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想着你的笑

1998年巴菲特在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的演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1 13: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多有报纸和杂志在替老巴做会计,评价其又损失了多少多少等等。

但老巴是大鳄,其所能拥有的权利和利益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

从本质上来说,老巴根本就和我们不是在同一个市场上交易。所以,想用同样的权利和同一个市场上的价格来评价老巴根本就没有基础,其通过优先股等等权利所确定下来的安全空间绝非普通人所能想象和取得的。

(干脆改改,免得误会

[此帖子已被 阳光下 在 2008-11-21 15:18:1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谈自己的失误(一)

??摘自1995年致股东信

错误通常在做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不过我们只能将新鲜错误奖颁给那些很明显的愚蠢决策,照这种标准,1994年可算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年,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指出以下大部分的错误都是查理造成的,不过每当我这样说时,我的鼻子就会跟着开始变长。
  获得提名的有. . .
  1993年底,我将1,000万股资本城股份以每股63美元卖出,不幸的是到了1994年底,该公司股价变成85.25美元,(我可以直接告诉各位我们损失了2.225亿美元的差价,如果你心痛到不愿去算的话);而当我们在1986年以每股17.25美元买进该公司股份时,就曾经向各位报告,在更早之前,也就是在1978年到1980年间,我就曾经以每股4.3美元卖掉该公司股份,并强调对于个人这样的行为感到心痛,没想到现在我却又明知故犯,看起来我似乎应该要找个监护人来好好监管一下。
  更不幸的是,资本城一案只能得到银牌,金牌的得主要算是我在五年前就犯下的一项错误,但直到1994年才爆发出来,那就是我们在美国航空3.58亿美元的特别股投资,去年九月,该公司宣布停止发放特别股股息,早在1990年,我就很准确地形容这项交易属于非受迫性的失误,意思是说,没有人强迫我投资,同时也没有人误导我,完全要归咎于我个人草率的分析,这项挫败导因于我们过于自大的心态,不论如何,这是一项重大的错误。
  在做这项投资之前,我竟然没有把注意力摆在一直为航空深深所苦、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之上,在早年,高成本还不致构成重大的威胁,因为当时航空业受到法令的管制,航空业者可以将成本反映在票价之上转嫁给消费者。
  在法令松绑的初期,产业界并未立即反应此状况,主要是由于低成本的业者规模尚小,所以大部分高成本的主要业者仍然勉力维持现行的票价结构,不过随着时间慢慢地发酵,在长久以来隐而未见的问题逐渐浮现的同时,旧有业者完全无竞争力的高成本结构却早已积重难返。
  随着低成本营运业者座位容量的大幅扩增,超低的票价迫使那些高成本的老牌航空公司也不得不跟进,然而额外资金的挹注(也包含我们在美国航空的那笔投资),延迟这些老牌航空公司发现这项问题的时机,然而终究到最后,基本的经济法则还是战胜一切,在一个没有管制的商品制式化产业,一家公司不是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就是被迫倒闭关门,这道理对于身为公司负责人的我,可说是再清楚也不过了,但是我竟然疏忽了。
  美国航空的总裁-Seth Schofield一直致力于改正该公司长久以来的成本结构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仍然力有未殆,一部份的原因在于,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目标,因为部份航空业者幸运地取得劳资双方的协议,另一些业者则受惠于破产法令的保护,可以有一个全新出发的成本,(就像是西南航空的总裁-Herb Kelleher所说的破产法对于航空业者来说,就好像是得到了一次健康的spa),此外,对于哪些在合约上受到保护得以获得高于市场水准薪资的劳工来说,只要他们发现自己的薪资支票仍能按时兑现,就会全力地抵制减薪的提议。
  尽管面临目前的困境,美国航空还是有可能完成降低成本的任务,以维持长期继续生存的能力,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确定一定能够成功。
  因此,在1994年底,我们将美国航空账面的投资金额调降为8,950万美元,当初一美元的投资等于仅剩下25美分的价值,这样的举动反应出将来我们的特别股有可能完全或大部分地恢复其价值,但同时也有可能到后来变得一文不值,不论最后的结果为何,我们必须谨记一项投资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你不一定要靠那些已失去的赚回来。
  本次打销美国航空投资价值的会计影响有点复杂,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必须将它们的投资以市价列示,因此截至去年第三季止,我们在美国航空投资的账面价值是8,950万美元,大概只有原始成本3.58亿美元的25%,换句话说,在当时我们的净值就已反应了这项调整。
  不过到了第四季,我们认为这种下跌的情况,套句会计的专有名词,并非属于暂时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将这笔向下调整的金额反应在损益表之上,然而这个动作对于本公司的净值并不会再造成任何的影响,因为早在第三季我们便已反应过了。
  在即将召开的美国航空年度股东会中,查理跟我决定不再续任董事,当然要是Seth总裁觉得有任何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我们愿意提供任何咨询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0 14: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谈自己的失误(二)

