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highlander

股神巴菲特18亿入股比亚迪股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会晤比亚迪王传福 称国际资本将首选中国

  中新网1月18日电 香港文汇报报道,最近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车展期间,携电动汽车F6DM赴美参展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会晤了美国股神和公司战略股东巴菲特,这是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之后,双方的首次正式会晤。据透露,股神巴菲特看好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型企业。

  巴菲特表示,他对比亚迪及王传福带领的团队十分有信心,比亚迪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业的后起之秀,不仅在研发和生产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燃油汽车,并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他表示,估计未来会有大批像比亚迪一样的中国技术型企业崛起,中国未来会是国际资本的一个首选投资目的地。

  比亚迪公司公关部有关人士表示,此次二人的会晤,将有利于比亚迪汽车在北美的准入和市场拓展,并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在底特律车展上,王传福表示,已经与中美能源进行合作,在北美市场展开渠道和网络建设,比亚迪汽车预计将在2011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此次会晤,双方还进一步探讨了新能源合作计划,并借助巴菲特在美国的强势影响力和中美能源的网络,比亚迪有机会提前实现进军美国的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22: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也许应该考虑一种可能性---世界汽车业将像过去的钢铁、造船业一样,向中国转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2: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造飞机向中国转移近期内可能还不会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3: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利集团逆市上扬调查(上)

记者 王 政

2009年01月17日09: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的宁波,寒风凛冽。然而,在吉利宁波生产基地的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去年12月以来,总装车间一直满负荷运行,可是,门口等待提车的运输车辆一直络绎不绝。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别的企业大都在减产,经销商也大多暂缓提车,可是,吉利几个生产基地却都加班加点生产。“上个月仅经销商提车就达到2万辆。进入1月以来,吉利日销量更是突破了1000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吉利集团实现销量22.18万辆,虽然同比增幅只有个位数,但是,实现利润却大幅增长。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吉利实现净利润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下半年的赢利状况也十分乐观,预计全年利润增幅全行业第一。”   笨鸟先飞 提前转型   “我们面临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其它企业一样,之所以能取得销量增长、利润大幅上扬,主要得益于吉利笨鸟先飞,提前转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介绍说,2007年上半年,伴随着资源类产品价格、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国内汽车行业同样是红火一片,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价格大战、追逐销量排行。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跃进”:合资合作、海外办厂、开拓国际市场之风盛行,有些甚至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   “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李书福坦言,当时,高度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向的吉利,经过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将很快到来,接着将进入深度调整。   为此,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刚刚提出战略转型的时候,在企业内部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观点认为这是‘质量跃进’,完全不符合吉利的实际情况。最后,经过管理层成员投票,才最终获得通过。” 李书福回忆说,转型方案虽获通过,但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理解。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实施转型后,就没有前途了。于是,有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有的则暂停提车。零部件供应商认为,强调技术的结果是量做不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转型前几个月,吉利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质疑声风起云涌。但是,李书福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决心把转型进行到底。   很多过去不被人重视的产品质量问题浮出水面,吉利全力推进质量改善活动,通过引入质量网、零缺陷等先进质量理念和“3824法”、GES评价等创新管理办法,迅速解决了原先的质量缺陷,2008年千车故障率下降了50%;通过流程再造,吉利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供应商,让吉利的产业链更加健康;实施“产品线利润中心”战略,用高附加值的“新三样”产品(远景、金刚、自由舰)替代低附加值的“老三样”产品(豪情、美日、优利欧)……   渐渐的,转型带来的产品力、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在市场上显现了出来。2008年上半年,吉利“新三样”中最晚上市的金刚、远景车型同比分别增长了65.83%、220.99%。截至目前,吉利“新三样”及最近上市的吉利熊猫已经占到总销量的95%以上,吉利顺利实现了产品换代。与此同时,吉利产品的满意度大幅上升,一则来自国外权威评价机构的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吉利自由舰质量分数的提升幅度在百余款车型中位列第二,吉利的新车质量调研总体提升幅度更是把其它自主品牌抛在了身后。   体系能力 大幅提升   车市增长大幅下滑,受影响的不只是整车厂,经销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遭受的压力更大。目前,很大一部分经销商库存激增,亏损增加,甚至出现了退出、倒闭现象,供应商的亏损面也大幅增加。然而,吉利的经销商、供应商不仅没有一家退出、倒闭的,而且在“寒冬”中都挣到了钱。   “面对疲软的车市,吉利提出了‘二不’原则,就是不打价格战,不向合作伙伴转嫁危机。”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实施战略转型后,吉利关注的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艘航母有战斗力,需要驱逐舰、护卫舰的协同配合。汽车企业也是如此,只有产业链的健康度提升了,吉利的竞争力才能增强。”   2008年,国内汽车市场降价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对手最少实施过四轮降价,然而,吉利集团经管班子给销售公司提出的要求却是,不管怎么卖车,就是不能降价!   刘金良的确做到了。在没降一次价的前提下,围绕如何适应消费者需求,吉利对所有经销商的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站站长分别实施了超过20个课时的培训,经销商的销售、导购、服务、维修等专业能力明显提升,权威第三方调研报告显示,吉利成为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售后服务满意度进步最快的企业。为提升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吉利不仅延续了以往“不花大价钱建4S店、让经销商滚动发展”以及区域独家代理等网络拓展策略,而且一改其它企业向经销商“压库”的陋习,将考核批发量转为关注终端销售量,为经销商松绑减负。此外,在二、三线市场开拓方面,吉利也走在行业前头。5年前,吉利60%的销量来自中心城市,40%的销量来自城市周边;2年前,这一比例变为50%对50%;如今,主流城市外的销量已占吉利总销量的60%左右。   针对供应商的货款,不少汽车企业都会拖欠,甚至有的还用库存车抵款。“这种做法简直是饮鸩止渴。”吉利集团财务总监介绍说,吉利没有把手伸向供应商,而是自己想办法。2007年,在市场处于高点时,吉利剥离了房地产、商业银行投资等非主营资产,回笼了12亿元现金;同时,清理了2亿元不合理库存,保持了充足的现金流。   吉利体系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研发体系上。杨健告诉记者,过去,吉利的研发资源分散,除研究院外,各个生产基地都有研发功能。结果是产品与产品之间、上代产品与后续产品之间、平台之间共用性不强。“以门把手为例,几个产品都不能通用,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杨健说,战略转型后,吉利将研发体系整合,统一在研究院下,制定了未来五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42款车型以及8款发动机、7款变速箱的产品规划。   体系能力的提升,让吉利迎战“寒冬”充满了底气。李书福告诉记者,“2009年,吉利战略转型的目标不会变,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此帖子已被 highlander 在 2009-1-27 23:42:2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3: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利集团逆市上扬调查(下)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今年国内、国际汽车工业将接受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集团却高调宣布,2009年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董事长李书福告诉记者,制定25%的销量增长目标,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汽车市场以及吉利核心能力综合考量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本着“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思想,吉利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力。

