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etter9988

抛砖引玉,也谈天士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1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看到天士力的分配方案时,第一感觉是,公司真厚道.

无可否认,A股市场大部分人都是冲着差价而来的,

天士力的大部分股东也是如此.

这个方案应该说对大部分的股东都有所交待了.

天士力是个高情商的上市公司,

在中国他会过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lewie兄不愧是巴迷,很认真.

转赠本身就是类似把一张10块钞票换成两张五块的之类,无损于价值,也无益于价值.但在中国,历史上投资者就好这一口,天士力自然也不能免俗.在这个问题上,公司或许不是主动迎合,而是有切实压力,很可能在增发的时候就已经承诺获取一些机构"战略进入".象天士力这样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迎合市场、灵活多变很重要,如果只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机会主义者,早死了。如果哪天有人告诉我,公司暗地里买了不少股票,我亦不会心惊。在绝大多数民企还是杭萧钢构的时候,你不能指望天士力一下子成为伯克夏,即使是伯克夏,就没有台面下的事吗?

永远看主流!

其实,我倒是关心另一件“支流”的小事,天士力也要搞股权激励。这其实是切身影响到我们流通股利益的事。巴非特反感股权激励,我也反感。天士力原来在集团激励,现在放到上市公司,自然分我们一杯羹。在天津这个地方,有天士力这样的平台,激励不激励,对绝大多数管理层来说,都不会有任何影响。或许闫的股权还不够大,或许有胸怀均贫富。总之,还是原来激励措施好。我们是不是得罪人地去反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petter9988 发表于 2007-4-11 8:18:12 :

或许闫的股权还不够大,或许有胸怀均贫富。


也许闫真的是这样的心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否则的话,他是否有想到,2000万股的增发,弄到3亿不到的钱,但却摊薄了7%的股权,这7%在10年后可能是价值几十个亿的。可能有一天,闫会追悔,早知道,问银行借好了,不就多几个利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股权激励,非常认同petter9988的观点。我对民营企业搞股权激励一直很反感,现在多数民营企业核心层都持有相当比例的公司股份,因此核心管理层对股价已经十分敏感,股权激励无异于强夺豪取:它意味着如果公司搞好了,核心层除了自己那份还要从小股东手里再掏一把;即使搞不好的话也不会掏自己的腰包来补偿小股东的损失。这实在有违股权激励的本意。

国有企业则不然,搞股权激励至少有活的机会(股权激励受益大于贪腐收益时),不搞的话带给公众最终必是净损失(我从不相信什么道德论)。

所以如果要投票的话,除非方案不会损及小股东利益(可能性微乎其微),必投反对票。
[此帖子已被 fanv 在 2007-4-11 9:00:1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lewie 发表于 2007-4-11 8:56:08 :

也许闫真的是这样的心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否则的话,他是否有想到,2000万股的增发,弄到3亿不到的钱,但却摊薄了7%的股权,这7%在10年后可能是价值几十个亿的。可能有一天,闫会追悔,早知道,问银行借好了,不就多几个利息吗。


对转增没有那么多想法,毕竟影响不是很大。时机问题也见仁见智。对定向增发同意兄台的观点,在公司尚不被认同的时候搞,找了一个老土的券商,被一帮机构要挟和打劫,招了一把地主土豪进来,搞得自己像被强奸了一样。闫要是真有魄力,就自己拿钱认了。可惜没有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增发没什么大问题.天士力的资产负债结构已经比较激进,而现金流又不好,如果再增加短期债,财务结构有风险.股份公司每年现金分红,很重要一点是集团也需要现金.闫是有钱,但那是资产,不是现金.闫能把事业做这么大,如果这个帐还算不清,我们也不用投资天士力了.我是学财务的,或许这方面有点发言权.

