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xj9902

中集集团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15: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星海测量师 发表于 2008-11-17 20:30:34 :

你们对中集的讨论历时2年多,讨论了30多页纸,可是你们的讨论全部都是错误的。。。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买进明显被低估的品种,卖出明显被高估的品种,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买的是公司的价值,赚的是市场的泡沫。。。价值投资者不是为价值而价值、不是为学术而价值,而是为赚钱而价值,不能说某只股票有没有价值,只能说某只股票的价值相对于某某价格,是偏高(以及明显偏高)还是偏低(以及明显偏低)。。。


我半个多月以前提醒大家要去评价中集的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联系或背离,大家有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啊?。。。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本质啊!整天在讨论其他东西(虽然那些东西也很重要),可能你们就错过一次很好的投资机会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0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海测量师兄,其实价值投资就需要对未来的收益,增长做出判断。这样的判断取决于对公司长期发展趋势的认识,是需要深入考虑和分析的。而至价格与内在价值计算判定过程,无非是对判断结果的算术运算。我相信前者应该花掉我们研究时间的80%以上。否则简单的依靠某一指标而做出的判断不过是空中楼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4 11: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keiffer的意见很好,也许本人的意见比较偏颇了。

但是对于中集这样的股票,我觉得大家的研究还是太过于深入了,因为该公司目前成长性很显然降低了,但业务的稳定性还是很不错的,在大致分析了公司的既往业绩、目前的几块业务的盈利情况之后,大体上就可以估值了,以1倍出头的市净率买进就可以,这样很放心。在08年10-11月该股以1倍出头的市净率交易(中集B就更低了),这是价值投资者地机会,。。如果您还是因为对它的未来看不清而不放心的话,你可以找5-10只类似的股票(行业龙头、业务有稳定性、盈利能力较强)按照1倍左右的市净率买进组成一个投资组合,相信这一个组合在未来会跑赢大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8: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harvey99 发表于 2008-11-22 10:55:43 :

to: 星海测量师

测量师提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很有意思。红字引用测量师,黑字是自己表达,希望能抛砖引玉。

1. “市场中没有能够让人放心的普通股。从长远看,大多数企业必将消亡。”

赞同这个观点,同时又觉得这种不可知论对投资的帮助不大。99%的被投资企业都应该是阶段性的投资价值,从成长初期到成熟期,是企业值得持有的时期,其余阶段有风险或者是低回报。能终身持有的企业少之有少,并且事后才知道,只有绝顶高手(比如巴非特)才能未雨绸缪地知道几十年后,某企业一直在增长。pxj9902是否就是这种绝顶高手,时间才能证明,也许pxj9902有他的独特视角,使他有了坚持的力量和理由,200039自我革新能力是否超强?是否能一次次地象NOKIA一样成功转型?pxj9902的理解是否比我们都透彻?当然如果0039不争气,pxj9902也有失误的可能。这正是证券魅力所在。

还有种投资方式是经营实业。其实投资实业也是有风险的,并且风险系数不比股票小(本人以前就有过数次投资实业失败的经验,血本无归!)。不同点有:1)实业考验的是人的经营能力,证券考验的是人的眼光。2) 实业也考验眼光(否则不能壮大),但经营实践更重要,稳定经营的实业能获得良好回报,但稳定经营(不增长)的股票回报不会高。3) 投资实业比股票市场更全面地锻炼人,个人认为。4) 大多数个体经营的企业主都有增长的天花板,而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没有天花板。

我觉得,用不可知论去买股票其实没有意义,因为万物都有风险;你不买股票不投资实业,还有机会风险呢。

2. 价值投资,你们的评论全错了”

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评论的目的是发现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潜在的陷阱,这些正是持有股票的前提,即使是错误的评论,也能带来一定的视角。

3. “市盈率并不是最合适的评价标准,相反,市净率才是最合适的标准”

个人认为,公司的价值既不取决于公司某年的赢利(这个影响市盈率),也不取决于公司的净资产(这个影响市净率)。市盈率的不足之处不再讨论,论坛众多高手都有描述。市净率其实也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个公司不赚钱了,所有的开支照旧支付,所有的原材料/存货/设备要打N折才能出售,遇到技术革新,存货甚至只能当垃圾处理(请人清理垃圾还要费用,呵呵)。相反,负债或财务杠杆会让一个不赚钱的企业几个月就倒闭,并且资不抵债。所以你觉得净资产有意义吗??清算有意义吗? 那么什么决定公司价值呢?我认为是无形的东西,也就是大家从各个角度讨论的东西,这个题目太大,估计只有福探等高手才能精确回答。

