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广告风

慧一文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09: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卷 决疑论 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 (第二卷受持篇略)

问:从宇宙诞生时混沌的太极状态中,分化出阴性、阳性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逐渐形成了天空与大地,有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往复交替,人类因此诞生并繁衍不息。由此可知,男女形体的差异,完全是由天地造就的。天地既然造就了男女,却又厌恶男女之间的情欲,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男女结合,建立家庭,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如果不经父母同意,就私自偷情,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又会遭到父母的厌恶和鄙视。父母的态度既然如此,天地也是一样。

  问:天地以生育万物为本怀,而男女性爱是人类得以繁衍的基础,若是天地对此又要加以厌恶和限制,怎么能生育更多的后代呢?
  答:以生育万物为本怀,是指天地以慈爱之心护育万物,不加任何伤害,并不是指以多生多育为目的。若是天道以生育多为贵,那么鸡、犬、猪、羊一次能产下几个幼崽,鱼虾产卵更是成百上千,与人类相比岂不更符合上天的意愿吗?

  问:上帝既然厌恶邪淫,就应当使人类的性别、相貌全都一样,每个人长大后自然生育,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邪淫的可能。可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答:人间吉凶祸福的决定权,虽然由上天来掌管,然而不过是公正无误地根据因果原则将每个人应该得到的施加给他们而已,并没有在其中夹杂任何的私意。况且男女的性别与相貌,都是由过去世中各自的内心状况而形成。上天既然不能强使天下男女的内心都彼此相同,又如何能强使天下男女的性别、相貌都完全一样呢?

  问:男女之间的事,世人最为私密,天地鬼神又岂能一一得知?
  答:宇宙万法本来就与内心世界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自己内心知道的事,十方世界全都能知道,岂止是天地鬼神而已?水清则月现,鼠腐则虫生,其中包含的因果关联的道理,需要细细去体味。

  问:杀害生命能给对方造成痛苦,盗窃财物能使对方陷入贫穷,因此而受到惩罚,理所当然。至于男女间的淫欲,彼此都感到快乐,又有什么危害呢?
  答:发生邪淫关系的双方或许都感到快乐,然而试问这个被淫污的女子的丈夫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她的父母兄弟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天地鬼神见到了,也感到快乐吗?因此感到快乐的不过只有一个人,而切齿痛恨、怒目环绕的却遍满虚空,怎么能无罪呢?

  问:然而与杀生、盗窃相比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答:杀生给对方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邪淫给别人带来难以承当的恶名。盗窃所夺走的是他人的养身之财,邪淫所夺走的是他人的养性之宝。所造的恶因既不相同,所受的果报自然有所差异。因此犯下杀生、盗窃的罪业,其报应如疾风猛火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犯下邪淫的罪业,其报应如患了虚弱的痨症,总是难以摆脱疾病的纠缠。不好简单区分哪个轻,哪个重。

  问:偷偷翻过院墙,去搂抱邻居家的处女,可以说是自己造的罪孽。至于那些行为不检点的女人,她们自己主动投怀送抱,欣然接纳又有什么罪呢?
  答:搂抱处女是什么用心?接纳不检点的女人又是什么用心?既然能欣然接纳,也就会偷偷搂抱。譬如某处有毒药,偷来吃固然会死,被动接受吃的也一样会死。

  问:侵犯良家妇女,罪过的确严重。至于和家里的婢女发生性关系,难道也有罪吗?
  答:被玷污者的身份虽有贵贱之别,而奸淫的行为却没有差别。侵犯妓女尚且有罪,何况是家中的婢女?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10-4-21 9:56:0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1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因为海浪的运动,很难见到海水的本质,想见就已起浪,既然是浪,那就非本性,以空印空,何其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09: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把话又说回来。

