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keiffer

招商银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00: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股中最好的应该是华夏银行,论坛中竟然无人提及。

另外,央行最近两次降息都保持了银行的利差。很可能银行股最坏的时期已经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0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年底,是中国股市20年来的第二次以最低成本买进优质银行股的良机!

目前A股中的优质银行股是中国股市20年来(1980年代后期就有了股票交易,1991年才有股票交易所)的第二次以最低成本买进优质银行股的良机!其中第一次就是在1980年代的中、后期,据我哥讲(他1986年来深圳),当时深发展向社会发行公众股,销售人员就在大街边的摊桌上向公众销售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就按照面值(净资产值)发售,但是没有人买(那个境地可能就犹如前几年的保险业务员和近年的证券经纪人在街边推广业务一样),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金融意识,更不懂得股票能够赚钱。后来买进深发展股票的人们,大概10年涨了几百倍。我哥回忆起这个事,多年来一直后悔不已,因为机会已经发生了在他身边,是他自己没有知识和能力去把握

2008年底的银行股,不管资产质量高下、经营能力优劣,统统跌到几倍的市盈率和1倍出头的市净率。如果未来的盈利空间与现在的买价反向相关的话,那么当前以1倍出头的市净率并无多大风险,相反,这是机会。按照净资产的附近价格收购一家有良好经营历史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银行,你认为会吃亏么?这种机会只在1980年代后期出现过,其余时间一直没有出现(不管银行板块的经营业绩优劣,往年的二级市场中均没有出现这种机会)。

好,现在就来分析一下,银行股不会破产,合理定价也不应该是那么低。

首先,银行业的经营有它的优势,就是资产很容易复制和扩张。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借和贷,赚利息差,它经营的东西主要就是货币,在帐面上记一下就可以,所以,只要经济景气,它很容易扩张它的资产、复制它的资产,而且扩张资产的时候成本的递增效果比例不同步,尤其是一家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的银行,这种资产的便捷的复制能力是一种优势,它不象那些工业企业那样,行业好了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首先就要构建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购建好了,行业又不好了。10年前我还是比较新的股民时,就有股评人士在评论过:如果要你在深发展和四川长虹之间做选择,你会愿意买一家银行,还是去买一家工厂?那个股评人士说如果自己的话,会毫不犹豫去买银行!虽然从1997年以后深发展走了好些年的下坡路,可是作为工业企业的沪市老龙头四川长虹,它没落得更快、更彻底!10年前我就觉得金融行业比工业企业要好,尽管那个时候理论知识还很薄。去年以来看格雷厄姆的书,他两本书里面都是对工业股的要求更加严厉,这起码表明工业股属性更差,银行业的属性起码不比制造业差。回到资产的复制与扩张的角度来说,制造业企业经常是一扩张就死,但是银行的资产扩张是它经营上的天然属性,而且只要它根据行业规程去扩张,死的概率很小。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家工业股的市净率和银行股的市净率都跌到1的附近时,我提醒你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股。银行业已经经营几百年了,未来还要经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这个行业的易变性比很多行业都要小,好银行能够成为百年老店的概率,比好的工厂成为百年老店的概率要高很多。

第二,金融行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社会资本要进入这个行业不是很容易。银行业由于要接收大众的存款,因此各国均对银行业存在管制,在中国,管制的效果就是成立一家新银行总是要靠背景,成立一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银行就必须要有较大的背景,只有小背景的人只能去搞地方型的小型银行,找到一点关系的人则走曲线道路参股银行的设立,一点背景都没有的人则根本搞不了银行业的投资。这种审批制度严格地限制了社会资本进入银行业,因此银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准远远高于那些普通的、社会资本能够随便进入的、充分竞争性行业(关于各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准,大家不妨去统计一下!我说的绝对没有蒙你)。这是银行业的优势之二。

第三,银行业监管对银行业的经营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不懂银行业经营的朋友,大体上都没有学过《货币银行学》、《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本人是自学的,还参加了一下考试,成绩都在80分以上),更没听说过《巴塞尔协议》等等银行业的监管体系。由于银行业破产对储户大众的危害很大、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全球各国对于银行业经营的监管,就象家里爸爸妈妈对小孩的监管和教育一样,这种监管好象是怕出事,但是事实上对各家银行是一种保护。一家银行只要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去做,根本不会出事。相反,你看过其他哪个行业制定过防止不当经营和防止经营失败的规章制度吗?没有。股东应该做的事情已经有监管组织在旁边做了,这是银行业投资者的便利优势之一啊!