[此帖子已被 harvey99 在 2008-11-22 11:04:52 编辑过]


高人!聆听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写在中集集团投产26周年前夕
麦伯良
从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强烈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也给中集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我们的判断来看,目前的困难不是阶段性或偶然性的调整,而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大背景及其深刻变化环境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的必然转型。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短期的越冬准备,还需要重新检讨我们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中把握方向,发现机遇,才能使我们的世界级企业目标稳步推进,才能使中集基业长青。

过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走了一条主要通过低要素成本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发展道路。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这是一种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事实证明,沿着这条发展之路,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低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透支环境、压低人工成本、高能耗等手段取得的,这种优势是难以持续的。中国大部分制造业还集中在产业链条上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在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上我们明显不足。目前又面临着能源供需矛盾,生产资料成本飚升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的脆弱之处就在于既没有强大的内需,又不掌握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当人工成本上升,环境成本上升,能耗成本上升的时候,压力就会增加并且难以转嫁。而从趋势上看,中国也是迟早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府政策的调整,就是在逼迫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因此,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表面上在于天灾,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需求减缓,在于所谓的投机因素,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全球化引发的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增长方式遇到了瓶颈,这是一种量变趋向质变的过程,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摒弃任何侥幸心理,主动探索转变增长方式的路径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最困难时刻能够存活,并且在转型过程中发现机遇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都会有很多企业被淘汰出局,包括一些曾经是很优秀的企业,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会后来居上,把握住机会成为新的领头羊。企业竞争从根本上遵循的就是最原始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中集在90年代也是以一系列对弱势企业的兼并手段,实现了快速扩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必须记住,新陈代谢的过程不会给落后者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全体员工要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如果我们不能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优势就可能变成劣势。
面临这一轮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大幅度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更需要加深对行业运行规律的理解,强化对全球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这些都不是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几十年的差距,每一个难关的克服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资金及时间成本。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场儿童与成人的赛跑,也是一条没有退路的比赛,只有那些最敏感、最有创新能力并且没有丧失艰苦奋斗精神的后起者才能突出重围,与对手比肩。相反,在过往发展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如果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那么其庞大的身躯也可能瞬间轰然倒下,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严峻的外部环境是我们内涵优化的最好机会


在过去的26年里,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中集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势头。企业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涵优化,一是外延扩张。外延扩张重点依靠资本的扩大投入,容易在短期见效。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集的外延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决定了外延扩张是我们过去发展的主要策略。相比之下,我们的内涵优化的提升还是很不够的。这个不够不是跟大多数中国企业比,也不是与跨国公司比,而是与我们外延扩张的速度比落后了。
企业规模每上一个台阶都会产生新的管理问题,有些问题在更快速度的外延扩张中可能被掩盖了,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始终需要我们直接去面对,需要我们通过内涵优化来适应快速的外延扩张。否则,问题积累下去,总有一天要铸成大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提出的企业每年都要有增长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在财务指标上,更 应该体现在与财务指标相匹配的系统竞争力上,体现在一个扎实的集团化管理基础上。
外部环境的恶化,固然对企业的发展形成挑战,但是对于急需优化内涵的中集来说,也是提供了一个机会。首先,它让我们冷静下来,虚心发现别人更多的优点以及自己更多的不足。其次,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在经济繁荣阶段,外部机会多,诱惑也多。我们会忙于向短线项目倾斜,抓住机会扩张。在经济萧条阶段,少了各种机会吸引,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并解决现有产业暴露 出来的问题,客观上给了我们更多反思的时间。第三,它给我们整改的动力和勇气。在繁荣阶段,我们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无所知,只是每一时期内企业管理的着重点不同。
困难在有准备的人面前就是机遇,外部环境的恶化,也是中集积蓄力量再次腾飞的起点。在这个机遇面前,我们不能以苦熬的心态去度过寒冬,等、靠、要的思维定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去适应新形势,通过产业升级去应对中国制造环境的变化,通过加强协同去开发全球化营运的发展机会,通过内涵优化去深度挖掘集团化的系统效益。

