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对老巴收购高盛的思索。 我说老巴收购高盛是趁火打劫,并非贬意,而且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经济基本平稳运行的时刻,公司由于缺乏资金而需要向社会募集的时候,公司和机构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现金收购股权,大家一起讨价还价,达到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位置时成交。此时,参与的机构只能获得公司平稳发展的收益,处于平均水平。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刻,权利和义务就失去了平衡,公司处于弱势,能够提供资金的机构可以趁机进行“敲诈勒索”,危机越严重,能够“勒索”到的东西也就越多。 站在高盛的角度来看,一不小心被老巴砍掉了那么大一块肉,能不心痛吗?我猜测,高盛的老板在和老巴签署协议的时候,心情应该和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时候的心情差不多 。 这种不公平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条件是公司犯了大错误,另一个条件是资金蓄谋已久,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回想一下,从2006年开始,全世界就开始了一轮巨大的并购潮,上百亿千亿资金的并购案多次发生,而老巴却一直按兵不动,而且还陆续腾出资金做准备。多家媒体采访时,老巴均说会去购买企业,但现在的价格不好,直到危机发生,企业陷入困境时,老巴才重重出手,而且一点也没有客气,狠狠地“勒索”了一番,呵呵。从伯客希尔股东的角度来说,老巴这样做,在未来必定取得超越于平均水平的收益,是真正的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将资金交给这样的人来打理的确是个好主意。反观我们国内的基金,多在06、07年股市和经济最火热的时候参与增发,虽然有国情的因素在里面,但差距还是巨大的。尤其是竟然有近百亿的资金在万科价格最高点处参与增发,真不知道他们是太聪明了还是太傻?或者还是有些不可告人的东西在里面? 再思索一下老巴收购高盛的具体时间的问题。老巴是个帅才,是狮子,高盛则是狼。收服高盛,只能在其受伤的时候才能成功,但不能等到他快死的时候才动手,因为将高盛收服之后,需要他能够先于其他公司养好伤口,恢复狼性。到了其他公司奄奄一息的时刻,高盛还要张开血盆大口,将其他有潜力的公司和行业吞吃掉,而这时,老巴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收益即可送到手里了。 呵呵,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作为小小的散民,老巴的所作所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欣赏一下而已,但其思路却足以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