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林奇认为:投资源自生活。在牛奶股这个问题上,我的体会深极了。 由于中国人以前生活水平低,以前在牛奶方面的消费相当低下。在1998-1999年,有时我早餐喝一支晨光牛奶,可以觉得全天精神特好、免疫增强。晨光牛奶是什么品牌?就是深圳光明农场的产品而已,一个现在来看毫不知名的牛奶企业。在那个时候我已经读过巴菲特方面的书,凭着对晨光牛奶的良好印象,我幻想以后有了钱的话,我把整个晨光牛奶公司买下来。。 时光的推移逐步改变了一切,接下来的几年,伊利和蒙牛在全国快速扩张,导致在深圳各商场琳琅满目全是它俩的产品,我曾经所喜爱的晨光已经被挤得差不多在商场里找不到了。但在2003年之前,当时的牛奶产品基本上还是货真价实的。但是从2004年起,中金的报告提及:全国奶源紧张。于是我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关注盒装奶(液态奶)的价格,250ml的包装,一直是2.5元左右,而到2006-2007年很多商场甚至降到2.3元左右。这样的价格走势让我觉得很纳闷:全国的牛奶消费量越来越大,奶源不足,但是产品售价竟然不涨反跌!(特别应注意:06-07年肉类和各类农产品开始大幅涨价,奶牛的“合理价值”是不是也应该提升了呢?) 这几年,我一直看不懂牛奶行业的经营态势,白热化的竞争,奶源不足、产品价格竟然不涨,近几年喝牛奶的效果,已经没有前些年那样的良好反应了,这导致我很怀疑自己:到底是牛奶产品掺水了,还是我的体质下降得太快?(我能不能象巴老那样活到今年的78岁呢?)抱着对自己的怀疑,我也怀疑了牛奶的质量。这两三年来,我一直预感到牛奶行业会出事。结果在2008年的9月牛奶行业真的出事了??但没想到是以这样的答案出现:不是加水,而是加毒(化学品)。 事件爆发之后,我到商场特意找到了当初让我对牛奶产生好感的那个牌子??晨光。它的产品没有标榜自己是“纯”牛奶,而是叫做“晨光乳饮料”,价格1.8元??它已经直接告诉了消费者:里面牛奶的含量不太高了。这些年它一直诚信经营,可是它在深圳的这个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被伊利和蒙牛挤得几乎毫无立足之地了。这就是牛奶行业的现状:大企业表面风光、背后造假,小企业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这些年来,我本人一直没有投资牛奶股,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生活常识否诀了投资的冲动。这10年来对牛奶行业的经历,也让我对价值投资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格老在《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导言中说到:“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功投资的艺术首先在于选择未来最具有成长潜力的行业,其次是在这些行业中挑选最有希望的企业。。”格老对这种投资观念做出了批判。今天,回应楼主的牛奶股投资问题的帖,对我自己也是一次总结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