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空银行股的人,也许会掉进这样一个陷阱里:相关的评论在短短的的数月甚至几个星期,就显得相当可笑(借用巴菲特语)。
1976年巴菲特在追忆格雷厄姆的文章中写道:“本书(指《证券分析》)为纷乱而混淆的领域带来了结构与逻辑,在它出版之后的四十年,我们仍难在证券分析领域中发现任何后继之人。在此领域中,大多数书籍在出版之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就看起来相当可笑。”
使用道具 举报
哈哈,向您这样自负的人(因为本人马上要离开这个论坛一段时间,潜心做些研究 )离开也就罢了,估计没有人会怀恋您的,还“做研究”呢,真正有水平的人物还没见过向您这般冒的。呵!还给银行股做总结,别把自己当根葱了。拜拜吧您呐。
好铁!
09我的重组股定能赢过银行烂臭股!
做重组股需要很深的定力。
那是的。不确定性越高,对内心的挑战便越严峻。
福探的解释令我想到一些另类投资(或投机)方法:一是 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狂潮,赫赫有名的“垃圾债券之王”德崇证券公司1983年收益仅十多亿美元,但到了1987年该公司就成为华尔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过40亿美元。有“垃圾债券之神”、“魔术师”之称的该公司债券部负责人米尔根1987年的薪酬高达5.5亿美元,“寻找资金就要找米尔根”成为当时市面的流行语。今天它们都完蛋了。二是 风险投资,投资20个项目,只要有一家能够赚大钱(如google),那就可以轻轻松松做亿万富翁了。但是其中显然会有所谓的“存活性偏差”,你只看见了成功的亿万富翁,那些多如过江之鲫的失败者呢?另外说到股市的有效性,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什么叫有效?是一直都有效还是大部分时间都有效甚至是仅仅是有时候有效,谁也无法评判。所以我们不能够仅仅因为国有性质居多,破产的概率极小就应该对中国的垃圾股青眼有加,这个说法逻辑上有问题。最后福探自己也申明没有做过ST股,只不过是因为佩服那些独立特行专做这类股的人所以才提出了这种投机方法。按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说法那我是不是可以建议福探先去试一试再回来写这种文章会更准确一些呢?仅仅是旁观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会不会太草率了呢?我个人并不反感技术、趋势、江恩、甚至易经等等操作方法,只要能够长期稳定的盈利,那就是高人,但是我绝对不会因为看见王石在书上说爬珠峰的过程是如何如何的美妙就兴冲冲的背起背囊明天出发去爬珠峰,这不是勇敢这是去送命。人家炒垃圾股能够发达那是人家的能力圈很强大,但包括福探也没有这种强大的能力圈,更何况广大的人民群众。恕我孤陋寡闻周围还能够看到一两位靠价值投资赚钱的,真没有看见过靠炒垃圾股赚大钱的(被垃圾股严重套牢的比比皆是),可见这种市场现象仅仅是个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说到多元化、包容性,我感觉徐星论坛这一点非常不足,只要是福探说的基本上是一致通过,极少出现质疑的声音,以前有几位提出不同声音的人都被各位拥护者的板砖给拍走了,拍马屁的就大把,和谐社会,和谐论坛吗?说起来每一个人都是主观自负的,当然也包括福探自己,只不过在时间、地点、对象上有所区别罢了。
星海测量,你知道你在这里为何是不受人欢迎的人吗?不是因为你的观点,你的一些观点倒和我一致,但说实在我真不喜欢和你这样的人讨论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你过分的主观态度和妄加猜测的言语风格,什么“你们的讨论全部都是错误的”,对你不了解的事情妄加定论(看看你当时对赵丹阳的情况不了解时乱下定论的贴吧)。我也上过福探的课,你上面的那些对Q公式的质疑表明你根本就没懂人家福探Q公式的真正意义,没懂不要紧,很多人都是反复来听的,而你呢?没懂却不虚心而以自己的理解乱引伸,谁愿意跟你讨论问题?我看这里好象真的没人愿意与你对话和讨论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6 19:34 , Processed in 0.0221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