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大事,连一毛钱都没有花,却成了我终生有稳定幸福感的永久源泉之一。 泛神论者的英文是Pantheist,泛神论是Pantheism。 在我一生中,我成为一个泛神论者是件大事。时间是1957年12月至1961年7月我走出北大校门毕业。地点在北大燕园、北京西山和圆明园。 我的泛神论来源主要有三个: 第一,书本;第二,漫游荒野;第三,西方古典音乐。 这里只谈来自书本。主要有三方面的书: 哲学家和文学家论述泛神论;贝多芬的日记;自然科学家自白泛神论信仰。 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 大自然或宇宙即神;神即大自然、宇宙。两者是一回事。写成英文便是: Nature?God; Universe?God. 17世纪荷兰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对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于是便有了“德国的泛神论”(Der Deutsche Pantheismus),又叫“德国的斯宾诺莎主义”(Der Deutsche Spinozismus)。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贝多芬、谢林和黑格尔。 海涅写过一本小册子《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他说: “泛神论者的上帝就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又说: “歌德像费希特一样,是个泛神论者。”在另一处,海涅说: “上帝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和终结!” 这些格言就像一道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当时我是20岁上下,口袋里连买三个肉包子的零用钱都拿不出,但精神上却有富得出油的幸福感。 海涅还有一段最精辟的论述: 因为德国是泛神论最繁荣的土地;泛神论是我国最伟大思想家们和最优秀艺术家们的宗教……泛神论在德国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段论述当即便流进了我的血管。 星星和地球有条不紊的运行,大山大河大树小草……都体现了、显现了“上帝?大自然”(God?Nature)的最高智慧。 费尔巴哈说: “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很精辟的说法。) 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更是一语道破天机: 人们如果不认识宇宙结构最妥善的安排,不认识上帝的神手圣功在宇宙完善关系中的明显痕迹,就不会对宇宙肃然起敬。 每当我前进一步,看到迷雾四散,我就热情倍增。在那朦胧的迷雾后面,好像隐藏着一个伟大庄严的形象,雾散以后,至高无上的圣尊就以夺目的光辉显现了出来。 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了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这是康德有关德国泛神论的一语胜人千百的表述。它生动、简洁,说在节骨眼上。显然,康德在天体物理学上受到牛顿的影响。 康德的表述其实是有关泛神论的定义: 宇宙和上帝是一码事,写成一个复合词就是Universe?God,或God?Universe。 当时,它在我的内心深处便激起了三个重重的惊叹号!??从我的北大时期,直到今天古稀之年,我便是由大大小小惊叹号喂大的,营养大的。当年,我每周必经历、体验一个小惊叹号;半个月必有一个中惊叹号在我的内心回荡;平均每一个月一定有个大惊叹号跑来敲开我的心扉,使我豁然开朗,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一般。 我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惊叹号性质的阶梯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泛神论者,内心富有起来的。 康德那个时代的天文学比起今天21世纪的天文学属于初级阶段。当代天文学依靠强大的、先进的望远镜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研究表明,目前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距约250万光年,两大星系正以每秒约120公里的速度向对方移动,将来很可能会发生碰撞。撞击融合为一的新星系将成为一个椭圆形星系,而不是像现在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螺旋形状。 今天的天体物理学家计算表明,现在地球的位置在银河系的边缘地带。50亿年后,太阳和地球将处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猛烈撞击融合后的残骸中! 这是宇宙时空舞台上的“大戏”。 总编剧兼总导演只能是“上帝?宇宙”(God?Universe)。 宇宙的大戏无所谓善或恶。 在一个泛神论者看来,所谓“上帝?宇宙”就是时间、空间和事件的总和。 当年的我,口袋里连买碗馄饨的零钱都没有,为了买套书,还要变卖衣物,而在我的头脑里却装着上面那个“总和”的观念,这强烈反差是一段很独特的内心经历。 贝多芬也是一个狂热的泛神论者。他读康德的书,深受其影响,成了一个坚定的康德主义者。