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小石

“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系列之一:同花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9 20: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花顺的业务:为国内资本市场提供金融资讯、数据分析和软件系统服务,主要包括网上行情交易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金融资讯及数据服务、手机金融信息服务等

业务的性质决定决定了他能走多远,技术的领先往往是暂时的。

业务的可替代性决定了公司长期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有些业务有一定的客户粘性,有些业务确实有可替代性。

同花顺在这方面还要仔细想想,如果能想出来一种排他的、高客户黏性的战略,那这个公司20倍PB都可以买呀。

当然,退一步说,走专业化的道路,建立高进入壁垒,走晨星公司、穆迪公司,甚至路透社的道路,也都是不错的方向,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高客户黏性才是最重要的。像广联达搞配套的投标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客户黏性的方法。

[此帖子已被 小石 在 2012-1-9 23:25:1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2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不是光靠公式去理解认识的企业,同花顺靠的是卖炒股软件及相关服务为生的企业,那么也就是说业绩的很大程度上和股市的好坏有关(与券商类似的周期性行业),其各项指标会随着股市的好坏呈周期性波动,因为这2年时熊市,所以业绩增长比较慢,如果可以确定大牛市将到来,同花顺还是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同花顺虽然可替代,但是其简易的操作环境和详细的F10还是有一定利基的,这就是我对该企业的简短分析 [此帖子已被 bullrun 在 2012-1-9 23:25:3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的,同花顺越来越多的业务是面向机构的,以后的周期性会有所弱化,但与市场还是有一定关联,如果2012行情好,同花顺的收入增速也会有所提高。

网上行情系统面向券商,跟行情好坏有一定关系,但只占收入的15%不到。

重点还是金融资讯和数据服务,以前主要是面向大众的产品,会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后会以面向机构和大户的iFind为主,产品在2011年三季末已经提前上市了,四季度到2012年全年,销售收入的增长还是比较明确的。

另外,手机金融服务我不太熟悉,不知道同花顺这块业务究竟做的怎样,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块业务是完全面向大众的,如果行情不好,很少有人愿意去交每月10-25元的信息费。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此帖子已被 小石 在 2012-1-10 0:22:0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花顺2012年比较大的问题是募投项目完成后的“折旧摊销”,会让账面利润有所下降。

不知道公司能否平衡好这几个会计指标,不过收入的增长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低风险高不确定性”这词儿造的有点儿后悔了....不带动不动就上这词儿的好不

如果以我自己的理解和定义,起码“低风险”首先不是一个pe多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一个非常稳固的高可确定性主业务的问题。同花顺的主业务面临激烈的竞争,至少从这些资料里

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数据上毛利率大降、管理费用率大涨,成长率持续走低,这种业务算“低风险”?

而“高不确定性”必须具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对其未来长期经营业绩的重大有利因素正在显现且被市场忽略。同花顺的这个因素是什么?如果其没有一个明确的差异化战略思路和可见

的高执行能力,碗里这口饭可能尚要面临激烈竞争,能实现重大业绩弹性和把优势由此越拉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0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志们,同花顺上市的时候可是100倍的市盈率啊,利润出现负增长就跌成这个样子了,还能更坏吗?表示怀疑....

等着募投项目iFind大卖,让大家跌眼镜....按照他们公司一次收款分期确认的会计处理方式,预计2012年业绩将一季高于一季、毛利率也将一季高于一季。

个人认为iFind的用户体验已经超过了行业龙头“万得资讯”的WIT和“中国金融在线”的巨灵财经,且iFind的美股数据预计2012年2月上线,到时候将全面超越两个老大哥......

