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休闲、文化爱好及遐想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07: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总理也是他的粉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7 16: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震撼!股市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7: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大事,连一毛钱都没有花,却成了我终生有稳定幸福感的永久源泉之一。

泛神论者的英文是Pantheist,泛神论是Pantheism。

在我一生中,我成为一个泛神论者是件大事。时间是1957年12月至1961年7月我走出北大校门毕业。地点在北大燕园、北京西山和圆明园。

我的泛神论来源主要有三个:

第一,书本;第二,漫游荒野;第三,西方古典音乐。

这里只谈来自书本。主要有三方面的书: 哲学家和文学家论述泛神论;贝多芬的日记;自然科学家自白泛神论信仰。

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 大自然或宇宙即神;神即大自然、宇宙。两者是一回事。写成英文便是: Nature?God; Universe?God.

17世纪荷兰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对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于是便有了“德国的泛神论”(Der Deutsche Pantheismus),又叫“德国的斯宾诺莎主义”(Der Deutsche Spinozismus)。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贝多芬、谢林和黑格尔。

海涅写过一本小册子《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他说: “泛神论者的上帝就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又说: “歌德像费希特一样,是个泛神论者。”在另一处,海涅说: “上帝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和终结!”

这些格言就像一道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当时我是20岁上下,口袋里连买三个肉包子的零用钱都拿不出,但精神上却有富得出油的幸福感。

海涅还有一段最精辟的论述: 因为德国是泛神论最繁荣的土地;泛神论是我国最伟大思想家们和最优秀艺术家们的宗教……泛神论在德国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段论述当即便流进了我的血管。

星星和地球有条不紊的运行,大山大河大树小草……都体现了、显现了“上帝?大自然”(God?Nature)的最高智慧。

费尔巴哈说: “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很精辟的说法。)

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更是一语道破天机: 人们如果不认识宇宙结构最妥善的安排,不认识上帝的神手圣功在宇宙完善关系中的明显痕迹,就不会对宇宙肃然起敬。

每当我前进一步,看到迷雾四散,我就热情倍增。在那朦胧的迷雾后面,好像隐藏着一个伟大庄严的形象,雾散以后,至高无上的圣尊就以夺目的光辉显现了出来。

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了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这是康德有关德国泛神论的一语胜人千百的表述。它生动、简洁,说在节骨眼上。显然,康德在天体物理学上受到牛顿的影响。

康德的表述其实是有关泛神论的定义:

宇宙和上帝是一码事,写成一个复合词就是Universe?God,或God?Universe。

当时,它在我的内心深处便激起了三个重重的惊叹号!??从我的北大时期,直到今天古稀之年,我便是由大大小小惊叹号喂大的,营养大的。当年,我每周必经历、体验一个小惊叹号;半个月必有一个中惊叹号在我的内心回荡;平均每一个月一定有个大惊叹号跑来敲开我的心扉,使我豁然开朗,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一般。

我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惊叹号性质的阶梯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泛神论者,内心富有起来的。

康德那个时代的天文学比起今天21世纪的天文学属于初级阶段。当代天文学依靠强大的、先进的望远镜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研究表明,目前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距约250万光年,两大星系正以每秒约120公里的速度向对方移动,将来很可能会发生碰撞。撞击融合为一的新星系将成为一个椭圆形星系,而不是像现在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螺旋形状。

今天的天体物理学家计算表明,现在地球的位置在银河系的边缘地带。50亿年后,太阳和地球将处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猛烈撞击融合后的残骸中!

这是宇宙时空舞台上的“大戏”。

总编剧兼总导演只能是“上帝?宇宙”(God?Universe)。

宇宙的大戏无所谓善或恶。

在一个泛神论者看来,所谓“上帝?宇宙”就是时间、空间和事件的总和。

当年的我,口袋里连买碗馄饨的零钱都没有,为了买套书,还要变卖衣物,而在我的头脑里却装着上面那个“总和”的观念,这强烈反差是一段很独特的内心经历。

贝多芬也是一个狂热的泛神论者。他读康德的书,深受其影响,成了一个坚定的康德主义者。在读书笔记中,贝多芬摘录了康德的这句名言: 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了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Wenn in der Uerfassung der Welt Ordnung and Sch?nheit hevorleuchten, so ist ein Gott)1822年,贝多芬把康德书中的一个关键性命题写在谈话簿中: 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贝多芬在康德英名的后面接连打了三个惊叹号,是对这位大哲学家的无比敬重。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经纬交叉是一个黄金十字架。

