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先有像,实则观心。想来也很有意思??大家都看同一个K线,相同结果的指标等,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方向。原因即为如此。  走势本身是他自己的事,到了转折的时候他自会转折。跟随当前的短期趋势,是个可以为之的手段。在这方面,不会有分歧和错误。 只是短期的趋势必然会服从于长期的趋势,于是通过判断长期的趋势来预测短期趋势也就成为了一个需要去做的事。但判断长期(也不会很长,一般不超过半年)趋势则变量太多,很难把握,基本上分歧和错误都是出于对此阶段的判断。 我们使用的一切顶部和底部形态,比如头肩顶、双头、双底等等,一定是在走完了某一个完整的波浪形态末端才会出现的,比如头肩顶、双头等,一定是出现在推动浪的第五浪的末端。于此同时,头肩底、双底等等底部形态 ,则一定是出现在C浪末端。每次当我认为已经走完了一个推动浪后,我就开始寻找顶部形态了。 我在五月份时,认为上证已经走完了一个引导楔形,所以提出了一个头肩顶的可能,但市场通过放量上升将其否决。当去年8月末市场大幅下跌时,虽然指数调整十分惨烈,但我认为那不过是个三浪末端,顶部形态不会成立,市场必然会再次创出新高,所以并未在意。除了上证,其他指数也均在两个多月后创出了新高。 现在,上证指数比较乱,我无法划分(不排除已发生衰竭浪的可能),其他指数如深棕、深成、中小板等都可以认为已经走完了五浪,那么,按照我的理解,现在可以开始考虑寻找顶部的形态特征了。 同样,如果走势将这个可能的形态化解掉的话,我认为再重新判断也不会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