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xds5188

投资经验启示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11: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文重温与朋友们共进步

巴非特语录

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市场都是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已渗透到整体经济中,并且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短期内,美国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商业活动停滞不前,而媒体的头条也令人心惊胆颤。

  因此……我一直在购买美国股票。我指的是自己的私人账户,之前该账户除了美国政府债券外没有任何资产(这不包括我所持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资产,因为这部分资产将全部投入慈善事业)。如果股价价格继续保持吸引力,我的非伯克希尔净资产不久后将100%是美国证券。

  为什么?

  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当前的形式是??恐惧正在蔓延,甚至吓住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当然,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投资人保持谨慎无可非议。但对于竞争力强的企业,没有必要担心他们的长期前景!!!这些企业的利润也会时好时坏,但大多数都会在未来5、10或20年内创下新的盈利记录。

  澄清一点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回顾一下历史: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8日跌至41点的历史新低,到1933年3月弗兰克林?罗斯福(ranklin Roosevelt)总统上任前,经济依然在恶化,但到那时,股市却涨了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遭遇不利。1942年4月,美国股市跌至谷底,当时距离盟军扭转战局还很远。同样,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经济继续下滑,通货膨胀加剧,但却是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简而言之,坏消息是投资者的最好朋友,它能让你以较低代价下注美国的未来。

  长期而言,股市整体是趋于利好的。20世纪,美国经历了2次世界大战、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大萧条、十余次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石油危机、流行疾病和总统因丑闻而下台等事件,但道指却从66点涨到了11497点。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一个持续发展的世纪里,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亏钱。但确实有些投资者亏了,因为他们总是在感觉良好时买入,在市场充斥着恐慌时卖出。

  今天,拥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人可能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他们选择了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会贬值。其实,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未来10年,证券的投资回报率肯定要高于现金,也许会高出很多。那些手持现金的投资者还在等待好消息,但他们忘了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的忠告:“我总是滑向冰球运动的方向,而不是等冰球到位再追。”

  我不喜欢对股市进行预测,我再次强调,我对股市的短期行情一无所知。我看到一家开在空荡荡银行大楼里的餐馆打出的广告:“从前你的钱在这里,今天你的嘴在这里。”但今天,我的钱和嘴巴都在股市里。(李明)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3-19 11:23:5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22: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价值投资者2008年小结

证券市场连续剧-不差钱(随笔) -----------------第一眼

上篇

这一年

2008过去了,发生了很多大事......这旅途不寻常,一转眼就到了。重新剪接这一年的镜像,故事的镜头被灰尘遮蔽了阳光,复杂刻在人们的心上......

总有某些事情

芒格讲述过一例,有一种细菌每一秒自身分裂复制一次,理论计算两天时间,会形成一座山那么大,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世上总有某些事情会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

人类的经济系统按理说发展到今天,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系统,为什么会出现突然大幅度下滑,衰退的力量引人瞩目,次贷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玩了上百年金融游戏于鼓掌之中的美帝老牌顶级金融投行也被破产了事,五个中被灭了三个,另两个接受了扶贫教育后转行为商业银行。

世上总有某些事情(或者艾葳所说一切原本如此),哪怕忽然飞来的天鹅,全身黑幽幽的在眼前晃。所谓黑天鹅---真正重大的事件人是无法预知的!当然,预测师们看到这句话是不爽的,因为他们很聪明,每每能预测经济和股市,更喜欢把自己当成无所不知的先知。

危机和金融海啸,非常可能蕴含了人类自身调整的意志,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讲,就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经济也一样,某些年份好一些甚至过热一些,某些年份差一些或者更差一些,几乎每十年会发生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这符合“总有某些事情”的逻辑,假如世界经济几百年、上千年的一直以近代工业文明的效率高速向前,中间不出现停滞螺旋,人类将飞快的耗尽自己、耗尽资源,毁灭的日子就会不远,包括我们,如果这么大一个民族几百年、上千年都以10%的GDP增长追求工业文明,淡漠精神文化伦理根基,自我毁灭也会不远,单只算算资源大帐、环境大帐就清楚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总有“某种事情”会阻止另一些事情,曾经强盛过的帝国,都化为了历史。

中国历史上讲究天人合一,自然界的东西也是不能乱动的,比如石油,祖先们认为是地球是有生命的,石油是地球体内的油脂,西方工业文明加快了对地球的掠夺和制造污染的效率,互联网更是把这种效率做到了极致。例如戴尔的效率,按单生产BTO和成品零库存,每台电脑接单后36小时内完成装配,从订单到客户手中不超过5天。戴尔1984年以注册资本1000美元成立,从一家手作坊式的小型企业,在短短23年间,成为全球电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2006 年,生意额已高达559亿美金,这是企业家的梦想的效率,也是长期投资人想要的股票

但是,如果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形成这种效率,对大自然来说,这是可怕的效率,迟早会有更大的麻烦。

股市情调

2008年,华尔街情调,标普S&P500,年度跌幅41%,1931年大萧条最糟糕记录47.1%。苏格兰情调,罗杰斯表示,英国已经“ 玩完了”(finished),建议投资人卖掉手上所持有的每一个先令。日经年度创42.1%跌幅,超过1990年崩--盘年度跌幅38.7%记录。中国,70%年度跌幅,可做世界证券历史年度跌幅活历史教材。

不差钱

今年春晚,本山大叔的《不差钱》,套瓷找姥爷,把国人搞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刻画的入木三分,有一种说法,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一旦你把眼光放的长远,你可能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07年如果不考虑挤泡沫莫名手法,仅单纯从算账上看,07年印花税2000亿,上市公司总共创造利润9344亿,抽走2000亿交易税,算大帐按20倍市盈等于抽走了4万亿市值。大小非05年有对价契约不论,06年后上新股离谱高溢价发行,和股改前15年手法一样,是一种巨量大小限扮相“委婉“的躲藏在幕后换取高市盈率的精明手法,人寿发行市盈率97.81倍,平安76.18倍,中石油22.4倍,远洋98.67倍、神华44.76倍、其余大部分29.9倍以上首发,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朴素商业逻辑最后肯定会回来收拾你,几乎全部跌破发行价的现象一点都不用感到奇怪,股市所以大跌向该去的地方回归。

高市盈率发行,十几年如一日,也太抠了,透支了市场的未来,90%以上的股票,除了成为博弈游戏的筹码,从商业逻辑上讲,整体市场几乎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实际回报率,不如债券、存款,除了一些少数企业真正赚了钱,给股东带来实际的增值,这也是大部分散户把钱存定期利滚利回报率也比让钱长期呆在股市的伤心结果强多了的原因。

不在市场实战的专家们纷纷呼吁,市场不差钱(差的是信心)。如果你让他们拿自己的钱投一笔生意,事先告诉30年回本(30倍PE),98年回本(98倍PE),他们不会谈信心他会拿刀砍你,但他们依然呼吁,不差钱。鼓动更多普通人参与从发行开始的人造高估值市场,把一波一波的人拍在沙滩上是不道德的。

人这一生,眼一睁一闭,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死了,套没解了。人生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股票便宜了,钱没了。(以上小品调侃,所用比喻请谅)



投资

证券市场是欧美聪明人百年来不断完善的一个游戏,而且是做未来预期的游戏。股票是投资吗,可能大家会笑,长期投资者难道不是投资?不是的话,那又是什么---是理财,二级市场不是投资。

商业朴素的逻辑,首先关心的是回本时间(市赢率)。餐厅基本1、2年要求回本,1-2倍市盈;矿山,考虑3、5年回本,中小企业,可行性报告的回收期通常是3-5年(3-5倍PE),大型企业8-10年资本回收期,高速公路15年还贷,这叫投资,产业资本的逻辑。做未来预期游戏的二级市场,理财也是一种商业活动,游戏不一样,玩法儿也不一样,实际回报率要求当然不能和产业回报率简单并论,但朴素的商业逻辑依然在起深刻作用,它好比地心吸引力,树涨不到天上去,朴素逻辑迟早起会作用。

现实的商业项目,核算内部收益率,通过计算IRR,项目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现值时折现率,企业可以决定为项目投入的风险对于回报来说是否值得。个人理财投资,储蓄存款是很保险的,但只能获得3%到4%的回报率;利率较高的债券保险系数较低,能够获得5%到6%的回报率;产权投资是比较有风险的,但能够获得10%的平均回报率,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要求更高。如果产权投资只能获得5%到6%的回报率,那它会考虑边际收益是否值得去承担增加的风险,这就是要求回报率的意义。

理财投资

理财投资的参照物是什么,是存款利率、债券利率,几乎所有的人都谈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内部收益率一定是高于债券利率,这是最起码的边际之一。

对长期理财投资人,以下照例一些老生常谈。

波段

整个人类的行当中,最复杂、最不可预测、最疯狂的行当就是预测证券市场的趋势和波动,市场实际是有强大智能的,对待眼花缭乱的图表分析、量能主力分析,它有足够的智慧防止观察者扑捉它的下一步行动,它总是向观察者未知的方向变异,相信做波段的人有深入骨髓的体会,尤其是这波从6124点跌到1664 点。预测股价类似于魔法、奇门遁甲的东西,转变为投资的一些人(巴氏年轻时也很热衷的在图表里转过几年),摒弃了扑捉波动,也没办法不摒弃,因为它实在非人类智力所及,从这个门扑捉到的钱,最终会从别的门吐出去,越是长期呆在市场上、并且没有离开过的市场人越有这个体验。

