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上最大股灾及后来反弹的回顾: 1。1993年2月沪见1558,深见368点后开始一路下跌,5个月后,沪见777,深见194,跌幅在47%-49%之间。调整的“理由”:宏观调控,银行地产银跟紧缩,总理要求在各金融机构2个月内“将投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钱撤出来”;通货膨胀升级,息口急剧升高。但随后,在超跌升级而“基本面”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爆发了深圳的194-334的大反弹,而上海仅仅弹是777-1044; 2。1993年12月末-1994年7月,7个月时间,上海从1044跌至325,深圳从268点直下94点,跌幅分别达到65-68%。这期间,正是宏观调控实质性推进,经济硬着陆,通胀两位数,利息达到历史之最(超过10%)之时。随后爆发了著名的“三大政策行情”,一个月时间,上海从333直到1052,深圳从95点到235点,涨幅从2.47倍到3.16倍! …… 这是A股历史上最惨痛熊市调整!其对应的基本面似乎与当今相似。历史的形式和特征可以重复,当人们把历史现象拿到现在来套的时候,真的就要一幕幕重现吗? 从当时手里有股票的投资人来说,那17个月可谓是“痛苦煎熬”。但是,事后人们发现,如果那17个月??或者说就是一年半的时间里,如果你出去旅游了,工作忘我了,手里的股票在后来一样的香!我的一位朋友幸运地在93年2月份因出国不得不将手里的股票抛掉,1995年回国后发现股价都不认识了(全是2元多),她那时入市,碰上96-97年的大牛市,又到1998年股市调整下来,发现竟然还没有另一位“不幸”在93年1月份股市狂潮中50多元买入深发展高位被套后一直拿着的赚得多! 熊市暴跌,对于投资人来说的确是场考验。但与其说是对投资技巧的考验,不如说是对人性的考验。格雷扼姆在总结投资人过失时曾说了这么句话:人们的投资错误往往不在以较高的价位买入了高质量的公司,而在于经济繁荣时买入了原本质量不佳的公司。…… 股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风雨只是一时,阳光总要灿烂。面对5个月就跌掉3、4成的股市,真的要信心全五、万籁俱灭了吗?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08-4-2 16:17:0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