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c8d8f2 1pt solid; mso-element: para-border-div; mso-border-bottom-alt: solid #C8D8F2 .75pt"> 动机论怎样模糊了焦点 </DIV>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09:00 正义网-检察日报 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丢三落四?答案是:注意力被转移。 譬如在下出租车前争着付款,就容易将随身携带的东西遗忘在车上,原因是注意力在付费上,无暇他顾。 注意力被转移的现象,有这样一道心理测试题可以验证:假如你是个司机,你的车四个轮胎有一个已经磨损严重,雨刷也掉了一个,油缸只能储存五分之四的油,请问司机的年龄有多大?答案是:你的年龄就是司机的年龄。一般人都猜不到这个答案,因为注意力被转移到轮胎、雨刷和油缸上去了,完全忽略了题中第一句话“假如你是个司机”。 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转移注意力的例子很多。有些事件是丑闻,被公之于众之后成为公共事件,世所瞩目,丑闻主角便常常使用转移公众注意力而使事件焦点变模糊的手法,有时未必是自觉运用这一策略,完全是无意得之,无师自通。 最近浙江大学由院士牵头的一个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一事,成为公众瞩目的事件。报载,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有吴理茂和李连达。另一份波兰杂志《药理学通报》的2008年第60卷上,一篇《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6人。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却高度一致,大有造假可疑。迄今为止,已发现李连达课题组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14篇,这些论文被证实数据抄袭、一稿多投。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赫然列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的名字。丑闻一出,舆论哗然。浙江大学出面缓颊,称造假系贺海波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75岁的李连达院士亦接受记者采访,进行自清。他坦承“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但提出“问题的性质绝对不是外界所说的‘参与剽窃’或‘集体造假’”。李连达自称英语基础不好,平时阅读外文刊物的时间不多,2008年10月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接到国内电话,才知此事。他的解释颇近情理,“对我来说,多发表几篇论文一点好处也没有,对年轻人评职称可能还有用,论文带上院士的名字,提高身价,更容易发表。论文署名用的是拼音,是贺海波发表时模仿我的笔迹签的。” 这个事件的焦点是造假本身以及谁应当承担造假责任、造假者应当得到什么样的教训,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调查清楚,公众注意力就被转移了:李连达院士指控揭发人祝国光的举报是一家大型药物生产公司指使的报复行为,理由是祝国光担任该公司的顾问。按照这一指控,揭发学术造假者动机卑下,属于恶意报复行为,而且乌鸦之所以骂猪黑,是因为先被揭露了自己的黑???院士即将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公司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低,疗效差,存在严重副作用。不过该药物生产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祝国光教授揭露学术造假的正当行为,属自主行为,与该公司无关。其实,祝国光因何揭发贺海波论文造假,与造假事件本身的问题并无关系,即使真如李院士所言祝国光受该药物生产公司指使,该公司又是恶意报复,这种动机丝毫不能在实质上降低论文造假的严重性,也不能减轻院士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对揭发者的动机提出质疑,起到的作用只有一个:让动机模糊是非。 我倒不是说李院士有意为之,但这一质疑其动机的做法,的确容易让公众注意力转移到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疗效差和副作用以及举报人的动机上,论文造假就可能淡出公众视野。一个事件的是非就这样被动机论模糊了。 这种动机模糊是非的情况,在中国政法大学金仁淑事件中也曾出现。在那起事件中,杨帆与金仁淑的个人恩怨就不断搅扰着人们对涉嫌抄袭事件本身的关注,大学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正是恩怨是非没有剖清的表现。殊不知恩怨是恩怨,是非是是非,不能让恩怨模糊了是否抄袭、抄袭者应承担什么责任???这一事件的焦点。如今此事悄然平息,又正是校方将一个是非鲜明的事件刻意加以模糊的结果。 不过,说来说去,使用这一手法最让人眼花缭乱的,还数台湾的阿扁。这位“陈钱总统”硬能把贪污案件拗成“政治迫害”,起劲用动机论转移焦点,再把李登辉等人都拉下司法“泥淖”,转移公众注意力,试图以此来脱罪。不过,这种做法不难揭穿,一旦揭穿了,目的也就达不到了,鲁迅所谓“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模糊事件的焦点,恰如魔术,不知者被愚弄,一旦知其奥秘,再好的魔术师也无法施展矣。好在现在明眼人为数不少,到网上散散步,就知道太阳之下,巨细靡遗,都有人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