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天士力的新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7 1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员很多都是混口饭吃,他们成不了老巴,他们都是什么出身?

搞过企业没有?

信他们的,估计跟丢飞镖找股一个概率,呵呵

很多研究员跟拉皮条的没啥区别,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冰雪婉儿 发表于 2009-2-17 12:02:10 :
我说的是这些研究人员的真实看法,不是报告观点,。。。

请问冰雪婉儿姐姐:这些研究员的报告观点跟自己真实的观点经常发生背离吗?他们会不会出现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如果他们的报告观点错了,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他们没有把自己真正的观点报告出来呢?但是如果他们的报告说对了却不是他们自己的真实观点,那他们是不是靠蒙对的呢?。。。

我在11月到1月这段时间浏览过一些报告,确实有莫名其妙、看不懂之感,所以非常希望您告知这个情况!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4: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样想问题我就没啥说的了。我说自己持有恒瑞的研究员学医药出身,毕业后在默沙东工作数年,然后在证券业做医药行业研究员数年,当然他看错也是很可能的,您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

楼上:研究报告确实常有其它因素干扰,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需要自己有识别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4: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恒瑞医药确实是家好企业,没有它,恐怕现在中国多数肿瘤患者都不得不要以3倍的价格选用进口药了。

至于结合估值来谈它是不是个好股票,那就见人见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4: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谈谈年报

收入增长22%,净利润增长38%,通过利润表可知排除去年的一次性费用和所得税因素,那么今年的实际增长应该接近于营业收入增长。所需要注意的有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2%,存货同比增长28%(主要是由于库存商品增长27%),这不一定是不正常,但确实需要我们去跟踪的。

在资本方面在收入增长6个亿的情况下,资产增长了2亿,分别来源于银行借款1亿,剩下的来源于供应商信用-----应付票据。同比增长86%,这代表了天士力竞争能力的提升还是别的什么正在思考中。写道这里忽然想到股东权益几乎没有贡献资本需求,有时候实在想不通天士力每年分那些红干什么,如果不分红的话是基本可以满足新增资本需求的。今年的分红计划更高,分红后又会所剩无几,那么为了增长,资本只有来自于银行和供应商了。在净利润不足以支撑这种分红的情况下,增长只会带来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或者就是再融资了。

负债方面,0.7亿的利息相对于2.5亿的净利润及相似的经营现金流似乎有点高了。也就是天士力的经营较为稳定,要不还是有风险的。但从有息负债占净利润比值来看还可以。

资产回报率7.4%,不差,但远远说不上优秀。分项来看周转率大约在1左右,其实工业企业周转率能在1也不错,但是考虑到天士力还有商业部分,那这个周转率绝对是不高。净利率7.4%,还是不高也不低,这个方面产品结构、产能利用、乃至少分红减少利息支出都能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5: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上同感,用于正常营运的资本逐年增加(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且快于收入增长,运营效率有待提高,向轻资产公司转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15: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有网友提到企业的比较,我也再说几句。

评价一家企业,可以有多个角度。如果你是从眼前来看,或者未来一两年来看,无疑无论是恒瑞,还是康缘还是沃华,都是很不错的企业,它们的经营状况良好,增势强劲,这如果不是“优秀”那什么是优秀?但反观天士力,以眼前的状况看无论从哪里看都谈不上“优秀”。但这样的以眼前业绩来考察和评判药企股票,对其长期投资不但没用处,甚至很可能是相反的。

但如果你是着眼于未来5年、8年或以上考察企业,那么情况和结论就不同了。5、8年以后企业是怎么样,与其战略和已有的经营基础密切相关。这需要对行业的结构、竞争趋势有清晰了解,对企业在其中各项资源的运用有准确的把握。或者说你必须看到一家药企是否具有未来“大药企”的“基因”和素质。举个例子,化学药方面,如果连辉瑞每年90亿美元的研发费都研发不出多少新药,那么以我们的药企目前1亿美元/年不到的研发费,你指望国内的化学药企能做出什么“创新药”?这也不是说中国的药企永远不能在化学药方面有作为,至少它必须先给我们做出个范例才能给予信任和关注。恒瑞有过10亿元/年以上的单一品种畅销专利药的历史吗?国际上药企的集中度很高,而靠多个药来堆起来“大销售额”的药企,至少国际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特.多尔西在谈到成功的药企的时候,把是否具有10亿美元/年(美国标准)以上的单一畅销药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想做医药股投资的,不把这一点想明白,最好别碰医药股)。以此衡量,中国的化学药企离“成功”药企还差得太远太远,还远远没有脱离经营的风险区。这是我个人一直对恒瑞持观望态度的基本原因。而康缘、沃华等离此就更遥远了。

