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xds5188

投资经验启示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4 2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昆今是我的偶像,我认为稍微领悟了他的一点经验。借机会表示一下我的敬仰之情。他的书我都是翻了很多遍。不知道你们对他的感觉如何?我朋友都说看不懂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1: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xds5188好文章哈。不知道你的2009最看好的股票又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9: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化桥: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我最近读了Vanguard 基金的创始人John Bogle 的两本书,一本是他2007年写的“关于投资常识的小书”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 另一本是今年刚写的 “够了” (“Enough”) 。这两本书的共同主题十分鲜明,我把它记录在此,以警告我自己,也与读者分享。

  先说股民的悲哀。Bogle说,你们瞎折腾个什么呢? 每天忙忙碌碌,买卖频繁,只是帮了券商的忙,肥了税务局。可是作为一个群体,股民的回报只是等于大市的回报而已。这还没有扣除股民在瞎折腾过程中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调研,交易佣金和税收。从中长期来看大市的回报在扣除货币贬值因素之后,无非也就是4-6%,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费用的比重。扣除费用,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必然跑输大市。这是一个数学上无法挑战的定理或者不等式。
  在欧美100多年股市的历史上,不少智者也认识到了这个定理,可是股民们还是乐此不疲。为什么呢?为什么一百次股灾也不足以教会股民呢?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股民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浅显的道理。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他们认为,股民作为一个群体,虽然只能跑输大市,但自己有优越的智商,选股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必然能跑赢大市。我记得几年前某机构在美国做过一个样本很大的问卷调查, 结果很有趣。19%的人确信自己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群体。
  我们经常听到张三、李四炒股 ??的例子,可是当他们亏钱的时候,他们一般是轻描淡写或者讳莫如深。在中长期来看,持续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极少见的,概率就象中了六合彩一样低。
  有人可能辩解说,“我过去三,五年的投资回报真的很高”。可是Bogle提醒我们,你真的跑赢大市了吗?特别是把瞎折腾的费用扣除之后,你还跑赢了大市吗?最后一点,过去的三、五年不能代表未来的三、五年。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数”(Reversion to the Mean) 让你不敢得意。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欧美股民明白了自己瞎折腾从中长期来看有多么愚蠢。于是共同基金行业越来越兴旺,共同基金占股市的交易和持股份额也越来越大。但是Bogle认为,基民与股民散户相比,几乎同样愚蠢。基金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本身就是大市,它们怎能跑赢自己呢?除去买卖基金的费用,以及基金本身的各种费用,这个行业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回报率下降的当今世界,每年1%或者2%的费用率简直是一个吃人的数字。Bogle 说,不管基民们是赚还是赔,费用可是刚性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Bogle 说,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们?大多数很敬业,智商高,也很诚实,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不创造社会价值,也不为基民们创造价值。Bogle自己做了大量调研,也引用了大量权威机构和人士的研究。比如,他引用了耶鲁大学基金会首席投资官David Swensen的研究,在多如蚂蚁的基金中,只是约4%的基金在过去20年扣除税收和费用之后能够跑赢大市,而且平均起来也只是比大市的回报率多了0.6%而已。而96%的基金跑输大市,而且跑输的很厉害:平均每年跑输4.8%。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和券商有发财的,可是发财的基民却很少听说过,Bogle如是说。我突然想起一个例子,挖黄金的人不见得赚钱, 但生产和销售铲子和铁锹的人可以大赚其钱。

