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faward ken7321 quarkyy 等君加入讨论, 盼KEN7321君继续精彩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1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去年进入股市的新股民,惨套之中。悲痛之余开始研究什么是股市,什么是公司基本面,什么是价值投资。

在看了无数的书,无数的文章之后,分享了SOSME的成果,徐新论坛的资料后,开始买了中集B。

我喜欢价值投资,希望持有一个公司更长的时间,我希望能够是至少10年以上,10年后回头看,什么价位买入的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好的公司难找啊,试问我们现在知道中集,万科,格力,招行是好公司,可是10年前谁能够知道呢?我希望10年后我回头看,中集依然是世界上那个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厂家,依然是中国优秀的制造企业。

我的中集B持仓成本现在大致在12.5左右,也被套了,但是我有信心,而且准备继续加仓,就是现在没有时间去换钱,想想这两年中集的业绩多半不会太好,所以我还有很多时间继续加仓。

潜水很久,我也忍不住想说说我自己对中集的信心:

1、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有2个大股东相互制衡,而且这两个大股东在未来的十年依然应该是中国非常优秀,而且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有背景很重要啊)。董事会负责大战略,负责监督管理层,(想想我们小散是无法影响管理层的);管理层只管全心全意执行就好了,你干不好自然有人让你走人;如果我要长期投资,一定要找一个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有明确分工的企业。嘿嘿,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谁也不能说谁就高风亮节。

2、公司从小做到大,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围的竞争,打败无数的日韩对手,固然大家可以找出无数的原因,但是我不认为是运气,为什么那么多的行业企业具备同样的条件,就做不到呢。而且公司的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客户,要满足这些挑剔用户(比如,日本),我想质量,成本控制是相当困难的,可是中集做到了。一个10年前就能看到未来集装箱在中国的麦总,这样有战略眼光的老总可不是那末容易找到的。

3、看看世界大公司,很多是从小开始并购做大的。中集的这些并购并非一般意义上说的多元化经营,如果是,我肯定敬而远之,因为,德鲁克说过,多元化经营是很困难的。中集的并购非常成功,至少在集装箱领域如此,车辆我们还需要看(我倾向拆分车辆),海洋工程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中集绝对不是在盲目的扩张,应该说还是围绕钢材加工、焊接、喷漆这样的业务。

4、大家都在估值,我不知道如何准确估值,对我来说,现在的中集到底是价值10元,12元,15元,我不知道,也不想花很多时间去估,这麽多专家都在估,我猜中集B的价格而言比绝大数的股票应该更接近它的价值哦。我更在意的是管理层,一个优秀的管理层会给你带来你无法估值的价值增长。可惜,我发现讨论这方面的文章不是很多,就是中集内部的管理到底如何?

5、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其实是绩效考核,要想马儿跑得快,必须马儿吃得饱。我选择中集的一个原因就是发现他们有一套完善的子公司绩效考核看板,我想,应该就是类似于平衡积分卡之类的东东。这个东东。喊得企业多,真正能够实施的企业全中国估计也没有几家,可是中集在做。

6、这次股权激励后我是更有信心了。大股东可以14元多从2级市场增持,股权激励的股价也很高。我们还有什么怕的呢。我最怕的就是利润增加了,ROE降低了,最怕的就是管理层采取别的手段增加利润,比如增加更多的负债,做假帐等等,这,只能依赖2个大股东来进行监督了。

7、第一次购买中集后,准备不再加仓了,但是中集进军海洋工程后,我加仓了。中国是个大国,必须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陆地上已经没有新油田了,未来只能是海上了。非常看今后的海洋工程。当然,能够做到什么地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但是我对中集也有很不放心的地方:

1、麦总太强势,菲舍说如果1号人物和2、3号人物差的太远,要小心。我们不清楚中集的后背管理团队。

2、炒股,这个事我最害怕的;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脚的,如果中集今后炒股越来越厉害,真的考虑远离了

3、现金流恶化,靠非主营支持利润增长

最后就是,如果我能够影响中集的话,希望能够将车辆业务分拆。车辆业务和集装箱、海洋工程差异太大,前者要求一单一单的进行销售,后者面对的客户数量少,基本上都是大单。主要还是成本管理差异太大。

写这些,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帖子已被 kaolayt 在 2008-5-11 12:50:5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16: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公布“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17.73元/每股(A股),行权方式为以行权价格向被激励人定向增发的方式。这一股权激励计划恐怕是目前为止国内所有上市公司出具的对公司股东最有利的计划了。用白话说就是:公司高管们你们好好干吧,如果公司发展的好,你们可以17.73元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赚取当时股价与行权价格的差价,如果公司发展的不好,届时股价低于行权价,可以放弃行权,没有任何好处。另外本次激励对象也相当广泛。
  17.73的价格较现在10元的B股价格(折算汇率并扣除0.5元/股的分红)溢价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16: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017&tid=451662&data=S&dir=E&key=这个帖子里的资料和分析值得大家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19: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1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年报中,039首现自己的战略定位,当时的提法是“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到2001年,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全球市场中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相关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并且这个战略定位至今还未修正。