贝多芬音乐正是这个十字架的音响化。

1818年,贝多芬在日记中写道: 上帝,上帝!我的避难所,我的堡垒,哦,我的一切!(Gott, Gott! Mein Hort, Mein Fels, O, Mein Alles!)这样的呐喊,尤其是通过静夜中朗润园的唱片音乐传达出来,对我具有决定性的冲击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述的。

贝多芬的上帝即康德的上帝,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相交叉,为一个既无形又有形的黄金十字架。在本质上,该十字架是泛神论的。

作为一个泛神论者,贝多芬有一次对女友说,谁心里有了上帝,谁就能避免厄运,克服别人难以振拔的苦难。(贝多芬克服了。)贝多芬自信他比其他艺术家更接近上帝,主要指的就是他对大自然的酷爱,其身心与造化为友的真挚感情和虔诚比别人更为深沉,更为热烈,也更为执著。

在《D大调庄严弥撒》这部作品的手稿上,贝多芬反复两次用德文写下了“带着虔诚的心情”这一言简意赅的术语。它表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个泛神论者创作这首曲子的宗教思绪和情怀。当然这是贝多芬对指挥(包括后来的托斯卡尼尼、福尔特文格勒、卡拉扬和阿巴多)、演奏家和普通听众的要求。后来(即1824年9月16日)贝多芬在致友人的信中还谈到这首曲子,说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在广大人们心中“唤醒宗教感情”(Religi?se Gefühle zu erwecken)。

当年的我,便是被唤醒的一个。

被唤醒,豁然大彻大悟,是一种幸福。当然,按我的理解,这里的“宗教感情”是康德哲学那个黄金十字架。其中核心部分是泛神论。如果说,1957年12月我在朗润园上的是“第一课”,那么,到我毕业的1961年7月,我上的便是“第十二课”了。因为这时,我被彻底唤醒,成了一个泛神论者。

泛神论的重要性在于: 谁心中有了它,便会立于不败之地。1825年贝多芬在谈话簿上又写下了《D大调庄严弥撒》第三章的主题: 上帝是一座坚固的堡垒。(Gott ist eine feste Burg.)瓦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一部最具有贝多芬之魂的纯交响性质的作品”。

歌德有句名言,仿佛是我在北大这些年的总结:

谁占有了科学和艺术,他也就有了宗教!

这宗教显然同基督教有区别。它指的正是泛神论。??这才是我要皈依的宗教,直到我老死。所以我特别看重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按我的理解,康德、歌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人笃信的宗教同科学、艺术的关系是:

没有科学和艺术,宗教是空洞的;

没有宗教,科学和艺术是盲目的。

半个世纪,经过我体验和悟出的这个最高命题仿佛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一直在我的人生之旅的道上指引我,引导我,直到今天,还有明天。

这是我认准的大方向,从没有迷失过,即便是在1966年红8月我被抄家,后来两次被批斗,再去海边放六年羊。

从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和有关评传,以及他们的论著中,我进一步走近了泛神论的庙堂??大自然庙堂。这点对我特别重要。因为真正的泛神论是辆马车,它安放在两个轮子上: 科学和艺术。两者缺一不可!

近、现代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正是“上帝?大自然”最高智慧设计、安排的一个生动例子。

歌德说过,谁瞥见了“大自然?上帝”(Gott?Natur)智慧的披露,那便是最高的幸福。

这句格言规定了我一生的幸福模式(或性质)。它用不着花什么钱。因为它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模式。中国哲学中的“常道”即西方“上帝?大自然”的最高智慧。“最小作用量原理”即是一例。比如:

不管在什么媒质里,光从一点到另一点所通过的路线,总是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是为什么?

