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牛市的初期还是熊市的中后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5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大赢家:

对于酒类,你是啤酒喝的多,还是白酒、红酒喝的比较多,旁边的人呢?

所以我认为,选择酒类股,我是宁愿选择啤酒类的来投资(投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以前有篇报告叫"不问熊牛,只看价值",我觉得这句话极好,也代表了我未来相当长时间的看法和策略:

1、 大盘走势影响面太多。如果以基本面分析,其实就是整体经济效益走势和利率走势。但就是这区区两个因素,判断它们趋势的难度不亚于判断市场。价值驱动因素往往是长期的,如果用来解释中期的走势,不仅准确性降低,还往往会导致经常调整整体性看法,这往往会从一个不可知论掉到另一个不可知论。更何况影响因素远不止基本面。

2、 目前股市代表的经济规模远胜于前,经济复杂性也远胜于前。判断经济整体走势的难度更加加大。如果说96年的牛市是短缺经济下生产能力的释放,99年是新兴IT产业驱动的热情,那么未来是?全流通会产生制度推动力量,但在逐渐告别粗放型经济之际,强者的出现本身就否定了整体性的繁荣。

3、 目前低利率本身就是牛市的最大疑问。那么,如果低利率会成为长期现象呢?其实,博人民币升值的外资实际上在进一步拉低实际利率,这在要素市场上尤为明显。比如这波房地产,在牛市的起点租金回报率并不高,如果没有这么多不太关心租金收益的外资,上海房地产是很难率先走牛的。

以上是想说,基本面本身或许就有很多喜忧参半的因素,所以很多采取因素分析的券商的策略报告,只是调整一下多空因素的排序,就会得出不同的牛熊结论。而就自己的智商而言,也无法理出清晰的趋势头绪。没有固定的观点毕竟强过有一个不严肃的大前提。

在市场没有过分高估或低估的时候,应当向企业的成长要收益。以前自己只喜欢投新兴行业,因为企业素质不高的时候,成长往往依靠行业拉动。而今全流通利益驱动下的优质民企,或许会创造更长期、辉煌的成长。试想如果是国企,会这么短的时间出现国美、永乐吗?会选择自愿合并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吗?

不知熊牛,或许会更注重价值。更注重寻找未来的巨人。哈哈。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7-25 11:25:2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价值为本 不问牛熊”??这是年初写得报告的题目,当时的股价水平,总觉得一些股还挺吸引人的,但现在情况有点不同了。股价似乎吸引力不很大了,即使考虑到所谓的成长性。也许我们这样的投资人喜欢看到较高的安全边际和较高的收益率。其实现在很多股拿着也是放心的,但觉着未来收益率也许一般。考虑到目前市场的一些不和谐之音,让我们这些过于敏感的投资人不能不考虑到一些问题。

比如,有色金属、石油和房地产的这种涨法,靠所谓行业景气带来的高会计收益,它们对其它企业未来的经营能不产生冲击吗?中国的经济体主要由占据了经济资源而经营效率低下的国企组成,而经营效率较高的民企普遍缺乏资源,基础薄弱,这种资源配置上错位的经济体能经受住外来经济波动的冲击吗?当我们考虑个体上市公司时,都是假定经济环境没有大变动的形势下的,如果未来发生的变动,你看好的公司至少在一个时期能不发生你预料之外的变化吗?所以,作为投资人,作为一个现在还只能用当期市值衡量投资业绩的投资人,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其实,考虑这些问题,也并非是没有头绪、难度过大的。而是经过分析,把种种可能性都考虑了,就能做到“有准备”(并非现在就要采取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无准备,对于穿着“市值”这个枷锁走路的人在这个市场中能否生存是太重要了。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6-7-25 12:48:3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5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钻工:

