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尔莫斯

【星期古典音乐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2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音乐,但看福探上面的文字,就像听到动听的音乐,福探的文字功夫真是了得!

一个好奇的问题:我自己本职工作虽然没什么忙的,但下班后决不在工作上投入一点精力,能看点股市上的报告和年报都半懂非懂,其他更不用提还能有什么研究,而福探投资做得那么好,怎么还能对古典音乐有这么深入专业的研究?一个脑袋要有多高效率才能作到象福探那样广泛的知识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9: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立难: 我丝毫谈不上对古典音乐有“专业的”研究,仅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欣赏感受而已。也用不着“广泛”的知识面,因为如果古典音乐带给你的是享受,那么仅兴趣就会把各种相关的知识自动“灌”进你的记忆中,用不着什么“努力”之类的。音乐对我只是享受而不是工作。人家指挥家、演奏家才算是工作,应向感谢这些人,他们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当然更要向伟大的作曲家致敬,他们是上天带给人类的天使。


伯姆和卡拉扬(转)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预测,假使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有相当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做一次有关卡拉扬和伯姆谁最受听众欢迎的调查的话,那么伯姆即使不是最终的获胜者,也肯定是会与卡拉扬平分秋色的,实际上,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老资格的音乐听众当中,伯姆在许多方面都是更加受人偏爱的。这种看法,从今天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也的确是越来越有道理的了。现在,人们在议论和回忆那古朴、端庄、严谨而深邃的维也纳传统时,都十分自然地对伯姆那经典性的指挥艺术产生出深深的敬意。
  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他在早期指挥生涯中也可以被列为“严厉派”指挥家中的一员,但是伯姆虽然脾气暴躁,可那都是为了达到他那尽善尽美的艺术要求而为之的,一旦排练结束后,他便又马上变得笑逐颜开了,为此,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员曾对他回忆描述到:“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指挥台上他脾气暴躁,是个不饶人的典型暴君,但是一离开指挥台,他立刻变得就像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一般,使人很难相信前后竟是同一个人,他是一个老式的、保守的权威主义者,在排练时如果准出了差错,他便会咆哮到:“怎么搞的,又错了”,但当大家演奏得很好时,他又会大声说到:“好,奏得好”,并伸出手来向演奏员们祝贺和赞扬。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以后随着他年龄的个断增长,他那暴君式的脾气也逐渐减少了。”
    
  伯姆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他在指挥作品时,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这一点是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相近的。伯姆在解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这些特点从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可以极为清晰的体验到,伯姆在指挥时,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细腻而流畅、近似于歌唱性的自然效果。日本音乐评论家西村弘治曾说过这样的话:“伯姆的风格是一种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东西回归自然的风格”。实际上,这种风格应该说是伯姆身上最为突出和本质的个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习惯于将伯姆与卡拉扬并列在一起来看待,特别是对于德奥作品的演释上,无论是听音乐会还是买唱片,都希望从他们二人之间的对比上作出选择,其实,伯姆与卡拉扬在指挥风格上是徊然不同的,就其二人在对待德奥作品的处理上看,他们实际上代表着这种风格的两个测面,卡拉扬是以表现雄厚的音响、强大的气势、宏伟的结构、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戏剧性等为其特点的,而伯姆则是将维也纳传统风格的典雅、细腻、纯朴、自然的内含,在现代主义的现实中完美地再现出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两位大师在艺术风格上是各有千秋的,卡拉扬在某种意义上更着重于宏观方面的外延世界以及总体的风貌,而伯姆则是在微观的内含世界中达到了一种净化的境界,二者都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相比之下,伯姆那自然亲近的雅致风格,在人们追求安逸的现实中,似乎更能够使人找到一种心心相印的默契感觉。
  伯姆在20 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极具威望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最为突出,现今,他已被公认为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指挥专家,他指挥的莫扎特的《魔笛》、《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具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美效果,而对于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就更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了,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伯姆在其指挥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一辈指挥大师就是布鲁诺?瓦尔特、卡尔?穆克和理查德?施特劳斯。前两位大师给了伯姆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家在整体风格和素养及技巧上以很大的影响,而后者则使伯姆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了自己艺术上的重要支点和精神素质。因此,伯姆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理解能力,他指挥的《莎乐美》、《玫瑰骑士》、《埃列克特拉》等作品,都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而《达弗内》和《沉默的女人》这两部歌剧,则更是由他来指挥首演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歌剧《达弗内》还是理查德?施特劳斯题献给他的作品。
  伯姆不但指挥古典歌剧,对于20 世纪的现代派歌剧,他也很善于指挥,比如贝尔格和艾内姆等人的作品,他就曾指挥过多次。他曾说过:“只要是好的音乐我都喜欢,即使是现代音乐,在我过去的经历中也曾采用过..”这就是伯姆对于音乐的选择准则。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舒伯特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都是十分吸引人的演奏,而他指挥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的唱片和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唱片,则是更加珍贵和诱人的了。
    
