之后才会称得上是个好东西。”
 巴菲特称,他对美国经济的长期走势依然充满信心,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美国经济不可能在每年、每月或者每周都表现良好。他说:“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这个观点,最好不要投资股市。我认为美国经济的生产率每年都在提高,这在长期而言是绝对正面的消息。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手续费和总是试图战胜市场。”

  巴菲特还透露,有人曾希望他出手拯救濒临绝境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公司,但在得知只有两天时间来做尽职调查时,他说:“饥不择食不是我的风格。”

  没有尽善尽美的市场

  巴菲特并不认为美国资本市场正在丧失优势。他指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它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前进。“如果你是伯克希尔公司的一员,我想你会认同我的观点,那就是天底下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资本市场。不过监管环境如何,人总是要持续不断地做傻事,而且监管能有效实施的限制因素也有很多。”

  巴菲特说,监管是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其效率则很难确定。他曾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一次晚宴谈论过金融监管的问题。随着投资工具日益复杂化,你每天的交易对手多达数百个,这些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和风险是很难监管的。他说:“如果我被任命为一名监管者,配备100名最优秀的员工,每天我从那些大型机构那里得到他们投资头寸资料,掌握他们在衍生品、股票或外汇的投资组合,我也无法告诉你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个人投资者应谨慎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巴菲特建议,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主动投资者,那么最好选择指数型基金,特别是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而且应该在一段时间里持续买入。

  他说,个人投资者可能无法选择最优的价格或者最合适的时机买入,他们最需要避免的是以错误的价格、买入错误的股票。个人投资者需要记住这么一点:你应当拥有美国公司的一小部分权益,而不是某个时间一次性全部买入。

  投资者有两件事情可能做错:你可能买入了错误的股票;或者你在错误的时间买入或卖出了股票。正确的事情是:你基本上不需要卖出你的股票。某些投资者在美国很多行业都有投资,如果其中一些行业陷入了不景气,总有其他的一些行业日子会好过些。于是他们可能变得贪婪起来。巴菲特说:“我一再声称,投资者应当在别人贪婪时自己谨慎,别人谨慎时自己变得贪婪。如果你在别人贪婪时比别人更贪婪,在别人谨慎时比别人更谨慎,那么你最好不要有任何投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9 08: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整体

两年前巴菲特相当难得地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他对当时股市的看法,警告投资人不要过度沈溺於过去两年股市热潮,并认为股市未来的表现将大大不如投资人所预期,果然之後道琼从一万多点一路往下修正。

两年後的今天,股市在九千多点上下盘整,所面对的是悲观的获利前景,前所未有的恐怖份子战争形态加上脆弱的消费信心,到底後续的股市会何去何从?就让巴菲特再度为我们指引方向。

以下的观点是源自於巴菲特在去年给一群美国大企业的主管所做的一场演讲内容,之後再融入最新的资料与见解,并与陆米思小姐共同将此讲稿修饰成为一篇专文,作为今年度财富年度投资人专刊的序言,以下就是巴菲特对当今股市的看法.

上一次当我在1999年提到股市时,我将之前的34个年头分作二阶段,结果发现两者的分别相当明显,我们发现头17年,道琼指数几乎没有变动,上涨了不到0.1%,而後17年道琼指数却一飞冲天,上涨超过十倍,事实上证明後来涨势不久就终止了(只是当时我并不确定会如此)

道琼指数
Dec. 31, 1964: 874.12
Dec. 31, 1981: 875.00

道琼指数
Dec. 31, 1981: 875.00
Dec. 31, 1998: 9181.43

如今我们实在是无法单纯地以国民生产毛额来解释为何股市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事实上第一个阶段的GNP成长率,较第二阶段多了近一倍.

那?到底是什?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呢?个人将将股市如此反常的现象,归诸於二个关键经济因素与一个与心理有关的力量造成这种结果,
GNP增长:
1964-1981: 373%
1981-1998: 177%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与大家重温一下”投资”的定义,这是一个最简单但却又最容易令人遗忘的观念,所谓的投资就是今天投入一笔钱,并期待明天可以收回更多。

这个观念引导我们进入我们所要讲影响股市的第一个关键经济因素-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就好像自然界的地心引力一样,不论何时,不管何地,利率任何的些微波动都会影响到全世界所有资产的价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债券,但这道理同样适用於其他各项资产,不管是农场、石油库存、股票与其他金融资产,假设今天市场利率是13%,则未来年度一块钱的价值可能与市场利率4%时的价值,有天壤之别

所以就让我们来看看过去34年长期债券利率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头17年利率大幅上扬,这对投资人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事,跟著之後利率又大幅下挫,为投资人带来了福音