长期投资

转变为投资的人,明白了股价这个事情里面的东西,股市不再是深不可测的魔法,是可以有依据的,股票最终的结果与事后企业经营赚到的现金流有着最直接的关系(DCF现金流折现值)。

长期投资收益的标准:合理的买入价格,这个是必须的,在A股更当如此,你的收益来自企业未来经营数年间价值增长的收益,赚的是企业增值的钱,和A点买入?B点卖出旅程中股价的波动没有关系。假如用数学简单表达,比如保持25%ROE,2倍PB买入,假如3年后2.5倍PB卖出,35%年内部净收益率(IRR),如果内在价值收益率满意的话,这样股价波动就会忘掉,也不需佛教所讲,妄得则贪,患失则惧,不着于相,方见真如,自然而然的,不着股价的相。

赔钱,好企业在时间成本上赔钱是买入价过高,另一个真正的赔钱的原因是看错了生意,但这些和这个方法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很多人认为既然长期投资,那么全部品种应该都是买入持有不动,实际也并不是这样的。长期投资是指长期的这部分仓位,而非全部投资品种,资产配置也有比如低估类投资,套利类投资,雪茄烟蒂投资,配置比例的调整。

面对股价的大幅波动,真正的行家都讲投资其实最难的是人性,确实,人的能力和意志存在巨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能力和决心也在不断变化,长年怎么能够不变?

佛教讲,修者以心制律,如果要修这个东西,真的是很难,比如时常要鼓励自己,用忍受来“忍”股价波动,“忍受”贪婪恐惧的情绪波动,长年下来那多半是要变的。觉者由心生律,很自然的,股价波动一点都不是问题,好像对抽烟的人讲忍受、修戒烟很难,不抽烟的人,戒烟从何谈起呢。

企业经营波动才是长期投资的那部分头寸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这个才关系的到手头股票内在价值的增减。这么多年下来,我深刻体会大部分人(包括熟悉的人)再怎样也不会长期投资,在他们眼里,只要买了以后短期能涨还要涨的快的,就是好股,而A股几乎又都是同涨同跌,这一次70%跌幅也确实这样,假如相对高点时不全卖掉,长期投资有什么意义,长期也罢、短期也罢,你买股票不都是为了涨嘛,这的确是个问题,简单解释就是N年后,垃圾股的价值还在原地,优秀股票因为价值增值了N倍,股价也已悄然涨了N倍。另长期的头寸部位,不一定喜欢短年份大涨,过分上涨反而是个麻烦的事情……麻烦之一可能一时兴起失去部位,或者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再买回满意的仓位。值得买的好东西不多,经营正常的好企业,股价下跌或者长期不贵,对长期买方后续资金再买入,红利再投资等,是好事情,相比能积累更多价廉物美的量,股价短年份是否上涨无关紧要。

长期投资不能给你带来短期的爆发,对波段手来讲,24%收益,目前这段炒作时间,个股猛涨,几天就可以达到,一年24%的收益率?看不上。巴菲特把钱加上不断融资来的钱以每年平均收益24%滚雪球,没错,年均收益24%,用50年时间滚成了世界首富。当然,单凭24%这个数字,透露出来的信息很丰富,他的买卖不仅仅是股票市场的长期投资,内容很丰富。



定性分析

投资是企业的结果,而非会计结果。

当所有的基本功成熟,包括心境的成熟后,比如大起大落丝毫不改变投资思路的能力,但是,即使完成所有的功课,个人体会投资最难的不是这些,这些可以下功夫,最后那层境界倒可能是最难的,比如洞悉力,这其实倒有点让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否会看错了生意。

巴菲特曾自恼:假设当初莱特兄弟的小鹰号头一次起飞时,我也在,我一定会设法将他弄下来。1989年巴菲特买入3.58亿美元美国航空公司的优先股,因为1990-1994年间,美国航空公司共亏损24亿美元,到1994年巴菲特被迫将投资减记75%,他看错了这个生意。

洞悉力,大白话讲,就是提前看到别人没有看到东西,比如提前看到企业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看到一些更大的局。

定量分析

关键是判断这个企业赚不赚钱。

DCF、DDM、FCFE、EV/EBITDA、EVA、PEG、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ROE、毛利率、资产周转率、净利润率、经营利润率、财务杠杆、权益乘数、净现金流量、流动比、速动比等等。财务分析,专业知识是投资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课,好像运动员平日枯燥基本功训练,虽苦练并非能出色,否则出很多乔丹和刘翔,但不练肯定不行,做好小事是做成大事的基石,基本功训练是必须的。

除了资产负债表基本功课,思考它背后的业务更加重要,这个没有公式可循,世界上专业出色的会计师、精算师很多,但投资大师几乎没有出自高级会计师和经济学家。

专业术语,刚开始接触的人头恐怕会晕,业余投资人,个人认为如果首先能把ROE、毛利率、市盈率、市净率这4个指标长时间反复在不同的生意上琢磨、吃透,它们会十分简捷有效,因为会计数学只是投资的一部分,而投资不仅仅是数学和一些晦涩的公式。

至于别的财务指标运用,慢慢自然会贯通下去,其实它们说的都是一回事情,都是在研究资产的赢利品质,企业还能赚多少钱,还能给股东创造多少内在价值,股价相对这两条来说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毛利率,反应你的企业产品自己可以定价的能力,做买卖,你卖东西说了不算就不好玩了;或者成本高了,对手可能还在降价挤你,毛利上不去,都不好玩,所以独门生意、垄断生意、护城河生意最好,没人和你争,毛利你自己说了算,也就是你想赚多少钱你说了算。

企业的权益资本ROE盈利能力,是衡量你手里企业股票内在价值增值的最佳指标,也可以帮你看清楚很多东西,例如对于低效率的大量投入,可能会毁损股票的内在价值,但它带来了短期EPS的增长,你此时PE一下,会高估。财务杠杆借钱做生意,生意好了可以增加ROE,但过高地使用财务杠杆借钱可能会带来大的风险,你生意的真正获利能力也值得怀疑,一家优秀的企业几乎完全可以不借助债务,而仅用净资产权益资本就会获得不错的盈利水平,比如茅台,所以小投入、大产出的生意是最好的生意之一。

ROE水平和你买入的股价估值也很有关系,例如茅台股价200元时,参考07报表数据,23倍PB净资产股价,ROE34.38%,相对应于 1.49%的收益率,即使当时我们考虑到年均提价因素,考虑到净资产权益资本剔除略超50%左右的银行存款、真正起作用的权益资产超级收益率(这部分 ROE达到惊人的80%)因素,报表未反应的隐形老酒资产(可视作不断增值的不动产给股价打了个相当不小的折),考虑PE估值,DCF估值等因素,200 元时间成本短年份算计,买入是不划算的,现在事后看朴素商业逻辑起作用了。

长期看,它只是一个过程,茅台未来还将不会停止创新高,当它在市场越过200元,以2000亿市值交易时,商业逻辑或许不会让股价(基本边际回报率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年它会走的更快,市场情绪价格我们不考虑,茅台是个有趣的生意,持有的这部分配置龟兔赛跑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或许还是会慢点。我们现在假设,在一直重仓长期持有的投资人眼里,如果200元时全部减掉等待下落,事后84-100元再买入不是更好,还能买双倍的量,或者等待大跌再投入到别的品种会获得更大的收益率,事后基于股价表现看也确实如此,但是,它应该是更踏实的品种,换成别的没这个踏实,或者再深究一下,等待大跌买入或换成别的品种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吗,一旦操作起来,事情恐怕就是另外一回结果了,很可能弄巧反拙,证券市场不确定、需要敬畏的东西太多了。



价值观

人所具有的智慧,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或者自发而成,或者厚积薄发,或者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人成年后,会有种体验,知识和技巧可以学习,然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是学不到的,很多读了大堆书的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投资,内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比技巧更重要,它们是种智慧,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赚不同的钱。技巧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技巧的事情也必须是这样的,所以无需指责任何人,谁都会有对、错的时候,但只有一个人有效地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始终如一的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正确的事情,否则长年下来,早已物是人非。投资人对财富需要一种淡淡的心思,除了价值观层面上的东西,最大益处之一可以把心思更多的放在企业上,而较少受市值波动的干扰,尤其是长年的干扰。

看于丹的文章,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这一定是自己的天命了解了。什么是“耳顺”呢,就是任何一个事情,你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我们要学习这种境界,如何看待这次大跌的人和事、包括自己和周围,也是种体会。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3-28 22:50:39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22: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价值投资者2008年小结

证券市场连续剧-不差钱(随笔) -----------------第一眼

下篇

如果觉的长,写着写着也觉的长,长文读的人没有意思,不符合阅读心理学,个人也喜欢几句话讲完了事的文章,投资格言、警句最好,文化快餐,整个社会上好象都急急忙忙的。

巴菲特

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如果不能在5分钟做决定,在五个月也决定不了。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完)。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非常惊讶,购买企业股权如果聘请专业投资机构做,会计师评估那是相当的复杂和学术,以后他几次谈话,都是决定非常快,比如40亿美元购入以色列伊斯卡集团控股权,之前从未听说过这家企业,收到埃坦一封信,决定见面,很快决定投资,中石油也是读了一下午年报就决定了。