  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一辆高速行驶的吉利远景轿车,轮胎突然爆裂。可是,通常情况下车毁人伤的场面却没有出现,车辆在轻微晃动后平稳减速,最终安全制动……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一个电视短片。在这场爆胎“事故”中确保人车安全的功臣,就是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 。在2008年初举办的北美车展上,组委会主席卡尔?加里亚拉将唯一的技术奖项授予了李书福。搭载这一系统的吉利远景2008年8月上市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近年来,重点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吉利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研发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发动机CVVT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转向助力E 等核心技术实现量产之后,吉利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开发了节油可达50%以上的电子等平衡技术,并且成立了自主生产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装公司。

  “在车市寒冬,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在车市低迷、汽车企业纷纷缩减投资的2008年,吉利的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了8%。2009年、2010年,吉利的研发投入将分别达到18亿元和19亿元。

  目前,吉利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拥有1400多名研发人员。吉利拥有各种专利近700项,发明专利70余项,国外申请专利超过30项,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专利数前列。仅2008年,吉利就获得各项专利27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还有近千项。吉利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设有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还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强。

  2009年实现25%的增长,离不开新产品的支撑。按照计划,今年吉利将推出高质量的吉利首款B级车FE?1/2、SL、TX4、GC等4款全新车型,同时自由舰、金刚、远景和吉利熊猫的自动挡车型也将上市。

  将吉利打造成一所“学院”

  在吉利集团总部,记者发现每一层的楼道里都有一沓“创新思维”小册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册子是公司负责专利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员工有了任何创新、发明,都可以往上填。

  在宁波基地,一项名为“源动力工程”的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已经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几万条,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李书福看来,企业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健全的制度、高效的流程架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人才。

  自成立以来,吉利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汽车界的各类英才。曾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赵福全,现在是吉利主管研发的副总裁;被誉为“中国变速箱第一人”的徐滨宽,主持了吉利自动变速箱的产业化;资深底盘技术专家华福林、著名轿车发动机技术专家杨建中、我国汽车专业第一届研究生智百年……此外,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沈奉燮等来自韩国、法国、美国等地的优秀人才相继加盟吉利。

  为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成立之初,吉利就注重打造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负责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有300多名硕士在读,另设有主攻汽车内装气味的博士后工作站;二是吉利投资兴建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在校汽车专业人才数万人;三是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目前,吉利的一线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的,在去年举办的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上,吉利取得了团体、个人双料冠军的佳绩。

  “2008年,仅培训一项,吉利就投入了8000多万元。”杨健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主要负责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学院每周三都推出一堂面向全集团开放的知识分享课。

  创新打造多品牌战略

  去年11月18日,伴随着吉利第一款打着“全球鹰”标识的熊猫轿车正式上市,吉利集团的多品牌战略正式启动。为打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面临的品牌瓶颈,吉利在创新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含金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介绍说,从熊猫轿车开始,吉利未来的新车型将分布在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品牌之下。