股权激励一事,是管理层强烈要求,闫不得已,还是闫有意为之,我不清楚.但是,处在闫的位置,是不好反对的.关键时刻,我们流通股东可以发挥些作用,说不定,闫也等着我们这门大炮呢.该给就给,我们并非吝啬之人,但是漫长的投入期我们扛过,一些人要伸手摘桃子,我们毕竟不爽.至少,打秋风也要打的合理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关于增发,可能一直有误解。我想再多说几句,也许从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全面和客观些,否则仅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也许有失偏颇。

去年,由于发了短期债,尽管短期财务负债结构得到改善,但是公司总体负债率就偏高了,这也遭到一些分析师的批评。于是通过少量的增发来进一步改善负债情况,就提出来了。

后来(8、9月份),中药行业由于注射剂问题及否定中药、药监局人事风波等,市场对中药尤其是现代中药企业产生很大怀疑,使得原本答应并占绝大部分份额的参与增发某保险机构犹豫不决,并在价格上吹毛求疵。这时,天士力的阎等提出,作为大股东的天士力集团或者高管层能否自己把那2000万股增发“包”下来,但证监会不同意。后来天士力的想法是,能增发就增发,如果机构不认可,就放弃。于是,此事就拖到了今年一月份,股价开始了表现后才有那些机构掏钱认购。

从历史看问题是需要的。每个公司都有个发展阶段。后来参与增发的机构,有些只是我们不熟悉而已,为何一定因为名气不大就小看人家呢?融资就是融资,单纯一点,谁进来都是为了获利。长期股东也好,中短期股东也好。

任何公司和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和纯粹的理想中,尤其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更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应“特力独行”的是精神和原则,而应不是形式和表面显示出的。在医药行业里别人都为了赚快钱、拼规模的时候自己却在中药创新上探索上孜孜以求,这就是原则,就是必须的“特力独行”而其它的表面东西,随波逐流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1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一直想试一试600535的药.持有它的股票1年4个月了.无奈一直没什么病.这几天我儿子得了一次重感冒.咱马上上穿心连.也太快了吧.第二天喉咙就不痛了.俺儿子只吃了3袋药.说什么也不吃药了.说病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3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看到国信证券对天士力的年报评论?另外,对帝士力减持,各大券商也没出报告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3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表达一下我自己对帝士力减持的看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士力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这是历史形成的。这一点一些投资人和分析师曾表达过疑惑。本次帝士力减持完所有直接股权,使得“天士力系”对于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简单单一,同时大股东并未失去控股权。这的确可以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在市场过于热烙时,大股东减持一些股份,无可厚非。也并不代表大股东对股份公司未来信心减弱。

还有我想表达的,很多人总以为,大股东是最清楚股份公司的“价值”的,并完全以大股东的某些行为作为判断的指针甚至主要参考。这其实无论从道理上还是实践中看都是占不住脚的。有一定证券市场经验的人都了解一个事实:内部人往往非常错误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当年的深科技在96年4、5月份飙升至十几元时,其财务总监等高管在与我私下交流时对此股价十分不解,认为过于高估。后来不但到了70元,就是现在深科技已“末落”了看,当时的价位仍然十分低估!……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连微软的比尔盖茨也抛售微软的股票,苏宁的高管减持,中兴通讯的高管在其股票当时20多元时私下多次表达过强烈的减持套现欲望,作为同一母公司的“中信系”在20多元时集体减持中信证券……这些行为影响了公司价值了吗?这些现象,中外证券市场上,司空见惯,盖莫能外。

如果某公司的“内部人”比证券市场上的其它投资人更清楚公司的价值,那么证券市场实际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少人有一个“基本”的看法:”某某董事长最了解自己公司价值”,……这句话就反映了说这话的人其实并不懂证券市场,也不懂公司分析的真正意义。

某公司的股价是否高估或低估,最有资格和可能评价的决不是某特殊人(如内部人、某专家分析师等),而是市场本身??千百万投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觉得最好不要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同样,某某人(不管它是谁)减持或增持了某股票,其理由并不比证券市场上其它的一般投资人减、增持更有参考价值。

如果我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我认为市场过于热烙时,第一反映肯定是“减持”套现!天经地义。“流通权”的意义正在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7 18:03 , Processed in 0.0218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