长期国债利率
Dec. 31, 1964: 4.20%
Dec. 31, 1981: 13.65%
Dec. 31, 1998: 5.09%

另一个关键的变数就在於人们对於未来投资报酬的预期,在头一阶段,因为公司获利前景不明,所以大家的预期不高,但在1980年代初期伏克尔接任联邦银行理事会主席後,大力作多,使得企业获利达到193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

当时投资人对於美国经济失去信心的原因,一方面在於过去企业获利成绩不佳,一方面在於利率高挂使得获利预期更形缩水,两项因素加起来导致1964年到1981年间,股价指数停滞不前,即便同期间GNP大幅成长,企业规模日益成长,但其价值却无法彰显。

然後这些因素在第二阶段整个反转,造成GNP缩水但股票市场却大长的怪异现象,一方面企业获利率大幅提高,一方面利率又不断下跌,使得其预期获利更显珍贵,这两项利多为股市上涨带来巨大的动能,最後再把我所提到的心理因素加进来,眼见股市大涨,投机的交易蜂拥而入,终於导致危险的悲剧一再重演

两年前我相信这几项有利的因素已渐渐走到尽头,未来股市想要继续大涨,除非长期利率能持续下滑(当然这是有可能的),或是企业的获利有更大的改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性较小) ,若观察过去五十年企业税後净利占国民生产毛额的比率,你会发现这个比率大概都介如4%到6.5%之间,超过6.5%的机率微乎其微,就算是前两年获利情况颇佳,也不过是6%,今年更可能跌到5%以下

以上是我对过去几十年来股市截然不同的变化所做的解释,但现在问题又来了,这种结论对於未来股市的解读有何用处??

试著找出答案,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二十世纪,事实上那是属於美国人的世纪,我们发明了汽车、飞机、收音机、电视与电脑,大放异彩,国民生产毛额(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破记录地净成长了702%

当然二十世纪也经历了一些困难的时候,像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不过长期来说GNP的成长仍然相当显著,或许有人认为稳定的经济成长反映在股票市场上也应该会稳定的成长才对。

不过事实却不是如此,就像先前所解释的过去34年的股市表现,对比是如此的强烈,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期也是如此,以1900-1920年来说,拜电力、汽车与电话所赐,经济活动大幅成长,但股票市场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大概只有0.4%的年成长率,这堪与1964到1981年相当,

道琼指数
Dec. 31, 1899: 66.08
Dec. 31, 1920: 71.95

接下来的二十年,股市一飞冲天,到1929年一度大涨430%,19年後又回档一半到177点,虽然同期的GDP成长了50%,结果接下来的17年股市大涨五倍之多,之後就是我们最早提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先冷後热,以高档结束了这个辉煌的世纪

若我们用一种不同的分法,总计过去100年中,大约有44年的股市是大涨,道琼总计上涨了11,000点,剩下的56个年度虽然经济大幅成长,但道琼总计仍下跌了292点,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举国上下大家都在努力赚钱之际,股市竟然停滞不前,若扣除股利,投资股票的人恐怕还会亏钱,我想答案就在於一般投资人一而再、再而三重复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先前所提到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大家习惯往後看的投资心态,就好比看著後照镜在开车一般,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二十世纪初期的那一段期间,在那时股票的预期股利报酬率通常远高於债券,这种机会现在当然是很少,但在当时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股票的风险较高,所以必须要有相当溢价才会考虑投资

然而自从1924年有位叫Edgar的先生写了一本”长期投资-普通股”,书中归纳过去56年股票市场的变动,并做出一个惊人的假设,表示股票在通货膨胀的表现远较债券来的好,这假设事後被认为完全正确,从此也刺激股市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在向各位报告作者所发现的事之前,我想要引用一代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一段话,当他在1925年看过这本书後,他下了这段注语,或许本书作者最重要也是最新的观点是一家管理良好的公司不会把它所赚的钱全部发放给股东,在公司情况好的时候,他们会倾向将部份的钱保留在公司以供营运之用,如此便能发挥复利的效果,以钱滚钱产生良性效果。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使在当时也是如此,人们当然知道公司不会将所赚的钱百分之百分给股东,当时的投资人并没有想通其背後的道理,但当这位作者跳出来说为何股票市场的表现会优於债券,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公司会保留部份盈馀,而这些盈馀又会产生更多的盈馀与股利。

等大家想通这点後,从此股市便一飞冲天,在作者的启示之下,大家蜂拥抢进股票,期待获得更高的报酬,对美国人来说,这项发现可以媲美原始人发现火一样令人兴奋。

不过没多久,所有的投资人便被火烧到了,股价大涨使得股票的投资报酬下降到与债券相当,之後甚至更低,剩下的就是现在投资人很熟悉的,因股价大涨促使投资人抢进,至於下场则因买进时点而有所不同。