  按照吉利的规划,实行多品牌化战略以后,将从原来的由以产品分网销售的方法,转换到分品牌销售,并将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将上市的新车进入不同的品牌渠道和销售网络。据介绍,吉利今年将推出的首款B级车FE?1/2将悬挂帝豪品牌,已实现批量生产的TX4经典出租车则列入英伦品牌的产品序列。

  “提升自主品牌的含金量,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书福认为,吉利的品牌建设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练内功阶段,要通过吉利产品技术、品质和服务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带动品牌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未来,吉利一定能够成为汽车界的黄金品牌。”

  为此,吉利把2009年列为“品牌打造年”、“渠道创新年”和“服务提升年”。“吉利已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车市春天攒足了力量!” 李书福介绍说,去年12月31日,中国光大银行为吉利提供了10亿元授信额度,其中2.5亿元将用作吉利中期流动资金,7.5亿元则是对吉利经销商的融资支持。

  朝着“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的目标,李书福和全体吉利员工正在大踏步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10: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box01 id=artibodyTitle>

本田Insight走俏 销量比预期翻番

<DIV class=a>2009年02月17日15:20  来源: </DIV><DIV class=b><A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ref='#post';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focus()" href="javascript:void(0)">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DIV><DIV class=clear></DIV></DIV><DIV class=concent id=artibody>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16日透露,本月6日上市的新型混合动力车“Insight”在国内接受的订单数量已超过1万辆,达到月销售目标5000辆的2倍。在经济恶化新车销量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本田兴奋地表示“开了个好头”。

  “Insight”油耗低,最低售价为189万日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由于比丰田的主打车“普锐斯”233.1万日元的价格低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据本田透露,本月5日宣布“Insight”上市之前接受了约5000辆的订购,7日和8日再收到约1500辆的订单,之后订单数量也一直增加。不过,如果消费者心理出现恶化,今后能否延续这一势头尚是未知数。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电池用得应该是镍氢电池!

[此帖子已被 感恩牛 在 2009-2-22 10:07:48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9 1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 atcoolman ,,本人还是偷懒。。想直接论坛找答案 ,也没过多研究股份的变化。。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7: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政策配套吧,估计有文章可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1: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传福:比亚迪正与一家美国/两家欧洲汽车公司就提供动力电池一事进行谈判

MARCH 31, 2009

BYD Is in Battery-Supply Talks
Chinese Plug-In Car Maker's Chairman Looks to Put Its Technology in U.S., European Cars

By NORIHIKO SHIROUZU

BEIJING -- Fledgling auto maker BYD Co. is in talks to supply its batteries to car companies in Europe and the U.S., Chairman Wang Chuanfu said in an interview.

A deal could solidify BYD's growing prominence in the electric-car market after it surprised the automotive world by launching a plug-in car in December, ahead of more established foreign rivals.

Mr. Wang, BYD's top executive and founder, and other BYD officials declined to identify the companies the Chinese company is negotiating with. Mr. Wang said BYD is negotiating with one U.S. auto maker and two in Europe about supply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it produces in Shenzhen, where BYD is based. Companies including Toyota Motor Corp., General Motors Corp. and Nissan Motor Co. have chosen battery suppliers for their electric cars, but others are still talking to various companies or haven't announced who their suppliers are.
[BYD Electric Car photo] Bloomberg News

BYD hopes to sell to other car makers the same batteries it uses in its F3DM plug-in hybrid, which it began selling on a limited basis in December.

Mr. Wang said the batteries it is considering supplying are the same ones used in its F3DM sedan, a plug-in hybrid that BYD started selling in December to Chinese fleet customers, such 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F3DM's limited release hit the market about a year ahead of a similar car, also initially for fleet customers, being planned for late this year by Toyota. BYD plans to start selling the F3DM to consumers in June.

A deal to supply its batteries to other car companies could put BYD -- a battery producer that began selling cars in 2005 -- in competition with battery companies with similar technology, such as A123 Systems Inc., a closely held company based in Watertown, Mass. A123 Systems couldn'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Mr. Wang said BYD's ability to produce lithium-ion battery cells at relatively low cost, in part because of its choice of technology and inexpensive Chinese labor, gives the company an advantage over other battery makers. Last year, a company controlled by investor Warren Buffett invested $230 million in BYD, chiefly because of BYD's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Concerns over gasoline shortages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prompted a global race to commercialize affordable electric-battery cars and plug-in hybrids like the F3DM that get most of their power from their batteries. Those efforts have been limited largely by immature battery technology.

While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seen as the technology that will ultimately work, their successful use has been hindered by relatively high price, limited durability and safety concerns. BYD says it has largely resolved those issues by turning to a safer, more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called iron-phosphate-based lithium-ion.

Write to Norihiko Shirouzu at norihiko.shirouzu@wsj.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21: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highlander兄:

欢迎你的回来,你的股东大会记录很好,分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6 15:27 , Processed in 0.02222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