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天士力的新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5 13: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涛:浙大造假拷问学术界自我纠错机制

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时隔数月,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

老实说,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已经对我形成了“审丑疲劳”,在我们这个时代,学术造假,俨然有了“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惯性。但是,浙大博士后贺海波的论文造假案件还是引起了我的震惊,震惊的不是造假论文的作者中有的属于重量级人物,在国外,同样也有诸多重量级人物造假,比如号称“克隆之父”、韩国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同样也搞学术造假事件。我震惊的是在这样一个学术造假事件面前,有关方面相互推诿,消极对待,我们的学术自我纠错机制俨然破产,这让中国学术界学术造假灰垢上再次蒙羞。

  让我们看看有关方面的表演吧!祝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祝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不仅如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两次打电话给祝国光,称“造假行为系贺海波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

  贺海波的造假行为到底与李连达院士,与浙江大学是否有关,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知道,贺海波利用造假的手段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与浙江大学的学术地位的提高,这肯定有关;贺海波造假发表了这十几篇问题性论文,与国家拨付课题经费肯定也有关,因为论文均注明了研究经费的来源和编号;当然,如果认定贺海波的造假行为与李连达院士有关,那跟浙江大学的声誉肯定也有关,院士对于一个学校的份量是不言而喻。那么,判断贺海波的造假行为到底与李连达院士,与浙江大学是否有关,恐怕就不能光靠一个声明了事,更需要组成调查组,用事实和证据来说话,甚至,这个调查组还不能由浙江大学单方面组成,还应当由中立的权威专家来参与,或者完全由其他部门的人员组成。

  出现学术造假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所谓的“声誉”,高校、研究所等学术单位甚至是主管学术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讳疾忌医”,一味地护短,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在诸多学术造假被揭露后,有关方面同样秉持如此态度。而在“韩国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被揭露出来后,首尔大学迅速进行调查与处理,剥夺了其诸多头衔,而黄禹锡也因此向公众诚恳道歉;不仅如此,韩国首尔地方检察厅还以涉嫌决定以欺诈罪、挪用公款罪以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的罪名将黄禹锡送上了法庭。难道,对于以学术为生命的大学、研究所,在利益面前,追求真理的信念、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纪律的维护、学术良心的捍卫,都是如此地脆弱,如此地微不足道吗?

  可以说,正是学术自我纠错机制的缺失,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的能力,学术界造假被揭露的机率很小,即使被揭露,所接受惩罚很小。在利益大而成本小的驱动下,所以,我们不仅出现学术造假,而且出现大面积的学术造假;不仅学术造假在各个领域风行,而且学术造假前仆后继,在造假者跌倒的地方不断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4: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天士力在反驳的时候,只要举出滴丸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多少就是最有利的反驳了,可惜他没有。

用“二、复方丹参滴丸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的、由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现代中药制剂,历经14年的不断研究和创新,经过数百名专家、千余次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广大医生和患者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治疗效果得到了充分肯定,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中药保护品种”,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累计创造税收15亿元,是我国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最广泛、人数最多、患者忠诚度最高的一线现代中药。”

销售额高,创造税收高,应用广泛,人数众多。这些套在伊犁,蒙牛的牛奶上面也一样行得通。他们还是国家免检产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4: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自然》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说,根据对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每年每100名科学家中能发现1.5起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其中58%会报告给所在的机构。据此推算,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每年应能发现2300多起涉嫌学术不端的案例,其中应有1300多起报告给了所在科研机构,但是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负责处理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平均只收到24件来自科研机构的报告。因此该文章认为发生在美国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被报告,而科研诚信办公室见到的更只是冰山一角。

国内媒体以“美国学术造假瞒报现象严重”为题报道了此事。所谓瞒报,是为了掩盖真相、带欺骗性质的隐瞒,但是这个调查并没有得出这个结论,只不过是说有很多事件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发现者没有充分证据)未被报告而已。把“没有报告”称为“瞒报”是严重的误导,难怪有人感慨:原来美国学术界也不怎么的,和中国学术界也差不多嘛。

其实和这个调查结果相比,中国学术界还是差得很多的。科研人员如果发现有人有学术不端行为,有义务向有关机构报告,但是由于没有证据、不愿浪费时间、怕受到报复等原因,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这么做。主持这次问卷调查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发现有近40%的科研人员在发现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时没有报告,这让他们很不满。但是反过来,大部分(近60%)的美国科研人员都有责任感、有勇气报告他们发现的不端行为,这在中国是难以想像的。由于科研环境更恶劣,也由于更无责任感,或者自己就不干净,我估计绝大部分中国科研人员在见到学术不端时都会一声不吭的,至多在网上化名发个揭露帖子,极少会有人愿意向有关机构正式报告。