在读书笔记中,贝多芬摘录了康德的这句名言: 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了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Wenn in der Uerfassung der Welt Ordnung and Sch?nheit hevorleuchten, so ist ein Gott)1822年,贝多芬把康德书中的一个关键性命题写在谈话簿中: 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贝多芬在康德英名的后面接连打了三个惊叹号,是对这位大哲学家的无比敬重。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经纬交叉是一个黄金十字架。 贝多芬音乐正是这个十字架的音响化。 1818年,贝多芬在日记中写道: 上帝,上帝!我的避难所,我的堡垒,哦,我的一切!(Gott, Gott! Mein Hort, Mein Fels, O, Mein Alles!)这样的呐喊,尤其是通过静夜中朗润园的唱片音乐传达出来,对我具有决定性的冲击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述的。 贝多芬的上帝即康德的上帝,也就是自然律和道德律相交叉,为一个既无形又有形的黄金十字架。在本质上,该十字架是泛神论的。 作为一个泛神论者,贝多芬有一次对女友说,谁心里有了上帝,谁就能避免厄运,克服别人难以振拔的苦难。(贝多芬克服了。)贝多芬自信他比其他艺术家更接近上帝,主要指的就是他对大自然的酷爱,其身心与造化为友的真挚感情和虔诚比别人更为深沉,更为热烈,也更为执著。 在《D大调庄严弥撒》这部作品的手稿上,贝多芬反复两次用德文写下了“带着虔诚的心情”这一言简意赅的术语。它表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个泛神论者创作这首曲子的宗教思绪和情怀。当然这是贝多芬对指挥(包括后来的托斯卡尼尼、福尔特文格勒、卡拉扬和阿巴多)、演奏家和普通听众的要求。后来(即1824年9月16日)贝多芬在致友人的信中还谈到这首曲子,说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在广大人们心中“唤醒宗教感情”(Religi?se Gefühle zu erwecken)。 当年的我,便是被唤醒的一个。 被唤醒,豁然大彻大悟,是一种幸福。当然,按我的理解,这里的“宗教感情”是康德哲学那个黄金十字架。其中核心部分是泛神论。如果说,1957年12月我在朗润园上的是“第一课”,那么,到我毕业的1961年7月,我上的便是“第十二课”了。因为这时,我被彻底唤醒,成了一个泛神论者。 泛神论的重要性在于: 谁心中有了它,便会立于不败之地。1825年贝多芬在谈话簿上又写下了《D大调庄严弥撒》第三章的主题: 上帝是一座坚固的堡垒。(Gott ist eine feste Burg.)瓦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一部最具有贝多芬之魂的纯交响性质的作品”。 歌德有句名言,仿佛是我在北大这些年的总结: 谁占有了科学和艺术,他也就有了宗教! 这宗教显然同基督教有区别。它指的正是泛神论。??这才是我要皈依的宗教,直到我老死。所以我特别看重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按我的理解,康德、歌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人笃信的宗教同科学、艺术的关系是: 没有科学和艺术,宗教是空洞的; 没有宗教,科学和艺术是盲目的。 半个世纪,经过我体验和悟出的这个最高命题仿佛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一直在我的人生之旅的道上指引我,引导我,直到今天,还有明天。 这是我认准的大方向,从没有迷失过,即便是在1966年红8月我被抄家,后来两次被批斗,再去海边放六年羊。 从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和有关评传,以及他们的论著中,我进一步走近了泛神论的庙堂??大自然庙堂。这点对我特别重要。因为真正的泛神论是辆马车,它安放在两个轮子上: 科学和艺术。两者缺一不可! 近、现代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正是“上帝?大自然”最高智慧设计、安排的一个生动例子。 歌德说过,谁瞥见了“大自然?上帝”(Gott?Natur)智慧的披露,那便是最高的幸福。 这句格言规定了我一生的幸福模式(或性质)。它用不着花什么钱。因为它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模式。中国哲学中的“常道”即西方“上帝?大自然”的最高智慧。“最小作用量原理”即是一例。比如: 不管在什么媒质里,光从一点到另一点所通过的路线,总是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是为什么? 在光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费马原理”,是法国天才费马在1650年提出的: 光线从一点进行到另一点,所需要的时间和光程(路程)均为最小。 法国另一位天才莫培图伊(M.Maupertuis,1698?1759)则把“费马原理”称之为“最快到达原理”。他对该原理特别狂热。当然还有后来的普朗克。 普朗克用泛神论的眼光来观照该原理,认为那是神明(Gottheit)在背后起作用: 大自然总是沿着最直接的路径到达目的地。他和莫培图伊都确信: 该原理是上帝?大自然最高智慧静悄悄的披露。 后来,该原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有光辉、卓越的表现。