最近20年在美国还有一个很兴旺的行业就是投资顾问行业,他们帮基民们选择投资哪种基金,何时投入,何时退出,煞有介事。当然,这些人不是做义务劳动的,基金的买入和卖出也不是没有费用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过去20年内,投资顾问们推荐的基金的回报率严重跑输基民们随心所欲所选的基金的回报率。
  过去20年里,千千万万的基金中,只有Legg Mason的米勒先生(Bill Miller)的基金连续15年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而且跑赢的幅度也不大,后来他的名气大了,基金的新钱也多了,他就越来越难跑赢了。最近两年,他严重跑输大市。米勒先生因为跑赢大市而成为杰出英雄,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跑赢大市就好比中彩一样的困难。
  巴菲特的老师Benjamin Graham是现代证券分析行业的开山鼻祖。他到晚年(1976年) 开始对证券分析的用处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对记者们说,“我不再鼓励大家研究股票。四十年前(即1930年代),到处是便宜股票,因此,证券分析让人们大获其利。可今天,每个股票都被大量懂行的人反复研究过。不再值得费人力物力去研究”。啊哈!如果他今天还健在,不知他会对当今的证券分析行业(以及投资行业)做何评价。Bogle引用这个故事不是说投资股市不能赚钱,而是说必然跑输大市。
  Bogle说,基民们不要试图挑选好的基金。它们都是一回事。过去三年表现好,不代表未来三年也同样好。表现好坏只是事后才知道。与其说基金经理水平高,不如说他运气好,但是没有人能够总是碰上好运气。
  哈佛大学基金管理公司的前总裁Jack Meyer在业内成绩骄人。他在2004年对美国商业周?记者发表谈话说,“整个投资行业就是一个大骗局。大多数人以为他们能找到高水平的基金经理来为他们理财。而我认为85%-90%的基金经理是跑输大市的。扣除费用之后,他们是摧毁基民财富的。”
  Bogle给普罗大众的建议是买指数基金,永不出售。让企业的中长期增长带给你资本增值和分红。试图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是蠢人的游戏。Bogle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显示从中长期来看,指数基金费用极低,让基民睡得踏实,回报不菲,超过?大多数积极管理的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Bogle在两本书里反复强调复合增长的巨大威力。1000元投资如果每年回报6%,十年之后便是1791元,二十年之后便是3207元。他还特别强调简单的东西往往比复杂的东西好得多。
  在欧美,这十年来指数基金开始受到欢迎。不仅是散户,而且很多养老金公司,工商企业以及大学的基金也开始把一部分投资放到指数基金。Bogle建议大家投资于涵盖范围最广的指数基金,而且不要追逐带任何概念指数基金,因为当一个概念开始走红的时候,往往也是价格偏高的时候,基民的进入正好中了埋伏。总之,股民和基民们不要?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Bogle 在1975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个指数基金Vanguard基金,现在个人财富在美国财富榜100位之内。他的书不是为了稿费而写,所以特别值得一读。他几十年前就已功成名就,现在75岁高龄还十分活跃。我很欣赏他书中的智慧。他的两本书文笔流畅优美,没有几个我不认识的字,我于是决定把它们当成我的英文典范课本。他个人有网站,只要你打出他的名字,Google就会把你带到他的网站,那里有朴素的智慧。Bogle 书中讲的全部是美国的情况。如果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那纯属巧合。请读者不要大开国骂。
  2008年6月12日,我在财经杂志发表过一篇杂文, “中国股民为什么特别多”。请允许我在此做个小广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并指教。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 (AG) 投资银行。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8-19 9:06:2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09: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keiffer兄你好:

看好节能环保,新能源。但是我没有新能源的股票,有节能的股票。

掷铜板的人兄你好:
我在此转的文章大多数是因为其有些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请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xds5188 发表于 2009-3-28 22:47:30 :

格力电器,取上一次大牛市2001年收盘市值53亿,2008年收盘市值225亿,增长4倍,此期间股东权益17.11亿增长到67.98亿,除去分红,年均ROE18%,企业为股东创造了4倍价值,。。。


请问一下:格力的股东权益从17.11亿增长到67.98亿,很大部分是靠增发、再融资而来的,明明是股东增资,怎么是企业创造出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4 21: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学习了一遍,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4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的是,希勒教授的结论虽然很有见地,但他的思考方法并不足以满足我们应对未来短期的经济预测和机制的需要,他的研究成果更着重于一个杠杆化的金融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去杠杆化金融体系。

  这也是我们一致强调的,观测长期不能仅仅着眼于过去累积的非周期结果和历史数据。因为,时代一直在变化,我们必须不断检视,现在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变形:政府的铁拳正在取代着市场的“无形之手”,监管的号角向着蛮荒的资本市场吹响,过去那个依靠高金融杠杆、廉价融资体系、大胆使用别人的钱来运营公司的世界已不复存在。而他可能对Q值、市盈率的历史规律造成影响,这也是最近的PIMCO投资决策会高度关注的事情。