这提醒了我,如果想估值系统有效,需要的是把复杂问题简捷化,不需要的是复杂的晦涩公式,当然有些演化成下意识的东西,来自于长年的基础积累和训练,但最后那个有用的东西一定不会是繁杂无比和晦涩难懂的。

简述一些逻辑

请独立思考,绝非荐股,切忌!一点儿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可能有助于探讨,估值是复杂的话题,各花各眼,不一定正确,倒可能缪之千里,大家都是聪明的投资者,作者的错误正好是他人的正确,或者还可以提醒作者学习改正错误,不亦乐乎。

中石油

会计学教授40万炒股被套中石油

(摘录)我在研究生期间,跟我的导师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股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单单从会计报表角度,根本无法预测未来股票是涨还是跌,比如说一只股票的上市公司业绩很好,但是可能对报表进行了粉饰,所以教授坚持不买股票,深知股市的变化莫测。告知我们,散户炒股永远是赚的少赔的多。2007年10月,中石油上市,教授申购原始股没有中签。他说中石油如果能中签,那是包赚不赔的,很遗憾没有中签。在中石油上市第一天,当时正是股市最火爆的时候,赵教授上课给我们讲,中石油是垄断行业,买入应该风险不大,于是他勇敢的买入了40多万的股票,等待股市的大涨(完)。

会计学教授对专业会计分析肯定是在行的,也许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学院式会计分析,从读年报可以得出中石油的估值,资源价值之一在于储采比和接替率,暂不涉及别的估值系统,这里我们只从储采比展开,结合ROE水平,或许可能找出巴菲特买中石油的轨迹。

07年报,石油储量117.056亿桶,产量8.388亿桶,储采比13.95年,中石油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于勘探和生产(找油、采油),从01年的年报开始,年均接替率1.05左右,所以它的储采比基本稳定在14年左右,炼油与销售因为不确定的政策性亏损,糅合下去年报结果出来回头再算不迟。

假如你对14倍PE满意,它上市之前,按06年每股收益0.76算,你付出的价格是10.64元,48元、30元、20元,即使16.7元(发行价),也并不是包赚不赔的,都是不划算的,股价涨跌的事情不知道,它后来跌破过10元,这是一种估值,教授假如用DCF估,实际也不可能,因为油价的起伏没人知道,油价起伏带来的现金流近似确定不了,基于石油资源未来会越来越贵展望式模糊估值也不靠谱,况且中石油在油价高涨时,它的毛利和ROE反而是下降的,因为糅合了炼油政策性亏损因素,这个政策性现金流帐提前是算不清楚的。

回到中石油在02年港股的时候,巴菲特:我们买中石油,市价大约350亿美元,我认为当时这家公司应该值1000亿美元,我不喜欢做事小数点精确到三位数以后,如果你根据中石油年报数字还做不了决定,那你应该看下一家。02年报,净资产1.8元每股,ROE14.8%,净利润约56.5亿美元,巴郡1.67左右买,(PB0.92、PE6倍),之前他并不了解中石油,仅仅读了一下午年报,03年报净利润696.14亿人民币约83.8亿美元,14倍粗估市值1174亿美元,我们赌他5分钟所做决定的主线之一,350亿美元时低估,价值1000亿美元,是这么演绎的,虽然他从来不说他是如何估值的。

估值可以在需要粗略的时候就不需要精确,值1000亿美元也是在当时油价25美元情况下的判断,如果油价当时在100美元他恐未必看得懂中石油将处于“事业上升期”,作为股东的他,1.8元的价格起码有ROE14.8%的内在权益收益率,比他那个12.7%的可乐强,中国政府给了他所喜欢的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政府垄断,石油对于他来讲,25美元时简单好理解,资料:油价1986年?2002年稳定在20-30美元/桶。

老巴07年卖出后谈到,当油价30美元,我们很乐观,如果到75美元,我不象以前那么自信,70多美元时,我认为它(中石油)应该值3000亿美元,合2.1万亿人民币,对应股价11.47元,我们和其它公司比,它的价值不算低了,于是我们就抛了。07年中石油净利约192亿美元,3000亿美元市值对应15.6倍市盈(略超14倍储采比),其它公司埃克森美孚当时12倍市盈,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抛光了。有些时候一些估值,几分钟可以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那也可能永远讲不清楚。

目前的中石油,10元是否合理,或者48元跌到10元,该低估了或者大幅度低估了吧,同样在年报上找找问题,02年以前16年,石油没突破过30美元的,03年开始大牛市,油价30、40、50、60、75、100、147,目前又跌到40美元,是不是油价越高,中石油越赚,毛利越高,股东权益报酬率越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年报显示,油价在50--60美元时,它的毛利和ROE是最高的。2008年三季报,业绩下滑 -17.44%,而08年7月油价创过147美元历史新高。

我们此时再和其它公司比较一下,2009/2/6,埃克森美孚股价$78.81,市值3997.7亿美元,每股收益8.68美元,市盈率9.08倍,市净率3.19,ROE34.5%。中石油暂按07年业绩,换算成中石油估值,每股收益0.75,PE9.26倍,股价估6.9元,市值12627万人民币(合1848亿美元),08年中石油业绩三季报下滑17.44%,中石油H股6日价格6.32,香港市场应该是跟着埃克森等主要石油公司估的。07年埃克森赢利406亿美金,中石油赢利192亿美金,或者埃克森市值值高过中石油2倍以上的情况可认为是合理的,低于2倍,是不合理的,则可以对中石油的估值范围有个数,以上是一些粗估。

即使我们乐观或者A股特色,把中石油10元股价假如视为合理,那么内在价值向上空间会一目了然,股价涨不涨的事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起码这个价格不符合个人的低估原则。

中信证券

与股市行情紧密相关的周期性企业券商龙头,观察它不算麻烦,打提前量的估值判断,跟踪大盘成交量心里会有数。08年与07年、06年、05年其经营获利的内容并无变化?-大盘成交量。让人操心的是公允价值交易型金融资产部分,在08年报没有出来前,不会知其权证收益和自营证券投资的结果,那么跟季报,基本判断不会因投资收益拖累业绩大幅波动。年度快报显示,其业绩下滑四成多(注:今年大盘成交量下滑四成多)。季报显示证券投资部分,期初27.3亿,期末估计浮亏4亿,在股市大跌70%的情况下,这实属不易,创设权证及注销估计起码亏掉34个亿,这会导致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少增34个亿,也就是说08年创设的权证毁损了股东内在价值34个亿,权证是个害人的东西看来有时也会害己。

08年投资中信思路要与07年截然不同,07年一季,判断成交量只不低于1000亿,每股有2元收益,15-20倍PE估30-40元,07年一季度的股价就是游戏底牌,有意思的是,至今填权价还保持这个底牌,而且当时成交量远高于1000亿,牛市也正看的见,持有到07年四季度,一年出来的成交量日均在1900亿,彼时成交量的空间已经看不懂了。

08年,成交量开始下滑,下滑的幅度提前肯定是不清楚的,那么观察,基本上到了8、9月份就会有个数,全年可能下滑到日均1000亿,预期每股1元收益,可以考虑的范围在15?20元,如果有些兴趣的话。

09年,假如日均保持08年下半年的水平,这或许是个比较保守的看法,15元按其内在价值来讲不过是个边际线,并没有大幅度低估,关键是股市成交量没有07年那种看的明白的底线,熊市我们喜欢等待大幅度低估的品种,而不仅仅是合理的品种。这些创新类的券商,都有一份垄断的经营利润,这部分不是因为它的竞争能力强,这也是中国券商估值高过美国券商(10倍以下)的原因。

我们知道,上一波牛市所有人都知道了在熊市便宜时投资券商的大甜头,市场就是这样,一旦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空间就小了,所以08年中信一直也没跌到诱人的便宜价格。也许大小非、限带来的成交量不定攀升,中信会炒到30-40元,甚至50元,3315亿市值,这是2010年底以前内在价值的极限,我并不知道股价是如何演变的,但需要对估值判断范围有个数,才好决定一些事情。

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大多并不太情愿涉及这个话题,估值有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各种模型估值法。理论上,内在价值,是评估资产价值中哪些可以赚钱的部分,能赚钱的资产才是有效的,思考这部分相对于你付出价格的回报率,有护城河、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资产,可以保护这种获利能力,一个生意值多少钱,关键看它未来持续的赚钱能力,存续期间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内在价值是估计值,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大致的价值区间。

二级市场的游戏是给企业赚的净利润一个市盈率放大,玩的是预期,放的多大那要看市场先生的情绪,放的过头儿得减仓,放的过低就增。

对有赚钱能力的企业(非垃圾企业),合理买入价,耐心等待,7倍?15倍市盈率是个有趣的范围,即便套利品种,持有加一些耐心大多有50%的回报。

年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从里面找需要的数据。能赚钱不一定代表有竞争力,但是能持续、稳健地赚钱,就一定有竞争力。因为许多企业赚的是偶发性或短期性非经常性损益的机会财;比如07年的雅戈尔,当年只好当抽一口扔掉的雪茄烟屁股。