从一个专业制造集装箱的企业,转变为如此的战略定位,说明了老麦对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想法,他这个想法肯定不是一天形成的,在这个战略定位明确之前,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业一直是039的一个单独业务收入项目,直到02年年报才列入到其它收入项,07年将房地产业务的主要控股权剥离,不能排除之前老麦没有考虑过房地产;

1998年,还曾尝试过大举进攻木业领域,1999年尝试了建厂和销售,但到2000年即开始收缩业务,后面只留下了与集装箱业务相关的地板业务;

这些跨行业的尝试,不论成功和失败,我相信都对老麦对企业最终的战略定位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1999年形成“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思路后,2000年,开始进军挂车领域,进行挂车的前期设计和技术准备,直至2007年收购博格、安瑞科,应该说一直是围绕车辆和集装箱业务进行;在其现在形成的几大业务模块中,“能源化工食品”模块,其实是原来集装箱模块中的“储罐”业务分离出来的,主要由“南通中集”、张家港“圣达因”以及新收购的博格和安瑞科组成。

“道路运输模块”是近几年的业务培育重点,目前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技术储备和战略布局,未来10年应该是快速成长期和收获期,有望在这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一,我估计这也是老麦的目标;机场设备业务模块,一直是中集的传统业务,但这个细分市场容量太小,虽然早已成为世界第一,但每年贡献的销售收入不多。

我认为唯独有些偏离战略定位的是08年新介入的“海洋工程”业务,这个业务明显不属于“交通运输装备或者服务”领域,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领域,可能有些联系的就是海上平台要使用大量“钢材”和依托相当的“设计”能力。但毕竟刚刚涉足,这个领域在国内尚处于成长期,老麦到底是坚定进入,还是二、三年后退出,还待观察。但我认为这个项目,是老麦为中集10年后的业务支撑准备的,说明了他现在考虑的是10年后的事情。

大家别忘了07年已经投产的大连火车车厢制造业务,说不定无心插柳柳偏成,一个原因是未来10年是国内铁路建设高峰,火车设备更新换代的高峰,第二个原因是原来进行车厢制造业务企业的体制、技术力量和设备我估计都没有039强,第三,该业务属于039战略范畴之内,业务相关性强,优势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039在明确的战略定位下,形成的主要业务单元梯队如下:

l 已经形成优势的:集装箱业务和机场设备业务

l 已经准备好,即将发力的:道路运输车辆业务

l 已经确定方向,正在准备中的:能源、化工、食品装备业务和铁路车厢制造业务

l 未来储备业务:海洋工程

2006年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老麦和其管理团队对战略方向的详细描述和把握: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且仍在蓬勃进行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这场“新全球化”浪潮以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分工和组合为主要特征。而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除技术以外的生产要素中仍将在全球拥有难以轻易替代的比较优势因此未来五年,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产业转移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中国,传统的以加工业为主、以廉价劳动力及资源参与国际分工的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更高技术要求的装备制造业,竞争的重心将必然朝着能够创造更高附加值的环节转移。

从中国国内政策环境看,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2006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相继发布,明确了至2010 年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可以预见,国家会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大型企业也将进一步加快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程,并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方式迅速发展壮大。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时代,本集团必须积极投入到这场变革中,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负担起更多的责任。首先,要继续发挥已经具备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及中国制造优势,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依托中国优势的全球化营运体系”。其次,在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握机会,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寻找新的行业切入点,拓宽新的市场,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本集团将充分挖掘中国优势,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成为:集装箱产业行业领导地位更加稳固,车辆产业主流产品在国际主流市场上主导地位基本形成,服务性业务收入在营运收入中所占比例显著提高,新产业成为发展重要支柱,运用品牌与资源优势创造更大价值,全球化运作框架初具规模的全球化企业集团。成为所进入行业中更受人尊敬、更负责任、对环境更友好、劳动关系更和谐的行业领导者。”

看完上面的论述,我觉得“集装箱业务、车辆运输业务、能源化工食品装备业务”是“全球化下产业转移”和“中国比较优势”思路的延续;“能源化工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是“竞争重心向更高附加值转移”与“中国比较优势”结合的产物;“海洋工程业务”似乎还是“寻找新的行业切入点,拓宽新的市场,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的尝试。

总结一下麦氏风格:确定一个需要进攻的细分子行业,结合国家优势、企业优势,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吸收,优化组合,达到该细分子行业的全球第一。这似乎就是GE在杰克韦尔奇时代所走过的路。其实除了GE,欧美很多大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在走这条道路,就是要在所介入的细分子行业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否则就不做。

