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天士力的新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1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院士怎么可能斗得过利益集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3 13: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fanv 发表于 2009-2-13 10:53:00 :

转自天士力一名普通员工的博客

与天士力:面对危机 一起携手

2月5日,班车上的播放的一则新闻让我们的心忽然感觉到了一种异样,在新闻中,我所在的企业的复方丹参滴丸被说成了具有毒副作用,在那一刻我的心不再平静。


......


典型的软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00: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天士力(600535):疑虑可完全消除
</DIV>
2009-2-13 3:20:40

核心提示:继天津市药监局和天津市药品不良监测中心联合公告,说明复方丹参滴丸临床使用安全之后,11日国家药监局在新闻发布会中就复方丹参滴丸有关问题再次进行了澄清说明。

事件:继天津市药监局和天津市药品不良监测中心联合公告,说明复方丹参滴丸临床使用安全之后,11日国家药监局在新闻发布会中就复方丹参滴丸有关问题再次进行了澄清说明。

  点评:至此,国家相关领域的最高权威机构均已出面澄清,我们认为传言对天士力的经营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投资者的疑虑可以完全消除。我们重申坚定看好该公司的观点。2008年经营境况显著好转,业绩增速明显开始提升,是攻守兼备的良好选择,2009业绩提速+估值提升有望取得超预期市场表现。

  被卷入院士造假事件之后,我们对核心产品的资料进行了跟踪和研究整理。我们查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没有发现关于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的信息。2008年复方丹参滴丸销量增长约10%,收入增长约15%,销售额超过13.4亿元(含税);2009年丹滴仍存在提价可能性,预计收入增长15%20%,达到近16亿元(含税)。我们维持2008-2010年业绩增长40%、28%、22%的预测(净利润约2.49亿元、3.19亿元、3.89亿元),EPS(每股收益)约0.51元、0.65元、0.8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0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监部门回应复方丹参滴丸一事

评价药品不良反应要看权威部门通报

人民日报 》( 2009213 11 版)

  本报北京212 (记者富子梅)近日,由院士涉嫌论文造假一事引发的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日前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始终在对所有的上市药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一旦发现任何药品有严重不良反应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最近,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国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广泛使用的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存在严重毒副作用。由于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长期服用上述药品,报道即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表示,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复方丹参滴丸片进行改剂申报的。根据要求,无论是改剂型仿制药还是创新药,研制单位都要进行毒性实验。追溯审批情况发现,其毒性实验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在做,特别是复方丹参滴丸还在美国申请了研发实验,这对其毒副作用也有相应要求。他同时指出,对于药品的系统不良反应评价,最权威的还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定期通报。就目前已公布的1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情况看,没有涉及复方丹参滴丸。

  颜江瑛说:任何药品都会有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不同。所以,有时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不良反应的表现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会不断地监测其不良反应并进行通报,提醒公众如何安全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00: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丹参滴丸究竟能不能吃? 应该怎么正确吃?()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2-13

天津天士力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一直是冠心病患者的常备药。但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公开发表声明,认为该药不良反应率高达3.11%,发生率太高。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复方丹参滴丸到底还能不能吃?

国家药监局称,不良反应监测中没有复方丹参滴丸。2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司长张伟回答说,复方丹参滴丸是按照注册管理相应申报资料的要求研制单位进行研究,应当说毒性实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都在做。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释说,加强对上市药品新的、严重不良反应监测,引导公众规避风险是药品监管的一项例行工作。这项工作是随机进行的,但2001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从未涉及复方丹参滴丸。

天津市药监局、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则联合出具了一份书面报告称,2004年?2009年,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监测到7例复方丹参滴丸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其中20041例,2007年、2008年分别3例,多为一般性肠道性反应,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未收到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天津市药监局、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认为该药临床使用安全。此外,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产品的日常监管中尚未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不简单。国家药监局原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说,任何药物都会存在不良反应,但评价发生率高低并不简单。要考虑药物的效果???风险比。即使如李连达所说,不良反应率到了3.1%,根据其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严重不良反应,可能较高;如果包括头晕、恶心这样的轻微反应,3.1%则较正常。