股东权益表判断企业是否持续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管理阶层是否公平善待股东,是思量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最佳指标,所以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很重要,比起其它财务指标,比如ROIC,它更实用,也很非常有效,有助于做财务分析简捷化。ROE通常要求15%以上才值得长期投资,这也是安全边际指标之一,不过得强调合理价格,ROE15%,假如5倍PB买入,相对于你付出的价格,忽略贴现你的内在增值率是3%,假如第四年3倍PB卖出,内部收益率才1%,所以合理价格很重要,这也是商业的朴素逻辑,进货要便宜。

只能为股东创造微小价值的企业不值得长期投资。比如粤高速,1998年上市收盘价市值47.7亿,2008年收盘价市值50.3亿,没错,即使10年持有几乎赚不到钱,从合理价格和权益变化可以找到答案,98年价格不合理,因为中国新股特色透支未来的原因,31倍市盈收盘,98年股东权益净资产22.74亿,08年权益33.82亿,10年时间看给股东创造的内在价值不大,其11年间平均ROE8%,所以投资这样的企业几乎赚不到钱,长期投资时间长也没用。

2000年-2006年现代投资,ROE年均5.18%,股东权益7年间几无增加,我们看它的股价7年间是涨不起来的,07年ROE达到18%,净资产也几乎增长18%,该企业主要关注后续的ROE和利润增长率,而且要观察权益账面价值是否和它们同步。

格力电器,取上一次大牛市2001年收盘市值53亿,2008年收盘市值225亿,增长4倍,此期间股东权益17.11亿增长到67.98亿,除去分红,年均ROE18%,企业为股东创造了4倍价值,相应地企业内在价值及股价也跟着稳定增长,简单明了的说明长期投资赚企业的钱而非股价的例子。

潍柴动力,独一无二的生意法士特变速箱,15吨以上市场占有率96%,这部分二级市场可以估值100亿市值,再加上它出色的发动机部分,占有率33.4%,份额行业第一,5吨以上装载机动力市场占有率82.4%,份额行业第一,陕汽重卡也算可以,当市场以150亿左右交易时(股价除权前的28元,除权后的18元),你知道它低估了,至于将来它未来销售目标是否达到1000亿,前景估值350亿市值,跟踪经营再看。发动机新上的竞争对手上汽菲亚特红岩、西安康明斯的占有率跟踪很重要,重型卡车的市场周期,每年花些时间汇总一下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货运周转总量、货物运输总量,加上计重收费,政府拉动投资等因素,都是公开资料,有机会可以去和卖重卡的销售聊聊天,毕竟重卡是周期性生意,除了估值,对其将来增长空间预期的研判基得有个数,然后决定仓位量及持有时间。

中国船舶,一、二、三季报判断无遭弃船,金融危机下最关注的是应收账款,是否产生大量拖欠款,3季报应收期末余额3.08亿,比年初余额减少了1.6亿,相对于销售收入,比例控制的较好,应收坏账准备也很小,应收前五名最让人担心的国外方应收款比例非常小,说明收款工作处理到位,应收比例控制较理想。订单至2012年,美元汇率风险是重头考虑的事情之一,三季报现金流量表,汇率变动收益6649万,去年同期损失3707万,表明这两年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公司远期外汇合约汇率风险控制理想。那么以后汇率假如相对稳定一些的情况下,没有理由悲观,起码中船没有象中信泰富一样去不务正业做外汇远期,这对主营严重依赖外汇的公司来讲,非常之重要。存货很重点,就担心积压,船造好了外方金融危机提不起货,报表在建品约20%,其余为备件物资,表明产品暂无大量积压。

2008年一至四季度BDI的均值分别为7343点、9749点、7123点和1169点,BDI岁末最低666点,自08.5.20日创历史新高11793点,迅速创十年新低,这也是另一个相关行业中国远洋业绩下滑大幅度波动的原因。2000-2500点是航运盈亏线,2003年造船业一篇萧条,自04年开始,航运及造船进入大牛市,有记录表明,80年代中期是灾难性局势,当时即使8年船龄,当废钢卖掉的也不少,新船弃船现象严重,1986年,BDI最低554点。新加波平洋航运统计,2008年全球取消(撤单)382艘,中国占一半,合计1966万吨,相当于07年一年的产量,下滑是惊人的,注:2007年中国全年完成1893万吨。12月,中国船厂新接单只有区区2万吨,等于没有。

中船最大风险是遭弃船,船造好了,成本花了出去,却没人要了,弃船比撤单严重的多。中船与今后世界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BDI前几年大牛,目前大熊,与BDI远期合约炒作的国外投行那帮家伙资金链断裂可能也有很大关系,它们同样不可持续。虽然目前它是两市EPS业绩第一优质股,基于世界目前经济,造船业前景不明,中船用PE估值显的就不再合适,不过,估值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找找它的底牌,比如年报反应的内在价值信息,除去短期借款51.52亿,长期借款39.84亿,它的银行存款有183.7亿;收购外高桥、文冲、澄西、长兴、沪东重机合计出资98.05亿,这些也都可视作组成安全边际的重要部分之一,去年200亿左右市值时(股价31元左右)是划算的。截至目前的经营看,ROE达到30%左右,满足内涵收益率要求,当然ROE延续高景气一些惯性,金融危机情况下,以后回归平均数可能性非常大。周期性行业配置比例需要控制,用量控制,买够量就不买了,比如去年量配置小,没买够量等到了就继续买,假如它成为世界造船老大,30-40亿美元市值,未来空间还是有很大的,考虑造船行业周期特点和它自身的长大还要花很长时间,这笔投资将放置于漫长配置之列。

戴维斯双杀--有色金属

有色07年保留的剩余仓位显然是个错误,研判金属价格方面,对短年份有色价格瀑布式下落判断属能力圈外的东西,教育是深刻的,深刻反省..... 除了这些,不会妨碍在该行业极度低迷、业内业绩大幅度下滑亏损出现时的再次投资,该行业不会就此消失,生产活动每天都离不开它们,经济回升,它们又会卷土重来.....铜价从6.4万跌到过2.36万,锌价从3万跌到过8400元,记得07年宁波朋友说前些年锌价7千多,当时并没有认识到会再跌这么多,结果是有色股价遭到戴维斯双杀。

投资有色行业朴素逻辑是在行业低迷时(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度下跌判断大致见底)投资素质好、能安全度过危机、自己有矿的企业,行业高涨时退出,高PE时进货低PE时出货,逻辑是这么个逻辑,但是操作起来这个度就很难把握,比如铜价从01年一路上涨到07年的7年大牛市,04年铜市就波澜壮阔、气势恢宏,05年铜价在多空的巨大分歧中继续牛市强劲的上涨步伐,比01年已上涨3.4倍,按照平均周期6~8年并适当延长1~2年,那么一个周期高点正好落在05年前后,景气度高,有色股价却没怎么动,大涨是从06年、07年开始,06年5月,国际市场铜、锌、镍价格继续出现暴涨,铜价在08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回落,所以不得不再说一句,投资有色行业复杂程度会再高一倍以上,还需要一些猜想和直觉,这些和确定性不太挨边.....周期性行业仓位量的控制要有纪律或者少参与。

苏宁电器

发布者 阳光投资 (http://oyzm001.blog.sohu.com/)
2009-02-02 11:19

评:阳光博客图案水结晶很美,《水知道答案》,当你用纯净美好的词语赞美水,试验冰冻出来的水结晶就会很美丽。

阳光投资,巴菲特:零售业的经营相当不易,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我看过许多零售业曾经拥有极高的成长率与股东权益报酬率,但是到最后,突然间表现急速下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闭关门收场,比起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这种?那间的永恒在零售业屡见不鲜,部份的原因是这些零售业者必须时时保持聪明警戒,因为你的竞争对手随时准备复制你的做法,然后超越你,同时消费者绝对不会吝于给予新加入业者尝试的机会,在零售业一但业绩下滑,注定就会失败。相对于这种必须时时保持警戒的产业,还有一种我称之为只要聪明一时的产业,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在很早以前就懂得睿智地买下一家地方电视台,你甚至可以把它交给懒惰又差劲的亲人来经营,而这项事业却仍然可以好好地经营个几十年,当然若是你懂得将Tom Murphy摆在正确的位置之上,你所获得的将会更惊人,但是对零售业来说,要是用人不当的话,就等于买了一张准备倒闭关门的门票。
一方面我们憧憬她能成长为中国的沃尔玛,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担心她"?那间的永恒在零售业屡见不鲜",我们也经常看到,如亚细亚,凯玛特.......好像持有零售业比不上持有传统品牌安心!不知兄台如何看待苏宁业绩增速突然大幅下滑?(完)

苏宁业绩只是放缓到40%-50%,这其实是非常令人满意的,长期看能连续保持20%以上增长的企业都是很了不起的企业。苏宁股票背后的业务可能相比下一年度盈利更重要,投资原则,自己能够理解未来生意空间的可以,感觉不能理解的话就放弃。