在光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费马原理”,是法国天才费马在1650年提出的:

光线从一点进行到另一点,所需要的时间和光程(路程)均为最小。

法国另一位天才莫培图伊(M.Maupertuis,1698?1759)则把“费马原理”称之为“最快到达原理”。他对该原理特别狂热。当然还有后来的普朗克。

普朗克用泛神论的眼光来观照该原理,认为那是神明(Gottheit)在背后起作用: 大自然总是沿着最直接的路径到达目的地。他和莫培图伊都确信:

该原理是上帝?大自然最高智慧静悄悄的披露。

后来,该原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有光辉、卓越的表现。在本质上,它是一首哲理诗,是千古绝唱,令人惊叹:

伟哉,造物主;壮哉,造化功!

大学毕业后,我依旧关注该原理。量子力学把它推向到20世纪的新形式,表明它是一条既古老又永远年轻的、生机勃勃的自然哲学原理。

20世纪卓越物理学家费曼(R.Feymann)早在1948年便将最小作用原理转化为费曼路线积分。

该原理是上帝?大自然的精心设计。它无所不在,是因为大自然?上帝无所不在。都说看不到上帝,其实只要我们睁开眼,看看阳光的路线,即能见出上帝的身影。

在自然科学探索中,人们越是向前推进,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上帝?大自然的最高智慧显现和披露。??这才是科学家的最高幸福所在,比得诺贝尔奖还要快乐,兴奋,狂喜。

德国杰出物理学家、化学家、19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斯特(W.Nernst,1864?1941)便是一位深沉的泛神论者。今天每本有关“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教科书都会提到“能斯特热定理”,又叫热力学第三定律。该定律表明了大自然?上帝或上帝?大自然构造世界法则的最高智慧和意图。

他给物理学下了一个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定义: 从事物理学,就是从背后瞧一眼上帝的创造行为。此处的上帝同基督教教堂里的上帝无关。

我们是否有胆识(这属于解放思想的范围)把该定义写进我国高等院校物理教科书呢?写了,今后我们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便会大些。??我确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从气质上解决问题,是治本。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Oersted,1777?1851)说: “每一种基本的自然研究都会引导我们去认识上帝……我们终将明白,我们不是在背离上帝,而是在接近上帝。”

瑞士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赫尔(O.Heer,1809?1883)说: 对于我,小草同科隆大教堂是一样的重要。我从前者学到的东西比从后者学到的还要多!从泛神论的观点来观照,小草比大教堂要崇高千倍、万倍!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道理很简单:

小草的建筑师是“上帝?大自然”,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师是人。两者怎能比较?怎能相提并论?

泛神论是西方自然哲学的一个观念,也是一张大网。而一个强有力的哲学观念总是非常具体的。

泛神论的凸显特点正是它非常具体,涵盖面极广,大至宇宙起源、星系运动规律,小到地球上的小草进行光合作用,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和生存意志,各显神通。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上帝(造物主),只能间接通过它的大小作品(山川动植,风雨雷电)去认识它的最高智慧。

对于一个具有中国道家哲学背景的中国人,接受西方泛神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在本质上,这两者是相通的。把“道”和“上帝?大自然”这两大观念放在一起做些观照,是东西方比较哲学的一个课题。北大时期,我已经模模糊糊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走到了大门口,并悄悄地推开了门。

推开门,吱呀一声,仿佛若有光,初极狭,复行数十步,才豁然开朗,有种兴奋、幸福感萦怀。??这是认识世界的快乐模式。

“大自然?上帝”无所不在。

“道”同样是如此。

东郭子问庄子: “你说的道究竟在哪里?”

庄子说: “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 “最好是指出一个地方来。”

庄子说: “就在蝼蚁身上。”

东郭子说: “怎么这样卑下呢?”

庄子说: “在?稗子里。”

东郭子说: “怎么更加卑下了呢?”

庄子说: “在破碎的砖瓦里头。”

东郭子说: “怎么卑下得更厉害了呢?”