??摘自1990年致股东信

头25年所犯的错误(浓缩版)
  
  套用Robert Benchley的名言:「要一只狗教小孩子忠诚、忍耐,并此能够滚
  三圈再在地上躺好」,这就是经验传承的难处,不过不论如何,再犯下一错误之
  前,最好能够先反省一下以前的那些错误,所以让我们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过去
  25年的经验。
  
  首先我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当然就是买下Berkshire纺织的控制权,虽然我很清
  楚纺织这个产业没什么前景,却因为它的价格实在很便宜而受其所引诱,虽然在
  早期投资这样的股票确实让我获利颇丰,但在1965年投资Berkshire后,我就
  开始发现这终究不是个理想的投资模式。
  如果你以很低的价格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应该很容易有机会以不错的获利出脱
  了结,虽然长期而言这家公司的经营结果可能很糟糕,我将这种投资方法称之为
  「烟屁股」投资法,在路边随地可见的香烟头捡起来可能让你吸一口,解一解烟
  瘾,但对于隐君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不过除非你是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实在是属于傻瓜行径,第一长期而
  言,原来看起来划算的价格到最后可能一点都不值得,在经营艰困的企业中,通
  常一个问题才刚解决不久,另外一个问题就又接踵而来,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会
  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而已,第二先前的价差优势很快地就会被企业不佳的绩效所
  侵蚀,例如你用800万美元买下一家清算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公司,若你能
  马上把这家公司给处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换算下来你的报酬可能会
  很可观,但是若这家公司要花上你十年的时间才有办法把它给处理掉,而在这之
  前你只能拿回一点点可怜的股利的话,相信我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
  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或许你会认为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过我却必须经历惨痛的教训才真正的搞
  懂,在买下Berkshire不久之后,我又买了巴尔的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
  与一家叫多元零售公司(后来与Berkshire合并),我以相当的折价幅度买下这些
  公司,经营的人也属一流,整个交易甚至还有额外的利益,包含未实现的房地产
  增值利益与后进先出法的存货会计原则,我到底还漏掉了什么? 还好三年之后,
  算我走狗运,能够以成本价左右的价格脱身,在跟Hochschild Kohn公司结束
  关系之后,我只有一个感想,就像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所述的,「我的老婆跟我
  最要好的朋友跑了,我是多么地怀念他!」
  
  我可以给各位另外一个个人经验,以合理的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
  格买下一家普通的公司来的好的多,像查理老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反应则比
  较慢,不过现在当我们投资公司或股票时,我们不但选择最好的公司,同时这些
  公司还要有好的经理人。
  
  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课,好的马还要搭配好骑师才能有好成绩,像Berkshire
  纺织与Hochschild, Kohn也都有才能兼具的人在管理,很不幸的他们所面临的
  是流沙般的困境,若能将这些人摆在体质更好的公司相信他们应该会有更好的成
  绩。
  
  我曾说过好几次,当一个绩效卓著的经理人遇到一家恶名昭彰的企业,通常会是
  后者占上风,但愿我再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创造新的例子,我以前的行为就像是
  
  Mae West曾说的?「曾经我是个白雪公主,不过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另外还学到一个教训,在经历25年企业管理与经营各种不同事业的岁月之后,
  