另外,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评价,需要一个长期的临床观察才能得到,很多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是上市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会发现。

复方丹参滴丸安全吗?据天津药物研究所李红珠副研究员介绍,天津药物研究所参与了复方丹参滴丸的毒性试验,其不良反应非常轻微。而且,只要患者根据医师的建议正确使用复方丹参滴丸,用法、用量正确,就可以进一步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使在加强力度监测的同时,会不会有“漏网之鱼”呢,复方丹参滴丸到底还能不能吃?

关于这一疑问,国内心血管病学界的众多专家都认为,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应用有十几年了,一直很安全。如果真的要质疑,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复方丹参滴丸是用于治疗胸闷等症状的常用中成药,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心绞痛、冠心病有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介绍说,而且从他自己的临床实践来看,目前还没有看到出现不良反应。

至于复方丹参滴丸到底每天吃多少合适,广州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陈国伟教授介绍说,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2?3次,对缓解症状就会有一定效果。“而且,从剂型来讲,滴丸中冰片含量低于片剂,长期使用安全性也很高,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个别出现了胃不舒服的情况,可能与冰片有关,病人尽快告诉医生,及时调整剂量就可以了。”

文章来源: 生命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00: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style="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c8d8f2 1pt solid; mso-element: para-border-div; mso-border-bottom-alt: solid #C8D8F2 .75pt">

动机论怎样模糊了焦点

</DIV>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09:00 正义网-检察日报

  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丢三落四?答案是:注意力被转移。

  譬如在下出租车前争着付款,就容易将随身携带的东西遗忘在车上,原因是注意力在付费上,无暇他顾。

  注意力被转移的现象,有这样一道心理测试题可以验证:假如你是个司机,你的车四个轮胎有一个已经磨损严重,雨刷也掉了一个,油缸只能储存五分之四的油,请问司机的年龄有多大?答案是:你的年龄就是司机的年龄。一般人都猜不到这个答案,因为注意力被转移到轮胎、雨刷和油缸上去了,完全忽略了题中第一句话假如你是个司机

  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转移注意力的例子很多。有些事件是丑闻,被公之于众之后成为公共事件,世所瞩目,丑闻主角便常常使用转移公众注意力而使事件焦点变模糊的手法,有时未必是自觉运用这一策略,完全是无意得之,无师自通。

  最近浙江大学由院士牵头的一个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一事,成为公众瞩目的事件。报载,2008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有吴理茂和李连达。另一份波兰杂志《药理学通报》的2008年第60卷上,一篇《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6人。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却高度一致,大有造假可疑。迄今为止,已发现李连达课题组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14篇,这些论文被证实数据抄袭、一稿多投。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赫然列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的名字。丑闻一出,舆论哗然。浙江大学出面缓颊,称造假系贺海波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75岁的李连达院士亦接受记者采访,进行自清。他坦承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但提出问题的性质绝对不是外界所说的参与剽窃集体造假’”。李连达自称英语基础不好,平时阅读外文刊物的时间不多,200810月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接到国内电话,才知此事。他的解释颇近情理,对我来说,多发表几篇论文一点好处也没有,对年轻人评职称可能还有用,论文带上院士的名字,提高身价,更容易发表。论文署名用的是拼音,是贺海波发表时模仿我的笔迹签的。

  这个事件的焦点是造假本身以及谁应当承担造假责任、造假者应当得到什么样的教训,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调查清楚,公众注意力就被转移了:李连达院士指控揭发人祝国光的举报是一家大型药物生产公司指使的报复行为,理由是祝国光担任该公司的顾问。按照这一指控,揭发学术造假者动机卑下,属于恶意报复行为,而且乌鸦之所以骂猪黑,是因为先被揭露了自己的黑???院士即将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公司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低,疗效差,存在严重副作用。不过该药物生产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祝国光教授揭露学术造假的正当行为,属自主行为,与该公司无关。其实,祝国光因何揭发贺海波论文造假,与造假事件本身的问题并无关系,即使真如李院士所言祝国光受该药物生产公司指使,该公司又是恶意报复,这种动机丝毫不能在实质上降低论文造假的严重性,也不能减轻院士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对揭发者的动机提出质疑,起到的作用只有一个:让动机模糊是非。