考虑买入价格,合理价格是考虑到资金的时间成本,因为这类股票通常状态下不会便宜。

苏宁的关键点是它背后简单的生意模式,这种相似的模式有巨大成功者,沃尔玛,百思买(最近它显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有很多失败者,02年沃尔玛对手Kmart赔光了所有的股东权益,最近英国伍尔沃思,一家拥有99年历史的老牌著名连锁超市关张。

年报方面,不同企业不同的读,苏宁的年报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是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部分(流动负债及非流动负债),乍一看,它的负债率可不低,07年70.25%,08年三季报64.74%,按通常会计原则有使用财务杠杆过度之嫌,还将增加大笔财务费用利息负担,细看,完全不是如此,负债大部分是应付款项,说白了它几乎都是在利用别人的钱免费拿来用做自己的扩张生意,简单的生意模式、单纯的策略在应付款项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越是赚大钱的生意,关键处的办法越简单。

就近08三季报,负债合计157.54亿,其中应付票据90.01亿,应付账款51.98亿,合计142亿,应付利息才19.9万,142亿就是赊购款。从主营收入391亿看,按三个月延期结账,单季销售额约130亿,08半年报应付票据、账款合计145亿,考虑59.9亿存货因素,大致有120亿别人的钱被它滚动使,几乎是可以无息免费使用的营运资金,期限三个月,这个资金是它赚钱的关键,按4个点的收益率,每季度赚5个亿的纯利,而且这笔资金以后店数越多,数额会越来越大,这正是苏宁生意的关键点,所谓定量分析,先找关键点。

由此观察诸如成本控制方面(三项费用比率);存货周转率(对零售企业很关键),同店销售增长率(不能开了新店,你的老店却在下滑或者停止增长,08半年报显示同店增长率0.02%,这也说明了08年业绩增幅下滑的原因),每年新开店(这是它占有市场扩张的关键,也是股价未来空间的关键,开100家店和开1000家店,生意市值肯定是不一样的);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这两个保持稳定、微升为好,虽然别的生意我们都喜欢毛利率、净利率上升幅度大才好,但这个生意反而不必这样,因为低价微利策略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高毛利率反而不好;它只要控制好节奏,利用渠道的优势强化垄断经营,资金链不断裂,当家的不要象国美那样做生意不守正只热衷出奇),存货情况等等,研判各项经营指标是否稳健,防止出了漏子没发现。

相对毛利,净资产收益率保持较高水平却是必要的,它能增加长期投资人的股东价值,04年上市以来年均ROE27%,意味者长期持有者起码你手里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以27%复合率增长(暂不考虑贴现),这也解释了苏宁自04年上市以来巨大涨幅的朴素逻辑,市场长期看是体重计,跟什么主力、庄家毫不沾边的。

流动比,符合财务稳健会计原则要求企业流动比在1.5至2比较合适,再低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会出现问题,苏宁流动比是1.28,如果这个比值再小一些,反而是有竞争力的表现,表明它手里会有把更多的应付帐款拿来免费做营运资金的本事,也表明供应商更放心的赊账给它做。不过08年三季报预付款项17.8亿,同比增74.86%.,这点可以看出苏宁零供关系的一些新变化,它也在改善与供货商的关系,少压点供货商资金。

接下来自然是估值,不谈估值事情只进行了一半,对长期投资人来讲,重点考虑的是苏宁未来的成长空间,然后就是合理价格,否则你要付出时间成本。所谓眼光估值,苏宁成长空间是否大、市场是否饱和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07年家电市场规模7430亿,苏宁销售401亿,假设它一直正常稳健的经营(经营不下去了投资人就会倒霉),市场空间还很大。好股需要好价,对苏宁来讲,比如参考目前的沃尔玛15倍PE、3倍PB估值,如果在A股市场能拿到,那倒是相当不错可以比较重仓的价格。但A股市场向来东西不会便宜,这类企业最多可能不贵,如果非常便宜了,反倒说明它的经营或管理层出了问题,这些提前也不会有人知道,好像国美,国美H股目前跌至1.12元。

投资基本上都是对公开信息做判断,比如长年留意媒体对苏宁和国美的报导,张、黄的工作作风和生意手法,张对手下股权的激励等等,做生意讲究守正再出奇,出奇制胜,但走正道是正理,奇多了就是邪,甚至从他们的面相,都是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开信息做判断的东西。

就A股市场及苏宁的增长率,这里暂只探讨下最直观的PE估值,20?30倍估值,估值或者可以比沃尔玛高一些,市场以400亿到600亿市值交易,换算股价13-20元,再高买入价时间成本不太划算。

股价是预期游戏,那么此价格区间买入后,后续空间到底有多大?08年家电市场8千多亿,预计2010年家电市场规模10000亿,从其销售规模看,每年占家电市场份额大约提高一个百分点,08年占到6.3%,2010年按8%份额算,800亿销售额,对应3.5%-4%销售净利率算,税后净利润约30亿,就A股游戏而言,对应较合理市值600亿-900亿,至于市场假如给到50、60倍估值以上,那是市场的事情,投资人对其基本价值范围需要心里有数。

从PB看,每股净资产2.78,5倍市净率股价14元,假如ROE保持在25%,2011年同样5倍PB买出,项目内部收益率计算为17%。使用DCF,考虑永续增长率,主要是利润增长率难认定,现金流难认定。

从其每年新店增长家数200家计划看,08年812家,09年可达1000家,增长率25%,2010年估计达到1200家,增长率20%,店面基数大所以增长率趋降(也许以后新开店面在200家上下浮动,这属于经营跟踪,再调整),考虑老店销售额不变的情况下,新店增长家数及带来的效益额可视做其增长率,从这方面看苏宁的增长率以后在50%以下的区间概率相当大,估值将不指望前几年动辄100%的增长率,因为它长大了,基数也大了。

苏宁上市时市值30亿,从它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提前能看懂一个优质生意,在它小的时候婴儿的股本投资它是最划算的,按这是种思路,可以继续找别的小市值企业,前提是看的懂的生意,不是因为看到美好前景就等同于事实本身,比如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春江未暖鸭先知的鸭子。

金风科技

2010年后,中国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按“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015年达到1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可期待,这是大家熟悉的美好前景式文字。

金风科技01年发起人股份3230万元,目前市值330亿(股价33元),上市市值690亿,最高800亿,按300亿市值交易增值1000倍,金风成立于98年,00年主营业务收入1054万元,净利润94万元,07年主营收入31亿,净利润6.29亿,8年利润增长66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125%,这是极其惊人的增长率,接下来要问,能够持续吗?空间还有多大,这取决于未来风电市场规模、竞争对手、风电价格。

问一个费雪的问题: 它正在做哪些竞争对手还没有做的事? 全球前10位风电机组供应商排序依次为: VESTAS 28.2% 、GAMESA 15.6%、 GE WIND 15.5%、 ENERCON 15.4%、 SUZLON 7.7%、 SIEMENS 7.3%、 NORDEX 3.4% 、REPOWER 3.2% 、ACCIONA 2.8%、GOLDWIND(金风科技) 2.8%。国内目前跟风电有关系的有四、五十家,金凤、华锐、东气、湘电、华仪等。

08年增长率下滑,因为产品将更新,以前高增长率的赚钱主力机600KW、750 KW将被更大的1.5MW取代,酒泉中的大标52亿,正是1.5MW,毛利率由28%下降到14%,注意它定价能力不足了,08年预计销售增长100%,利润增长不会有这么多,快报显示增长30-60%,而且竞争对手东方电气、大连华锐等均有生产1.5MW,并非有很宽护城河,逻辑分析它以后的成长性不会有前八年的情况。

750KW及以下容量的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国际厂商提供的主要机型为单机850千瓦和1.5兆瓦机组,丹麦Enercon公司可提供2兆瓦的机组。目前我国已经有30多家风电设备生产厂商,加上正在上马和准备上马风电设备的企业,年内可能达到50余家。除了大连重工、东方电气等少有的几家公司可以生产兆瓦级单个整机机组,其他厂家还不具备大容量机组批量生产能力,这些文字可以知道金凤产品竞争力的位置。

当市场以100亿-150亿市值交易(股价10元-15元),考虑可替代能源前景、国内风电龙头企业,符合一些估值买入要求,假设金风以后三年能连续达到50%增长率,未来三年当市场在350-500亿(35-50元),A股游戏或者也还说的过去,超过600亿市值不能接受,如果参考国际市场给风电公司估值,加上炒作因素,未来三年达到700-1000亿市值,股价在在70-100元,考虑其股东权益及权益回报率水平,这个估值不是价值投资人考虑的,如果市场炒到这步,恐与价值无关,所以上市时市值690亿,如果中签,得考虑卖掉。

博文篇幅有限,随聊与众友交流,也算每年春节的一次小结吧,难免挂一漏万,贻笑大方。投资路是一条漫长、不断学习完善的长路,市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只是小学生,对市场永远怀有敬畏之心,旅途即是家舍,注定要经历很多风雨,遥望远方的天空和雪景,故事的镜头里,寂静的天光和云影,映衬着冬日的一道晚霞......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3-28 22:51:5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8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胜人者力,胜自者强"任何事都不能照本宣科,活学活用,独立思考,自我总结才能应用于自身。感谢XDS5188的精彩分享,让我受益良多!