  查理跟我还是没能学会如此去解决难题,不过我们倒学会如何去避免他们,在这
  点我们倒做的相当成功,我们专挑那种一?的低栏,而避免碰到七?的跳高。
  
  这项发现看起来似乎是不太公平,不管是在经营企业或是投资通长坚持在容易又
  明显的好公司会比死守在有问题的公司要来的好,当然有时困难的问题也有被解
  决的机会,像是我们刚开始在经营水牛城报纸一样,或是有时一家好公司也会有
  暂时的难关,像是以前美国运通与GEICO都曾经一度发生状况,不过总的来说,
  我们尽量做到回避妖龙,而不是冒险去屠龙。
  
  我最意外的发现是企业一种看不到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系统规范",在学
  校时没有人告诉我这种规范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开始进入商业世界就知道有这
  回事,我以为任何正当、聪明有经验的经理人都会很自动的做这样的决策,但慢
  慢地我发现完全就不是这么一回事,相反的理性的态度在系统规范的影响下都会
  慢慢地变质。
  
  举例来说(1)就好象是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规范,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会抵抗
  对现有方向做任何的改变(2)就像拥有会有工作来填满所有的时间,企业的计画
  或购并案永远有足够的理由将资金耗尽(3)任何一个崇拜领导者的组织,不管有
  多离谱,他的追随者永远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论的投资评估分析报告(4)同业
  的举动,不管是做扩张、购并或是订定经理人待遇等都会在无意间彼此模仿。
  
  是组织的动力而非腐败或愚蠢,误导他们走上这些路子,也因为我忽略了这种规
  律的力量,使我为这些所犯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之后我便试图组织管理
  Berkshire尽量让这种规律降低其影响程度,同时查理跟我也试着将我们的投资
  集中在对于这种问题有相当警觉的公司之上。
  再犯下其它几个错误之后,我试着尽量只与我们所欣赏喜爱与信任的人往来,就
  像是我之前曾提到的,这种原则本身不会保证你一定成功,二流的纺织工厂或是
  百货公司不会只因为管理人员是那种你会想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就会成功的,然而
  公司的老板或是投资人却可以因为与那些真正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打交道而获益
  良多,相反地我们不会希望跟那些不具令人尊敬的特质为伍,不管他的公司有多
  吸引人都一样,我们永远不会靠着与坏人打交道而成功。
  
  其实有些更严重的错误大家根本就看不到,那是一些明明我很熟悉了解的股票或
  公司,但却因故没有能完成投资,错失一些能力之外的大好机会当然没有罪,但
  是我却白白错过一些自动送上门,应该把握却没有好好把握的好买卖,对于
  Berkshire的股东,当然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内,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另外我们一贯保守财务政策可能也是一种错误,不过就我个人的看法却不认为如
  此,回想起来,很明显的我们只要能够再多用一点财务杠杆操作(虽然较之他人
  还是很保守),就可以得到远比现在每年平均23.8%还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即使
  是在1965年我们也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地确定高一点的财务杠杆绝对只有好处
  没有坏处,但同时我们可能也会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不管是从内部或是外部所引
  发令人异想不到的因素,使得我们负债比率提高到介于一时冲高到负债倒闭之
  间。
  
  我们一点都不会想要有那种99比1的可能性,以后也不会,一点挫败或是侮辱
  小小的可能性永远没有办法可以用很有可能大捞一笔的大好机会来弥补,只要你
  的行为合理,你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
  会让你移动的更快,查理跟我从来都不会着急,我们享受过程更甚于结果,虽然
  我们也必须学会去承担后者。
  
  我们希望25年后还能向各位报告Berkshire头50年所犯的错误,我想公元
  2015年的年报,大家应该可以确定这一部份将占据更多的版面。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1-20 14:32:1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1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犯会伤元气的过失,在投资过程中面对失误,对其反思.一个成功投资人的特质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1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阳光下兄,你的意思我清楚,但是你可能在认识这个问题上有误解.