  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伯姆在这一点上与卡拉扬不同,他在曲目的伸缩性上远远不及卡拉扬,卡拉扬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没有他不指挥的曲目,而伯姆则不同,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特别是像柴科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柴科夫斯基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心灵中深厚感情的热烈而直接的表现,与伯姆身上的那种矜持的含蓄性格,实在是距离太远了,而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虽然,伯姆在年轻时也曾经常指挥过诸如威尔第的《阿伊达》和比才的《卡门》这样的歌剧,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就成为一个专门指挥德奥作品的大师了,这种变化,恐怕也正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吧。
  伯姆的指挥技艺是精湛的,他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和果断的音乐判断力。他的指挥动作十分简洁而清晰,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多余动作,他处理的作品,总能有一种室内乐般的精致和紧凑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度的修养所造成的,这种感觉与修养,较之今天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很少见的了。
  伯姆作为一代指挥大师,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然而他那精美的指挥艺术和光辉业绩,却永远地留给了人们,今天,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仰慕和回味他那美妙的艺术时,心中恐怕也会产生出一种自然的回归感吧,而这种自然回归感的到来,应该说是极其正常和必然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1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关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6: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场 伯姆指挥专场

曲目:

1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2MzYxMDY4.html

2.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1NzI4NzMy.html

3.舒伯特《C大调第9交响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wODcyOA==.html

指挥:卡尔.伯姆(Bohm Karl1894?1981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对于喜欢莫扎特音乐的人来说,不熟悉卡尔.伯姆,那么可以说还不算了解莫扎特音乐。奥地利大指挥家卡尔.伯姆??公认的“莫扎特”专家,是近代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音乐总监”头衔荣誉的指挥家。伯姆主要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经过伯姆的精心打造,长期保持世界乐团的最顶级之列,尤其是在演奏德奥系作品上的独特美感是不容有追随者的。鉴于伯姆的巨大贡献,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了伯姆“终身名誉指挥”的荣誉。伯姆早先学习的是法律,25岁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才开始了其早有兴趣的音乐专业学习。后来师从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在音乐人才济济的维也纳,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顶级的大指挥家。

与其它指挥家涉足广泛的作品不同,伯姆指挥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德奥系作曲家上。他的指挥,动作看似简单、古朴,无一点花哨甚至有些笨拙,但音乐在他的指挥棒下却给人典雅、精准、深邃之感。他从不把个人的情感加到音乐作品中,而是完全忠实于原作,让音乐本身来感动听众而不是让自己来感动听众。伯姆这样说莫扎特音乐:“你可以感受到莫扎特音乐里的各种情感,但莫扎特从不多愁善感!”,这句话,可以说也是伯姆对待音乐的态度。

我是较晚才有机会真正聆听到伯姆的指挥的,但熟悉了他的指挥后,伯姆即成了我最尊崇的一位指挥家。就像探索大自然深邃道理的物理学一样,当你深入到其中,不能不为其中的理性美所感染。而伯姆的指挥,给我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本期的伯姆专场,我们挑选了他指挥的莫扎特两部著名的作品和舒伯特的一部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演奏,都是伯姆指挥的经典。

曲目:

1.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首弦乐小夜曲可能是莫扎特最流行的一部欢快、典雅的作品了。第一乐章,天籁之音就像源源不断的温暖阳光照耀在人们的心田。第二乐章,就像恋人的约会,充满了温柔和甜蜜。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典雅轻盈;第四乐章,重新回到莫扎特式的欢乐,既有孩童般天真的欢快,又有此曲“只应天上来” 的神韵。在你闲暇的时候,不妨把这首小夜曲作为“背景音乐”。

2. 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生前最后阶段一气呵成所作的最伟大的3部交响曲(第394041)中最流行的一部。在我看来,这说是莫扎特“脸上挂着泪水”式欢乐的写照,是莫扎特音乐看似简明实则内涵极其深刻的一部作品。g小调本身已定下了这部作品伤感和深深眷恋的内涵基调,尽管很多人把这部作品仍看作是一部欢乐的乐曲。伯姆的指挥,速度稍慢,须细细品听,方能体会到其中万种风情的美妙。.

3. 舒伯特《C大调第9交响曲》(伟大)

这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一生总结性的作品,是继贝多芬之后交响乐史上又一部光彩夺目的巨作,也是舒伯特旷世的音乐才华的体现但是,穷困潦倒的舒伯特生前并未得到世人的认可,因而这部伟大作品的命运也很坎坷。1828年舒伯特把这部历经3年多心血创作的作品寄给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但协会在排练这部作品的时候却觉得此曲难度过大、时间过长而拒绝演出。直到舒伯特逝世十余年之后的1839年,才由著名作曲家舒曼在拜访舒伯特的兄长费迪南从其珍藏的的大量手稿中偶然发现,如获至宝,随后寄给门德尔松并由其亲自指挥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排练时,很多乐手都为这部作品感动不已!