大家都在担心集装箱业务属于周期性行业,目前企业盈利已经被成本吞噬了相当利润,为来行业还可能进入低潮。我的看法是,所有这些负面的因素不是针对039一家,行业的低潮恰恰给039提供了继续进行行业整合的机会,先死的总不会是039。在2005年年报中,公司提到有大量新的资本进入集装箱制造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造成了供需严重不平衡是造成行业利润下滑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那么我想知道的是这些新的资本是谁,是国内资本还是国外资本,是民营资本还是官僚资本?另外也说明,即使039是世界老大,但竞争优势远还没有到另新进入者望而却步的地步,而这次行业低潮恰恰提供了039继续修宽自己护城河的机会。行业的低潮,也给了投资者考察老麦和管理团队能力的好机会。

我担心或者隐忧的方面是:

1. 战略定位方向的坚定;

2. 博格的整合,博格是个非常好的资源,不论是业务层面、技术层面还是企业战略层面,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整合难题,如果039能迈过这条坎,那么对今后国际上兼并收购非常有利;

3. 在员工与企业快速扩张的时候,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执行;

4. 老麦是否在关注或者培养接班人

中集2012年的目标销售额1000亿人民币,2007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名按照17的汇率换算销售额是1041亿人民币,说明1000亿人民币正好是2007年世界500强的门槛,2012年估计也差不多,因为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

简单测算一下能否达到,集装箱业务保守估计,与现在相比停滞不前,400亿销售收入

道路车辆业务,04年至今的年复合增长率38%,按此增长率测算,2012年销售收入460亿,相当再造了一个中集;

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按相对保守20%复合增长率测算,2012年销售收入130亿,不算其它业务,这三项合计990亿。所以我对中集2012年实现1000亿的销售目标持相对乐观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13: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quarkyy 发表于 2008-5-11 8:52:24 :
中集的股权激励在我看是十分大的利好。他们有信心定个比现在市场价格还高的17.73去行权。在中集在困难的时期也定个年增长6%的条件,表面看6%好像好低。但大家想想定什么合同和条约都要双方有保证的才公平的啊。6%是保底数,上可以看60%、600%一年。说6%是给他们自己一个保障。市场不断的变,经济大环境也不断的变。我认为这个条件是十分合理的,他们也是要自己拿钱去行权的,如果真的才6%的增长对他们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的,既然可以公布出这样的方案就是他们有信心17.73行权他们是有好的回报的。不然还不如不公布或推出个对他们更有利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现在中国市场已经公布的方案里最照顾我们小股东的利益的方案。就好像麦总说过,对外定的条件要保守点,是一定可以做到的。不然没有面子。对内的要求是高好多的。有了中集这个方案就更可以回家睡觉。等待未来的丰收期就可以了。不要说多如果以现在的价格买进。未来5年内起码3倍-5倍的利润。

站在授权人的角度考虑一下,权利我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既然是自己掏钱,我就要看一下行权时,划算不划算,或者哪种最划算。反正行权有效期10年,行权有效期10年,我着什么急,呵呵。他们是局内人,我们是局外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机会不对等。

“对于激励对象所获授的股票期权,进入各行权期后首次满足当期行权条件的,可以将当期可行权的股票期权全部或部分行权,未行权部分可以在本计划剩余行权期内的可
行权日自主行权。
对于激励对象所获授的股票期权,进入各行权期后未首次满足当期行权条件的,相应数量的股票期权可转入到剩余行权期,该等股票期权如在剩余行权期中的任一行权期
内满足行权条件,则该等股票期权可以在满足行权条件后的剩余行权期内的可行权日自主行权。”

以上摘自《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我还没对039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不能确定6%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如何,但初步感觉不高,并且净利润是有很多手段进行调节,单独一个财务数据指标的限制,那么可以调节的手法就更多了。

在看看上面红字标示出来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达标,没关系,只要后面达标了,前面的还算数,后面可以一起享用,这个后面达标是累积达标还是单独一年达标并没有明确;如果达标了,看看不划算,不行权,也没关系,不行权部分可以放在后面你认为价格合适的时候再行权。。。。

面对简单的、标准低的、易操纵的行权条件,和宽松的行权安排,大家还认为这个计划真的那么好吗?除了给大家标定了一个价格外,我认为这个价格心理作用居多,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价格具备一定的安全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很奇怪,都说中集的股权激励方案是最好的,对小股东最有利,我很不明白,是不是自己的一相情愿?看看600352、或者600535,他们的股权激励方案难道都比039差?而且它们对行权的要求比039还来的高。真的没以为这个方案特别好,1,定的标准低,2,行权的时间自由度很宽松。迷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5 06: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中集集团(000039)致敬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536646>刚才看深圳台的赈灾募捐会,看到中集集团上市公司捐款3000万元,中集集团职工捐款3000万元,非常感动,令人起敬,优秀的公司培育优秀的员工。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5 0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这是真的!
做为股东我们坚决支持,希望中集能够再捐赠一些灾区需要的特种车辆
特别提议:希望中集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将本年度现金分红的全部或部分捐赠给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6 22:27 , Processed in 0.02281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