第四、中国银行业有其独特性:国有背景浓重。西方国家的银行业最初可以由社会资本经营,倒闭的很多,而且由于很多银行的股东缺乏背景和实力,一旦经济萧条了,银行就倒闭了。但是中国的银行业跟外国的银行业还是有差别,那就是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其股东背景都很雄厚(原因在上面说了),而且基本上都是国有背景。因此我们不相信这些大中型银行会破产,这些银行遵守了巴塞尔协议之后,那就更不会破产。这些银行不上市也活得很好,上市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增进“商誉”,另外大股东也可以圈点钱(新股发行都是几倍的溢价啊!大股东靠上市可以合法得赚到募股带来的资本公积金的丰厚增值。)

第五、本轮调整中对银行股的恐慌已经过度。由于美国发生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不行了,并且还出现几例金融企业出现困难的报道,这似乎让人们觉得金融业是一个危险的行业。其实当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之后,金融企业破产的概率远小于一般行业破产的概率。就象统计数据揭示的那样,发生空难的概率远小于陆地上的交通事故的概率。当然,金融业确实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但这就类比于坐飞机是有风险的,但是不坐飞机,坐其它的交通工具也有风险。而且,话又说回来了,只要银行遵守相关的规程和《巴塞尔协议》,它破产的概率相当低相当低。全球通用的巴塞尔协议,考虑了经济周期的萧条。美国次贷危机不是说明金融业不好,而是再次证明了金融业的放贷原则:只能借钱给富人,不能借钱给穷人。次级信贷是什么?就是借钱给经济实力不够的人。1997-1998年的垃圾债券风波倒了一批金融机构,2007-2008年的次级信贷又倒了一批金融机构,历史总是重演,所证明的原则都是那一个:稳健的经营原则是存活的基础,宁可少赚(少放贷),不要贪心。所以如果你要投资于银行股,你重点要去了解这家银行对稳健放贷原则的执行情况,如果执行到位,OK,一万个放心。如果我们认为本轮调整中对银行股的恐慌已经过度,那么这就是20年来的珍贵机会。

第六,关于银行股业绩的起伏。上述有人说到过银行股从绩差股摇身一变成为绩优股,原因是什么?银行业确实是跟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可是除了个别日常消费的行业之外,哪个行业不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呢?银行股业绩快速上升的原因,当然离不开它们受惠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多年来总体的稳步扩张。但是,也不能排除银行股自身资产的增长、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等。金融业被推向市场化经营之后,这些年来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有很大提升的,你想想看,国有背景的资源优势,市场化经营的进步,会不会推动银行业盈利的提升?当年索罗斯比较年轻时写过一篇研究报告,他观察到新一代的受过完整的专业高等教育的人员进入银行业,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普遍提高,由此推荐银行股,结果真的在银行股上赚了不少,近年来的中国银行业的进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在银行办事时,这些年不仅感到象招商银行这样的银行服务到位,而且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样的传统银行的服务和各方面的设施都比前几年大有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的盈利能力比前些年有提升不是很正常的吗?好,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强周期性行业,那也不等于它们没有价值,也许你会说它们不好估值,那么你可以把它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业绩做个平均,那么这就看出了它的真实盈利能力。做完这个数据统计,怎么看都会觉得1倍多一点的市净率很值。

我爱市净率,我爱银行股。希望大家能够把握到A股市场中20年来第二次以最低成本买进优质银行股的良机~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16 2:15:2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16 10:06:2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7: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海测量师兄,全中国几乎每家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都是利差,可能是你没仔细看贴:

”从上表可以看出:

1. 招行的规模大约为汇丰的2%

2. 净收益率招行高于汇丰7个点

表面上看似乎招行代表了小的,但充满希望,增长迅速的银行。但仔细看看,招行的净收益率主要来源于高的净利润率,而高的净收益率源于中国全球第一的息差率;相反,从总周转率可以明显看出招行的资金利用率远远低于汇丰的水平,也就是说招行的管理水平还远远不足。”

对于银行业,就这几年可能同招行大部分的企业业务,从简单存贷到企业的CBS,个人房贷,金葵花到信用卡接触在银行中算比较多。同时曾经让参与很多银行的业务竞标过程,对于银行的优劣还略知一二,这也是一直关注银行的原因。当然星海测量师兄也有可能有更丰富的经历,希望分享一二。

另外,对于招行的10年期折现估值分析,我认为对企业的分析是必须的过程。不过非常感谢福探的Q培训, 这个问题也已经转化成了另外的量化过程。

[此帖子已被 keiffer 在 2008-12-16 17:37:2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7 19: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这位“曹操”,可能是位入市不久的新股民吧。从你的发言就看出,你基本不了解深圳股市的历史,所以你的很多认识和感觉可能都是很幼稚的(话不当请谅解)。

深发展1987年发股票,20元/股,面值发行,相当于按当时的净资产值1元/股发的,后来经过多少次的拆细,是深圳最早的股票,你看到的行情软件上的1991年11月的27元是当时的交易价,正是以面值发行后的上涨倍数,到今天的292元,上涨了291倍!深发展是深圳股市的灵魂股,给股民长期回报最高的股票。至今还没第二只股票可以与之媲美!