科研机构怕被学术造假事件败坏了名声,不愿主动调查或向主管部门报告,国内外可能都如此。但是一旦学术造假事件被捅到了媒体、网上,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还没有哪个美国科研机构敢于不进行调查、处理的。相反的,网上揭露的国内学术造假事件每年大约有100起,科研机构因此进行调查、处理的则寥寥无几,即使有传统媒体介入做跟踪调查,最后往往也不了了之。任你舆论沸反盈天,我自不理不睬,国内科研机构就有这样的定力。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虽然抱怨有很多学术造假事件没有被报上来,但他们毕竟平均每年还能收到24起报告,大约有10起完成调查后受到处理。中国科技部在去年年初宣布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似乎要借鉴美国的做法。但一年半过去了,就没了下文,我们至今不知道它究竟接受了多少起报告,更不知道有哪一起受到了处理。

中国学术造假瞒报现象有多严重?没人知道。但是只要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点了解,就可以知道一定比美国的严重得多。在中国发现了学术造假,即使愿意报告也没有可靠的官方渠道。美国的“瞒报”主要是个人因素,而中国的“瞒报”更多的是制度因素。嘲笑美国学术界也不怎么的,乃是千步笑百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4: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司聘任李连达院士、朱盛山教授为现代中药研究院专家顾问

信息源:白云山和黄中药

--------------------------------------------------------------------------------
2006年4月7日下午,李连达院士、朱盛山教授在研究院会议室同我司研发骨干进行了热烈会谈,并举行了隆重的专家聘请仪式。到目前为止,我司研究院外聘专家顾问已达十位。
李连达院士是我国工程院7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中惟一一位中药学术方面的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李院士是我国中药心血管药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积极推动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于1990 年创建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成为国家标准。他通过研制 30 种活血化瘀新药,提高了中药研究及新药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为我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将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显著提高了疗效及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冠心病治疗开拓了新领域,解决了医学界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世界难题。
朱盛山教授是广东药学院中药制剂方面的专家,在中药缓释技术上的贡献尤为突出。目前,朱教授与我司就复方丹参缓释技术展开合作,立争拿到我国第一张中药复方缓释新药证书。
李院士参观了公司展厅并与研究院博士就复方丹参片、脑心清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对我司的增长速度与研究院取得的成绩倍感惊奇:“公司经营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这样的普药品种,能占取全国50%以上的市场很是难能可贵。研究院也是真正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国际性成果。这在企业研究机构中是很少见的。”李院士还对李总新颖的营销思路和对高级人才的重视表示了高度赞赏。
李总在聘请仪式上说:“2004年4月7日下午,李院士在浙江大学出任了药学院院长,两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下午,李院士在我们公司出任研究院心血管研发高级顾问,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李总亲手将专家聘书交给两位专家,并合影留念。
据悉,李院士和朱教授将与研究院在心血管药物研发中展开密切合作,以加强我司心血管药物在市场和研发中的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5: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博文里面有好多揭示传统中成药的真相,大家都好好看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5403385_8_1.html

比如: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 (2008-12-12 02:42:57) class=articleTag>
分类:中医批判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18][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1]。

</DIV> [此帖子已被 wuhuihuli 在 2009-2-5 15:20:3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5: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FDA这块金字招牌