记得1972年时,基金经理人大举加码持股,道琼收在1020点高点,到了1979年道琼下跌20%,个人觉得应该是大举买进股票的时机,因为当时的股票投资预期报酬远高於债券,但基金经理人却反而出脱持股,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基金经理人的操作彷佛是看著後照镜在开车” ,这种战到一兵一卒、至死方修的策略,事後证明是非常耗费成本的

当时长期债券的报酬率约为9.5%,而投资道琼绩优股的报酬将近有13%(在我印象中,巴菲特认为95%的美国公司未来为了维持现在的竞争地位所耗费的资本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相当。这样不考虑未来成长的情况下,7.7倍的市盈率就意味着13%的预期报酬率),孰者为优,高下立判。

就像葛拉罕曾告诉我们,短期来说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个体重器,贪婪与恐惧或许在投票时颇具影响力,但却一点份量也没有。(如果股票价格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那么股市整体亦服从这个原则,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因素也是影响股市整体内在价值的因素:利率和利润。)

个人认为若以二十年为期,13%股票的投资报酬应该很轻易地就能打败表面9%的债券报酬,所谓的表面意思是指票面利率6%半年付一次息的债券,而股票系代表对於特定企业未来盈馀具有分配权的一种金融工具,不管是分配股利、买回股份、出售股权或是清算,事实上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债息,只是背後的股东因股权移转来来去去,但整体股东的利益完全取决於企业经营的成果,投资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估计这些数字的可能性

当然目前要估计个别股票之债息的多少难度越来越高,但若要估计整体股市的数字却不是一件难事,就像是1978年时,道琼指数在850点,而整体股票预期报酬率即为13%,当然13%只是一个平均标准,而不是保证,然而你一样可以在那时投资一些股票,事实上就等於买进一些年利率13%的债券一样,这比起投资9.5%的债券要好的多,事实上後来股票市场的表现也确实比债券要好,这情况碰巧在我的投资生涯中一再发生,但就像凯因斯一再提醒我们的,股票本来就具有某种优越性,只是这种优势须在某些情况下才能发挥。

现在回到西元2000年,当我们政府的长期公债利率维持在5.4%,看看前述四家公司对他们退休金投资报酬的预期如何??有些公司用9.5%,有些公司甚至超过10%。

以上带领大家回顾过去一世纪的股市表现,显示股市的非理性行为系有其周期性,所以想要在股票市场上有所斩获的投资人,应该要好好地学习如何因应下次波动的到来,大家需要的是一帖解毒良方,我认为就是要能理性地将所有现象数量化,如此你就不会举止失措。就总体层面来说,数量化一定都不复杂,下图是一张表,从80年前开始,这张表所要传达的讯息相当简单,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所有经济活动-即GNP的比率,虽然这项比率所能透露的讯息相当有限,但它却也是评断公司价值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家可以看到,这项指标在过去两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警讯

因为若投资人想要获得比美国总体经济成长更高的报酬,表示这项指数可能要不断地向上提升,若今年的GNP成长是5%,但你却想要有10%的投资报酬,那表示这项指数可能要上升到表外了,这似乎是不太可能会发生

对我个人来说,这张表透露给我的讯息是若这项比率落在70%-80%之间,则买进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你有相当丰厚的报酬,但若这项比率像1999年到2000年之间,比率一度达到将近200%,那简直就是在玩火,所以果然後来又回落到现在的133%左右

即使是如此,我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当时我大胆预估未来一、二十年内,美国投资人从股市可以得到的投资报酬(包含股利与预估2%的通货膨胀率)大概在7%左右,在扣除诸如手续费等交易成本,净利可能约为6%左右。
但两年後的今天,汉堡变得便宜一点了,而美国经济成长依旧,代表著投资人可能可以从股市投资中获得更多的回报,此刻我将个人的预估提高到7%,算是不错的结果了,如此你已能1990年代股市飙涨的狂喜中清醒过来的话。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7-29 9:53:4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2: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已渗透到整体经济中,并且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短期内,美国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商业活动停滞不前,而媒体的头条也令人心惊胆颤。

然而……我一直在购买美国股票。我指的是自己的私人账户,之前该账户除了美国政府债券外没有任何资产(这不包括我所持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资产,因为这部分资产将全部投入慈善事业)。如果股价价格继续保持吸引力,我的非伯克希尔净资产不久后将100%是美国证券。

为什么?