内涵优化比外延式发展对我们的要求更高


内涵优化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挑战更大,难度更高,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内涵优化的挑战来自于我们内部,需要我们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提升,需要我们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很痛也会有牺牲。内涵优化要苦练内功,要改变原来的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忍受枯燥而“无效”的流程优化,要忍受僵化和固化的痛苦蜕变过程。特别是将约束中国人的“小聪明”,约束不管白猫黑猫、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管理方式。要习惯于按照制度和流程做事,要习惯于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和共同工作计划,要学习和习惯于团队式作战,要学习和习惯于个性的收敛和共性的放大。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本位,逐步实现整合化、协同化的持续发展。以车辆业务为例,单打独斗的运营方式肯定没有出路,集团化进程必须加速,运营模式重构,产品规划和专业分工,中美互动模式的深化,品牌专业化运营和流水化生产方式将是唯一的选择。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那些从自身立场去看待战略协同那些“不可能”的理由,我们也必须去寻找出一个达成充分共识的解决方案,整个车辆集团才能够存活和发展。
管理提升的过程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管理提升最大的优势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劣势(或者敌人)也是我们自己。我们比同行都拥有不可比拟的资源,同行很难打跨我们,打跨我们的只能是自己。我们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小我,战胜自己的既得利益,战胜自己的思维定 势,战胜自己的路径依赖,战胜自己对于变革的恐惧。我们能不能以开放的胸怀,学习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念去迎接挑战,将决定我们世界级的目标能否实现。

共同去开发内涵优化的宝藏


过去,我们把握了机会,发展了新的业务,占据了战略要地,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积淀,500亿的经营规模,国际化的基地布局,多个产业的业务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产业内部整合,为我们各产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为我们运营结构优化和流程优化,为我们的人才团队准备了管理提升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将使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成为一个有力的提升者和产业整合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家全球化营运的大企业,我们不能带着小企业的思维去适应大企业,也不能带着本土思维去适应国际化营运。运营国际化的大企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集中资源在系统效率上狠下工夫,把大企业应该发挥的系统效益充分开发出来。在激烈竞争中,作为国际化营运的集团式企业,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强化规模优势和专业分工,开发内部协同优势, 才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看一看我们集装箱产业工艺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带来了怎样惊人的效率,在生产运营上内涵优化的成功实践也预示着集团运营内涵优化的巨大潜力和空间。一个开发严重不足的管理富矿等待我们自己去深度挖掘,在这个富矿的开发过程中,中集将发展成可以管理1000亿规模的组织能力和支持1000 亿规模运营的人力资源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2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临时停牌背后有因,特把有关报道贴在此处供大家浏览,请持有中集的朋友们密切跟踪、谨慎对待、认真评估。(相关报道不是中集通过官方渠道披露的正式的公开信息,但截止12月5日晚上,中集仍未在深交所网站推出澄清公告)

000039中集集团、200039中集B:因媒体报道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尚未披露的重
大信息,于2008年12月05日开市起进行临时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
复牌.

[2008-12-05]中集集团:干箱业务已停产两月两万人放假
■东方早报
中集集团(000039)准备不再依赖集装箱业务,但是事实上很难.

昨天有消息称,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000039.SZ, 简称: 中集集团)的干货集装箱业务据称已停产两个月,集团38%的
员工处于放假状态.昨晚中集亦未公告回应此传闻.

昨天中远太平洋(601099)(01199.HK)持平于5.99港元,未跟上昨天涨幅1.7%的恒
生指数,市场分析称可能与中集集团停产报道有关. 中远太平洋持有21.8%中集股份,
今年上半年贡献增长4.9%至2913万美元.

减少依赖集装箱业务

据道琼斯报道, 中集集团主要业务干货集装箱业务部门约22000名员工目前大都
放假在家,集团员工人总数约为58000人. 这些员工仅仅是不上班,中集集团仍在向这
些工人发放工资,并且正训练部分员工转换到别的业务岗位.

干货集装箱是一种通用集装箱, 可以装载除了液体货物,需调节温度货物和特殊
货物之外的其他杂货.

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就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该集
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34家集装箱制造工厂及服务基地,分布在中国沿海主
要港口或城市,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
特种箱等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制造和服务企业. 目
前在全球运营的各类集装箱中每两个中就有一个由中集制造.