“唯识”,我们知道这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研的,此宗的著作特点是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由于文字过于简练,有关辩难问题,多采取因明方式,加之法相词汇很多,审名定义都有一定的界说,不能望文生解。所以,真能学进去的人并不多。唯识的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唯识之所以名为“唯识”,根据唯在于此。拿现在的语言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譬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色”,耳朵听到的“声”,舌头尝到的“味”等等,眼不管“声”,耳不管“色”,谁也不管谁,分工各各不同。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六识”,是人们共认的精神作用,可是仔细想一想,人身上有许多事情。六识是管不了的。譬如,人长头发是谁管的,吃下饭去没有人管,然而,饭一下咽,该变红血球的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的变白血球,该排泄的排泄,该运输到什么地方的就运输到什么地方,并且一点儿也不错,这是谁管的?再者,过去的事,我们现在还记得,这是谁管的?是眼睛?是耳朵?它们都不管!然而所有过去的事情,它完全有档案,整理的非常好,给你储存起来、听你使用、请问又是谁司其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佛教讲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那么,人死后是什么东西把这一切都带到下一世去呢?这一切唯识家都是以阿赖耶识来说明的!

佛教讲轮回,一般都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无明”,是愚昧、执有实我,因此发生出来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以“行”为缘产生了“识”,入了胎,长出“名色”亦即身心,逐渐产生了“六入”,即眼耳鼻舌等各种官能。出胎以后和色声香味等外境接触,有了“触”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产生“爱”恶,“爱”就有了“取”,现在我们大家正处在这个“爱”、“取”的阶段上,即正在“爱”、正在“取”。取的结果就有了业,因为造了业,虽然这一辈子结束了,但下一辈子就不能不“生”,“生”了就有“死”在等待着。这十二因缘,是佛教说明三世轮回的一个基本公式。但这一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这一辈子完了,能把这一辈子的很多东西带到下一辈子去呢?是眼睛吗?耳朵吗?身躯吗?这都不可能!因为,身体已完了嘛!唯识家说,作用在于阿赖耶识!它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把你前生所作的善恶业全都带到今世来,又把今生所作善善恶恶的业带到后世去!

又如有关气功中的特异功能问题,依唯识家说作用就在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原来就在阿赖耶识里,被一般的现行掩盖起来。如果把一部分现行活动压制下去,阿赖耶识的另外一些功能就会显现出来。实则唯识家在谈到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止此。内而根身器界,外而山河大地乃至银河系统,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这就有点玄了!玄吗?其实也不玄!比如同一个环境,为什么各人的感受不同呢?同是南方人,浙江、江苏人吃辣椒就不习惯,而四川人,湖南人则绝大多数非吃辣椒不可。一样的辣椒,他吃了很香,你吃着难受!这就说明各人的阿赖耶识所变的环境并不一样。

所以,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和他的世界等等看着似乎是在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即“心外无境”,所以称为唯识。在研究中我的思想上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里有许许多多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么坏的种子怎样会消灭呢?在唯识家来说,阿赖耶识中有一部分是有漏种子,有一部分是无漏种子。当有漏种子现行时,无漏种子被掩盖起来了,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有无漏种子现行,有漏种子就被压制下去。但是,这有漏种子虽被压制下去,它还是在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以后就不会再造反吗?唯一的回答是无漏种子亦可以制止有漏种子。但这能说彻底么?

复次,阿赖耶识到底是一个呢还是多个呢?唯识家的答复是你我及一切众生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这一点,拿现在哲学家的术语来讲,就是“多元论”。“十方有情,各有八识”。那么,有情无量,八识系统也无量,而它们之间有无一个力量或形式维持相互间的关系,免得世界成为杂乱无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9 1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这东西只可以用心去体会,很难说清,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是不可以通过逻辑实证语言来表达的,人去认识自我意识的规律可以使个体活的更幸福,烦恼也会减少,在人们学佛的过程中,佛的宗旨是让你回归本源,认识你自己的意识状态,当你的意识状态无序或者起伏太大的时候会对人得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中医把致病的因素归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七情,七种过激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不良的意识运动对身体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过去说周瑜气的吐血,成语里的怒发冲冠,都是对人情绪变化的描述,现代医学也证明,怒可以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

当人的个体能认识到自我的情绪的变化的时候,或者体察到自我意识不是安静的原始状态的时候,就会自我纠正,而那些不能自我认识的人,就会被外界的得失,被自己的喜恶所牵制,就像芒格说的心理误判,如果我们思考一下,把芒格那个心理误判学通透了,你就会理性一些,一个人如果非常理性,不轻易动情绪,这种人就具备的了自然之性,就像一个树可以自然的活着,而那些不能自控的人呢,每动一次情绪就等于在树干上砍了一斧子,不停的动情绪,就会不停的砍树干,然后,人不到自然死亡的时间,就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病,就失去了自然的寿命。