要如格罗斯一样,全方位思考,不偏激,在适应的基础上去创造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8: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索罗斯智慧交集:五大行业十只股票

??以零售连锁业为例分析两位大师股票投资的同与不同
  刘建位
  虽然巴菲特和索罗斯在投资上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不过,两人的股票投资组合,竟在五大行业中的10只股票上出现了重合。
  在2008年,巴菲特和索罗斯共同持有五个行业的10只相同股票,其中包括:零售连锁行业的5只股票,银行业的美国银行和美国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 Banks Inc. STI )2只股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康菲石油,运输行业的联合太平洋(15.60,-0.45,-2.80%)公司(Union Pacific Corp. UNP.NYSE),金融服务行业的高盛公司,两人都抛售了食品饮料行业的英博啤酒(ANHEUSER BUSCH COS INC. BUD.NYSE)。
  为什么一位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和一位最成功的投机大师会共同看好这五个行业,在相同的行业相同的股票上买卖操作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中国投资者有什么启示?
  今天我们先谈谈巴菲特与索罗斯共同看好的零售连锁业。
  巴菲特2008年底持有零售行业的家得宝、劳氏公司、沃尔玛、好事多、Carmax共5只股票,持股总市值为17.58亿美元,占其组合的3.4%。
  索罗斯2008年底持有9只零售行业的股票,持股总市值为3.66亿美元,占其股票组合的12%。
  有趣的是,两位大师的投资风格差别很大。
  巴菲特持有的5只零售股,基本上是长期持有,但并非全部一直不动,也会视公司情况进行增持或减持。
  索罗斯这5只零售股全部买卖过,但持有期限却明显短得多,往往不到一年,甚至只有两三个月,然后迅速卖出。他在去年四季度新买入家得宝和劳氏公司,却大幅减持半年多之前买入的沃尔玛,清仓一年前买入的好事多和一个季度前买入的Carmax。
  1。沃尔玛
  巴菲特一直持有收益率12.5%;索罗斯微盈出手
  ●简介及指标 1962年成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居全球500强榜首。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
  过去10年,公司销售收入、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自由现金流、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13.3%、27.1%、14.6%。
  截止到今年3月3日,公司股票总市值1962亿美元,每股股价48.49美元,市盈率14.4倍,市净率3倍,股息收益率1.9%。
  ●持股及盈利 2005年巴菲特以9.42亿美元买入沃尔玛1994.43万股,持有至今,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51%,持股市值11.18亿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2.56%,为其第11大重仓股。巴菲特投资收益率为12.5%。
  2007年四季度索罗斯买入21614股,2008年一季度增持到325100股,二季度增持到612900股,三季度股价在56~61美元之间波动,索罗斯大幅增持到3791890股,三季度末持股市值2.27亿美元。
  2008年四季度股价在47~60美元之间波动,索罗斯大幅减持到470000股,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01%,四季度末持股市值2634.80万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86%。估计索罗斯微盈出手。
  2。好事多
  巴菲特已卖大部分,预计盈利20%~40%;索罗斯估计小赚出手
  ●简介及指标 好事多(Costco Wholesale Corp. COST)是一家仓储会员式企业,在全世界经营超452家的卖场,分布遍及7个国家,是仓储批发卖场的领导者。目前是全美第四大零售企业,在全球零售企业中位居第七。
  过去10年,公司销售收入、EBITDA、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1%、8.3%、12.3%。
  截至3月3日,公司股票总市值185亿美元,每股股价40.77美元,市盈率13.7倍,市净率2.09倍,股息收益率1.5%。
  ●持股及盈利 巴菲特2000年三季度买入2411.5万股,9月底持股市值为8.43亿美元,价格区间为31~39美元。随后不断减持,2001年底减持至575.64万股,持股市值为2.55亿美元。
  2008年底持有525.40万股,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1.22%,持股市值2.76亿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53%,为其第18大重仓股。2009年3月初价格为30美元左右,与买入价格基本持平,但巴菲特已经卖出大部分,预计盈利在20%~40%左右。
  索罗斯2007年第二季度买入53800股,买入价格区间为53~59美元。
  2008年第二季度大幅加仓近一倍到104700股,增持价格区间为65~75美元。但第三季度全部清仓,卖出价格区间为60~75美元。估计小赚出手。
  3。美国家得宝
  巴菲特小买,账面亏50%;索罗斯账面亏损约15%
  ●简介及指标 家得宝公司(The Home Depot;HD.NYSE)成立于1978年,是全球最大家具建材零售商,美国第二大零售商。
  过去10年,公司销售收入、EBITDA、自由现金流、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13.3%、27.1%、14.6%。
  截至3月3日,公司股票总市值17亿美元,每股股价34.86美元,市盈率9倍,市净率1.8倍,股息收益率4.62%。
  ●持股及盈利 巴菲特2005年二季度买入94.5万股,2005年底增持到500万股,当时股价在40美元左右。2006年底减持到418.10万股。2008年底巴菲特持有370万股,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58%,持股市值为851.74万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16%,仓位排名最后一位。
  索罗斯2008年四季度买入1036000股,当时股价在23美元左右,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06%,持股市值为238.49万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78%。
  2008年3月初,股价在19美元左右,预计巴菲特账面亏损50%左右,索罗斯账面亏损15%左右。
  4。美国劳氏公司
  巴菲特估计亏50%;索罗斯亏30%以上
  ●简介及指标 美国劳氏公司(Lowe’s Companies, Inc. LOW)是美国第二大家居装饰用品连锁店,与业界排名第一的家得宝相比,各具特色。美国《财富》杂志曾这样形容:许多人把劳氏视为“穷人版”的家得宝。
  过去10年,公司销售收入、EBITDA、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9%、21.4%、20.1%。
  截止到3月3日,公司股票总市值14.69亿美元,每股股价14.16美元,市盈率9.5倍,市净率1.29倍,股息收益率2.14%。
  ●持股及盈利 2005年二季度巴菲特买入39万股。2006年底增持至700万股,当时股价在30美元左右。
2008年底巴菲特持有650万股,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44%,持股市值1.40亿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27%。
  索罗斯2008年四季度买入109.9万股,买入均价21美元左右,当时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0.07%,2008年底持股市值236.50万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77%。
  到3月3日股价只有15美元左右,估计巴菲特亏了50%左右,索罗斯亏损30%以上。
  5.Carmax
  巴菲特浮亏50%以上;索罗斯小盈或小亏抛出
  ●简介及指标 Carmax公司(Carmax Inc. KMX)是美国最大的二手车连锁销售公司,成立于1993年。
  过去5年,公司销售收入、EBITDA、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4.7%、21.9%、20.6%。
  截止到3月3日,公司股票总市值19.24亿美元,每股股价9.47美元,市盈率28.2倍,市净率1.23倍,股息收益率0.58%。
  ●持股及盈利 2007年三季度巴菲特买入1398.18万股,价格区间为20~27美元。四季度继续增持至2100万股,价格区间为20~24美元。2008年一季度略有增持至2130万股,随后小幅减持,到2008年底巴菲特持有1763.65万股,占公司发行总股本的8%,持股市值1.39亿美元,在其股票投资组合比重占0.27%,排名倒数第二。2009年3月初股价在9.5美元左右,巴菲特至少浮亏50%以上。
  索罗斯2008年第三季度买入50000股,买入价格区间为10.50~17.10美元,但第四季度全部清仓,卖出价格区间为6.59~14.89美元,估计小盈或小亏抛出。
  几点说明和结论:
  1。大牛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你经常去逛的店里。零售连锁行业是非常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这是巴菲特青睐零售连锁股的重要原因。他选择的这5只股票创造出惊人的长期涨幅:
  沃尔玛从1974年10月的0.0185美元到2008年9月最高上涨到59.63美元,34年上涨322.2倍。
  好事多从1994年12月的6.88美元到2008年6月最高上涨到70美元以上,14年上涨10倍以上。
  家得宝从1985年10月的0.2414美元到1999年12月最高上涨到68美元以上,14年上涨280倍以上,尽管现在股价回调到20美元左右,也上涨了80多倍。
  劳氏公司从1987年12月的0.50美元到2006年2月上涨到34美元以上,19年上涨68倍以上,尽管现在股价回调到15美元左右,也上涨了30倍。
  Carmax曾经从2000年初的0.8美元最高涨到2007年初的28美元,7年上涨35倍。
  2。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这和买入价格及持有时间有关。只有较早的时间以低估的价位买入,长期持有,股价随着公司的成长而增长,才能赚大钱。在过高的价位买入,再好的公司也会让你亏损。巴菲特和索罗斯在这5只非常著名的零售连锁巨头上赚过钱,也曾亏过钱。尤其是现在美国经济遭遇次贷危机,房地产的低迷给销售装修建材的家得宝和劳氏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公司股价也大幅下跌。好公司重要,好的价格也很重要。但买入好公司的好处是,即使是买价过高了,长期持有也有赚回的把握,但买入烂公司可能就赔光了。
  3。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主张长期持有,但绝对不是全部都是买入之后,一直持有,死了也不卖,而是有的坚决长期持有,如沃尔玛;有的则是持有一段时间后就卖出,如持有半年就卖出的好事多。
  4。索罗斯是投机大师,倾向于短期持有,其操作中也绝非几天就买入卖出炒短线,而是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左右期间,利用股市的震荡择机获利。请注意索罗斯追求的是投机获利,但他选择的这些零售连锁公司的基本面非常好,连注重长期投资选股非常慎重的巴菲特也选择了同样的股票,这说明他的投机其实也是投资,只不过是利用市场短期内对优秀公司的过度打压形成的低估机会进行获利。
  5。大师也会犯错,大师是人,不是神,并不是百选百盈,只要你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在正确的股票上赚的钱多得多,在错误的股票上亏的钱少得多,业绩就会很好了,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正确多于错误,而且不犯大错不亏大钱。对自己的错误不要太紧张,大师也会出错,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业余投资者。反过来这也提醒我们,只有那些骗子或者骗子软件才会吹嘘能够绝对保证你选到大牛股赚大钱。
  最后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有股价来自于finance.yahoo.com,所有持股变动数据来自于两位大师管理的公司向美国证监会申报的公开披露信息,估计买入卖出价格区间为所在季度的价格波动区间,因此盈利亏损比例只能大致估计,而且由于索罗斯持有时间较短,更加难以估计,因此盈亏数据仅供参考。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
  相关 Related
  两位投资大师对比
  年龄:巴菲特78岁,索罗斯77岁,相差只有1岁。
  学历:巴菲特为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索罗斯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
  财富:巴菲特620亿美元,索罗斯90亿美元。
  2008年初福布斯富翁排行榜排名:巴菲特为第1位,索罗斯为第101位。
  资产规模:
  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底总资产2674亿美元,净资产1093亿美元,根据公司向美国证监会呈报的资料,2008年底股票投资规模518.70亿美元。
  索罗斯管理的量子捐赠基金据报道资产管理规模为200亿美元,根据索罗斯管理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 )向美国证监会呈报的资料,2008年底股票投资规模46.16亿美元。
  目前巴菲特管理的股票投资规模是索罗斯的11倍左右。
  2008年业绩:
  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2008年亏损9.6%,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37%。
  索罗斯的量子捐赠基金2008年的投资收益率为8%,而同期对冲基金平均亏损率超过了18%。
  因为两人管理的公司都不仅仅投资于股票,因此从其公开资料难以测算股票投资的业绩。
  投资组合:
  从其向美国证监会申报资料来看,两人的投资组合差别很大。
  巴菲特投资组合非常集中,518亿美元只投资了41只股票,平均1只股票投资金额超过12亿美元。
  索罗斯的投资组合相对而言要分散得多,46亿美元就投资了83只股票,平均1只股票投资金额0.55亿美元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07: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理芒格对股票市场的评论

