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四正勤。①已生恶法令断;②未生恶法令不生;③己生善法令增长,④未生善法令生起。 三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会有了“堪能”,这样,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们所说的得“无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来实现的。据说虚云老和尚五十多岁时在高(日文)寺参禅,一日在禅定中忽觉光明迸发,清楚地看见某位师父正在打扫厕所!再看,又见许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后一问。果如定中所见。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称叫“神足”,分为四种:①欲:由希求的意乐增上而得定;②勤:由精进增上而得定;③心:由修止而得定:④观:由理观行而得入定。 四是五根。四正勤与五根两者实际是同一内容,只是前者力弱,后者力强。内容是:①信:相信三宝,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无上之佛道。②精进:对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难而不断进取。③念:对应断应修念念不忘。④定:一心不乱而安住禅定。⑤慧:对所学所修通过如理的体察思维而得见正确的知见。 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力有五种。即:①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种疑惑。②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④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起诸禅定。⑤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是七觉支。这是开悟时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①念;对一切善法恒忆恒思,永无忘失。②择法:如理如量,抉择审定。③精进:勇猛前进而不生退屈。④喜:欢喜。因见道而生喜乐。⑤轻安:由见道之喜乐而产生的轻松安稳自在舒逸的一种感觉。⑥定:身心远离粗重,具有心一境性。⑦舍:正直、平等,随无功用而转。 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称八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由正见而生起的思想活动自然是正确的思维。③正语:知见正确,思维正确,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当然不是胡言乱语。④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住于正行。⑤正命:以正当的行为养活维持自己的生命。⑥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纯正。⑦正精进:积极修学正道而永不退转。⑧正定:精进勤修止观而永不散乱动摇。 以上就是道谛中所说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从四念住开始到八正道为止,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四圣谛,而四圣谛中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种观法,主要是对治常、乐、我、净四倒,通过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直到八正道,整个的精神唯在于解脱个人的烦恼,以自利为本位。 对自己以外的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呢?四念住里没有提到。再看四谛:“苦”??世间的种种苦报;“集??苦的原因;“灭”??证的果位,“道”??证灭的方法。重点同样在于自我解放。一句话,对众生应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在小乘的修法和观点里怎么也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们不妨又退一步讲,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个人解脱,而解脱的途径是在于断烦恼。也就是说,只有断了烦恼才能解脱。那么,再请问:采取三十七道品的这种只顾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断除烦恼呢? 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他不爱财,其实他手中没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个也说他不爱财,口袋里却有数亿万之巨款,但他全部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你说这两个都自称不爱财的人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可靠一些?又如:一个人很讲究各种修养,因此逃避到深山穷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饭穿衣全赖别人供养,自然表现得心平气和的,怎么也不会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谈不上无事生非了。而另一个人却天天从早到晚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也总是心平气和的。请问:在修养上,这两个人哪一个更可靠一点呢?哪一种行为比较可取呢?谁断烦恼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为,阿罗汉由资粮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断了烦恼而没有断尽习气,以致还要退,甚至于以自杀来保持所证之果,其症结就在于他们采取自利的断烦恼的修行方法本身有点不妙。所以,他们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脱离了众生、脱离了社会,失去了彻底解除烦恼的好环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没有什么可羡慕的。理论上,小乘必然要趋向大乘。而事实上,原始佛教并没有停住脚,紧接着就是部派的争鸣,把原始的教义推向较有系统的组织而深化了。随着印度的社会发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内在的矛盾的暴露,产生了要求新的统一的学说适应新的形势。大乘学就这样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