你的问题其实是普通投资人与大型机构投资人在投资交易机会是否“公平”上。但投资历史的研究表明,投资业绩或投资成功与否,与投资人交易方式的差异并没有必然的关联。甚至以收益率角度看,小投资人往往比大机构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小额投资人具有交易方便的便利(你可以在你认为适当的价位与时机两分钟一次性的满仓或空仓而不影响市场)、交易不必公布,而大型机构投资人则可没有这个便利,不但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充分交易,而且交易都要透明化。这对于具有商业秘密性的投资行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世界上任何交易市场均要给予这些大型机构投资人一些专门的交易方式:比如定向增发等等。你所谓的巴菲特的“权利”在华尔街任何一个大机构投资人都享有。华尔街可不会给任何机构超越其它机构在交易上享有“特权”。相反,世界上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对小额投资人在交易条件上给予“倾斜”(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至少这是写进任何交易所的章程里的)。

按理,中小投资人应有比巴菲特等大机构有更好的投资业绩,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中小投资人业绩都不理想呢?这实际上主要是投资能力上差异所致,而不是在投资的“权利”和“地位”上的差别。对此林奇早就说过,小投资人完全有理由战胜任何机构,如果不能那只是你的投资能力的问题。对待巴菲特,如果只看到人家交易的“权利”而不去深究人家的投资理由,那么就舍本逐末了。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11-21 17:22:5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17: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阳光下 发表于 2008-11-21 15:07:49 :

不知道高盛现在多少价格了,如果打七折,那就80美元,打六折,就是70元左右。


高盛的YAHOO代码是GS,昨天收市是52元,离115元的认购价打4.5折;通用电气的代码是GE,昨天收市是12.84元,离22.25元的认购价打5.7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5 14: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对老巴收购高盛的思索。

我说老巴收购高盛是趁火打劫,并非贬意,而且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经济基本平稳运行的时刻,公司由于缺乏资金而需要向社会募集的时候,公司和机构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现金收购股权,大家一起讨价还价,达到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位置时成交。此时,参与的机构只能获得公司平稳发展的收益,处于平均水平。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刻,权利和义务就失去了平衡,公司处于弱势,能够提供资金的机构可以趁机进行“敲诈勒索”,危机越严重,能够“勒索”到的东西也就越多。

站在高盛的角度来看,一不小心被老巴砍掉了那么大一块肉,能不心痛吗?我猜测,高盛的老板在和老巴签署协议的时候,心情应该和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时候的心情差不多

这种不公平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条件是公司犯了大错误,另一个条件是资金蓄谋已久,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回想一下,从2006年开始,全世界就开始了一轮巨大的并购潮,上百亿千亿资金的并购案多次发生,而老巴却一直按兵不动,而且还陆续腾出资金做准备。多家媒体采访时,老巴均说会去购买企业,但现在的价格不好,直到危机发生,企业陷入困境时,老巴才重重出手,而且一点也没有客气,狠狠地“勒索”了一番,呵呵。从伯客希尔股东的角度来说,老巴这样做,在未来必定取得超越于平均水平的收益,是真正的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将资金交给这样的人来打理的确是个好主意。反观我们国内的基金,多在06、07年股市和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参与增发,虽然有国情的因素在里面,但差距还是巨大的。尤其是竟然有近百亿的资金在万科价格最高点处参与增发,真不知道他们是太聪明了还是太傻?或者还是有些不可告人的东西在里面?

再思索一下老巴收购高盛的具体时间的问题。老巴是个帅才,是狮子,高盛则是狼。收服高盛,只能在其受伤的时候才能成功,但不能等到他快死的时候才动手,因为将高盛收服之后,需要他能够先于其他公司养好伤口,恢复狼性。到了其他公司奄奄一息的时刻,高盛还要张开血盆大口,将其他有潜力的公司和行业吞吃掉,而这时,老巴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收益即可送到手里了。

呵呵,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作为小小的散民,老巴的所作所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欣赏一下而已,但其思路却足以提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6: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一提起“股神”,沃伦-巴菲特这个名字就会立即映入人们的脑海。他不是大腕明星,但是拥有最多的“粉丝”;人们对他的投资理念津津乐道,但却始终猜不透他投资的战略战术。有人出价211万美元和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共进一顿午餐,只为了能得到他两个小时的“言传身教”。