最近我在华盛顿参加了一个生物制药的会议,见到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代表在会上报告说他们正在中国试验新药,称赞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新药试验非常灵活,不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那么死板、苛刻。
由于FDA的苛刻,使得在美国开发新药是一个非常费时也非常费钱的过程。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花费数亿美元。每5000种用来做动物实验的候选药物,只有5种能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而只有1种最终能够被获准上市。在2006年,FDA仅仅批准了101种新药上市,与有的国家一年能批准上万种新药上市相比,当然令开发商不满。
但也正因为FDA的苛刻,使得FDA认证成了金字招牌。一种药物一旦获得FDA批准,几乎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风行全球的通行证,表明它已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检验,能够取得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开发它的制药公司也就有了占有世界市场、获得巨额利润的可能。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则“FDA首次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谣传会让一些中医业者激动得近乎失态,欢呼这是振兴中医的契机。虽然此前他们口口声声说“中医不能用西医方法来检验”,在真相大白之后又再次摆出“中医不必由美国认可”的姿态,但其内心,其实是极为看重FDA这块金字招牌的,只不过是用自傲来掩饰自卑而已。中医科学研究院的一位院士由于对FDA文件做了大相径庭的误读,无意中给中医业者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中医业者试图打FDA的招牌并非最近才出现的事。几年来我们时不时地会见到某种中药的广告声称它已获得FDA的批准而销往美国。而事实是,迄今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中药是做为保健品(美国称为膳食补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根据美国现行法律,保健品类似于食品,无需经过FDA批准即可上市,FDA也不认证保健品,所以国内有些保健品声称获得FDA认证同样是不实广告。但是FDA如果发现某种保健品含有毒性成分,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则会禁止其销售。所以没有一种中药获得FDA的批准,反而有许多中药被FDA禁止销售,例如那些含有朱砂、雄黄、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
也许会有人觉得,不经过FDA批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岂不是意味着中药在美国的处境更好?其实不然。没有经过FDA批准,中药在美国就不能算是药物,就不能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不能在标签和广告上宣称能够预防、治疗疾病;不受FDA的监督,其品质没有保证,医生和一般的消费者就都不会相信它。国内生产的中成药如果原装在美国销售,严格地说都是非法的,因为其标签和广告都声称能够预防、治疗疾病。如果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就可能吃官司。所以这些中成药都不敢贴英文标签、做英文广告,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销售范围只局限于唐人街、东方店,其市场比一般的保健品还要小得多。
按照FDA以前的要求,中药甚至连申请新药的资格都没有:要申请新药,必须是合成的或提纯的单一活性成分,如果含多种成分的话,则必须做为复方药来申请,证明每个成分都是发挥了作用的。但是中药的活性成分一旦被提纯,那就变成了化学药(国内所谓西药)了。所以你也可以说从前FDA是在强迫中药变成西药才有做为药物的资格。这种要求虽然有歧视中药之嫌,但有其道理。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生长或采集时间、不同的厂家、甚至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其成分都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不把活性成分提纯出来,如何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可靠?对这一点中医业者其实也是同意的,他们自己也经常抱怨现在的中药材质量不如以前好,把中药的无效归咎于药材质量差。
不过,在2004年6月,FDA发布植物药品产业指南,放松了对草药的申请要求,草药不必把活性成分提纯,甚至不必鉴定出其活性成分,也可以申请新药,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做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再说FDA歧视草药就没有道理了,事实上FDA对草药采用了更低的标准,不要求像化学药那样鉴定、纯化活性成分,也不要求知道其药理。
有一些中成药据此申请在美国做临床试验,这也成为了这些中成药在国内的卖点,宣称“获准美国FDA临床许可”,一不留神还以为它们已获得FDA批准上市了。其实它们获准做的只是初步临床试验(即一期或二期临床试验),准入的门槛很低:只要向FDA表明该药物有足够的安全性即可,例如曾做为保健品大量销售,在其他国家被做为药物使用,做过动物试验等等。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但是目前并无一种中药已在美国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当然也就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被FDA批准上市的草药制剂是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从绿茶提取的外用药,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在将来有没有可能有哪种中成药获得FDA批准,可以光明正大地打FDA的招牌呢?当然完全有可能。最有可能获得零的突破的是单味的中成药。如果是多味的中成药,根据FDA的要求,要按复方药处理,必须证明每一味药都是必不可少的,难度要大得多。至于“辨证施治”的汤药,因为没有固定的配方,是绝无可能被FDA认可的。
如果将来有某种中成药获得了FDA的批准,也绝不意味着FDA认同了中医理论或中医体系。它只是承认了某种中药,至于这种中成药要治疗什么疾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须用现代医学方法来检验,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而不能用阴阳五行、辨证施治、君臣佐使来应付。
2007.8.14

(《经济观察报》2007.9.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5: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道事件真相呢?中医药本来就不属于科学的范围,能否用科学的方法检验还是个问题。想当年,诺贝尔奖都有发错的时候;而中国也有院士造假的光荣历史。对与错,也许之后掩藏在迷雾当中了。附加一句:我没有天士力,关注天士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6: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由突发报道对一家公司的影响是要经常遇到的。一点不奇怪。如何面对?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你平时这家公司以及公司业务的了解。否则就如同瞎子摸象或人云亦云,陷入主观情绪化的肤浅波动中。这才是投资上的大敌。

刚参加完有关此次天士力事件的一个机构投资者电话会议,看今晚的天士力的澄清公告及未来的系列媒体报道吧(客户可到贵宾专区了解有关此次电话会议的内容)。

真金不怕火炼。事实是信心的基础。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9-2-5 17:31:2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搞错了,李院士接受媒体(视频见新浪)采访时说,他引用的是来自企业的临床数据,自己没有做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听上市公司讲话,就叫调研?建议去问问医院的那些医生吧...

中成药产品许多都存在副作用,且主治疗效的确不如西药.你看见哪个CTU用中成药来治疗的...如果调研光是问利益关系人,那么调研出来的东西,似乎意义也就是和打听消息没有区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7 18:46 , Processed in 0.0252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