庄子说: “在屎溺里。”

东郭子就不再说话了。

西方泛神论科学家会学着庄子的口吻说:

“上帝?大自然”在人的一根头发和一滴血液里。近年来,各国刑警从一滴血液中分析了DNA,对案件的侦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我想起苏东坡心目中“太空”。

1062年他写过一篇散文《喜雨亭记》,说的是陕西凤翔府一个月没有下雨,农民发愁。后来接连下了三天的雨。

这是谁的力量呢?老百姓说是太守的力量。太守不承认,把这力量归到皇帝身上。皇帝说不是,把它归到造物主。造物主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把它归到太空。太空渺茫,不能找到它的具体形象来称呼。(……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苏东坡在造物主的后面还假设有“太空”这个最高力量,这“第一个原因”。它却是浑然茫然的,迷茫的,说不清的,也无法谈论、言说。

我以为这也是西方泛神论的最后结局: 迷远、邈远、幽远、广远……{转}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9-4-13 23:38:2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0 21: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ZT, 挺适合朗诵的,呵呵。

1、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2、杨富森<<于瑜与余欲渔遇雨>>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3、《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DIV><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026575>
4、《遗镒疑医》

  伊姨殪,遗亿镒。伊诣邑,意医姨疫,一医医伊姨。翌,亿镒遗,疑医,以议医。医以伊疑,缢,以移伊疑。伊倚椅以忆,忆以亿镒遗,以议伊医,亦缢。噫!亦异矣!
  
5、《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6、 赵元任《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7、《饥鸡集矶记》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矶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8、《侄治痔》

芝之稚侄郅,至智,知制纸,知织帜,芝痔炙痔,侄至芝址,知之知芷汁治痔,至芷址,执芷枝,蜘至,踯侄,执直枝掷之,蜘止,侄执芷枝至芝,芝执芷治痔,痔止。
  
9、 最后也是最变态的:

  《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①,邑②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③,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④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⑤,弈毅⑥。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⑦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⑧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⑨,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⑩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注解:
  ①熠:医生,据说为后羿的后裔。
  ②邑:以彝为邑,指居住在一个彝族聚居的地方。
  ③伊:绝世佳丽,仪态万方,神采奕奕。
  ④意:对伊有意思,指熠爱上了伊。
  ⑤翳:有遮蔽的地方,指伊游弋到了一个阴凉的地方。
  ⑥毅:逍遥不羁的浪人,善于下棋,神情坚毅,目光飘逸。
  ⑦臆:主观的感觉,通“意”,指对毅有好感。
  ⑧懿:原意为“懿旨”,此处引申为要挟,命令。
  ⑨胰痍:胰脏出现了疮痍。
  ⑩刈:割下草或者谷物一类。薏:薏米,白色,可供食用,也可入药。</DIV> [此帖子已被 idavew 在 2009-4-10 21:52:4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22: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啊!我不知道赵鑫珊先生,也没看过赵鑫珊先生的文章,不过tj贴的这篇文章我是深有同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鑫珊先生,通晓中西文化,学贯文理天地,是我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时期就最欣赏的国内散文作家。其文如乐(yue),寓理于文之旋律中,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哲理融会一通,读他的文字,是美的享受,也是思考的享受。后来到了凡是他的书和文字,见一本买一本的地步。对我来说赵的文章,在这个地球上惟有他能写出,绝不会有第二人。所以tj上面转贴的文章,我只看几行就能断定非赵莫属。如果那时有“粉丝”之说,那我从那时起就是个典型的赵fans!

我读过的赵鑫珊的主要大作:

《贝多芬之魂》;

《莫扎特之魂》;

《普朗克之魂》;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以及他不胜其数的优美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赵鑫珊,心中就会泛起无数的回忆和感触,尤其是在这夜深人净,没有了跳动的股价的时候。下面转一篇他的演讲,对我来说就象听着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赵鑫珊的人生世界惊叹号

??赵鑫珊2005年6月11日在浙江图书馆作题为“科学?艺术?哲学”的演讲

乌鸦具有哲理的诗意

  我是从上海来的,来到杭州。如果有人问我,这两个城市更愿意居住在哪里,我很难回答。选择使我痛苦。

  上海有两个缺点。第一,上海没有乌鸦,只有麻雀。麻雀的小步跳跃和叽叽喳喳,都很小家子气,很浮躁,加重了上海的浮躁。

  唐诗里,写得最多的是乌鸦,其次是大雁。乌鸦是富有诗意的,是富有哲理深度的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在中国的唐诗宋词里,特定时刻的乌鸦是关键。比如说,昏鸦、晚鸦、寒鸦和暮鸦……

  为什么乌鸦那么有诗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荒残的美。为什么用昏鸦,而不说是晨鸦?同样是乌鸦,为什么时间这么重要?为什么昏鸦、寒鸦听起来这么美?这是因为等到了黄昏,经过了一个白天,经过了一天的苦恼、哀乐的体验,就有了一些哲学的内涵。