  我倒不是说李院士有意为之,但这一质疑其动机的做法,的确容易让公众注意力转移到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疗效差和副作用以及举报人的动机上,论文造假就可能淡出公众视野。一个事件的是非就这样被动机论模糊了。

  这种动机模糊是非的情况,在中国政法大学金仁淑事件中也曾出现。在那起事件中,杨帆与金仁淑的个人恩怨就不断搅扰着人们对涉嫌抄袭事件本身的关注,大学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正是恩怨是非没有剖清的表现。殊不知恩怨是恩怨,是非是是非,不能让恩怨模糊了是否抄袭、抄袭者应承担什么责任???这一事件的焦点。如今此事悄然平息,又正是校方将一个是非鲜明的事件刻意加以模糊的结果。

  不过,说来说去,使用这一手法最让人眼花缭乱的,还数台湾的阿扁。这位陈钱总统硬能把贪污案件拗成政治迫害,起劲用动机论转移焦点,再把李登辉等人都拉下司法泥淖,转移公众注意力,试图以此来脱罪。不过,这种做法不难揭穿,一旦揭穿了,目的也就达不到了,鲁迅所谓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模糊事件的焦点,恰如魔术,不知者被愚弄,一旦知其奥秘,再好的魔术师也无法施展矣。好在现在明眼人为数不少,到网上散散步,就知道太阳之下,巨细靡遗,都有人洞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这么多言论,有什么意义?无非是自己给自己找点安慰而已。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投机,最终都是需要市场来做评判的,无非是时间长短而已。

用过长的时间来衡量,几乎找不出任何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因为他们最终都会衰落,用过短的时间来衡量,再烂的公司也有赚钱的机会。

那么究竟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烂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3: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edouard 发表于 2009-2-13 13:36:25 :
引用
原文由 fanv 发表于 2009-2-13 10:53:00 :

转自天士力一名普通员工的博客

与天士力:面对危机 一起携手

2月5日,班车上的播放的一则新闻让我们的心忽然感觉到了一种异样,在新闻中,我所在的企业的复方丹参滴丸被说成了具有毒副作用,在那一刻我的心不再平静。


......


典型的软文。

马屁文,拍领导的马屁;一点也不客观,尽是奴才思维!复方丹参滴丸肯定有副作用,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副作用,关键是副作用是不是在标准之内,关键是副作用的比率。

客观的看待复方丹参滴丸的副作用,首先是横向的比,相对与其他中药是怎么样的?

其次是纵向的比,对比西药又有什么不足?

对于天士力来说,李院士的出现是个好现象,是好药,刚好证明自己;有问题,也要发现问题在哪?

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一个没有自我改善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李院士,我认为要宽容,如果他是错的,也用不着上纲上线!毕竟,一个个体面对一个集团是弱势的。

黄静案让我们感到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多有李院士这样的人做试验,做监督,对于消费者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对天士力来说,也是鞭策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位头戴一顶"食物专家"大帽的名人某日突然在你家店铺上贴个告示,说你家卖的东西有毒,但你家本是十几年的有名老店,根本不会做毒,很冤枉,不过不管这位名人出于何目的,你应当对这位名人“宽容”更不要生气上纲上线,因为你觉得大众需要这样的名人来做监督、试验,宁错一千不放一家,且不要听专门负责鉴别食品合格与否的官方机构的话,你还说“这是好事,对我家也是鞭策”,并且“名人”是一人,你家是多人利益集团,名人太弱势。

??span你是雷锋还是有病啊?

[此帖子已被 yyw1 在 2009-2-14 14:12:1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7 18:02 , Processed in 0.0236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