  不久前,恰逢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笔者在全球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大会(MPW summit)上采访了沃伦-巴菲特,也终于看到了神秘面纱后面的智者。
爱讲笑话的股神:“市场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

  九、十月份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如火如荼之时。但以笔者的观察,巴菲特却还优哉游哉地享受着自己最爱的活动:桥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线上牌友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的精力十分旺盛,特别是他喜爱的活动,晚上十点多钟还饶有兴趣地组织大家打桥牌。

  巴菲特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其语速极快,无论什么问题,他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给出针对性最强的答案。另一方面,他对谈话者的反应要求非常高,否则谈话不会超过两分钟。一般语速很快的人,会给其他人一种急躁不安的感觉,但是,巴菲特的另外一面就是非常耐心友善。不管是谁和他攀谈,无论他当时在做什么,他都马上起身。

  就拿拍照的小事儿来讲吧,当时笔者的相机拍照模式没有调对,连拍了五张,每一张都很模糊,又重新调整了拍摄模式,才最后拍了满意的照片。笔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整个过程巴菲特一直笑容满面,站在原地,像长辈一样把手轻轻搭在笔者肩上。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美国公司的CEO给巴菲特打电话,其实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需要他的资金和他的帮助。 “市场其实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由巴菲特创建于1956年,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被看作是公主。如果收到一个吻,我们就会变成英俊的王子。如果我说不行,那么我们就是一只癞蛤蟆。”巴菲特调侃道,“我们有很多选择,但只接受了其中少数人的吻,然后把资金抛向他们。要知道,如果你没钱,人家就不会常亲你。”
在和巴菲特的交流中,他的亲和与幽默令身处金融危机的公司高管们笑声不断。在峰会上面对全球最有影响力商业女性们的簇拥提问,巴菲特幽默地说:“我想对于一个在高中没有约会的人来说这是天堂。”

  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巴菲特也不忘幽上一默,“耶稣基督收的12个门徒都是在男性中挑选的,比例是4000∶1。要是最后的晚餐的画面里有6个女人就好了,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改变。”

  “过去女性永远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仅是与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竞争,现在,现在不得不和100%的人口去竞争。”
巴菲特:“我看好中国市场”

  笔者刚刚抵达四季酒店时就已经见到了巴菲特,不过他同高盛总裁行色匆匆地与笔者擦肩而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菲特也被蜂拥而来的美国媒体追逐。

  几天下来,尽管不时有人与他交谈并上前讨论对美国经济未来的看法,但作为被邀请的唯一的中国女性,笔者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采访他。

  笔者首先提问:“沃伦,每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通常都有什么特征?能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

  巴菲特表示,实际上每个经济周期都没有一定之规可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瞬息万变。

  笔者又问:“未来你看好哪些行业?”

  巴菲特回答说,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他都感兴趣,即使是有些很有前途的行业。如果是单一地凭借某个行业来选股也是行不通的。他说,每个股票都有一系列相对复杂的选择标准,通常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不可以单凭行业来选股。
 笔者向巴菲特介绍了中国现在股市的情况,中国股市过去一段时间的巨大跌幅,成为了世界之“最”。

  笔者问巴菲特,“沃伦,你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

  巴菲特给出了令广大中国股民都振奋的答案。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时期的情况。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实际上,就在笔者与巴菲特见面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属的中美能源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10%的股份比例,交易价格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比亚迪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最大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因为巴菲特入股,三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飙升89%。
 为什么入股GE?因为“我很喜欢叫牌”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30亿和50亿美元,先后购入通用电器和高盛集团的优先股。当人们对市场纷纷失去信心之时,“股神”巴菲特却逆市入场。

  在回答为什么要入股通用电器公司问题的时候,巴菲特一直面带笑容,难掩对这项投资的满意。他先是来了句桥牌术语,“我很喜欢叫牌。”

  “通用电气(GE)公司是美国面向世界的标志性企业。数十年来,我一直是通用电气公司及其领导人的朋友和赞赏者。”巴菲特说,“GE是非常著名的美国公司。基本上,它天天都有很多金融业务。他们需要一笔‘战备资金’,没有这笔‘战备资金’就不适于进行下一步方案。”