佛的目的是让人认识真正自我,使自我有一个自由,自觉,幸福,长寿的人生,这是俺的一点理解。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10-6-9 10:38:0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1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性者功能而已。明心见性,开悟,无非是明澈这颗心的功用。并不神密。您上面讲到的自由,自觉,幸福,长寿,亦不离此功用。不过,这颗心,同样具备缠缚,无明,不幸,短命的功用。心无染着,即见自性。回看世间,一场游戏。佛法上修证到此是有无量法门的,悟得此理,随拈一法,持之一恒,即得受用。一旦证悟到空性,还有什么理性不理性可言。

心不染着,绝非在意识领域内。一心可开八识,前六识(包括第六意识)当代心理学有所涉及。唯第七识和第八识佛家有涉及,并有极精密之理论系统。不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此八识者,且假之以除妄想杂念,识得这颗心而已。尤如过河之筏,愚者执之不放,智人随即舍之。大根器者明得此理,不必精研究唯识之理,只除心中妄想杂念,无明即损之又损,真性即日即增。智慧即从中来。

慧一文载中保富法,欲海回狂等,即是开示吾人除妄之法。愚人求巧,智者务本。孔子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中所谓立本,无非养心无有妄想杂念,所谓长养圣胎是也。此胎出世,即是智慧佛出世,自己是佛,何劳外求?此中所谓君子,即是大开智慧之人,岂是只懂点头哈腰作点小善不贪小财的常人?否则,儒家之业何以继之千年而不废。难道仅靠几句教人行善积德的好话。所以说,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此为儒家之智慧。

开了智慧,所学即有发挥。诸位博通经济,穷研波浪,甚或精于价值投资等等,其才干即可真正发挥出来。打破黑漆桶,阳光下观大象,岂有所碍。此时之心,无有一法可立,亦不立一法。何也,妄净真显也。别人的观点很犀利强烈,到此却化为虚空,心不为所动,自见流水走低,白云越岭。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的才能,在如此清净圆明的真性中,何得不通体施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1: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门难入,解门不畅。今日起载贾题韬居士《论开悟》,希望仁者依指望月,识自家宝贝,开自性智慧。阅文有法,即无知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见之见,是为真见。凡夫心存知见,阅文无过几行,但与己意相违,即生慎心。此实智慧之障,一见但立,远见即蒙。自生分别,是为愚痴。阅文会义,不可不知。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来代替你解脱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访问了多少的外道啊,可是并没有解决他所想要解决的(生死)大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坐思维,自己下手来解决,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的,也就是把他开悟所见到的东西给众生介绍出来,令众生开悟。佛由开悟获得了解脱,佛教里的一切设施,都是集中在使众生开悟这一点上的。譬如“受戒”,就是为了约束身心,为开悟作准备。因此,大家不要怕守戒,守戒的后面有开悟,有使你脱胎换骨的灵丹妙药让你受用。佛法并不是故意要把你身心捆起来,故意让你不舒服。你要想了脱生死,你就必须把你那不应该做的事情放下,让“戒”澡雪你的精神,斧藻你的性灵。否则,开悟就没有希望!再拿修定来说吧,“定”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不是很时髦气功吗?气功就是佛教禅定的初步,仅仅属于佛教的一小部分。佛经里面没有气功这两个字,并不是没有气功这个东西。不仅仅有,真正要讲气功,那才是佛教拿手好戏呢!但是,佛教的目的不在气功上,这就是区别。佛教的开悟也不全在“定”上,定虽是需要的,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守戒也是佛教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悟!

