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value

[讨论]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全球股市,中国能幸免于难吗?(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次级债危机炒房人要警惕
  据新华社电 美次级债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和大量贷款炒房。对于中国的炒房者来说,也要"盛市思危",警惕房地产投机中蕴含的风险。
  美次级债危机成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9?11以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受到激励开始迅速膨胀,炒房投资盛极一时。但谁也没有料到,去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去年三季度至今房价又下跌超过10%。房价下跌,炒房者利益链条断裂,贷款还不上,变卖房产又面临损失,次级贷款风险开始暴露。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危机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过快,去年进入市场的美国炒房者基本上全部都是亏损。而且,房地产市场衰退、销售量下降,影响到炒房者未来的收益,房产价值可能不断"缩水"。美次级债危机提供"前车之鉴" 机构普遍预计加息还将继续
  美次级债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和大量贷款炒房。对于中国的炒房者来说,也要"盛市思危",警惕房地产投机中蕴含的风险。
  美国楼市开始衰退
  美次级债危机成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9?11以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连续13次降低利率,房地产市场受到激励开始迅速膨胀,炒房投资盛极一时。美国平均房价2003年至2006年四年涨幅超过50%,1995年至2006年房价翻了一番多。
  受到利益驱动,一些收入不高、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也申请贷款买房。银行为了获取较高贷款利率,降低了住房贷款门槛。即使借款人还不起贷款,也可以变卖其房屋,由于房价迅速上涨,炒房者和银行依然有利可图。就这样,次级贷款和次级债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
  但谁也没有料到,去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去年三季度至今房价又下跌超过10%。房价下跌,炒房者利益链条断裂,贷款还不上,变卖房产又面临损失,次级贷款风险开始暴露。
  分析人士认为这与美国连续加息有关,2004年开始美国连续17次加息,贷款利率提高,使得炒房者成本一路抬高。经济增长放缓也影响了房地产市场。
  由于全球很多机构投资者持有美次级债券,因此这种债券出现的问题波及全球股市,美国股市连续出现较大跌幅。
  美炒房者基本全部亏损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危机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过快,去年进入市场的美国炒房者基本上全部都是亏损。即使是2005年及以前的炒房者,考虑到美国5%以上的利率水平,资金成本也很高。而且,房地产市场衰退、销售量下降,都影响到炒房者未来的收益,房产价值可能不断"缩水"。
  这样的情况我国的房地产投资者应该也不陌生。就在2005年上海房地产价格大涨两年多后,不少炒房者仍在盲目"入市"。随后调控政策出台,上海房价率先大跌,6月上海房屋成交均价曾日跌1426元/平方米。有的炒房者说,"眼睁睁看着首付跌没了。"
  炒房者宜量力而行
  尽管目前我国整体房价仍一路上涨,看不到下跌的迹象,但是炒房者、尤其是贷款炒房者不能不警惕。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也并没有迹象,房地产销售去年还是欣欣向荣,突然之间危机就扩散开。市场信心一旦丧失,泡沫顷刻间破裂,房价迅速下跌。
  除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一些小城镇房价也开始飙升。但房屋大量空置的现象却在很多地方存在。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中到底有多大"泡沫"仍无法推断。但是,任何商品价格都是有涨有跌的。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加息周期,去年开始央行连续五次加息,贷款利率也在抬高。尤其是到了明年初,银行开始执行新的贷款利率,今年三次加息一次性释放,部分炒房者贷款成本将一次提高0.46%。而目前机构普遍预计加息还会继续。
  据新华社电
  新闻链接
  何为次级债市场?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 (又称次级债),是相对主要抵押贷款市场而言的,两者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由于抵押贷款门槛高,大量低信用贷款转向次级贷款。次级债指的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就是把一部分资信不佳的贷款人申请的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资者。2001至2004年,美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近来,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房地产市场降温。房屋价值可能跌得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由于很多抵押贷款公司已上市,其股价势必大跌,最终波及整个金融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2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本次次级债危机,是美国自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以来,爆发在美国本土的最大的信用和流动性危机。"巴克莱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黄海洲说。
  危机摧毁的不仅是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大洋彼岸的中国商业银行也遭受了直接冲击。一家深涉次级债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香港公司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预计,中国银行(601988,3988.HK)等6家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约产生49亿元(除特殊标明,文中货币均为人民币)的损失。其中,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的投资亏损将达到38.5亿元,这一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
  中行亏损额最大
  就在3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爆出"次级债风波"之时,中资金融机构对美国次级债市场潜藏的危机仍未察觉。
  3月22日,中国银行在发布的2006年年报中称,该行积极利用上市筹集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好且收益较高的资产类别,如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灵活度较高、利于增强投资总体回报的长期投资组合。
  不过,中国银行并未披露持有的按揭抵押债券头寸规模,外界也很难得知其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具体规模和亏损情况。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
  不过,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却称,该行投资次级资产只有数十亿美元,预计损失约为数百万美元。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预计将在8月20日左右发布2007年中报时,披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该行影响的具体数据。
  上述美资金融机构人士称,鉴于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没有披露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规模,只能通过2006年财务数据进行估算。
  根据中国银行2006年财务数据,该行外币投资的美元资产为5908亿元。"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按揭抵押债券市场相对保守,大约有三分之一投资于按揭抵押债券。"这位人士称,"我们估计,中国银行投资按揭抵押债券的规模约有2200多亿元。"
  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次级债券在按揭抵押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为13.4%。由此估算,中国银行投资次级债券的规模约为296亿元,2007年末次级债券亏损额约为38.5亿元,占其2007年预计税前利润的5%。
  中国银行的估计亏损额为中资金融机构投资次级债的最大亏损额。通过这一方法,该金融机构还估算出,在香港上市的其他五家内地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具体规模以及遭受的损失额度。其中,建设银行(0939.HK)投资次级债规模约为44亿元,估计到2007年年底次级债亏损额将达到5.7至5.8亿元,列于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亏损第二位。
  此前,花旗亦发布报告对各家中资银行在次级债危机中的损失进行测算,花旗估计,内地银行去年投资于美元债务工具的比重约占总资产的6%,假设银行有关债券按市值入账,亏损约在5%至10%,其中对中国银行的影响约为4.8%。
  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对在美国次级债投资亏损的具体情况仍三缄其口。王兆文亦称,有关次级债对业绩的影响目前尚无任何可披露的具体信息。
  下半年将更严重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说,"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美国次级债危机平息的迹象。相反,这一危机在未来的9月到12月之间还将更为严重,中资机构全年的亏损将在上半年基础上大幅增加。"
  次级债的危机来源于购房者不能支付按揭贷款,违约率的增大则缘于美国连续提高利率,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而次级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付能力较弱的购房者,贷款利率较一般抵押贷款至少高出2至3个百分点,在美联储将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从1.25%连续17次上调到5.25%),次级贷款者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违约率自然上升。
  在美国购房者的按揭贷款中,虽然有一部分为固定利息贷款,但固定利息贷款通常设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往往为2年),此后转化为浮动利息贷款。美国本轮加息周期从2004年6月30日开始,这意味着2007年下半年的次级债危机还将更严重。
  黄海洲表示,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动荡扩散到了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及其引发的融资环境紧缩可能会危及美国2008年经济复苏前景。
  中国银行内部人士对本刊说,由于次级债市场与按揭抵押债券等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高,中国银行投资的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其他长期组合,都由于次级债市场的动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
  "中国银行在美国次级债上的投资亏损将占其2007年全年税前利润的4.5%左右,其他五家银行则在1%左右。"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表示,由于公司债等其他债券市场更为复杂,因此未对该部分对六家中资银行造成的投资损失进行估算。 <DIV style="FONT-SIZE: 14px; TEXT-ALIGN: right">□ 钟华  证券市场周刊</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陶东的话:美国大厦的墙体早已经开始四处开裂,现在天花板也开始渗水了。。。描述的很象恐怖电影。。。如果没有美国这个炸弹随时爆炸,我猜A股很快要到8000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3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货币战争中所说,美元现在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就差有人尖叫一声了,,,呵呵。

