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tbtb

2007年年首行情的分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的些吧(2007,02,27)

今天大盘来了个“跌停”。虽然短期内的回调在所难免,但是这种跌法,倒是饶有风趣的。

跌的内在原因,不用去找各种消息面,而可以从图形中探究。自去年8月份的深综指379点起,一个完整无缺的5波推动浪呈现在各位面前,且第1波涨74点,第5波涨149点,比例为1:2。显然这个5波推动浪已经走完,接下来就是老天发威要下跌了??谁也挡不住,任何消息都要配合之。这就是近期我提示可能要产生大震荡的基本原因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盘是否就此完玩?这仍要从波浪分析得到启发:如果从235算起,整个五波推动浪中上升浪长的比例关系为(以深综指计)1:3:6,这种数法使得第5浪过长。且各股的涨升主要是在第5波启动的。这与波浪性质有点违背。如果真的是这种数法,那么按波浪理论的惯常走法,这一下跌至少要跌到深综指400点以下,且必须是“一气呵成”式的跌法!急跌、暴跌是什么将让中国的投资者真正见习一下。虽然从技术上还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数法,但是,我认为至少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且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深综指05年12月的256点起来的行情,是整个上升浪中的第三浪(主升浪),目前从780点展开的是第四调整浪,将在深综指630点以上结束,此后再展开整个升浪的第五波,目标点位为900点以上。这种数法中,整个第三浪的上升点位为524点,幅度为300%,这种情况更常见些。

短期来说,今天的下跌已经初告段落,我预计明天一早就会有反弹,这个反弹可以先不用做,并仍要利用反弹减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观察当前的下跌是否为上面最恐怖的第5浪延长浪后的跌法,如是,则任何下跌都不能做反弹(见到400点左右在说吧);如果不是,那么就仍有大把机会。

股市上的暴风雨肯定要出人意料的。暴风雨不可怕,但在暴风雨中惊慌失措的投资人,才是最不可取的。而技术分析就是一种很稳健的拐杖。

[此帖子已被 tbtb 在 2007-2-27 19:51:5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7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明天反弹减点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8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数构造中期顶部过程,但短线还有冲新高动能.没有楼主那么乐观,但中短线也不悲观.个股才是真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过天晴 (2007,2,28)

今天,大盘收出了一跟长阳,阳线已触及昨日大阴线的一半左右,更重要的是在分时图上已经接近了下跌中反弹区域,只要明日的大盘能冲过上证2915,那么从波浪形态上就排除了所谓“大顶”的可能,昨日的下跌就仅仅是一次快速的震荡而不是大型调整的开始。当然,作为一个更大一点的调整图形,在反弹后可以继续下探,下探的极限位置就是1月31日调整的最低点2541。如果出现这种走势,就是一次最好的调仓吸纳的良机。

其实,这里是不是“大顶”,可以从诸多方面去判断。如果3049点成为2007年的顶,那么2007年的底会在哪里?按我的看法,最少要到1550点以下(见昨日的分析)。虽然从技术上还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是,从细分级别的浪型来看,只要明日冲破2915,或者说哪怕上证盘中上涨超过35个点,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上证3049年内必冲破无疑,顶在“顶”上,那时再去谈“顶”且去预测底在哪里吧。

一句话:这里出现所谓2007年“顶”的可能微乎其微。维持先前的判断。这里仅仅是个调仓及换股的好时机。

顺便一提,今天的大盘,其实一开始就有“健康”的苗头:工商银行、招行全天飘红,以我的经验,大跌后的这种情况下,全天决不可能再出现下跌。另一方面,尽管大盘昨日大跌,但连日线的指标都完好无损,过早地去担忧或改变操作主意,妄图提早“逃顶”的,99%要受损失利润的惩罚。

操作策略:持股不动观望。如果明日大盘冲破2915点,那么利用回调把剩余的资金加码买进。

[此帖子已被 tbtb 在 2007-2-28 18:43:5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8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只能看着走了。谁都无法猜中大盘走势。关键是手里个股的价值是否在价格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动”是目前最好的策略(07,03,01)