  在东京、莫斯科、巴黎和德国的一些城市,都有乌鸦。成群乌鸦的生存,需要合抱粗的大树,需要大树成片,而上海没有。

  我在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宾馆住过,有乌鸦。虽然不多,只有零星的几只,但这也说明了杭州生态环境比上海好。

  通常我们会把乌鸦和坟墓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人笔下,暮鸦和荒坟组成一个句子是很凄凉悲壮的。在欧洲也是如此。有乌鸦的坟地特别给人启发,启发人对生命进行哲理的思考。

  城市应该有钟声

  上海的第二个缺点是缺少钟声。

  你们翻翻唐诗,唐诗中有钟声,“晚钟”、“暮钟”、“残钟”,还有“疏钟”、“缓钟”。钟声的节奏很重要。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的升、落,春、夏、秋、冬的到来,都是节奏;人的心跳是节奏,音乐也是节奏,世界都是节奏。这些自然规律使节奏成了最重要的课题。

  我在国外经常听到钟声,常常会唤起我对唐诗中“钟声”的思考。钟声是一种符号,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说了。钟是出世的,鼓却是入世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城市中几乎没有钟声。

  1983年,我迁居上海,听到过钟声,那是海关的钟声,也很好呀,那是寺庙钟声的代用品。9点10点敲起钟来,能让人沉静下来,让人平衡。人不要太世俗、太物欲,太入世,还需要精神的东西,要点出世,钟声能缓解当今世界的快节奏。

  科学技术太讲快节奏了,火车提速、飞机速度很快。科学技术可以飞速发展,但人性的进化很慢,我们人的进化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一种矛盾。西方工业文明讲速度、讲力,农业文明是慢速的。但现在什么都在提速、我不太喜欢。我们有时要快节奏,有时要慢节奏。人生应该有缓有急,有快有慢。人生得平衡一点。

  一年四季的到来也很缓慢,夕阳西下、月亮从树梢升起的速度也很缓慢,恋爱也要缓慢,重要的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味体验人生、世界,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一些高档的餐厅、咖啡馆、酒吧都点蜡烛,为什么不用电灯?因为蜡烛的光亮朦胧,摇曳的烛光柔和,燃烧的速度缓慢,这样的氛围有诗意,可以把人生世界的快节奏缓慢下来。钟声和烛光都有减速的作用。他们受到人性的欢迎。

  当我听到海关的钟声一下一下,听到黄浦江万吨轮船的鸣笛,我的感觉真好。杭州的城市可以有高楼大厦,但西湖周围要保持宁静。宁静的西湖,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唐诗宋词的风骨。这样的西湖,就更有诗意,更有哲学、艺术的气质。

  买书的两个准则

  思考是享受。有个研究生问我,现在书店里这么多书,到底该买哪一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有两个准则。

  第一,搬家的准则。书籍的生命力与此有关。

  我年轻时,读书总是偷偷摸摸的,像一个地下工作者,因为很容易被人家说成是走白专道路。我在东北放羊的6年,读了很多书。直到2000年,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写了50本书,很多人以为我有很多藏书,我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我总共只有150本藏书,还包括字典。有些书是我当年当掉裤子和母亲给我的戒指买的。

  没有自己房子的时候我经常要搬家,每搬一次,就要扔掉十几二十本书。这些扔掉的书是经不起考验的。没扔的是些什么书呢?唐诗我没扔,尽管已经很破烂,是文革抄家后还给我的,跟我一起生死与共过的。还有肖邦的夜曲、舒曼的梦幻曲乐谱,英文版的《茶花女》、《简爱》,美国的《红字》,《庄子》、《老子》、《孔子》,都留着,这些书变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已经进入了我的血管。

  能经受4次搬家的书,就要买。如果4年搬一次家,搬4次,就是16年,经过16年那些书还保存着,说明这些书与你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搬家准则。

  第二,躲进防空洞的准则。

  日本的一个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是一个很诚恳的人。他为了看原版的康德、叔本华的著作,自学了3年德文。1945年春天,他躲避美国飞机轰炸,经常要躲进防空洞。每次,他都带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己的手写稿,另一样是康德和叔本华的书。飞机轰炸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开土灰看看书还在不在。买书就要买这样的书,买能带到防空洞里去的书。