房地产市场可能与股市之间有着类似的情形.但是这波房地产牛市中,租金收益率一直低于长期利率,并无差距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5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上面的这段话正是钻工也想说的,,“价值为本 不问牛熊”也正是钻工坚持了几年并取得让自己很满意的收益率的信条。结合大赢家兄“不要总在低估、高估中争论,而是需要多想想巴菲特选中的企业为什么能连续成长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企业成长的要素在中国的某些企业是否会出现”之关键词“企业成长的要素”也正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然而,恰恰也就是在“企业成长的要素”这个核心尺度上,钻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用巴菲特的那些尺子去测量国内的上市公司,不客气地说,恐怕在目前的中国还找不到一家,不仅仅是中国,全球恐怕也很难再有下一个“经典的可口可乐了”,甚至连“一个城市唯一的电视台、唯一的报纸”都很难再有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更难以找到“简单的、不需要过多地研发投入的产品”。如果按照巴菲特的标准,中石油绝对不符合条件,首先是商品型企业,而非消费型企业,其次,必须不断进行大量的资本支出,类似于芭老很不喜欢的通用汽车,试想,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还在20美元,中石油会达到今天的价格么?巴菲特的原则至今无懈可击,一些基本的原则永远是真理,但是,毕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与巴菲特当年的时代发生了巨变,钻工注意到芭老购进中石油以后不久有一些谈话,意思大致是“很难找到好的公司进行投资”,差不多与此同时,他沽空美元、购买白银。这些是否说明在全球经济与几十年前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有必要对价值投资的原则进行灵活运用呢?

事实上,无论是茅台、张裕、伊利、小商品城还是安徽合力等这些近年来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公司,如果用严格的“成长要素”去衡量,都是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的,然而,作为价值投资者,如果这些年不投资这些,又能投资什么呢?钻工倒不是追求完美的公司,但上述公司如果从十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眼光看,其价值还是不容易确定的,也就是说,它们都不太可能发展成为可口可乐??如果把可口可乐作为长期价值投资成功的典型代表的话。

近来无数的投资者对“中国的tenbagger”充满憧憬,可冷静的想想,大的层面如中国的文化、政治、法律等环境,其实国际上许多公司的快速成长往往就集中在10年左右的时间,甚至一跃成为跨国公司,于是才有了tenbagger,而中国从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十几年了,扣除行政性垄断外,有几个公司在上市以后的十多年间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即使是持续5年的15%以上的股东权益收益率呢?小的层面上市公司治理(再次打击了大量投资者的美好憧憬,真的很抱歉)、管理层的能力能造就几个“tenbagger”?仅凭“大股东、管理层与公众的利益一致”得出“积极的改善”这一结论并不为过,然而以此来作出“将产生巨大推动力”的断言似乎有些一厢情愿了,钻工坚信:中国的国企也好、民企也罢,要想取得不受行政干预、不受腐败侵蚀的自由竞争的环境,还只能是遥远的梦想。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哪个公司能够取得10年的高增长,也许我们只能把眼光放得短一点,也许能找到5年高增长的企业已经够我们这些穿着“市值”枷锁走路的人暗自庆幸了,也就是比目前绝大部分投资者多看两年,下棋如能每招棋比对手多看一步也就是赢家了。即便如此,恐怕都需要付出常人数倍的努力。

然而,这是建立在企业阶段性成长,而非长期成长基础上的,可能在某方面甚至在某几个方面并不符合严格的“成长要素”,因此,成功的概率可能会低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追求更高的安全边际,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市场整体的阶段性趋势有一定的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5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乱弹几句:

1、在巴非特关于股市的演讲中,他谈到64-81年道指和富布斯500指数表现的巨大差异。中国股市未来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也就是说结构性牛市?

2、今年社会利润集中于垄断行业,但是否能代表社会整体权益收益率处于高位?这些年被上游残害的更广大的下游企业就没有风水轮流转的机会?按照美国的经验,往往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热炒食品饮料,是否这些“持续增长”的股票到高位代表就了整体的高估,长电呢?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问题。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外资因素(很多外资进入中国并非完全追求高收益,反而是担心美圆贬值而带来的资产安全问题),现在的利率是否就已经是谷底?