另外一点,好象你觉得买发展更重要的是看时机,这看起来好象有道理,但我告诉你个基本事实:凡是在深发展上赚了大钱的股民,至少我还没有看到一位是“挑时机”赚来的!都是买了后就忘掉一直拿着的。十几年来,深圳这个地方出了全国最多预测大盘的“股神”,也都有过某次、某几次神奇预测对的事情,有时神得比神还“神”,从此都自以为能预测大盘了,但我的经和阅历告诉我,凡是在预测大盘上自以为有本事的,没有一个能赚到大钱的。你觉着奇怪?嘿嘿,那是因为你入市的时间可能太短了!

星海兄尽管很多话很主观,但用市净率看银行股从长期看我觉着没什么错,但市净率低的时候买入后必须有耐心,可能一两年不赚钱,但长期看收益率不会让你太失望。05年一年多时间浦发市净率不超过2倍,买入者统统先套你一年多再说。但拿住者后面赚的比任何预测大盘的股神都好得多。

当然,个人以为银行的最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再现06-7年银行股暴利行情不现实,即使现在1倍多的市净铝买入,可能收益率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因为银行的高利润时代在悄悄结束,这是从长期而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22: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海,一个鸡蛋一口咬下去是臭的你还有兴趣继续吃吗?我觉得巴老说的对,厨房里绝对不会只有一只蟑螂。一个省的兴业如此,代表性还不够吗。另外,我对招行的兴趣并非来自某某的报告,PB值和Q值都是在下自己算出来的,中金的报告不错,但数据有时候错得离谱。还是年报准确。关于银行的比较,我已经做过,请阁下别担心。

另外,开这个帖子为了欢迎对招行持正面和反面的意见,如果有对招行更多的经验和分析,万分欢迎讨论,如果还在对基础理论知识做讨论的话,可以在其他帖子中进行。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23: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nightrover, 安全,确定非常重要,但没有增长也就只能估值偏低。。。呵呵,还是福探的公式说得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0 2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keiffer兄:我知道了你提供的观点。谢谢。

HSBC中国的一位高层,他认为“中资银行中目前只有招行的系统和产品水平已经接近HSBC, 而部分的系统甚至比HSBC还领先”。而招行对待客户,感觉上更加专业。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20 22:31:5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3 20: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计指标, 以及各种基于简单算术计算的"会计比率", 我理解, 只能称作一座迷宫大门上的"对联". 仅从这里, 谈论任何绝对价值或者相对价值判断, 恐怕都还为时尚早. 事物的真相(结论)只在迷宫内部. 当然, 也许这种标准定的高了些~~

很可能, 进了迷宫后, 依旧不辨东南西北, 那么, 理性的做法就是原路返回. 如果从迷宫成功走出, 投资活动就成功了大半(不是全部).

比如大陆银行业,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一下近5年来"年度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数"与"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营业利润"之间的比率, 以及这些年来该比率的巨大变化, 很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 如果我们对那个"覆盖率"无从了解, 无从把握, 各财政年度的"报告收益"不过就是些水中花, 镜中月. (当然, 我们永远不应对那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东西抱有任何偏见. 欣赏/观望/继续深入了解的心态是最舒适的)

另一方面, 如果在独立的研究基础上, 对"覆盖率"的确有了足够的把握, 也会找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好机会. 上世纪80/90年代巴菲特对于WELSFARGO银行的投资, 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

大陆银行企业, 对于本人而言, 虽然在这个迷宫里已畅游了好几年, 但依旧是迷宫! 所以, 没有可供共享的"结论"~~

[此帖子已被 秦淮人家 在 2008-12-23 20:32:5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2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人必须了解在各种金融机构当中,快速成长通常蕴藏天大的问题,有时更甚于重大舞弊,要真正测试衍生性业务的获利能力,必须是在无成长的状态下,只有等潮退了才知道是谁在裸泳。”(2004致股东信)

---------------------------------------------------

这段话的意思是否是指,买杠杆经营的金融企业,要在它没有增长的时候?

大家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09: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老的意思也很明确了,测试的对象是衍生性业务。中国的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息差产生的借贷利润。要测试这部分的风险,要靠的是中国整体经济的短期停滞或衰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02:11 , Processed in 0.0217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