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支持取缔这种非人道的行为。<div>对动物的不人道与对人类自身的不人道只有一步之遥。</div><div>很多人以为道德与效率不相干,甚至是相悖的。但从长期来看,道德与效率是紧密相关的。</div><div>下面摘抄一段经济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的评论:</div><div>============</div><div> 将“经济”作为道德哲学尤其是道德的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会令人重温那种久违的然而被视为过时的传统。难得的是,亚当?斯密却是 <object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5,0,0,0" width="360" height="300"></object> | 这种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成就,他的理论,包括他的研究方法,对于“当下”我们在道德哲学的体系中讨论经济问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例证甚至典范,特别是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 斯密有两部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是《道德情操论》,一是《国富论》,这两部书都是当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道德哲学课程的成果或讲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书的写作顺序:先写《道德情操论》,然后完成《国富论》。这说明,《国富论》这部经济学的巨著,具有伦理学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基础。那么,回到《道德情操论》一定使我们受益匪浅。因为,先于《国富论》的《道德情操论》,对情感、动机、行动、道德等问题已有精湛分析。并且,这种情感分析还是出自经济学家之手,对经济学人来说亲和力应该更大。但任何只局限于经济学范围对《国富论》的理解与任何只局限于道德哲学范围对《道德情操论》的理解,都会导致对斯密思想及其体系的肢解和误读。不幸的是,在我们今天的经济学与道德哲学已经彻底断绝了文化上的血缘联系,而且经济学牢牢地岸然于庞大学科体系的帝座的时代,这种肢解与误读无可挽回地成为事实。更不幸的是,这种肢解和误读,随着经济学帝国的建立,已经将理论外化为现实。
尤其令斯密痛心的是,在他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阅读《道德情操论》,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无关”的人的观念,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在斯密那里早就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富国论》论人的自利形成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则将同情贯穿始终。但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却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着双重的“规定性”: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应是与道德相关的,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引。只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个人要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需要个人自利的同时也保持对他人权利和公共规则的尊重。这种道德也不是只要求个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要求制度的伦理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
如果说《国富论》的主题是“财富增长”,那么,《道德情操论》的主题则是“欲望约束”。但它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是“两种思想、两个斯密”的对立,只不过一个谈的是“自利”达致“利他”?个人与社会在理智行为中,基于理性自发达成一致;另一个谈的是“自爱”达致“同情”?个人与社会在情感行为中,基于理性(合宜性)自发达成一致。观点都是同一个:个体与社会基于某种理性,自发达成一致。于是,当我们发现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人类行为有着太大的牵制性影响时,而受市场经济支配的人类行为又太容易导致个体的道德利己主义,最终将会导致社会公正秩序的瓦解,以致人类的伦理生活世界在巨大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过于脆弱,甚至难以为继。正是因为斯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伦理关切和道德焦虑才会变得更为突出与严重。特别是在今天的全球化经济当中,要求进行道德投资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一切,也早已在斯密的预料之中。在他看来,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然而,如何将道德引入其间,将是斯密毕生的思考与追求。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