  如果只允许我带3本书进棺材的话,我会带唐诗、庄子,第三本怎么选呢,选择是痛苦的,也许我会选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你对什么下跪

  我从来没有在庙宇中下跪过,不过我“下跪”过的东西还真不少。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去年的冬天很冷。那天我写稿写到半夜12点,屋子里有暖气,始终保持二十五六度,DVD放着莫扎特钢琴曲,尤其听到慢板乐章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是幸福的,我会对这样的音乐“下跪”。

  古诗也有让我“下跪”的,比方说“一叶落知天下秋”。1997年夏天很热。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突然吹起了一阵凉风,我一个刹车,刚好有一片梧桐叶落到了车篮里,当时我就想起“一叶落知天下秋”这句诗,我立刻感受到这句诗中的意境,太贴切了,中国诗人真的很敏感。可是我却常常看到,有人把落叶和垃圾混在一起烧,每次看到,我觉得很难受。

  落叶不是垃圾,落叶是秋天的名片,落叶是冬天的符号。想想巴黎满街厚厚的落叶,真是富有诗意。旅游,归根到底是游你自己的内心世界,游你的心灵。你不知道唐诗的伟大,你见到了乌鸦也白搭。读书会让你的内心世界和生命质量提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好书应该常读。诗人的最高思考是哲学,而哲学思考的最高境界是“诗”。我们对唐诗要不断地认识,20岁、30岁读唐诗,和50岁读它都不一样,唐诗是说不完的。现在我的床头便有全唐诗的简编(上下两册),我现在还读。

  技术是有进步性的,而艺术不是这样,今人写的诗就一定会超过唐诗吗?不见得;哲学也不是这样,因为知识不是智慧。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德国参加一个会议,有个外国记者向我提问,让我选3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我思考了之后,选了3个:柏拉图、康德、庄子。前两个他们都很认同,但他们不了解庄子,其实,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我告诉他们庄子一个很了不起的命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何等宽广而高超的胸怀,这句话概括了科学、艺术、哲学的真谛。国外的很多科学家出书时会把柏拉图、康德、叔本华、歌德等人的一些名言写在书的扉页上,我建议把庄子的命题写在大学自然科学的每本教科书的扉页上,或者铭刻在物理、生物实验室大楼前,为的是唤醒理工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精神层次,铸造他们诗人的气质和哲人的胸怀。

  庄子虽然不懂分子、不懂几何、不懂DNA,他的科学技巧和科学知识还不如我们,但他却有浩然之气,他的这个命题会让我“咯噔”一下,进入我的血管,像旗帜一样在我的心里高高飘扬。

  为什么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还缺乏一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崇高博大的胸怀,缺乏这样一种气度。

  我的敬畏和多重感恩

  我是在敬畏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我经常有一个手势,双手交叉抵住下巴,就是表示敬畏。敬畏和恐惧不一样,敬畏是我渺小,它伟大,人对大自然要有敬畏是很重要的。一次我在德国和几个人吃饭,他们在吃饭前都要祈祷,“感谢主赐给我们为顿丰盛的晚餐”,这就是敬畏和感恩。我们不是教徒,不妨把它改为“大自然啊,感谢你风调雨顺……”。

  其实,中国早先也有这样的祈祷,比如以前举行婚礼的时候,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这个天地,就是人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迷信,我们要把它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藏族的一些风俗我蛮欣赏,他们在喝酒之前要先洒一点在天上、地下和额头,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藏族人在砍树之前要下跪,说明砍树的原因,这并不是迷信。

  如果人有几样东西可以对之下跪,可以说明这个人基本是善良的,有敬畏之心,坏不到哪里去。

  我经常感到我很幸福,可以安居乐业,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我穿着纺织工人织出的衣服,电灯也是因为有了煤矿工人才发光。我的皮鞋都是“水陆两用坦克”,物尽其用,扔掉的时候我也对它说声谢谢。我感谢生命。我又不种田,又不喂猪,能有红烧肉吃我很感激,吃饭时我会感谢农民。

