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由平安巨额融资想到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3 18: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我早料到会有一些人只注意上句话的前段,而把后面半句忽略??公司收购别人前的竞争优势。

收购兼并是公司发展的双韧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中,我只看到中集通过收购真正发展成功的,而失败的比例几乎99%!而中集在收购别人前,其实靠本身的企业体制(深圳的地域)和股东背景,已远远领先于国内同行。而且收购兼并能否成功的另一要素是时机,行业的时机。这一点,研究过中集的人一定会有体会。

类似成功的例子不但有汇丰,更有思科。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他们的购并形式的时候,可能忘了在收购前这些企业的竞争要素的优势之强了。

平安具备这个条件吗?前面petter兄说了平安的股票投资,而我则因早期与在平安的多位朋友的关系,对之深表怀疑,至少是看不懂那些对人寿、平安的溢美之辞。更何况是在目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现在推出这样的融资,至少说明该公司并不真懂金融市场(令人更可悲的是,它又是金融类公司,呵呵!)。

有朋友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上市之初,对我连把它们纳入股票池进行研究都不感兴趣深表疑惑(的确,我太不赶“时髦”了),说现在是个“价值投资人”,没有不对保险股感兴趣的。又把巴菲特拿来说如何如何对保险股重视、香港的某位大师说中国人寿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永远买入”的股票等等来劝我。

我说,三年以后再看它们吧。它们真的要能吸引我的话,不差这三年吧。

而平安的这场“大融资”,让我对之感兴趣至少再往后延后一年吧。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2-3 18:51:5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7 12: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市场的作用就是资本配置,预期看到资金追逐50-80倍的PE和不到2%的收益率,还不如配置到10%收益的资产上,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好处。

现在很多人说再融资是股市下跌的原因,其实我觉得还是估值过高才是根本,如果估值不高了,也没有企业随便的卖股权再融资了,也没有股东一门心思想着卖解禁的股票了。

平安再融资对老股东是是好事,对新股东也未必坏,就是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才来融资,晚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8 1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投机本领过剩的公司,其未来面临的危机也将越大,根本不可能走得太远。"说得太对了,这方面历史一再印证。看企业与看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的增发目的,说是为了海外的并购,想利用现在世界各地资本市场下跌去买入一些低价资产。且那位平安的掌门人马声称:这些项目均有15%以上的内部收益率。

而最近,我则在读到巴菲特对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一些言论:基本上找不到可以购买的大宗资产。他手握着超过400亿美元的现金在观望。并且猛烈批评那些大部分的金融企业,且声称,保险业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虽然,股神的话只代表他自己的能力圈范围的认识,并不代表世界上真的就没有可以购买的好资产了,但是反过来想巴菲特,人家“股神”的本领几十年,只在自己的资本能力范围内做事情,顶多是利用全资拥有保险公司来进行投资的商业模式,但还是在自己的资本能力范围内。可是,我们的“金融大亨”们,为什么总想用别人不用偿还的钱来做事情?这是一种“聪明”还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和内贪的表现?

我曾与真正看好自己公司和具事业心的一家公司的某老板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就是割掉一块肉我也不想把我的股权比例“稀失”,如果我不得不权益融资,那肯定是一种特殊情况,对我总是一个痛。

我以前也说过,增发对于具强竞争优势的公司来说是价值的倍增器。但是否具有强竞争优势,可以从其对待增发的态度就可看出(这一招往往非常“灵”)。

当年的盐湖钾肥,2002年就增发过一次,我当时在其路演时其老总过一句话印象深刻:现在增发是迫不得已。今后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不会再搞权益融资,尽管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开发的资源!因为今后我们的现金流会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报道,今天平安的股东会上,马声称:“世界上金融企业都是善于抓机会的大发展的,平安也要抓机会发展。”

呵呵!我对这家公司的理解看来没有错。马的这段表白,也正是其价值观的真实表露。我的这个贴没有白写。

“抓机会”的发展企业的思维,就跟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一样,当这个人脑子里总想着怎么去“抓机会”而不是如何厉练自己本领的时候,他就只是个“淘金者”,而决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者。他就与中了六合彩的幸运儿没什么不同。也就与某期业绩辉煌而却是个低价值的公司一个道理。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3-5 19:18:2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09: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有句话“公司的管理层的诚实与否要比他的能力更加重要”。以前刚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理解不深。但后来在逐渐研究公司、接触到公司的一些主要高管后,现在逐渐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外,如何知道一家公司的老总是否“诚实”?其实办法很简单。听其言足矣!

昨媒体报道,平安之董马明哲在股东会上这样说:……近期平安股票的下跌主要是前期炒作过度,以及外围市场下跌的影响,与平安本次再融资关系不大……”

呵呵,市场原来都是傻瓜。149元跌到65元,都怨你们,与我无关!

各位,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讲,你们愿意与这样一位人物交朋友吗?