关注天士力,正是因为它已具备了这一第一标准的历史和企业的初步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即企业经营的阶段来看问题也许就更清楚:比如如果现在是2000年(当时天士力还未上市,而恒瑞刚上市)而不是2009年,那么你可以发现如下事实:当时的天士力每年保持50-100%的增长,主产品增势强劲,已成为全球首个中药申请美国FDA,储备产品丰富,……优秀?已经不能用“优秀”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杰出”!而当时的恒瑞呢?顶多能称为“中等”(看看当时的报表吧)。如果你这样来作出判断投资企业,那么剩下的8、9年时间你一定会沮丧:天士力象个蜗牛慢慢爬,而恒瑞等则表现出快速增长……。把其中的基本原因搞清楚了就会明白很多,那么你做医药股的投资就不是在做概率或猜测赌注性投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7 1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财务费用增加了66.11%,利息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分红给基金,基金又是大赢家。

这意味什么?有请高人来分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18: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1 财务费用本期数较上年同期数增长66.11%,主要系: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经营
资金需求增加,相应借款平均余额增长,导致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因本期平均银行贷款利率高导
致借款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

2 为了以后融资必须达到证券会的分红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22: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冰雪婉儿 发表于 2009-2-6 22:12:53 :
我们的医药研究员私下认为,互相攻击的双方所说的都有事实基础,我个人觉得我国入口的东西都需要过筛子,反而像乳业现在到是比较安全。

唉悠诶,婉儿大人,您可真够“英明”了:因为某个造假大人对药乱喷,您就推断了乳业“安全”了,哈哈,高!

看下面的报道吧:

乳业再掀“苯甲酸风波”(ZT)

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制品又再次遭遇“苯甲酸”风波。在国际期刊最新一期的《食品管理》上,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从广州商店和超市购买了142份乳制品,经分析检测有109份检出了苯甲酸,其中婴幼儿奶粉的检出率高达85.7%。

  对此,广州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苯甲酸,乳制品中除酸奶制品外,其他按规定不得检出苯甲酸。不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近日也声明,牛乳中天然存在微量苯甲酸,因此正在修订的乳制品标准已规定苯甲酸的最高限量值。


  事件背景

  研究发现乳品多含苯甲酸

  据悉,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期间,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研究人员,从广州商店和超市购买了142份乳制品,其中包括巴氏消毒奶、超高温灭菌奶、普通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这142份乳制品样本中,有109份检出了苯甲酸,其含量从0.51毫克/千克到110毫克/千克不等。

  其中,情况较好的是巴氏消毒奶,24份产品有11份检出苯甲酸。而普通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检出率,分别高达87.1%和85.7%。而论文作者戚平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检测的所有乳制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不是厂家人为添加的”。他推测说,乳制品中苯甲酸的来源可能与环境因素、生产过程等有关。

  记者上周致电戚平所在的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但却被告知戚平已休假,暂时无法联络上他。对于有关该篇论文的相关事宜,负责接线的工作人员称不方便转交由单位其他人员回复。针对这一消息,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相关人士日前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戚平的论文只是对市场上奶制品中的苯甲酸含量进行调查,并未就苯甲酸对人体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这一事件,戚平随后对外发表声明,称部分媒体对其论文有所误解。其在声明中表示,“苯甲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乳制品中一般都含有苯甲酸,只是含量高低的区别。”

  各方言论

  质监仅酸奶可检出苯甲酸

  针对这个在公众面前新冒出的乳制品添加物,记者专程采访了市质量监督技术局检测研究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苯甲酸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但乳制品中是不允许添加,同时也不属于乳制品中的例行检测项目。

  但该负责人强调,酸奶制品由于其发酵过程中,可能会自动生成苯甲酸,故按规定,酸奶制品可以允许检出苯甲酸,但纯酸牛乳、调味酸牛乳不得超过30毫克/千克,果料酸牛乳不得超过230毫克/千克。而其他乳制品按规定则不得检出苯甲酸。