现在的次按揭也许就是那声尖叫。可否探讨一下,假如美元发生大幅波动甚至崩盘,那么中国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未雨绸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7-8-14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阳光下 发表于 2007-8-13 11:57:39 :

如果按照货币战争中所说,美元现在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就差有人尖叫一声了,,,呵呵。

现在的次按揭也许就是那声尖叫。可否探讨一下,假如美元发生大幅波动甚至崩盘,那么中国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未雨绸缪?


个人认为:美元不会有事,关键时刻美国自然会改变游戏规则,使其平滑渡过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滑渡过危机!”!?

你所说的平滑渡过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实力强就可以随意改变游戏规则?为了渡过危机,转嫁危机,制造地区冲突、骚乱、爆炸、暗杀,操纵股市、期市,甚至直接发动战争.......

而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事件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是有预谋的还是偶然发生的!事后还有很多人为美利坚合众国人民的智慧叫好,“平滑渡过了危机”!!

[此帖子已被 接受自我 在 2007-8-14 22:32:0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银行家在背后窃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各国都在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欧元数目还大于美元,这必将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欧元区可能还大于美元区。

为了吸收多余的美元,美国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战争,提高油价。也许近期波斯湾就会有事,呵呵。伊朗开始与日本用日元结算油价,也许某天开始用欧元和欧洲结算油价,俄罗斯用卢布结算油价和金价。如果这样,美元能不崩溃吗?

如果这些事逐一发生,那我们该干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的讨论很热烈,观点犀利新颖。对这类问题,我缺乏研究,只有听的份。

不过,谈点题外话。做股票投资,是否一定要精通或将精力放在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通胀、通缩……等等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呢?

前一阵,贴主在与我讨论某问题时,专门给我讲了他的观点:如果经济、金融基本形势怎么变化,那么股市趋势也许就会怎么变化等等问题,说实在,我当时听得是“一头雾水”。我不是经济或金融的科班出身,很多专业词汇甚至都未完全搞明白。如果以此来作为投资的决策依据,我真的没有信心去做投资了。

但如果把问题归结为某个公司的经营问题,那么我的信心就来了,因为我觉得有把握去搞清楚这家公司的问题,它的业绩能否持续,即使碰到问题或困境能否恢复等等。

所以,我的看法,不必去为上述那些搞不明白的问题去费心。只要把公司搞明白了,天踏下来,有人会顶着,我只要明白投资的公司将如何就足够了。如果能找到你投资的公司与上述那些问题关联不大,那就更好了。

所以,我慢慢越来越明白巴菲特说的,“即使美联储主席告诉他任何金融内幕政策,也不会对他的投资决策有任何影响”的原因了。

当然,能搞明白那些复杂的经济金融基本面,对投资决策肯定有帮助,那就是另一种投资风格和方法了。知者用,不知者不用。知什么,做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也想学学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我想索罗斯靠这个成功的,应该是会有些用处。

后来也没有去认真学习,一方面觉得金融太复杂了,搞明白比较难。另一方面,Buffet,Linchy没有靠这个也获得了成功。我想可能也不是必须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10:58 , Processed in 0.0215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