在本质上,它是一首哲理诗,是千古绝唱,令人惊叹: 伟哉,造物主;壮哉,造化功! 大学毕业后,我依旧关注该原理。量子力学把它推向到20世纪的新形式,表明它是一条既古老又永远年轻的、生机勃勃的自然哲学原理。 20世纪卓越物理学家费曼(R.Feymann)早在1948年便将最小作用原理转化为费曼路线积分。 该原理是上帝?大自然的精心设计。它无所不在,是因为大自然?上帝无所不在。都说看不到上帝,其实只要我们睁开眼,看看阳光的路线,即能见出上帝的身影。 在自然科学探索中,人们越是向前推进,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上帝?大自然的最高智慧显现和披露。??这才是科学家的最高幸福所在,比得诺贝尔奖还要快乐,兴奋,狂喜。 德国杰出物理学家、化学家、19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能斯特(W.Nernst,1864?1941)便是一位深沉的泛神论者。今天每本有关“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教科书都会提到“能斯特热定理”,又叫热力学第三定律。该定律表明了大自然?上帝或上帝?大自然构造世界法则的最高智慧和意图。 他给物理学下了一个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定义: 从事物理学,就是从背后瞧一眼上帝的创造行为。此处的上帝同基督教教堂里的上帝无关。 我们是否有胆识(这属于解放思想的范围)把该定义写进我国高等院校物理教科书呢?写了,今后我们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便会大些。??我确信这一点。因为这是从气质上解决问题,是治本。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Oersted,1777?1851)说: “每一种基本的自然研究都会引导我们去认识上帝……我们终将明白,我们不是在背离上帝,而是在接近上帝。” 瑞士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赫尔(O.Heer,1809?1883)说: 对于我,小草同科隆大教堂是一样的重要。我从前者学到的东西比从后者学到的还要多!从泛神论的观点来观照,小草比大教堂要崇高千倍、万倍!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道理很简单: 小草的建筑师是“上帝?大自然”,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师是人。两者怎能比较?怎能相提并论? 泛神论是西方自然哲学的一个观念,也是一张大网。而一个强有力的哲学观念总是非常具体的。 泛神论的凸显特点正是它非常具体,涵盖面极广,大至宇宙起源、星系运动规律,小到地球上的小草进行光合作用,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和生存意志,各显神通。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上帝(造物主),只能间接通过它的大小作品(山川动植,风雨雷电)去认识它的最高智慧。 对于一个具有中国道家哲学背景的中国人,接受西方泛神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在本质上,这两者是相通的。把“道”和“上帝?大自然”这两大观念放在一起做些观照,是东西方比较哲学的一个课题。北大时期,我已经模模糊糊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走到了大门口,并悄悄地推开了门。 推开门,吱呀一声,仿佛若有光,初极狭,复行数十步,才豁然开朗,有种兴奋、幸福感萦怀。??这是认识世界的快乐模式。 “大自然?上帝”无所不在。 “道”同样是如此。 东郭子问庄子: “你说的道究竟在哪里?” 庄子说: “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 “最好是指出一个地方来。” 庄子说: “就在蝼蚁身上。” 东郭子说: “怎么这样卑下呢?” 庄子说: “在?稗子里。” 东郭子说: “怎么更加卑下了呢?” 庄子说: “在破碎的砖瓦里头。” 东郭子说: “怎么卑下得更厉害了呢?” 庄子说: “在屎溺里。” 东郭子就不再说话了。 西方泛神论科学家会学着庄子的口吻说: “上帝?大自然”在人的一根头发和一滴血液里。近年来,各国刑警从一滴血液中分析了DNA,对案件的侦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我想起苏东坡心目中“太空”。 1062年他写过一篇散文《喜雨亭记》,说的是陕西凤翔府一个月没有下雨,农民发愁。后来接连下了三天的雨。 这是谁的力量呢?老百姓说是太守的力量。太守不承认,把这力量归到皇帝身上。皇帝说不是,把它归到造物主。造物主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把它归到太空。太空渺茫,不能找到它的具体形象来称呼。(……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苏东坡在造物主的后面还假设有“太空”这个最高力量,这“第一个原因”。它却是浑然茫然的,迷茫的,说不清的,也无法谈论、言说。 我以为这也是西方泛神论的最后结局: 迷远、邈远、幽远、广远……{转}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9-4-13 23:38:2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