在公开场合基本上听不到查理?芒格对市场的评价,所以当2008年10月里查理在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对当前市场状态的演讲时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芒格对市场的观点与巴菲特有些相似,注重长期前景,而不是短期波动。

首先,考虑到历史上最长的衰退期只有16个月,所以芒格认为,如果在最好情况下,美国经济已经于2007年11月进入衰退,而最坏的情况下,迟至2008年1月美国经济才进入衰退,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处于周期的下半场,感受将是痛苦但相对短暂。

从2008年末开始,市场可能正在为一个10至15年的牛市构筑底部。但是市场不会马上开始上升,它必须等到长期债券下跌之后。在美国公司的财务负债表中,现金比例从未达到如此高的程度,因此芒格认为,如果这些公司按现在的价格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那么这些公司的市盈率将降到历史平均值的一半。

芒格认为在我们重见通胀之前,我们将先经历一场良性的通缩,需求放缓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一年之久。至于通胀,芒格认为关键是看美国政府能否在过剩的流动性转变为通胀之前将其从市场中抽走,当然这要等到货币市场的动荡平息之后。各国政府将努力推动LIBOR走低,以达到迫使银行放贷的目的。就银行系统的健康状况而言,芒格认为欧洲银行比美国银行的要差许多。

关于美元的未来,芒格认为,仅就美元兑欧元的比价来说,美元走势已经反转。

美国政府的拯救资金将会赚钱。在历史上,对质量如草纸般的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都高于现在的价格,那些真正聪明贪婪的人们都在购买这些折扣高达50-60%的证券。他和巴菲特都在买。当然他和巴菲特也在为各自个人账户买进美国股票。此外,现在还可以考虑买进那些财务稳健的州所发行的,收益率达到7%-8%的城市债券,它们的风险几乎为零。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5-20 7:55:4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07: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灵魂伙伴

每年的5月,当Berkshire召开股东大会,成千上万的投资者都会涌到美国中部的小镇??奥马哈,来聆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位价值投资者的传经布道。台上通常只有两位主角:巴菲特和芒格。两人经常操着诙谐幽默的语言,或解释公司的状况,或解答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巴菲特常常是滔滔不绝,而芒格则是言简意赅。犹如一对相声老搭档,一个逗哏,另一个捧哏。这一幕竟上演了几十年,而且愈演愈热。

巴菲特第一次见到查理.芒格是1959年的夏天,至今正好50年。在50年的交往中,他们两个人不仅成为生意上的伙伴(business partner),更成为灵魂的伙伴(soul partner)。

查理.芒格比巴菲特大6岁,土生土长于奥马哈,早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是一名物业律师。自认识了巴菲特之后,在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感召下,开始了价值投资的实践。不久,芒格放弃了律师职业,选择做了职业投资家。

在他们认识的最初的十几年里,他们只是各自经营自己的公司,偶有投资合作。最早的合作投资项目之一,既1972年合作投资See's Candies。与巴菲特一样,芒格也有自己的合伙人公司,管理着一个规模并不很大的投资组合。但是,他的投资绩效并不逊于巴菲特。

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一篇著名的演讲(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 and Doddsville)中列举了9位超级的价值投资者,其中芒格管理的投资组合在1962-1975年的13年中,获得了平均年复式回报率(Average Annual Compounded Rate)为19.8%,而同期道指的回报率只有5%。

在认识巴菲特的19年后,芒格于1978年正式加入Berkshire,出任副董事长。从此,年长的芒格一直在身后默默地支持巴菲特。芒格和巴菲特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都坚持一些简单的原则,拒绝复杂的模型和公式;都诚实守信;都喜欢大量地阅读,有着极强的学习欲望;都过着简单、简朴的生活;都是慈善家。但是,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差异形成了强烈的互补。恰恰是这些共同点和差异构成了他们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

在投资风格上,巴菲特稳重,略显保守;芒格则积极进取。巴菲特喜欢一些“烟蒂”型的、具有极大财务安全边际的企业;而芒格则喜欢一些增长性好的、较有特点的明日之星。如:2006年,花40亿美元并购的金属刀具生产商Iscar,和2008年年底用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10%的股份。这两单交易都是在芒格的大力推崇下促成的。

在投资的技术层面,巴菲特善于财务分析,既从数字上解读公司;芒格则擅长于商业模式和竞争力的分析,既从商业运作层面解读公司。巴菲特认为:芒格在面对一个新的行业或公司时,往往能一下抓住其生意的关键与核心。有时他对一些行业的理解,往往让该行业的专业人士吃惊。

在思维上,巴菲特长于数理逻辑;芒格则像一个哲学家。巴菲特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公司财务报表,依据数字做逻辑判断。芒格,涉猎广泛,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心理学,则像一个杂家。他们两人都经常应邀到大学讲课,巴菲特通常会讲价值分析和投资;而芒格则可能讲心理学或行为学。比如:芒格1995年在哈佛法学院有一篇著名的演讲,题目:人类错误判断的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该篇演讲洋洋洒洒列举了导致人类误判的24个心理因素,十分专业。

如果论智商,芒格或许高于巴菲特,但他甘愿在巴菲特的背影中默默地前行。巴菲特的大儿子曾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那谁是No.1?查理.芒格。大家都知道:当巴菲特讲话时,全世界都会注意倾听。但很多人不知道:当芒格讲话时,巴菲特会十分注意倾听。今年5月4日,巴菲特、芒格和盖茨三人鲜有地一起亮相于FOX的一档财经采访节目,这是一个全球最富有的三人组合(无论从财富或智慧)。虽然是一档财经采访节目,但整个节目充满了轻松幽默、智慧、友善默契的气氛。特别是很少在媒体亮相的芒格,在其中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芒格,巴菲特不乏溢美之词。巴菲特坦言:他(芒格)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穷得多。正是由于巴菲特和芒格这对绝佳搭档,才使得Berkshire公司从当初的几千万美元资产,变为今天价值约140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而这一切都仅仅始于一个简单的理念:价值投资。巴菲特和芒格是这一理念的伟大实践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如何应对大牛市

最近中国股市非常牛,牛得让许多投资人感到困惑和迷惘。

  也许经历过好几次大牛市的巴菲特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

  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 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7-1 14:51:10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09: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投资超级成长股耐克的启示

刘建位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大师,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巴菲特也投资了不少成长股,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耐克。

