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是休眠还是蓄力? □郑贤玲/文
200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载入史册的一年,业绩增长、资产注入不断推高证券市场指数,这一年上证综合指数从年初开盘2728点到10月16日最高达到6124点,最高上涨了124.49%;国内机械行业指数更是从年初的1690点上涨到最高5130点,上涨了203.55%。2007年,作为我国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中集集团,这只昔日受机构追捧的蓝筹却被机构大量减持,2007年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一度下降至17%。从财务报表看,尽管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45.24%和12.22%,但在34.57亿元的营业利润中就有14.66亿元来自投资收益,其中9.63亿元来自出售股票投资收益,3.37亿元来自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收益。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06年的14.17%下降到10.17%。而除去经常性损益,公司已经出现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利润下降。公司车辆业务2007年毛利率也下降,销售收入近100亿元,仍然没有看到“规模效应”。市场对中集的成长开始怀疑,甚至有人得出大型制造企业成长空间有限的结论。 而作为一家制造企业,2007年中集在产业层面上运作却是卓有成效的:公司2007年成功收购荷兰博格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中集车辆从上年的13个生产基地8个4S店扩展到22个生产基地19个4S店;2008年初又收购在挪威上市的烟台莱佛士。中集已经从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变为现代物流设备与能源装备企业。在干货箱、冷藏箱、罐式箱、登机桥、专用汽车等多个领域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公司产品已经走出简单的制造,向高附加值的能源装备和海洋工程迅速发展。 舍短期利益保行业地位 集装箱行业一直都被视为一个没有技术含量、进入门槛低的行业,在经历2004年和2005年行业景气之后,马士基、中海等下游企业纷纷进入这个行业,造成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集集团的集装箱毛利率连续两年大幅下降,2007年下降到了9.31%,这一利润率水平已经是公司上市以来最低的盈利水平。从市场情况来看,公司显然在继续巩固在集装箱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2007年集装箱销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7%和37.44%,占全球总产量的53.85%。处于行业第二的胜狮货柜2007年较上年度产量增长了43.7%,市场份额上升到21.54%,两家公司市场比例达到75%以上,而在2006年中海、马士基准备进入这个行业时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71.6%。 2006年在市场普遍预期世界贸易景气的情况下,全球干货箱产能达到580万TEU,其中中集产能为180万TEU;2007年全球干货箱产能550万TEU,中集集装箱产能达到250万TEU,其中干货箱产量就达到210万TEU。显然,公司在牺牲了短期利益的同时维护了行业比较正常的竞争格局和行业地位。凭借成本优势和不断创新来获得成长的中集非常清楚,仅仅以低价策略维护行业竞争格局是不能持久的,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维持企业在行业中的领袖地位。为此,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和服务费用来领导世界集装箱行业的不断升级。可以说是中集以公司的成本替代行业的成本来维持世界集装箱产业良性的竞争秩序。世界集装箱经历了2005年-2007 年的扩张冲动以后,目前基本上已经恢复平静。市场份额对中集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全球50%新增集装箱,公司已经进入集装箱服务领域。从胜狮的业务结构看,公司2.2%的物流业务创造了24%利润。2007年胜狮物流业务收入3414万美元,贡献利润1069万美元;中集的集装箱服务2005年刚起步,2007年实现收入约6000万美元,创造利润约500万美元。制造业务面对每年300万TEU的集装箱增量市场,而服务则是面对3000万TEU的存量和1亿TEU的集装箱周转市场。
构建完整的“中国制造”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大量企业成为世界品牌的加工基地,核心技术和客户都掌握在世界品牌企业的手上,“中国制造”至今也还是加工贸易的代名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制造业仅仅依靠成本优势的时代在逐渐过去,制造业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中集集团进入的集装箱行业制造过程非常简单,但不简单的是完成这一产业的系统建设:包括生产前端的技术研发、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生产后端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中集”品牌的建设。 在集装箱领域,中集集团通过提供全系列的集装箱产品、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不断提高集装箱的生产效率、缩短集装箱生产周期和优化行业内资源配置而取得行业的龙头地位。在传统干货箱上,公司增加了对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的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制造体系,新产品加入了高科技的应用,智能箱和节能箱已经投放市场。中集集团在产品标准和生产组织上的创新改变了这一简单行业历史上高度竞争的局面,而今天,在行业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看到集装箱制造已经不是把钢板焊接成为货柜那么简单的过程,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满足给客户的需求和帮助客户提升价值,以最短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 如果说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经过了从制造到服务体系完善和产品不断升级的过程,那么,公司专用汽车产业则是布局和服务同步走的发展思路。2002年进入专用车领域的中集集团,到2007年已经成长为全球专用车产量最高的生产企业,在北美市场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公司全年完成专用车11.21万台/套,同比增长26.89%。到2007年末,公司专用汽车生产基地达到22个,比上年增加9个,4S店从2006年的8家增加到19家,产能已经达到20万台。在我国,汽车4S店主要是乘用车企业开的比较多,中集集团乍一进入这个行业就导入4S店模式,显然不是想仅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而是在建一套完整的增值服务体系,是基于公司对制造业的不同理解。
公司正在构建制造、服务、金融(融资租赁)??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 2007年中集集团共开发新产品560种,取得技术创新成果94项,申报专利365件,其中发明专利199件。公司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25项。2007年,公司研发投入近10亿人民币。公司目前通过收购兼并已经进入到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能源、化工和食品装备领域,作为大型企业,公司的优势不仅仅是表现在有能力收购到这个行业的最优资产,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公司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产业集群下的长久价值 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深圳是一个孕育英雄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4家伟大的企业几乎同时在深圳诞生:万科、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和中集集团,他说,四家公司的管理层都非常优秀,但不同的行业,企业的命运不一样,目前四家公司的市值分别是1591亿元、3149亿元、4314亿元和350亿元。 