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秋天听莫扎特的23号A大调 “我们切勿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胡塞尔 <DIV></DIV>酷夏过去了,天空有了淡蓝的秋意,秋色也渐现,风儿掠过皮肤,如果抓到一把吻一吻,那可真的是秋风啊。 前不久到朋友家聚餐,大家一致要求开窗,当第一缕秋风吹进来,好多人都欢呼起来,这可苦坏了东道主小五,他是发烧友,为了音质的纯净,把豪宅客厅的窗户都封了,好端端浪费了无敌靓景不说,还经常和老婆吵架,只因为打扫房间时把音响挪了一下位而已。 席间,小五不停的换碟片,刚听了一个前奏,不满意,退盘,梦呓般嘟哝着;“中频是瘦了点,要是不开窗,这机器放出来的堂音都可以看得见,满地的乱窜。”然后悉数发烧界的烧经,“烧线,有这个必要吗?神经病,音响关键是驻波,放DVD,通讯兵的马跑到隔壁,就不能让它再跑回来...嘿嘿”,这时候,有人从小五的老箱底翻出来一张碟片;“呵,不错啊,LP转制的,放一放看。” 这是一张由密纹唱片转制的CD,莫扎特的A大调23号钢协,K 488。 ...... 当莫扎特的音符带着秘密幽会般的喜悦从HL-5音箱里面渗出来,小提琴和木管像彩蝶般相互追逐,钢琴是水晶般的精细...从此,这张碟片就这样一直反复播放到散席,再没有换过。大家喝酒、抽烟,东拉西扯,就是谁也没有提到莫扎特和他的23号钢协。在座的可都是音乐爱好者哦。 这就是莫扎特!随性的完美,大象无形,直接破解人类的情感密码,简单到没有反映的余地,就把现代人焦躁、肾上腺分泌旺盛的脾气给平和了下来。 莫扎特音乐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没有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已经化为人性的另一半,有人说过;“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评普利策)。和莫扎特在一起的时候,人的天使的一半就会自然而然的战胜魔鬼的另一半,虽然全世界很多的人并不一定听莫扎特音乐,但是,任何时间,只要莫扎特的音符一不小心钻入你的耳朵,你天使的那一半就会瞬间被激活,那就是高尚的、慷慨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有情趣的情操,在莫扎特“永恒阳光”的旋律里欢畅起来。自然的回归感吧。 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的12年里,莫扎特的音乐几乎很少演奏,解密的所有档案中,希特勒从来没有提到过莫扎特这个名字,反倒在伟大的1W和3B(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那)的音乐里,找到了可以共用的精神内核,那其实是人性美的另一半;力量、奋斗、搏击,希特勒却把他们引向了邪恶,激活了人性里“魔鬼的另一半”。希特勒53岁生日,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把黑色贝九永远钉在Furtwangler脑门上。斯大林格勒德军惨败,播放的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1945年5月,德国广播电台宣布投降,紧接着便是播放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辉煌和灿烂使他的巨大山峰曾一度遮挡了许多人,包括莫扎特。如果当年全世界都在听莫扎特,战争可能就打不起来了。 这就是莫扎特! 可惜进入历史的明白时期是在二战之后很久。莫扎特语法消融了冷战时期剑拔弩张的世界。 DG公司在03年发行的一款“大禾花”,重版的是1953年和55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音乐会回旋曲老录音,就是这些老录音,把莫扎特带进了20世纪。 听莫扎特音乐的旧唱片更令人心旷神恰。这当然很可能是偏见。伯姆69年指挥的维也纳交响,把维也纳老式的典雅、细腻、纯朴、自然的风情,从现代主义的躯壳中完美地剥了出来。让我们有机会品尝二百年前的萨尔斯堡和维也纳那带有咸味的空气,维也纳和我心心相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