  记者随后查询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发现,苯甲酸作为一种食品防腐剂,允许用于冰棍、果酱、蜜饯、糖果、醋、酱油、调味料、饮料、酒等二十多种食品生产中,添加的最大使用量从0.5克/千克到2.0克/千克不等。而允许添加的食品名单中,的确没有任何乳制品。

  不过,戚平在其近日的对外声明中也提出,“不得添加”并不意味“不得检出”,只有摸清乳品中苯甲酸的含量范围,才可以正确判断哪些是不良厂商“非法添加”,哪些是本身具有的。

  就这一争议,多家知名奶粉企业也对记者称,企业本身并未添加此物,但亦委婉表示难以保证产品中不含苯甲酸。一名外资奶粉的相关负责人即称,牛乳中天然存在苯甲酸,这是无法避免的。

专家:最可能由原料带入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不可在乳制品当中添加苯甲酸,但多位专家表明,苯甲酸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以奶粉为例,在奶粉原料添加中较易带入苯甲酸。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称,奶粉产品中出现苯甲酸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生产奶粉所使用的原料本身含有苯甲酸,如常见的维生素、乳清蛋白和植物油,都有可能;另外则是人为添加,如厂家为了延迟奶粉的保存期限,在生产时使用了防腐剂;还有一种则是奶粉受包装材料的污染。不过,蒋卓勤在分析后也表示,奶粉产品中出现苯甲酸,较大的可能性还是原料带入或人为添加,“因为苯甲酸本身并非包装材料的成分,所以包材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苯甲酸也易在奶粉生产过程中产生。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即表示,牛羊等反刍动物本身体内就天然含有这种有机酸;其次,益生菌乳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化学反应产生苯甲酸。“不过,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的生产工艺,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据,有研究人员表示,巴氏奶或因需低温保存且保存期较短,不利于苯甲酸出现。

  作者:婴儿摄入量有待评估

  据悉该次研究中发现,液态奶(包括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含苯甲酸几率较低,对此专家表示这对人体的影响也较小。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向记者表示,液态奶的消费人群主要为成人,当中即使含苯甲酸也较易通过排尿或由肾脏排出。但相对而言,该次研究中发现婴幼儿奶粉苯甲酸检出率接近九成的结果,令其消费群体对此事关注度颇为强烈。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将产生长期健康影响,值得关注”。王丁棉亦表示,婴幼儿的主要食物即是奶粉,且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若长期摄入必定对身体有影响。

  营养学界专家蒋卓勤告诉记者,苯甲酸作为一种防腐剂,虽然被允许添加入多种食品当中且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其多样的毒性对婴幼儿而言,却是一种伤害。

  “如果其含量到了一定程度,从急性毒性来看,食用含苯甲酸的食物易引起腹泻、腹痛以及过敏等症状,虽然现在还难以判定长期食用的危害性,但也不排除致使肿瘤、癌症等病症的可能性。”蒋卓勤向记者表示。

  有关这一点,引发此次风波的论文作者戚平在其声明中也有提到,原文中是强调需要对婴幼儿的苯甲酸摄入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他们的健康,这也是文章的一个目的。

  市场现状

  奶制品添加剂标称含糊

  记者随后走访市场,发现众多乳制品的说明书上,关于添加剂的说明十分含糊,绝大多数的成分内容中,只简单地写着“添加剂”,没有任何的成分物质名称说明,能在添加剂后面补充说明的可谓凤毛麟角,记者找了十余种乳制品,仅有卡士酸奶中对添加剂标明(海藻酸丙二醇脂),而大多数酸奶只标明“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没有具体的物质名称说明。鲜奶外包装上则完全没有“添加剂”三个字。

  随机接受采访的众多市民表示,平时选购奶制品时,重点大多在于查看生产日期和营养成分。某超市乳制品专柜的袁小姐说,“就算写了添加剂三个字,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更有消费者表示,很专业的化学名词堆上去,看也看不明白,几乎没有实质的功能说明作用。

  新快词典

  什么是苯甲酸?

  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在多数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摄入高剂量的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7 20:37 , Processed in 0.0233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