  欢迎来到新世界,股票市场的投资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2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来到新世界

2008年12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Pimco 首席投资官 比尔?格罗斯
  我们又回来了。

  上帝知道,大约在六年前,我清掉了我的股票仓位,因为我预计道琼斯指数会从8500点下跌到5000点,结果是它一路从8500点上涨到了14000点(2007年12月份)。

  当然,我可以用那些陈词滥调来解释我的失误:1、根本没有人能够预测到市场;2、我的话被曲解了,有人引申了我文章以外的意思;3、我已经尽了我的最大努力,我工作时间过长,以至于影响到家庭和睦;4、我早就修正了我的观点,是你们没听见。

  不过,对我来说,能做的就是坦白事实。我的意思是,当初的判断其实是错的,我愿意为此负责。事实是,我错过了。事实是我在9000点附近卖出了,然后我错过了那段行情。

  不过,这次我还是打算再次出击。虽然,这次我毫无疑问老了些,也许还聪明了一点。我仍然不会用那些神奇数字,或是印度神算或是时间窗口等东西来做我的预测。那些东西虽然貌似更难理解,但其实只不过提供一个未来可以推卸责任、自我表扬的借口。它仍然不意味着市场将会走向我的预测,或者“我是对的,只不过略微早了点”这样的话是有道理的。

  我准备再一次谈论那个关键问题??股票估值。虽然给股票估值就像审视一朵神秘的脆弱的花??它只有部分可以解读,可以观察,甚至只有部分对的希望。

  在谈论前,我要先宣布一点我认为所谓理性投资者都会认可的基本准则:我相信股票从长期来说,会在它对的价格进行交易。

  这个表述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隐含内容,通常一国的经济可以持续经营,那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从长期来说会获得回报。当然,获得回报的前提是,你对经济未来增长和企业税后分红的预测是准确的。

  在知道上述前提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基本的估值标准,在过去的时间里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标准,看看眼下是不是对的价格的时候。

  长期估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是:Q值。Q值,指的是股票市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间的比例。如果Q值大于1,那么在股市里买一个企业,比实体经济中新建一个同类企业来的价格更高。股价就会下跌。如果Q值小于1,那么股票被低估了,因为,新的企业不会被设立,当资本能在股市里更便宜的买到一个企业的时候。

  短期内,这个比例似乎总是急剧波动的,但长期来说它更倾向于均值回归,这一点很关键。只要企业持续经营,Q值最终会回归到1。而今天的情况是,Q值正处于历史的最低位置,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低的位置,这意味着极端的低估情况。

  另一个长期估值标准是市盈率,也就是每股收益和每股价格的比值。我们可以从1871年的情况开始回溯,同样可以得出目前市场存在大量的低估情况的症状。不仅在美国市场,全球都是如此,这是个全球范围的熊市。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高度关注。

  理性的代表,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的作者),也提示我们关注公司10年平均收益的循环波动的情况。而用这个标准来看,目前的PE水平已经略微低于过去一个世纪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希勒教授的结论虽然很有见地,但他的思考方法并不足以满足我们应对未来短期的经济预测和机制的需要,他的研究成果更着重于一个杠杆化的金融体系,而不是目前的去杠杆化金融体系。

  这也是我们一致强调的,观测长期不能仅仅着眼于过去累积的非周期结果和历史数据。因为,时代一直在变化,我们必须不断检视,现在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变形:政府的铁拳正在取代着市场的“无形之手”,监管的号角向着蛮荒的资本市场吹响,过去那个依靠高金融杠杆、廉价融资体系、大胆使用别人的钱来运营公司的世界已不复存在。而他可能对Q值、市盈率的历史规律造成影响,这也是最近的PIMCO投资决策会高度关注的事情。

  欢迎来到新世界,股票市场的投资者。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3-9 22:01:2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3-10 16:29:3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2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转化 郑?今 2006-11-08 00:00