他说:显然选择行业多么重要,中集选择了制造业,所以市值远远低于金融地产,而麦总比其他三位老总可能更辛苦。全球经济发展表明,金融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脉,而且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所以金融业既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资金的追逐者。房地产行业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的概念,更多的是时代赋予的实物增值,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房地产的确也有非常突出的投资价值。2007年中集集团盈利中有近一半的金融资产盈利,也有部分来自房地产业务收益。不过,今天我们来读中集集团的财务报表时,几乎没有人看重这两部分业务对公司利润的贡献,甚至很少有投资者愿意看到中集的管理团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金融和房地产方面,更多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公司制造产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同样是被世界经济发展证 明是一个可实现长久发展的产业。 世界500强中有66家机械制造类的企业,不过被称为制造大国的中国至今却没有能在其中占据一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造业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现代社会信息化和金融创新正在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中集集团利用资本市场迅速渗透到专用汽车、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领域,并在集装箱产业基础之上搭建起新的产业平台,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覆盖不同的市场,基本上具备了跨国经营销售网络及服务体系金融体系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基础。 在公司完成对博格、安瑞科、莱佛士的收购后将对其下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中集集团下的产业集群,各业务单位共享集团配套供应体系、网络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 2008年公司收入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集装箱以外的业务将占据公司业务的50%左右,从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来看,车辆业务大约是集装箱业务的4倍的市场容量;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涉及啤酒罐、饮料、化学品、运油罐、LNG、CNG、天然气液化气等运输和储存装备,市场预测2015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而海上重型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预计全球市场容量达到5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加上中集集团的集团化管理优势将形成公司持续发展的价 值。 公司即将进入投资收获期 制造业的规律往往是从投入到收获需要经历3-5年。对于成熟市场新产品的投入,一般从产品的研制到小批量生产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从小批量到达批量生产一般需要1到3年的时间,对于技术创新类产品因为市场培育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规模。而通过收购兼并进入新型产业从投入到收获同样也有3-5年的时间。所不同的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在于产品本身,而收购产业的研究重点则着重对产业发展前景和并购对象的价值研究,尽职调查和谈判的过程往往非常 漫长和艰辛,从并购到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则相当于新产品从小批量到达批量的过程。实际上,证券市场追逐的利润往往来自产业经营者3-5年前的布局与投入。 2006年、2007年中集表现弱于市场,正处在国内机械行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五年的增速分别为38.9%、33.62%、21.18%、31.5%和35.33%),2007年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长达到40%,而中集集团却风光不再。 恰恰是从2003年起公司产业投资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公司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从8.6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0.09亿元,五年累计投资超过70亿元,2005年-2007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累计13.9亿元。2008年、2009年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又将是全球产业整合的良好机会,预计中集还将为产业整合支付一定的成本,公司继续在专用汽车、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和海洋工程三大领域中布局。公司年报披露2008年资本支出和融资计划,预计资本性支出达到57亿元,投资项目包括集装箱制造及堆场、专用汽车、海洋工程、铁路装备和能源化工食品装备。 购置资产和费用的摊销是公司支付的有形成本,无形的成本是公司在收购与传统业务不同的车辆业务和能源装备业务后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公司从荷兰收购博格、从香港市场收购安瑞科、又从挪威市场收购莱佛士,产品涉及石油、化工、食品装备及海洋工程,市场覆盖全球,销售网 点遍及欧洲、北美及国内市场,公司要在这些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市场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整合。而由于中集集团良好的现金流,公司对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和海洋工程两大产业的投资过程中没有向市场融资(公司最近一次融资是2003年的12月,募集资金用于收购专用汽车企业)。 按照制造业投入3-5年产生效益的规律,中集集团近年投资的项目将逐步产生效益。预计到2008年博格、安瑞科、莱佛士等都将在原有运行基础上为公司贡献利润,车辆产业布局将基本完成国内布局,到2009年公司产业整合效益将逐显现,而到2010年公司可能迎来下一个增长高峰。
世界经济放缓继续考验成长中的中集 中集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公司集装箱业务的需求来自世界贸易量增长,特别是中国适箱货物的顺差,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简单加工产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汽车等具有一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出口增长。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在其他国家蔓延,继而影响全球贸易量的增长。由于2007年良好的市场预期,全球集装箱产量增长超过20%,近期又因为原材料涨价预期,集装箱销售依然火爆,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可能会透支一部分今年下半年的需求。而从长远来看,公司集装箱业务的增长更多将来自产业升级和存量业务的增值。 公司自2002年进入车辆行业以来,销售收入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2007年由于相对高毛利的美国车辆外销市场变差,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致使公司车辆业务毛利率下降。目前公司仍然面临美国经济衰退和国内宏观调控与原材料上涨的多重压力,按照公司规划,预计今年公司还将增加10家以上4S店,成本会继续增加。 因此,我们预期2008年依然是中集集团的投入年与整合年,2009年,随着国内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经济的逐渐稳定,公司将开始释放蓄积三年之久的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