又如佛教最重视慧学。慧学有三种:一闻慧,如看经、听经等;二思慧,闻了以后要继之以思察,不能机械地接受。起码要在思想上转个圈,研究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三修慧,光有思察还不行,必须要去修,守戒和习定都应当包括在修慧里。为什么要“受戒”?受了戒又应当怎样护持?为什么要修定?如何修定?由实践而获得决定的认识当然是慧学了。

开悟属于修慧,但修慧并不一定等于开悟。而一般的修慧,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开悟。

总之,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开悟这件事,佛说了四十九年法,也无非就是为了使众生开悟这件事。所以,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无比的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学佛的一段思想过程,这对大家的学习也许有些好处。

我原来对佛教也搞不清楚,以为佛教是宗教,宗教就是迷信,既是迷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我是大学生嘛,受的是科学教育嘛!毕业以后,我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教逻辑课,逻辑是讲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由于各种科学都要依据一定的逻辑即规律性,所以逻辑又称为科学的科学。我在教课的时候涉及到了“因明”,“因明”是东方的逻辑,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家的逻辑。尽管因明并非发源于佛教,但其发挥、光大、向前推动,佛教是有贡献的。同时,“因明”学术思想上和实际运用上也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初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怀疑:佛教是迷信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逻辑体系,可能还是有点道理吧?研究了因明之后,了解到和西方逻辑确有许多共同点,因而想到佛教可能还有别的好东西,这样开始了研究唯识。

抗战期间,我到了成都,成都一些佛教界的朋友还称我为“唯识家”哩!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那个时候西藏喇嘛到成都的很多,他们来了后,传的是中观和密宗。中观在西藏破认为是最高级的佛教理论,西藏佛教徒对于唯识不象内地佛教学者那样重视,更不作系统的研究,而只是在讲中观的时候,附带地学一点。其实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与其说学唯识,倒不如说是在破唯识更确切一些,他们一面学,一面破,结果是学完了也破完了。当时成都一般的学佛人,感到密宗修持的神秘,中观破唯识的新奇,大多数标榜自己是中观派。

我那时从北方来,已对唯识方面作过一番研究,曾倾向于奘学,对此就有点不服气。又认为我们是学科学的嘛,如钢铁一样,愿意锻炼锻炼自己,就和他们交了交手。当时在成都所谓的“中观家”大概有二十多位,在交换了意见之后,往往为此而发生辩论,他们就送给了我“唯识家”的称号!可是,我学唯识并不迷信于唯识。当时我对唯识也已有好多疑问,也是在脑子里转过来转过去而得不到解决的。因此,对他们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我愿领教。就在那时,开始研究了中观。过去的事说起来话长,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提一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9: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伯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如《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辨析和抉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对言语文字使感性上的认识升华为理性上的真实不虚的信仰。不是通过理智上的抉择而产生的信仰,那仅仅是形式上、文字上、名义口头上的灌输而勉勉强强生起的所谓“信仰”,终究是靠不住的,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为了必须有相信自己的勇气,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把事事物物之本来面目彻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类所共许或圣哲们所赞诩之所谓真理那样,然后再会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卫真理。如果轻易地相信他人的鼓动与宣传,自己不去积极思索和体察,人云亦云,真正的信仰就无从生起!那样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过是感情冲动而散发的五分钟的热量而已,也更谈不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实际上,定与慧的基础,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或者只要能达到什么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们现在一说到开悟,大家就觉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为定作准备。如果你真正得到了定,开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知道,阿罗汉见的是四圣滞,证的也是四圣谛。从加行道就观察四圣谛??四谛十六心观。一步一步地修观,到了现观上证四谛。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别智,见道是无分别智。在四谛看来,苦实是苦,这一点大家不会疑惑吧?因为世间确确实实是苦的。无论分为五苦、八苦或三苦。总之,世间乐少苦多,乐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谛实在是产生苦的原因,是由人们的烦恼招集产生了人生种种的苦报。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10-6-13 9:33:4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9: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用十二因缘来说明集谛。

十二因缘是用来说明怎么样由烦恼而带来苦果的最好公式。

(一)“无明”即是惑,就是没有智慧的错误的认识,执着我、我所而不放。这个实我就是烦恼的总根子,一切苦果都是从这个总根子而来的。由这无明而导致身、口、意等的错误行为,这就是“行”。

(二)“行”,行也就是“业。无明与行就是前生的因。

(三)是“识”,有了前生造作之业为基因,就使识带着这个业因来投胎受生。

(四)是“名色”,就是精神与物质结合体的初级形状。

(五)为“六入”,即逐渐生成了六根。

(六)是“触”,是由六根对六尘而产生的。

(七)“受”,乃是触生出来的苦、乐、舍的种种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现世的五种苦果。这五种苦报的程度如何,完全由前世的业因而定,绝对不能依今世的意志为转移。