  巴菲特进一步解释,“当时我正在想我们会以每年10%的固定收益赚回这30亿,还有就是评估非常有趣,” 巴菲特说,“该项议案实际上也是作出投资不久前才提出来的。我们有两位董事,事实上,是休-戴克,她先发了一封电邮给我。她非常有礼貌,甚至比查理-芒格(Charles T.Munger,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还更有礼貌。她问:‘在没和董事们协商的情况下,您所做的决定,有什么缺陷吗?’我回答说:‘好吧,下个董事会上我们就会着手干这件事。’”
巴菲特表示,“快速及时地行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人们都知道可以直接打电话向我咨询,并很快就会得到一个答案。比如说,通用电器公司打电话时会问我:‘您在什么时间处理这件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巴菲特在高盛(Goldman)公司的投资上。“他们会得到一个答案并且它肯定会兑现。那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收益。我们尽力让他们自己去偿还债务,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有利的。”

  巴菲特还特别谈到了对美国联合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的收购。美国联合能源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LNT)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巴尔的摩市,是名列《财富》评选的200家最具竞争力的能源公司之一。联合能源集团是巴尔的摩电气公司的控股公司,其服务地区包括巴尔的摩市和马里兰州中部地区,约有110万电力用户及57万天然气用户。其所拥有各种类型的发电厂遍布美国各地。该集团在美国成功运营着3座核电站(共5台机组)。

  数周前,美国联合能源公司的股票从每股50美元跌至每股14美元。接着,美国能源控股公司(American Energy)就给巴菲特打电话,叙述发生的这一切,破产的恐慌笼罩着整个公司,因为一般来讲,企业都有一系列的市值估价等级,如果他们等级下降,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提供更多的抵押担保,那样他们就没有了资金以及其它。

  于是,巴菲特说:“那就打电话给他吧。”美国联合能源公司主席助理接了电话。她说:“盛克斯先生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我不能打扰他。”也就是指大卫-索科尔(注:此人正式进入了比亚迪公司董事会)。因为大卫告诉她即使是递交只有两个字的纸条,只要她打断会议,那么她就有可能被解雇。但她还是接受了巴菲特的建议。
“当天晚上整个公司都很兴奋,我们可以出价,注入资金,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公司也是一样,当他们正在商海中下沉的时候,我们轻而易举地拉了他们一把。起初他们是拒绝的,用他们的说法就是犹豫,之后当晚我们就签约了。”巴菲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今天是一个经济‘珍珠港’”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到底会有多糟糕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巴菲特却总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我希望只要有我在,这个世界就不会太糟!”

  巴菲特说,“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看过今天这样的信用市场。所以,我认为今天是一个经济‘珍珠港’。我们非常需要资金。请注意,我们谈论的是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美国,整个世界都在降低金融杠杆。如果每个人都去抬杠杆,那么他们就会得到想要的钱,在任何时候,在借贷与花费之间,这都是广泛运用的真理。人人都想要达到更高的目标。现在,每个人都在降低金融杠杆(破坏金融体系向好的方向调节),而这种力量的唯一的阻力就是美国政府,只有美国政府才能抑制它,抬起杠杆。这是整个世界经济的需求。没有哪笔资金是完美的,所以我一直认为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一定会通过的。”
而对于7000亿救市资金该怎么花,巴菲特认为关键是要以市场价格购买。因为如果是以市场价收购的话,美国财政部肯定会有利润。“你可能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笔资金是以亏本的价格,向那些想要抬高金融杠杆却无能为力的人收购。也就是,当套利基金以22分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他们就必须以价格的3/4获得阳光融资。我的意思是说不可能从市场中以那些资产的名义获得融资。”

  “因此,如果那些资产以亏本价出售,没有杠杆作用的调节,套利基金或其他机构会收购小份额,大概是占交易的15%~20%。现在如果财政部以市场价收购,并以国库收购低价借入,那么所有的力量就会发挥杠杆调节作用,而将挣很多钱。并且我将有1%的机会。换句话说,我个人可能会盈利或亏损70亿,但我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政府能做到我做不到的。他们可以借无限额的资金,他们可以按成本价借无限额的钱,其他人没法做到。而且即使他们以市场价买入,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由于政府的介入,可能市场价会提高一些。但是他们不能以某公司的成本或账面价值收购??那就是监管委员会进入的时候。”
“信心就像氧气”