今天大盘再次收出大阴线。恐慌气氛越发浓重。

但是,透过图形来看,这一切都很正常。如昨日分析的,昨天下午展开的反弹今天没有延续,更没有冲破2915点,一开盘就急速下跌,这就注定了大盘再次下探的必然。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就此向下二次探沪2541/深631点,还是先经过反弹再跌,或者仅仅再探昨日的低点后就掉头向上?现在对这三种可能,还不能有肯定的答案。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操作”或者观望(持币的就继续持币,持股的就继续持股)就是最好的操作策略。然后再根据大盘未来几天的表现再做操作的决定。这正是技术分析要求的操作策略。过于在乎几日市值的波动是没有意义的。趋势而不是短期波动,才是目前最需要判断的。

本来完全不需要每日去分析行情,但这几天的震荡使人们更加关心短期波动。所以我想说,这个时候,保持冷静,待关键的技术提示信号出来后再做动作才是最佳。

做为一种猜测,我觉得明天大盘反弹的概率很大。真正决定短期多空方向的是下周一。拭目以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来看tbtb兄的帖子已经成了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罗汉: 谢谢关注,但我的贴也只能作为参考。

短期多空对决即将展开(2007,03,04)

上周的大盘可谓惊心动魄。放量大跌使得短期内的股指变数陡增。本来上周出现大的震荡完全在意料之中,但是作为全面的考虑,应该说我低估了本次震荡的能量及由此对后势走势的变数。

先说短期。周五大盘如期展开了反弹,但是,这个反弹走得比预期的要弱。下周一,就是短期内大盘方向选择的开始:是展开新一轮的下跌,还是继续反弹或经过整理后再反弹?牛市里的“红色星期一”是否仍然有效?明日就会有答案。

再说中期。上周分析到,即便股指经过整理后继续下跌,在2541以上位置仍然会得到强力支持开始新的一轮上攻。不过,这可能就触及了走势分析上的关键:这是真正的中期好淡的分水岭。如果一举击穿或者在此经过不强的反弹后再次砸穿,那么就从技术上宣告整个自2005年以来上升行情的完结,股指调整将是对整个上升的总修正。

虽然现在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但是留个心眼是应该的。从大的方面讲,如果确认股指(在周线意义还是日线意义上)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5波推动浪的走势,随后的下跌将决不可能是只跌个一两个月或者只跌个20%以内的调整,而很可能是几个月及深幅调整的可能。因此,从波浪角度看,现在最值得关心的是,日线意义上的5波推动浪结束了吗?其最后确认的标志就是跌破沪2541或深631点。在此之前,大盘并不能有效确认升浪已完。

从市场表现看,作为领先股的金融、地产股等上轮行情的主流在1月末见顶后一直处于调整之中,且其代表股如万科、招行等已走到了图形上关键的位置:上攻还是下破相应的颈线位将对未来行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只要这两个股不产生大的破位,那么大盘并无恙;而在这个关键位置上,倒是最容易产生大反弹的时候。请看盘的各位密切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期整理后即将大变盘(07,03,06)

周一、周二,大盘仍然在一个整理型的小箱体内波动。截止今日,大盘的整理形态已经完成,明日即将作出方向选择:是向上还是向下?

分时图上的波浪形态已经很清晰,这是一个类似于当年2002-2004年的下跌后的整理形态,随后破掉箱体底边去完成调整的最后下跌。从图形上看,这一可能性是很大的,也就是以前判断的一种可能:先向下去再探2541(深631点)之上的某个支持位后结束调整。

不过,这两天万科、招行的走势较为微妙。上周已指出,近日内应密切关注这两股的走向。昨日是万科,今天是招行,都在关键的”颈线位“上获得支持,向上反弹。力度尚可。可以说,只要这两股未来能持续走强,那么向下突破就不用怕,或者干脆连向下突破可能都是假的或完不成,股指反而掉头向上展开新的上升浪!

尽管短期走势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对于已经减了部分仓的,在何时加仓就要考虑短期走势了。中期走势上,我仍然较为看好,今年股指的高度并未达到。中长线持股的可继续持股。这从B股指数就能得到印证:两地的B股指数都还却一个大型的上升浪。

操作策略:继续观望(持币持股者类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7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非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0:31 , Processed in 0.0211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