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当前的形势是??恐惧正在蔓延,甚至吓住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当然,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投资人保持谨慎无可非议。但对于竞争力强的企业,没有必要担心他们的长期前景。这些企业的利润也会时好时坏,但大多数都会在未来5、10或20年内创下新的盈利记录。

澄清一点: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回顾一下历史: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8日跌至41点的历史新低,到1933年3月弗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上任前,经济依然在恶化,但到那时,股市却涨了30%。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遭遇不利。1942年4月,美国股市跌至谷底,当时距离盟军扭转战局还很远。同样,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经济继续下滑,通货膨胀加剧,但却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简而言之,坏消息是投资者的最好朋友,它能让你以较低代价下注美国的未来。

长期而言,股市整体是趋于利好的。20世纪,美国经历了2次世界大战、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大萧条、十余次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石油危机、流行疾病和总统因丑闻而下台等事件,但道指却从66点涨到了11497点。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一个持续发展的世纪里,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亏钱。但确实有些投资者亏了,因为他们总是在感觉良好时买入,在市场充斥着恐慌时卖出。

今天,拥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人可能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其实,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未来10年,证券的投资回报率肯定要高于现金,也许会高出很多。那些手持现金的投资者还在等待好消息,但他们忘了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的忠告:“我总是滑向冰球运动的方向,而不是等冰球到位再追。”

我不喜欢对股市进行预测,我再次强调,我对股市的短期行情一无所知。我看到一家开在空荡荡银行大楼里的餐馆打出的广告:“从前你的钱在这里,今天你的嘴在这里。”但今天,我的钱和嘴巴都在股市里。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8-11-20 12:09:4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对投资失败的反思

一个有着25年投资经历的美国人的痛苦而有益的反思
文/ 编译:高永宏



如果沃伦?巴菲特在他1989年给股东的信里加上“头25年犯的错误”一条(1989年是巴菲特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第25个年头??译者),那么我绝对可以贡献很多案例??我在从事投资的25年里犯下了无数的错误。

大约10年前,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收益。当时,我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的数十桩交易,并且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投资都失败了?” 这种反省极其痛苦,但效果很明显:从此以后,我平均每年的收益超过大盘8.4个百分点。

在数字上打马虎眼
我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精确记录自己的收益。我总是想:“哦,我的投资收益跟大盘大概一致吧”,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自我安慰,我有时会把某些高度投机性的股票从我的“精神记账”中剔除。尽管这种事情不常发生,但却有两个极其有害的后果:它会让你自我麻痹地调整自己的投资收益,并且会培养起一种不管不顾的投机倾向。也许精确记录自己的投资表现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完完全全体会到那种错误带来的痛苦。


没用的建议
对过去案例的反省中揭示的事实中最重要的是:我投资的成功案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点子都是我自己的。简而言之,如果我接受的建议不是来自一个很好的投资者??至少在过去10年里不断地击败了大盘的人,那么,我往往会深陷困境。但如果这些建议得到了沃伦?巴菲特或者马蒂?惠特曼(Marty Whitman)这样大师的认可,成功的几率就较高。而如果一批投资大师都同时一起购买了同样的股票,成功的几率还要高。

当然,你还要了解为什么大师购买了这支股票,他们看中了什么样的潜力。你需要做自己的研究,才能了解到自己拥有了什么样的股票。原因很简单:大师们在卖出股票的时候可不会打电话通知你。

拒绝承认失败
我另一个错误是让自己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投资决策。我过去常常坚持拿着失败的股票,近乎绝望地希望它们有一天可以回到我买它们的那个价位。这叫做“拒绝承认失败”(get-evenitis)。我打赌你们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投资大师们不会拒绝承认失败。在某一个时刻,他们只想拥有最好的股票,而买入价格毫无意义。跟我们的劣根性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错误也是投资游戏的一部分。而结果是:他们根除了自己身上那种特别想证明自己一开始就正确的那种劣根性。

现在,我也可以无情地对待自己投资组合中的烂股票。根据自身经验,我深知它们对投资组合的巨大危害。事实上,我甚至都有点矫枉过正,我总是太急于抛掉手里那些落后的股票,很多时候都出手过早。这个倾向比拒绝承认失败要好一点,但无论如何,也是个缺陷。当我有办法克服这点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

高买低卖
我现在仍然犯的一个错误是在股价被好消息推高的时候买进,被坏消息打压的时候出。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顶尖对冲基金经理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都在弱势的时候买入,强势的时候卖出。而且,即使他们因为好消息而买进股票,他们也会等待一会儿。例如,一个公司宣布了大利好,他们会等股票从高位回落一两个点的时候才买进。精明的手法可以让你每年的收益提高1%到5%。

失败乃成功之母。仔细地研究自己的失败并理性地从中学习,你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投资收益。我应该在自己犯那么多错误之前就学到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8:50 , Processed in 0.0225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