  巴菲特对投资总是有自己一套独特哲学,“很明显,如果要投资的话,就要投给一个只有拿到这笔资金才能存活的公司。如果正在运营某公司,并且每天商业票据能满足你的需要,那你就不会在乎到期付款日是43天还是17天,也不会延期偿债,因为短期贷款比长期贷款要划算,而你也很不喜欢为长期贷款付更多的利息。所有的员工也会努力工作,除非他们没有信心了。信心就像是我们的氧气一样,我们靠它存活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果让我们五分钟呼吸不到氧气,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巴菲特认为这是对信心两个字最好的诠释。全世界以及美国经济就是要与信心同行。“如果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兑现10月6日支付的65亿美元,而且会停止与Mars-Wrigley 的这笔交易(Mars就是M&M’s和Snickers的厂商;Wrigley是箭牌口香糖),然后把65亿美元投在芝加哥或其他的地方。”

  “喜欢我的人,美国民众,都会担心这笔钱怎么样了。”巴菲特说,“我去参加一个聚会,我的几个朋友就问我:‘你们的金融市场安全吗?’其实市场金融体系并不是这样说说就行的。你一定要有信心,必须是合理的信心。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确信明天自己的信用将一片光明,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相信由联邦储备制度辅助的美国政府,这才是我们市场金融体系工作中合理的信心。”
美国经济何时复苏?

  对于美国经济何时才能复苏的问题,巴菲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认为主要看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任何人,只要认为资金是万能的,那就错了。”巴菲特说,“我希望人们不要期望太高。如果没有这笔资金,这一切是浩劫,但是即使有了它,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

  “1790年,美国人口只有400万,中国人口是29000万,欧洲人口是10000万,不管人口多少,他们都拥有相同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在218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我们建立了拥有了一个占世界GDP总额25%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它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体系,它释放了人类无限的潜能,这是前所末有的。”巴菲特说,“仅20世纪,在美国,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增长了1/7。在过去的几千年我们经历了几百年,但经济却只在一个千年的1/10得到了增长。”

  “到现在为止,我们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流感病毒侵袭、石油危机,你数数看,所有这些糟糕的事情对美国经济都造成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美国经济还是能达到1/7的增长点上。道-琼斯平均指数在20世纪以66开始,到现在是一万点左右。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体系运作得很好。这些体系可能是不完美的,但是它是有法律法规的,是我们所建立的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体系。”
巴菲特说,“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管女人在家工作,还是75年前她们已经出来工作,地球都照样运转。我们已经进步了,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美国民众保持更多的生产力,我要激发它们。这是件很难的事情。本来可以出色的运作,但现在是一塌糊涂。”

  而令巴菲特比较担心的是救市资金和政策是否用得及时且充分。“一盎司的预防可以治愈一磅的伤痛,而这一磅的治愈却可能延迟一吨的治疗。”巴菲特说,“我们遭受了经济‘珍珠港’的袭击,而且花了几周的时间讨论这是谁的错误,你知道,船都停在港口以外,我们怎么能针对战役制定方案?确定到底需要多少只战舰?因此,在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时,我们还在袖手旁观。那么,结果就是,要花更多的钱去解决这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11: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认为,不存在新的范示(Paradigm)。股票市场的最终价值只能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0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不知是故事还是真事。

9月23日(周二),巴菲特正坐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腿翘在桌上、喝着樱桃可乐、吃着坚果,突然接到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一位投资银行家的电话。他以单刀直入的方式问巴菲特:告诉我们,你会考虑以哪种方式投资高盛,公司会想法儿促成交易。

这一通电话来自高盛的特洛特(Byron Trott),他和巴菲特打交易已经很多年了。正是这通电话迅速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在几个小时内,高盛就宣布,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 Inc.将向其投资50亿美元。他说,在高盛的交易上,我没有看帐本,只是做了个判断。他说,高盛管理团队的素质以及该公司的声誉促使他决定做这笔交易。

