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广告风

唯芷絮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如何清高,最后俗世的标准就是用有多少财产来衡量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家,而不是看曾经说过多少大牛股,有多么好的投资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8-6-18 13:03:2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8-6-18 13:03:5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么疯狂的吗人,是真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广告风 发表于 2007-6-15 15:28:37 :

股民怒骂电信客服

浏览网页偶尔看到,听了听,确实幽默.这样的股民虽然极端了些,却让人思考和可怜.不过,可怜的电信小姐业务素养还是不错的!

http://www.techweb.com.cn/video/BT1.wma

http://blog.oeeee.com/aaman/mmedia/20070605/1274.html

想不到,股市的一点波动竟然让这位先生如此露出原型.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7-6-15 15:41:40 编辑过]


这个内容我几个月前有人就给转发了,很多人作为笑料。
其实世间大众大多如此,只是相对夸张、形象地反映了一大部分股民现实情况。

股市真正是人生的折射,太多样了,有广告兄淡雅笃定、一剑封喉的剑客,也有
来无踪去无影、而又勇猛无比的侠士,也有只为潇洒一时的投资者,当然更多是
不了解股市却经不起诱惑的、被人经常蛊惑的大众。

我听了,先是笑、后是惊讶、接着感伤与同情,“永远有多远,稍后有多后,尽快有多快”,
那悲凉的声音一直让人回味,难以忘却。
-----可笑?可悲?这是我们的大众,在国家的发展中,包括股市发展,他们付出的最多,赚钱的是少数人。

大家一起奋战,获益最少的是价值链最后的,或者是金字塔底部的人,劳动大众
民工,获益最多的是价值链的上游或者金字塔顶部的人,有知识的人。感叹!

[此帖子已被 idavew 在 2007-7-6 11:10:2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按:丰先生将人生归为三个境界,以三层楼作喻。价值投资者讲境界,那么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禅语说“在境离境”。这是在点拔人的智慧。丰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没有升华到宗教的艺术,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文中提到太虚法师直接越过一二层楼到了第三层楼,虽然不谙艺术,却有着弘一法师相同的器识。文章最后说“文艺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于投资,这些文字值得体悟。价值投资小术的能与不能,在大道上是毫不足道的。让价值投资理念真正震憾一个人的心灵,反过来再看公司,分析问题,就会发现,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好公司就是好公司,坏公司就是坏公司,脉落清晰可辨。此文与学友共勉。

??厦门佛学会讲稿,民国卅七年十一月廿八日

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厦门是法师近年经行之地,据我到此三天内所见,厦门人士受法师的影响也很大,故我与厦门人土不啻都是同窗弟兄。今天佛学会要我演讲,我惭愧修养浅薄,不能讲弘法利生的大义,只能把我从弘一法师学习艺术宗教时的旧事,向诸位同窗弟兄谈谈,还请赐我指教。 我十七岁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廿岁毕业以后没有升学。我受中等学校以上学校教育,只此五年。这五年间,弘一法师,那时称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图画音乐教师。图画音乐两科,在现在的学校里是不很看重的,但是奇怪得很,在当时我们的那间浙江第一师范里,看得比英、国、算还重。我们有两个图画专用的教室,许多石膏模型,两架钢琴,五十几架风琴。我们每天要花一小时去练习图画,花一小时以上去练习弹琴。大家认为当然,恬不为怪,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制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学习他,真心的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的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拜呢?而我的崇拜他,更甚于他人。大约是我的气质与李先生有一点相似,凡他所欢喜的,我都欢喜。我在师范学校,一二年级都考第一名;三年级以后忽然降到第二十名,因为我旷废了许多师范生的功课,而专心于李先生所喜的文学艺术,一直到毕业。毕业后我无力升大学,借了些钱到日本去游玩,没有进学校,看了许多画展,听了许多音乐会,买了许多文艺书,一年后回国,一方面当教师,一方面埋头自习,一直自习到现在,对李先生的艺术还是迷恋不舍。李先生早已由艺术而升华到宗教而成正果,而我还彷徨在艺术宗教的十字街头,自己想想,真是一个不肖的学生。 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在闽中,留下不少的墨宝。这些墨宝,在内容上是宗教的,在形式上是艺术的??书法。闽中人土久受弘一法师的熏陶,大都富有宗教信仰及艺术修养。我这初次入闽的人,看见这情形,非常歆羡,十分钦佩! 前天参拜南普陀寺,承广洽法师的指示,瞻观弘一法师的故居及其手种杨柳,又看到他所创办的佛教养正院。广义法师要我为养正院书联,我就集唐人诗句:“须知诸相皆非相,能使无情尽有情”,写了一副。这对联挂在弘一法师所创办的佛教养正院里,我觉得很适当。因为上联说佛经,下联说艺术,很可表明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意义。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最高的艺术家有言:“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可知吟诗描画,平平仄仄,红红绿绿,原不过是雕虫小技,艺术的皮毛而已,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弘一法师教人,亦常引用儒家语:“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所谓“文章”’“言”,“文艺”,便是艺术,所谓“道”,“德”,“器识”,正是宗教的修养。宗教与艺术的高下重轻,在此已经明示,三层楼当然在二层楼之上的。 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故我希望:学宗教的人,不须多花精神去学艺术的技巧,因为宗教已经包括艺术了。而学艺术的人,必须进而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有进步。久驻闽中的高僧,我所知道的还有一位太虚法师。他是我的小同乡,从小出家的。他并没有弄艺术,是一口气跑上三层楼的。但他与弘一法师,同样地是旷世的高僧,同样地为世人所景仰。可知在世间,宗教高于一切。在人的修身上,器识重于一切。太虚法师与弘一法师,异途同归,各成正果。文艺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我愿与闽中人士以二法师为模范而共同勉励。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7-7-24 12:35:1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优雅地生活,冷静地面对,闲适地谈笑,还有,没有得失的心----将这些用慈爱串起来,就成了幸福.
于理财,也是如此.财富是一颗心,一颗没有贪念的心.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7-7-24 12:19:5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广告风 在 2008-6-18 13:04:3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7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到这个论坛,幸运!!

听听各位大师的分析受教非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10:20 , Processed in 0.0218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