  我是个懂得处处感恩的人,我们依靠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才提高了生活质量。人生只有懂得了敬畏、感恩之后,心里才会很平静,不去怨天尤人。

  π人和π文明

  在我的心中经常有惊叹号。今年春天,我看到一本科学杂志报道π的计算已经到了多少多少位。你们猜猜看是多少位?两个日本科学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将π计算到了515亿位还没有穷尽!那天我本来是打算坐地铁的,但读到了这个消息,我走了两站路,琢磨这个π。

  π在数学里经常出现,我读小学时当时老师说只要计算到3.14就算你对了。随着计算的不断进步,牛顿时代算到了16位,现在已经到了515亿位还没有穷尽,它是一个无理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圆的,太阳、月亮……我们的黑眼珠,也有一个无理数,一个π。这就是世界的奇妙和神秘。

  在物理上,π也是个重要的角色。绝对的精确是没有的,我们的文明甚至可以叫做π文明。光速也是这样,我们一直在接近30万公里每秒的数值左右摇摆,没有精确的数据。

  现在,π变成了我的哲学的符号,我已经把它制成镜框放在书房里。

  我把我的哲学看作钟摆,两端是科学和艺术。科学是理性的,呆久了我会冻僵;艺术是有感情的,呆久了会烧焦。所以我就在它们之间不停地摆动,亲近科学才可信,热爱艺术才可爱,这就是我的哲学,既可信又可爱。

  现场问答

  1.如果将来离开世界,您的墓地将如何设计,您的墓志铭将怎样写?

  国外一些墓地的艺术成就很高,尤其是巴黎的墓地。我看到其中有一个墓碑上刻着A和Ω,这是希腊文开头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意味着生命有始有终。教堂上也写着A和Ω,象征着万物有开始也有终结。

  如果我写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一个括号上去,就是()。因为人的两头,生来和死去都不是自愿的,生下来的时候我们都是大哭着来,害怕开始面临陌生而可怕的世界;死去的时候我们对生命还有留恋,也不是自愿的。所以括号内是这样两句:不愿来,也不愿去。

  2.许多大学生认为哲学就是几条规律,教条而没有情趣,请问原因何在?

  我认为哲学应该开阔一些,而不是教条。我们到墓地看看,到医院看看,看到生老病死的过程,看到小草、种子的求生意志,在这个过程当中思考,就会让哲学活泼起来,也会发现哲学是不可回避的。

  我认为中学里的每门功课都是很重要的,中学时候我的绘画不好,现在我就在想,如果我会画画,我自己出的书都由我自己来画封面该有多好。

  3.请问您对中国哲学的看法?

  这个问题比较大,就像一次我在德国的慕尼黑讲课,一个学生问我,学习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还是有三种东西一定要学。一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庄子是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平级的哲学家。第二是学中国唐诗宋词。三是中国的山水画,意境非常好。

  一个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什么职业,只要血管里还流着几首唐诗,就是中国人。唐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思想感情宝库。我很喜欢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孤独的境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以后才能体会到。要区分寂寞和孤独的不同。寂寞是社会学性质的,孤独是哲学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5 21: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很巧,读了二十多年赵鑫珊先生的文章,在这里找到同道中人,惊喜之余忍不住随上一笔。

1988年第一次读赵先生的《科学艺术 哲学 断想》就被其深深吸引,尽管不全理解,但其文字的优美与逻辑的严密和谐统一,令我抄录很多上面的文字以不断的欣赏,当年那笔记本依然还在;98年买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鑫珊散文精选》,则是更深的共鸣了。赵先生说“只有精神的痛苦方能缩短我们同神的距离,启迪我们的智慧”、“一个人活在这个多灾变的世界,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牢靠的支撑点和志不可夺的精神寄托,否则难以度日”,在从前那些年轻而彷徨的岁月,这样的文字足以照亮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8 07: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8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一生所追寻的道,好像真的到死也没有找到。

西方的道,决不是仅仅音乐那么简单。大家可以在地图上找找看,但凡发达国家,其国民的信仰都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希望。目前的中国正在十字路口,徘徊中在寻找,大多数人一眼看到的都是钱及钱所产生的东西,如权。所以很多人都在追寻钱,想尽一切办法搞钱,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惜,沙滩上盖楼,最终不过是一场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1:51 , Processed in 0.02261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