巴菲特在一个非常时期内,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作出如此大的投资决策,除了他对高盛公司日常的了解和对其团队的信任外,背后其实还有巴菲特与高盛的一段68年的情缘。

68年前,巴菲特的一家就已经住在奥马哈的小镇上,他的父亲答应每个孩子在他们年满10岁的时候,可以去东部沿海旅行一次。1940年,那一年,巴菲特刚好年满10岁。他明确告诉父亲,去东部城市旅行时,三个最想看的地方:一个地方是苏格兰邮票硬币公司;另一个是莱茵那火车公司;再一个就是纽约股票交易所。这三个地方恰恰反映了童年时代,巴菲特的三个兴趣:收集邮票和硬币;坐火车和making money。

那一年,巴菲特的父亲允诺带着巴菲特来到纽约,参观上述三个地方。当他们来到下曼哈顿的华尔街时,漫步来到一家大的证券公司门前,巴菲特透过像城堡大门一样的门缝往里窥视。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喜欢,他们被很客气地请进了这家证券公司,并十分意外的见到了当时华尔街的一位神秘的大人物:希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希尼.温伯格,是华尔街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从1930年至1969年(去世)一直执掌高盛。正是他带领高盛从1929年的巨大危机中走了出来。希尼.温伯格,一度被《纽约时报》称誉为:华尔街先生(Mr. Wall Street)。他当时是跨入的这家证券公司即是??高盛。

这位当年的“华尔街先生”,将仅有10岁的巴菲特请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们竟交谈了半个钟头。当谈完话,温伯格将巴菲特父子送出办公室时,还把着巴菲特的肩头问 :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

这一次,短短的半个钟头的对话给巴菲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巴菲特曾多次回忆说:那一次见面,他(温伯格)或许几天后就忘记了,但我却永远记得。当年,作为华尔街的大人物(big shot)竟然可以悉心倾听一个10岁孩子关于股票的意见。这对一个对making money有极大兴趣的孩子是多么大的鼓励!

在巴菲特的纽约之行后,他开始对股票投资表现了极大的兴趣。1941年,他在阅读了一本《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后,即雄心勃勃地对他的伙伴Stu Erickson说,他在35岁的时候将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这个目标被大大提前了)。
1942年春天,当他积攒了120美元,并开始劝说姐姐Doris合伙,以每股38.25美元的价格,各买了3股Cities Service的优先股。那一年,巴菲特不满12岁。第一次投资股票,巴菲特经历的并不完全是愉快的记忆。刚买入股票不久,Cities Service的价格就从$38.25跌到了$27.00,这意味着他和姐姐合计账面损失了68美元。巴菲特第一次经历了投资的恐惧。随后,当股价反弹到$40.00,他便马上卖出。第一次的投资,他和姐姐合计赚了5美元。在他卖出后,Cities的股价又继续升到$202,又让他懊恼不已。


尽管第一次投资并不圆满,但却是巴菲特将“百万富翁”梦想付诸实施的开始。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在做着“发财梦”,但真正的行动者却不多。巴菲特不仅是财富的梦想者,更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早慧的行动者”。
正是,这一次华尔街之行;与温伯格的谈话;“华尔街先生”一个轻轻的不经意的问题和点拨;开启了一个少年的财富梦想;并成就了一个仅靠投资证券成为全球首富的神话。今天,没人知道当年的华尔街先生和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半个钟头的谈话,谈了什么。但,当他抚着这位少年的肩头问:“What stock do you like, Warren?” 68年后,那位少年给出了答案:Goldman Sachs。


今天,巴菲特对高盛50亿美元优先股+50亿美元认股权证的投资, 68年前在高盛的那次谈话,冥冥之中似乎就已经埋下伏笔。这或许是巴菲特对华尔街先生68年前那次谈话知遇之恩的一个“回报”?或是68年前,华尔街先生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危机,对巴菲特的一个“拯救高盛预案的交代”?

如果说,巴菲特的这次投资,有90%是商业决定,那么10%或许就是“情感决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9:43 , Processed in 0.0235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