(八)是“爱”,既然有了苦、乐、舍之三种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乐而生起爱恋之心。

(九)是“取”,有了爱,接下来便是由爱而生的取著而据为己有。

(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感招来生(依报而受苦、乐)的因。此来生报之因由今生之爱、取、有而来,它也是绝对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的;它就象档案一样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恶恶之业一件一件地给你储藏起来,一旦机缘成熟,便引生你应得之报!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书,有一段时间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但现在却又觉得记忆犹新。这就说明,一经我们过目的东西都会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识即记忆的田地里。我们有时之所以会记不起来,是因为我们的念力微弱,当时没有充分地起作用,并非把那个东西的印象给丢失了。有些人因某种不适意的事情就干脆自杀了,但你杀坏的仅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业不仅依然存在,相反地由于你的自杀,又给自己增添了新的罪业!又如两个冤家对头,即使一方把对方杀了,而对方对你的仇恨你却永远也杀不尽,相反地使对方更加对你恨之人骨。因为并不是只要把人的身体消灭了,也就等于把人对你或你对人的恨也消灭了。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在是深得此中之“三昧”啊!

(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业将感招来生之报。

(十二)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类共许之绝对真理,谁也违背不了这个真理!

总上所述,即是沸教所讲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不休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由集招报之说明。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10-6-13 9:39:0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把话又说回来。

说到现世,大家尚可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由此观察再思维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谓无明、行等等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这里,很多人都有怀疑,其实这些都是根据“因果律”而来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有身体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认因果律,甚至残酷无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运动乃至宇宙万类的运动之中,那世界就必然会乱了套。比如人类只要还没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里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就是因果律在人们生命中默默无声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对宇宙万象宣示深邃的真实不虚的妙法。如果吃饭不能充饥的话,谁也不会乐意每天到一定的时候把香喷喷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齿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学院来求学深造,同样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学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胜果。因此,人之一举一动都跳不出因果律的范围。

我们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过来亦可由果推因。我们现世的身心生命是果,过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则就成了“无因论”!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则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后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结果而如影随形,这就是佛教之三世两重因果之简单说明。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说,人死了以后又因业而转来受生。那个业到底是怎么样又来到新的生命之运动中呢?我们可以承认因果律,但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过程中的媒介或“载体”是什么东西呢?宋朝时有一位居士名黄山谷,他同净文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真净文禅师问他:“真长老、黄居士死了烧了何处相见!”黄居士闻言瞠目结舌不能回答。黄居士的文思和从三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这时完全等于零。这里“何处相见”就是此处“识”的分位问题。我们说开悟,关键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对这问题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确的认识。

好!现在我们既承认了“集”为苦的因,也就是说明白了烦恼为“苦”之因的大道理。那么,对这个烦恼怎么办呢?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所要完成的任务了。把烦恼一步一步地断尽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灭了,并且永远地不能再来扰害我们了,这就是“灭谛”。断了烦恼灭了苦,就完全能够证得涅?自由、清净无碍的妙境界了。

但苦怎么灭呢?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谛”。按照小乘的讲法,道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们的“念”是驰逐不息的,现在怎样才能使这个念安静下来呢?这里有四种方法:①观身不净。人身从里到外本来不净,而今误认为净而装饰打扮,这就是“净倒”!只要通过辨析体察,从根本上认识身实不净,就能够把“净倒”的烦恼断了。②观受是苦。苦就是“乐倒,。众生妄认苦痛为乐逸,现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审周遍的思维,知道了我们所受到的快乐刺激等其实都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就可以把“乐倒”的烦恼除掉。③观心无常。世间一切都是刹那万变的,而众生妄认为恒常不变的,这就是“常倒”。只要通过观心之变幻无穷就可断除“常倒”的烦恼。我们刚才心中所思想的与现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众生每天每时每刻不知有多少!④观法无我。宇宙间山石金木及众生身心内外等皆无实性,无主宰力、而众生妄执为有,且认为各有实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实际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赖条件才能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就无所谓“法”的存在,更谈不上对于“法”有主宰力了。

以上就是对常乐我净四烦恼的正确看法,依靠四念住对治这四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21:48 , Processed in 0.0225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