有道是,择股如择人。在我看来,不管一个人是什么身份,当你想与之合伙做生意或者事业的时候,首先看这个是否能成为朋友。而朋友是什么,首要的就是能够说真话,是实在话。这些年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公司老总,我与之接触的时候,最重要的感觉就是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令人感到一下子之间的距离没有了,并有种想立即交成朋友的感觉。古人中很多一见如故,结成生死之交的故事并非都是虚言。但一个人不能成为朋友,则往往三分钟就知道了。

前些年,德龙的掌门人唐万新在德龙的“三驾马车”开始跌停的时候这样对外讲:“……以前德隆的股票不跌,你们说不正常;现在跌了,你们又觉着象新闻一样。你们要我们怎样?!”

当时我看了这话,对一位当时很欣赏德隆的朋友讲,德隆的此人狡诈不老实。以我看没人会救他。

现在,更加深深体会到巴菲特一再强调的管理层是否诚实为第一原则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6 1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能否成为傻瓜都能经营好的企业?个人认为理由如下,不知道对否?

中国的被保险率很低,有相当比例的人未参加过任何保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寿险、财险、医险、车险等等,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会跟着迅猛发展,平安会坐享成果。

只要搞好形象,做好宣传,平安保险老大的地位就不会动摇,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比如5到10年内,平安的增长率应该不会低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无论谁来做老大。

当然了,这个老大不能是内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3 17: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据我的观察,世界上还没有一家长期伟大的企业是靠收购来实现的,除非它早已建立起颠覆同行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

汇丰应该算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2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同意福探底看法,顺便看看平安是怎么通过融资方案的,体会平安管理层的"高明之处"

转载华夏时报 记者蓝姝

机构集体失语,记者大战“平安托”

  直到3月5日晚上7点多钟后与刘先生的一番长谈并摆在纸上算了一通账后,记者才恍然,自己也跟市场一样陷入了一厢情愿的预期??希望A股类别股东大会成为叫停平安巨额再融资的中坚力量。我们都想当然的把这次会议当成了股改方案的表决。

  实际上记者随后了解,我们确实错怪了机构,绝大部分从二级市场入货的机构都投了反对票。此番股东大会通过增发方案,真正受伤的是平安A股上市时真金白银从二级市场买回股票的那8.05亿股东,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股流通股股东。但是在3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尽管被市场寄予厚望,他们拥有的却是不足17%的整体话语权。这是坐在临时股东大会现场贵宾席位上的机构代表集体沉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刘先生透露,在平安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机构已经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而临时股东大会的提问权,按照坐在记者前排的另一位机构代表的说法,则是“时间让给你们散户”。

  但机构们让出的这有限的提问时间一开始却被一些无关主题的表达者所占据。开始提问的四个人中,除了第一个人开门见山要求平安高层解释巨额融资方案的原因、用途、投向,第二个到第四个人连续三个人都是与融资无关的问题,第二个人问的是银行进军保险业这样大而泛的业务问题,第三个站起来讲话的人开始讲了一通夸平安如何取得不俗业绩、如何相信平安做中国最好的上市公司之类的充满很多形容词的话语外,让平安总经理张子欣展望2008年平安的美好前景,张子欣的展望式回答又花去了七八分钟时间,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个所谓的股东是个“平安托”。

  按照记者从一些从事财经公关的朋友处的了解和以前参加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实际经历,一般股东大会都要准备一些“托儿”,“托儿”们的作用有多种,譬如,防止提问时冷场,以股东的身份粉饰对上市公司的看好,而对于一些敏感的、很多人想发问的股东大会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现场气氛,拖延时间。这个人讲完现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就开始犯嘀咕了??谁不知道平安是个好公司呀,用得着这么赤裸裸地夸吗。

  第四个发言的人就在记者后一排,其一站起来就自称是受平安业务吸引从人寿投奔平安的客户,接着也开始夸平安如何如何好起来,他很快被认出了身份被打断了。

  这次备受关注的股东大会,那些代表着更广泛的关注的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上百家媒体记者被平安“只允许股东参加”的理由挡在门外。以股东身份到现场的记者本人心里也着急起来,让这群“平安托”们再这样下去,真正股东关心的关于再融资方案的提问时间就没有了。这时候,现场股东身份的记者认出这个讲话的人本身就是平安自己的员工,股东们开始抗议,记者一急,也就跟着喊“托儿”,“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这个人总算被打断了,可能是记者本人嗓门大、声音尖,在其他股东的支持下,会议主持人终于示意将话筒递给了记者。记者提议所有的真正的股东在有限的时间内问此番股东大会最关心的问题。自此,“托儿”霸占提问话筒的局面被扭转,股东们的提问开始涉及到市场普遍关注的再融资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方案出台的依据、为什么不在H股也融一部分、如何在融资后股本扩张解决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问题、融资的用途、是否为汇丰次贷买单、平安员工股公司及高管公司是否也参与、富通的投资亏损问题。

  下午一点,记者坐平安提供给股东的大巴在其总部平安大厦下车,发现同车的一些股东身份的人下车后直接进了平安的大楼。

................................................................................................

平安的管理层为了通过融资可是煞费苦心啊,有了这样不识时务的对手,中国人寿有福气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21: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中集是怎么做的,在集装箱市场如此不景气,公司收购博格和安瑞科却没有增发一股,中集也是深圳的一颗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06:26 , Processed in 0.0224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