  一般人一有成就,就害怕失去它,心态就转趋保守,只想持盈保泰以为长久之计。但道德经却不认为如此,它认为要不断转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一般人在转化过程中,有三道难关很难转化成功。第一道难关是力量的转化,一开始只相信自己的卓越技术,后来发觉技术只是发挥一己的力量,必需透过对形势的理解与把握,去发挥群体的力量,但是群体与形势的力量仍有一个极限,最后还要透过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把握,去发挥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所以力量的转化有三个阶段,即一己之力、形势之力、自然之力。如果力量能不断升级,成就自然愈来愈大。在力量转化之过程中,工具自然随之转化,但很多人习惯某种工具之后就很难转化。

  第二道难关是心智的转化,如果你用某种盈利模式赚了大钱,你就会一直依赖此种模式来赚钱,但不知时空一转变,原来的盈利模式可能不管用,就会被市场自然淘汰掉。这时只有更新盈利模式,才有办法与时俱进,但每种盈利模式背后都存在相对的心智模式作基础,才有办法运作。如果心智模式定型之后,想再改变盈利模式就会觉得很困难,最后只好放弃新的变革安于现状。心智模式是以空性为基础。盈利模式是以利益为基础,改变既得利益来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新盈利模式,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只有具备空性的领导人才无惧于变革,因为他们从空性中看出了大未来。真正的变革都是在第一条盈利曲线面临高峰之前,就已经启动第二条盈利曲线,但是患得患失者,很难作出此种重大变革。

  第三道难关是时空的转化,一般人对于时空的转化比较陌生,因为一辈子就活在一个市场中,不需转换到其他市场,可是全球化之后,市场的转化是很频繁的。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时空背景和特性,为了适应一个新的市场,必须先经过该市场的时空历练才能深入市场的特性,再由该市场的特性进一步去追溯其本质或本性的存在,经过本质或本体的充份认知以后,才能在市场里挥洒自如,从容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20: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拨乱反正 (郑?今) 2006-11-15 00:00

  只有充分领略新道家精神,才能成为金融奇才。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军事天才、音乐天才、数学天才,但要想成为金融奇才却相对困难。历史上成功的大资本家、大炒家,年龄很少在26岁左右者,因为金融的完整历练和功夫圆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如透过新道家精神的冶炼,却有可能大幅缩短历练的时间。笔者提出一系列的新道家精神,就是要让有慧根的金融奇才,像历史上的军事天才一样,在年轻的阶段就能成就显赫的事功。

  军事天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料事如神、履出险招、出奇制胜、攻守一体。他们对于战场的虚实洞若观火,对于手法的奇正创意无穷,并且能够在危急时刻扛下巨大的压力出奇制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金融全球化以后,过去的经验可能失灵。大机构面临全球化的新挑战时也是屡屡失败,不过金融全球化倒给新道家精神一个崭新的舞台与机会,透过新格局、新思想、新策略,新道家精神将透过虚拟经济的金融创新,在全球的金融市场有其一席之地。

  就新道家精神而言,最重要的是拨乱反正的能力,要拨乱反正要先如实地看透形势的未来发展,对于长线的变化、中短线的变化都要能融为一体。只有先了解时间的变化,才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大小,充分利用空间的大小,才能创造新价值。时间空间价值三位一体要能同时透视,因此平常要养成博览群籍的习惯,因为创新的来源不能局限于一个领域或一个技巧或一个信息,必须在多样的市场变化中,不断地体会出新的东西,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够在复杂的变化中看出事物的先机,并且对于“一多不异”的复杂变化能够圆融无碍,才能获得内在的信心和定力,不致于因为一时的短线转折而失去了中长钱的定力。在金融市场,拨乱反正代表能迅速扭亏,并且绩效一路长红。

  拨乱反正就是要先看清局势,然后在乱中取胜,并且要一路取胜,有挫折只能是小挫折,不能有大挫折。要做到这一点,要先培养正确的眼光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并且对于虚实和奇正有着非常特殊的心得。不懂虚实就无法运用奇正,只有懂得虚实才能乘虚而入,事半功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17:32 , Processed in 0.02186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