耐克是一只非常典型的成长股,过去10年和5年一直保持高增长:销售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3%和12.6%,EBITDA为13.8%和12.7%,自由现金流量为32.1%和4.5%,股东权益为11.7%和14.8%。1987年8月到2009年7月15日股价累计涨幅达64倍,最高涨幅达84倍。

巴菲特投资耐克让我们感到吃惊,他在耐克股票上操作的灵活更让我们吃惊。在2000年初,美国股市网络股泡沫最厉害的时候,巴菲特却一股网络股也不买,从一季度开始大量买入传统型运动服装公司耐克的股票,而当时股价最低只有27美元左右,到2000年底买入5554100股,年度收盘55.81美元,一年就涨了近一倍。

2001年略有减持,年底持股4930700股。2002年增持到600万股。

2000年到2002年底,网络股泡沫破裂,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320点跌到909点,跌幅38%。耐克股价从55.81美元跌到44.47美元,跌幅20%,明显强于大盘。看来巴菲特持续增持耐克,选对了。

2003年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保持不变。2002年底到2004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从909点反弹到1212点,涨幅高达1/3,耐克股价涨了一倍,超过90美元。巴菲特在2004年四季度大幅减持耐克的股票,从600万股减持到250万股,减持了58%,平均减持价格在80至90美元。按照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的价格27美元计算,此时减持5年累计盈利超过3倍。

2005年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为2474600股,基本没变,耐克股价年底为90.69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6年8月份,耐克股价最低回调到76美元左右。而其销售收入和利润2001到2006年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和20%。在股价回调16%之后巴菲特又开始增持,年底增持到400万股,耐克股价年底涨到99美元。

2007年一季度耐克股价最高冲破109美元,4月份耐克1股拆成2股,巴菲特持股变为7641000股,年底收盘价为64美元,相当于拆股前的128美元,不到一年半就反弹68%。

此后一直到2009年一季度末,巴菲特对耐克持股一直保持不变,但耐克股价下调到46.89美元,跌了27%。

分析巴菲特在越级成长股耐克股票上的灵活操作,帮助我们澄清了一些对巴菲特价值投资的严重认识误区:

第一,大牛市也有价值低估的好股票。即使是在网络泡沫最严重、股市整体严重高估的时候,巴菲特照样买入耐克。可见巴菲特并不是在大牛市时就全部清仓,也不是什么股票也不买。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耐克,1年升值一倍,5年升值4倍,可见大牛市里也有被严重低估的好股票,尽管少,但价值投资者照样有机会。

第二,再好的公司其股票过于高估后也应该卖出。巴菲特2000年一季度买入耐克,到2004年年底5年升值4倍后,巴菲特大幅减持58%。可见巴菲特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只是买入后就长期持有死了也不卖那样简单机械死板,而是过于高估就减持,再好的股票也会有过于高估的时候,该减持就应当减持。

第三,卖出后发现基本面变得更好时要及时修正看法及时增持。让我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巴菲特在2004年四季度80至90美元大幅减持后,在2006年8月股价回调16%到76美元左右又开始小幅增持。到2007年底不到一年半就反弹了68%。其实如果巴菲特当时不大规模减持,反而会赚得更多。我想,巴菲特并不是要波段操作,而是减持后发现耐克公司基本面变得更加好,所以才再次大量增持。不受制于过去曾经大规模减持的心理负担,而是理性地根据基本面作出冷静分析,及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可能一般人会有心理障碍,不愿意增持自己曾大规模减持的股票,而巴菲特能把面子与票子分开,该修正看法时就修正,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四,好公司股票也可能几年不涨,要有心理准备。2009年一季度末股价相当于又回到了巴菲特2004年底减持时的水平,巴菲特长期持有5年的500万股(分拆前为250万股)耐克股票,从股市上5年没有赚到钱。但这5年耐克账面价值每年升值14.8%,累计升值超过1倍。买股票没赚钱,当股东赚了超过1倍,巴菲特仍然十分开心,继续耐心持有,因为他知道股市价格最终会反映内在价值的增长。其实这5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211点跌到842点,跌幅为30%,耐克股价持平相当于跑赢指数30%。

第五,我心里没有想明白的是,为什么巴菲特大规模减持耐克时,只减持了58%,而没有全部减持呢?究竟是因为巴菲特看得不太准,先把一部分盈利落袋为安,另一部分拿着继续观望,还是巴菲特找到了更低估、更有把握赚大钱的好股票而部分换股了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这位最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投资耐克这只公认的最典型的成长股,他用行动说明他的论断:区分价值股和成长股毫无意义。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我们把价值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投资策略区分完全是无稽之谈(必须承认,几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两种投资策略在关键之处是相互一致的:成长性总是价值评估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一种变量,其重要程度在只可以忽略不计到巨大无比之间,其对价值影响既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巴菲特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说:“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的现金投入超过了未来该项目建成后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贴现值,成长性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有些市场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口口声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列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投资风格,只能表明他们的无知,决不是什么真知。成长性只是价值评估公式中的因素之一,经常是正面因素,但有时是负面因素。”

一句话,巴菲特认为,所有的投资都应该是价值投资,否则就是投机。

(作者为巴菲特研究专家)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7-18 9:10:22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牛做熊不做猪

范卫锋

生意场上有一句老话:“牛会赢,熊会活,猪会死。” 牛,指的是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乐观派;熊,指的是对于风险十分警惕,宁愿放弃机会,也不冒险的人;猪,指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聪明人”,他们见风使舵,经常根据形势变化改变立场,乐此不疲。
大多数成功人士的传记都明明白白得告诉我们,他们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对他们来说,天塌下来可能是机会,地陷下去也可能是机会。实在没有机会,拿破仑仍会挺身而出:“只有二流的人物,才会等待机遇,我则创造机遇。”道理很简单,假如不是如此乐观,热衷于冒险,成功根本轮不到他们。
更多的乐观派、冒险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倒下了,只要他们的成功还在,就会继续冒险,就有成功的可能。麦当劳连锁店创始人雷.克洛克,52岁才成功;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66岁才成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股票市场上,这句话更容易理解。<股票操作手回忆录>里有句话:“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做空赚来的钱,带到阴间去。”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股市向上发展的趋势较强,挫折、跌落的机会较少。把美国道.琼斯指数历史数据拿来,一看就明白??如果一直把做空当成基本策略,迟早会栽大跟头。难怪很多投资家都把最简单的“买入持有”,作为投资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难题在于:只有牛才可能赢。人生在世,如果不做几回熊,恐怕想做牛也做不成,这是理解“牛会赢,熊会活,猪会死。”这9个字的难中之难。
巴菲特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牛”,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招是在1968年,当时,美国股市“漂亮50
”红得发紫,他下了一招怪棋??卖掉股票,退出股市。
不久,“漂亮50”的神话破灭,石油危机来了,全球金融市场一片鬼哭狼嚎。看到股市大跌,巴菲特回来了。
我一向认为,他回来后,买什么都不重要。目前,所有关于巴菲特的书,几乎都在分析他买了哪些股票,为什么买这些股票,为什么不买其他股票,企图找出“选股秘诀”,总结出一些“选股理论”。
在我看来,这是瞎扯淡。如果换个人,掐准那个时间,就算拿飞镖投掷选股票,赶上甚至超过巴菲特的可能性大得很。
决定巴菲特一生辉煌的是那次做“熊”,他孤注一掷,躲过那场危机。如果有人选择一辈子当“熊”,不做那些帝王将相、大副大贵的梦,只是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其实也很好。只可惜。这种“笨人”太少。
不管是当“牛”。还是做“熊”,要诀就是:既然做了,就要孤注一掷,“枪声一响,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绝不回头。
1968年,巴菲特退出股市后,如果股市依然疯狂上涨而不回调,他是不会因为股票涨了,就回去买了。事实上,他已准备从政了。
记住,猪都是因为看到股市涨了,别人赚钱了,才跑去买入股票的。巴菲特正好相反,凭的是理智和意念,别人怎么想,他不在乎。做“牛”和做“熊”是很难的,一般人没有这种坚定的意志。我们见到的成功人士,看上去都有点狂、有点傻,就是这个道理。而“猪”呢?他们都是“聪明人”,任何后都想做“牛”赚钱,又随时准备当“熊”跑掉,简而言之,他们是“滑头”。
10年前,我读到的一句名言,至今不敢忘记:“在股市中,你可以做多头,也可以做空头,但是,决不能做滑头”。有趣的是,在这些年,我接触的投资者中,很多人都对这句话不屑一顾,他们经常沾沾自喜地自称“滑头”,今天买个股票,赚了,高兴得不得了,把它卖出去,果然,它跌了10%,更高兴。
但是,你根本不必羡慕这号人,他们永远赚不到大钱。只要时间足够长,这号人肯定亏钱。说穿了,道理很简单: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么多“猪”持久地赚钱。
留给你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做一头“牛”??可能大富大贵,也可能一败涂地,这条路往往与英雄、辉煌、悲壮这些词联系在一起;要么做一头“熊”,平平凡凡地过普通人的日子,做个小农,或者小资,像某个国产品牌广告词说的??“平凡的幸福,真实的美丽”。

[此帖子已被 xds5188 在 2009-6-16 18:45:4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5 17:42 , Processed in 0.02521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