在长期趋势上,确切地说对综合指数走牛,我并不乐观。但是对于一些成分指数,尤其是不断调整的成分指数,还是寄予期望。或许我也是结构牛市者。

[此帖子已被 petter9988 在 2006-7-25 18:03:3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经营要素”的问题:

在中国真正要找到理想的“伟大公司”是很难的,但这个难度在我看来,并不比在美国找到的难度更大。注意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一辈子能找到3、4家那样的公司就很了不起了。注意巴菲特的意思:即使在美国,也只是3、4家!而在中国要想找到这3、4家,对于即使是长期谨慎和对公司要求过于苛刻的我而言,我觉得也不是个奢望。或者这本身就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跟王国维说的一个人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最高的一种就是:“暮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现在就知道那个公司是谁,也许买进它后真的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说句老实话,我入市后的第一个重仓股(1994年初)就是中集集团。但现在回头看看,心里是种什么感觉呢?

也许我们现在还都是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中,才会发出那种“伟大的公司也许在中国不会有”的感叹!所以,我只是部分地同意钻工兄对于寻找那种公司难的看法。

也许这正是从事股票投资的另一种意义所在。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6-7-25 21:58:0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6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石油的支出非常低。每桶采练成本甚至比国外的石油公司还要低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6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乱弹几句经营要素:

1、巴非特的经典投资企业现在看来美仑美奂,但是他投资之初时,这些企业是否也如此光彩夺目?巴老喜欢在企业动手术的时候购买,这样才会廉价。价格相对低廉的时候往往市场预期并不好,比如可口可乐,是以23倍PE买入,当时大众认为已经很难增长。纵然是现在,可口可乐股价十年基本持平,并且销量第一宝座被百事夺去。我们不要把巴非特企业神化。伟大的企业也是在质疑中一步一步长成,一点一滴筑起壁垒,也会遇到很多阶段性困绕。

2、中石油是否是巴非特放弃原则之举?对于一个宁可解散企业不放弃原则,宁可被人质疑也不会买网络股的股神,显然不会。并且中石油是非常符合巴非特原则的投资品种。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中石油这种大国企,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当不入巴老法眼。但是它有垄断力量,结合巴老看空美圆(实际上也是看多商品),于是又形成了经典。中石油一例可以让我们对巴非特原则变的亲切而不遥远。

3、企业成长有3个层次,产品成长、产业成长、制度成长,中国上市公司资源以前基本被国企霸占,国企很难达到制度成长层次,往往随产业兴亡,少见基业长青。但是全流通制度下的优秀民企,给了我们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投资机会可能会更多些。

4、巴非特投资品种除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品种,甚至一些小型企业,研读这些品种会有别有洞天之感,他也投过建筑业、制鞋业,甚至汽车零部件企业。

总之,我想说明:即使是符合巴老要求的好企业并不是高不可攀。如何没有这个假设,真是少了投资人存在的意义。但是,这些企业永远是少数,我并不鼓励大家滥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etter兄的问题:

1。64-81年间道琼斯与富布斯指数的巨大差异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在加息周期里,是那些中小企业远远跑赢大公司。虽然前些年中国的指数是大股票指数(成份股)远远强于其它指数。但未来呢?我一直认为,中国企业的活力或希望是在中小民营企业而非那些大国企,尽管大国企占据着资源。

回想在94-95年的大熊市中,成指是最弱的,而综合指数要强些;目前,各位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近一年来,最强的指数不是别的,而是中小板指数(从998涨到目前的2200点)。而那些大家伙比如联通、长电、宝钢等是最弱的股票,这也许不是偶然。若如此,那么我个人是乐意看到的,因为我是个长期的中小盘股的偏好者。说也是,我个人十几年来从未买过任何一股超级大盘股,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中。

2。我一直认为,近些年来资源性景气行业的公司效益大幅增加,是导致A股权益收益率提升的主要贡献部分。而那些中下游企业,它们的权益收益率要想提升,必须是在行业竞争充分、优胜劣汰后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后才能实现。现在很远未到那时候。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很难看到权益收益率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由此我有个看法:近年的权益收益率有可能是个高位。

3。目前的实际与名义利率差距不大。我个人的看法是基本上是利率的历史底部区域。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6-7-26 9:37:4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20:32 , Processed in 0.0223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