管理成本大增其实很正常,我想每个处于投入期的企业都有类似的经历。2012报表“数字”变坏的不确定性是折旧摊销,其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变坏的理由了。

LJ兄可能喜欢在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升”拐点的时候介入,我看你发天士力帖的时候正是这个时间点,在大家都觉得企业变“美”的时候介入风险确实最小,估计同花顺的这个时间点最晚出现在2012年2季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的提醒:

同花顺财务根据产品使用期限,分期确认收入,也就是说同花顺收到客户1万元收入,但不会立即确认1万元收入。它会分到未来4个季度分别确认(极度保守)。

所以我又去翻同花顺的“预收账款”,这个在未来一年都会变成销售收入。得到下表,如果年报的预收账款增长率大幅上升,或者预收账款本身、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例大幅上升,那基本可以确认同花顺的春天到了:

(预收账款增长率可以视为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先行指标)

报告期

营业总收入

营业收入增长率

预收账款
(当前未确认,但将在未来三个季度内确认为收入)

预收账款增长率

预收账款/营业收入

2009 中 报

81,194,793.61

/

33,472,688.74

/

41.2%

2009 三季报

131,514,695.92

/

43,105,926.74

28.8%

32.8%

2009 年 报

190,816,866.86

/

48,420,612.83

12.3%

25.4%

2010 一季报

52,093,026.13

/

55,057,595.50

13.7%

105.7%

2010 中 报

94,852,185.89

16.8%

80,233,717.64

45.7%

84.6%

2010 三季报

155,326,255.62

18.1%

94,479,936.36

17.8%

60.8%

2010 年 报

214,445,827.28

12.4%

150,209,681.78

59.0%

70.0%

2011 一季报

62,473,202.43

19.9%

143,337,378.09

-4.6%

229.4%

2011 中 报

112,923,290.91

19.1%

138,711,068.46

-3.2%

122.8%

2011 三季报

167,909,628.35

8.1%

121,707,165.22

-12.3%

72.5%

预收账款增长率提前半年提示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变化

[此帖子已被 小石 在 2012-1-10 10:54:3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2: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兄,看来已经研究的很深入了。

我们撇开财务指标,能继续从业务上再谈谈么,主要是这个行业的一些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3: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不敢说,想法需要多碰撞呀,大概说下业务,老业务有三块:

1、行情软件:券商一般会买两到三家交易软件跟自己的交易系统绑定后给客户选用,同花顺用的比较顺手,而且软件在不断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一定的客户黏性,所以大部分券商都会绑定同花顺给客户备选。这个产品每年都会涨点价,行情好的时候券商花钱不在乎,行情不好对券商也点影响,不过考虑到终端用户,券商轻易不会换,同花顺的这个业务市场占有率太高,估计以后只能靠涨价实现缓慢增长了。但如果能打垮大智慧等竞争产品,弄点增值业务实行全面收费(类似于港股的实时交易软件),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格局了。

2、手机业务:这个面向个人投资者,中移动开发了自己的手机行情软件免费给用户,同花顺是收费的,收入跟移动、联通、电信按比例分钱。这个业务我不熟悉,理论上以后的市场会非常大,但行业什么竞争格局真看不出来。

3、金融咨询和数据服务:同花顺这个系列主要有三个产品:分别是“决策家”、“LEVEL-2”(这个属于同质化的内容),“大机构”,面向机构或大户,这个市场需求增长的非常快,也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同花顺募投的“系列产品升级项目”就是这个。

新业务有一块:

机构版金融数据库:这个是媲美“万得咨询”的WIT和“中国金融在线”的巨灵财经的产品,而且起点比WIT和巨灵更高,售价也更合理。按照募投项目计划是2011年12月31日完成,但实际上三季度末已经开始试销了,按照公司的说法从年初开始就“边用边改”,三季末产品已经成熟了,开始规模销售了。这个市场跟老业务的3一样,需求增长的非常快。

??????????????????????????????????????????????????????

不知道连雨是不是想听“市场容量”之类的分析,我是对这个很不屑的,我觉得市场都是人做出来的,宏观分析没啥意思,不过我还是把招股说明书的相关内容贴出来,如下:

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起步,但目前的行业规模还非常小,尚不到全球金融信息服务行业规模的2%(资料来源:CCID《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相对于庞大的互联网、手机用户数量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数量,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用户数,尤其是收费用户的数量仍旧很小,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成长空间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23:30 , Processed in 0.0219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