不过,公司三季报显示,2008年1-9 月份,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19. 43 亿元,同比
下降9.43%; 共销售集装箱150.47 万标箱,同比下降6.89%.公司力图通过积极的并购
使业务多样化,以减少对集装箱业务的依赖. 但短期内难以改变集装箱业务作为公司
业绩主要来源的现状.

中银国际最新研究报告对中集集团A股的投资评级为"落后大市".报告分析称,中
集集团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2.7%至129亿元,主要原因就是集装箱销量同比下降22.4%
至46.18万标箱.

报告指出,尽管航运能力不断上升,但客户开始削减或推迟资本支出计划.中银国
际将2008年中集集团的集装箱销量预测由200万标箱下调4. 7%至190 万标箱,综合平
均售价预测由2564 美元/标箱下调2.5%至2501美元/标箱.

下游远洋运输不景气

在产能过剩的同时,集装箱制造行业还面临下游远洋运输业需求大幅放缓的影响
.相关运输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现在没货可运了,还要集装箱干嘛."

德意志银行昨天表示,预计2010年之前干散货海运企业的季度利润将持续下滑 .
干散货海运企业正在准备度过一个漫长的严冬, 企业现在关心的不是盈利,而是减少
亏损,保持资产负债状况良好,其给予中国远洋(601919)(01919.HK),中海发展(60002
6)(01138.HK)和太平洋航运(2343.HK)"卖出"评级.

据世界权威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球集装箱海运贸易量
增长已从早期预计的9.3%调降到7.6%.而全球集装箱船队的运力规模预计增长13.4%,
供需差已达5.8个百分点.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将步入下降周期已无任何悬念.

随着中国与国际矿业巨头的谈判破裂, 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也大幅锐减,这为国
际干散货运输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年初预计, 全年集装箱市场需求将有一定幅度下滑,其幅度
可能在10~20%. 该协会同时指出,一旦航运市场发生信心危机,集装箱市场需求将随
之大幅下跌.

德意志银行给予中集集团2009年10倍的P/E,12个月的目标价格区间定为9.10 元
,给予"观望"的投资评级.中集集团昨天报收7.34元,下跌0.14%,亦跑输昨天上涨1.28
%的深证成指.

[此帖子已被 星海测量师 在 2008-12-5 21:13:5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2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中集提出的双千亿目标更多地是建立在对外延式发展的期待与预测中, 过去10年外延式发展的巨大成功让企业的经营层有些忘乎所以,近三年股价的差劲表现让市场对经营层信心降到最低,期待中的反思尽管有些迟,但仍不失客观和深刻。

“重生”能力恐怕是中集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4 15: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B啊,接连的投资失利意味着什么呢???????

股票的大幅度下跌,大家也就不愿意谈他了,可怜的中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 2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现在中集的主页都访问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5 13: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星海测量师 发表于 2008-12-3 15:45:51 :
引用
原文由 星海测量师 发表于 2008-11-17 20:30:34 :

你们对中集的讨论历时2年多,讨论了30多页纸,可是你们的讨论全部都是错误的。。。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买进明显被低估的品种,卖出明显被高估的品种,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买的是公司的价值,赚的是市场的泡沫。。。价值投资者不是为价值而价值、不是为学术而价值,而是为赚钱而价值,不能说某只股票有没有价值,只能说某只股票的价值相对于某某价格,是偏高(以及明显偏高)还是偏低(以及明显偏低)。。。


我半个多月以前提醒大家要去评价中集的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联系或背离,大家有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啊?。。。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本质啊!整天在讨论其他东西(虽然那些东西也很重要),可能你们就错过一次很好的投资机会了啊!


对,其实这个贴持续时间太长,讨论过程中绝对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我有个朋友,以前曾经在中集24的时候说它好,太便宜了,市盈率低。我说中集要到16,他不信。现在看来,我所看到的16,其实不过是基金没的垂死挣扎。

星海测量师 的话虽然让人很反感,却也道出了这个讨论贴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完全支持他的观点,但是这点上我很同意。

中集的讨论应该继续下去的,无论它有没有投资价值,它都是企业发展及股票投资的一个重要案例。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公司成长,壮大直至产业利润下降,业务萎缩,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不敢说中集会不会再次崛起,但我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去讨论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2 08:49 , Processed in 0.0221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