由圆号缓缓奏出的一个优美而深远的旋律拉开了“伟大”交响曲的开始。与第8交响曲(未完成)始终在忧郁而优雅的伤感不同,乐曲从沉重感中逐渐显出对人生坚定的信心和英雄式的情怀,主题在美妙的变奏下神奇地延伸,高潮一个接一个迭起。

在我看来,舒伯特的这部交响曲与贝多芬第9交响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不同角度以优美的音响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感受。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就像真正的美酒,需时间方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美妙。

伯姆质朴无华的指挥风格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得很充分。相比其他版本,伯姆指挥的虽然速度稍慢,但在细节上更加精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07: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一年才开始学习欣赏古典音乐,真的非常遗憾,没有机会从小接受音乐的教育,以至于这么晚才接触到这么伟大美好的人类遗产。不知道福探看过耶鲁的公开课“聆听音乐(listening to music)”没有,会教授一些基本的古典音乐知识。

http://v.163.com/special/listeningtomusi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5: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场 (梅塔指挥专场)

曲目:

1.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wMDE5MTY4.html

2.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xOTM3Mzk2.html

3.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3NTcwODM2.html

指挥: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04.29 -)

印度籍犹太人指挥家祖宾.梅塔,是指挥家中大器早成者:在23岁时就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成为乐团历史上最年青的指挥家,崭露头角后逐渐在欧美大牌乐团中陆续担任客席、首席指挥,奠定了其世界级指挥家的地位。每位指挥家都有其关系密切的乐团,与梅塔关系最密切的乐团当属以色列爱乐乐团,在1981年成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终身指挥后,梅塔逐渐将这只乐团带到了世界一流乐团。此外,梅塔长期以来同时兼任着多个世界重量级乐团的音乐总监或首席指挥(如纽约爱乐乐团、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等),这在同辈的指挥家是少有的,也是他在世界乐坛地位的体现。

在维也纳各大师身边坚实、地道的音乐求学,在欧、美各大乐团的丰富指挥经历,使得梅塔可以博采众长,其指挥具有独特的美感,既有富特文格勒的热忱、托斯卡尼尼的准确,又有瓦尔特的浪漫和卡拉扬的大气。三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两次在足球世界杯上指挥三大男高音的音乐会、在北京紫禁城指挥上演歌剧《图兰朵》……这一场场精彩而经典的音乐会都深深地留在了全球乐迷的心中。

梅塔还是一位热心的以音乐来“疗伤”的使者。1990年在特拉维夫,指挥柏林爱乐和以色列爱乐同台演出《贝多芬第5交响曲》,为化解、消除德意志和犹太两大历史宿怨搭建桥梁;1994年东欧战火燎原,梅塔为了联合国难民基金会募款,在被炸毁的塞拉耶佛国家图书馆遗址现场,指挥塞拉耶佛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莫扎特「安魂曲」,这场音乐会曾透过电视转播至26个国家,令观者动容。……

本期星期音乐会,我们选取了梅塔指挥演奏的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来欣赏梅塔对不同类作品的指挥风采。一首是热情欢快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一首是悲怆斗争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一首是充满浪漫而又哲理深刻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曲目简介:

1.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这首序曲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交响音乐顶峰之作。我认为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一部序曲。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表达人们在正义战胜邪恶后的欢庆胜利之情,是音乐会上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关于这部作品,格林卡曾这样说:我采用的是突飞猛进的速度,这急板是欢乐的,象莫扎特的《费加洛的婚礼序曲》一样,而且也是D大调。当然,是另一种性格,是俄罗斯式的。开头和结尾部象拳头,中间是忧患一一大提琴在高音区的咏唱。……”。

2.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一部代表作,公认的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作品深刻地展现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旋律余音绕梁,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费拉斯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卡拉扬合作,成为当时柏林爱乐人气指数最高的小提琴家。这场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正是在他鼎盛时期与当时正值出道不久的梅塔合作演出的录像。

3.贝多芬《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的这部著名的交响曲,也许是所有交响曲中的一部绝无仅有的既深刻、又优美无比的作品。这部写于1808年的作品是在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是在他1802年刚刚耳聋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几乎自杀的“贝多芬小道”上每日散步时的灵感而写出的伟大作品。

这也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标题”交响曲。全曲5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个一格标题,分别是: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在溪边;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牧人的歌。但贝多芬专门在这部交响曲的扉页上写道: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对我来说,这部交响曲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在她优美的音响下,哲学教科书也阐述不清的生活真谛似乎变得明朗。无论在闲暇或是精神懈怠时,我都愿意做为我内心“背景”音乐,她既悦耳又润脑,既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情景感观,又寓意深远,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是我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良师益友。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版本众多,数不胜数。一般来说,对贝多芬的像英雄、命运、第七、合唱等“力度型”交响曲演绎好的指挥(如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对“田园”的指挥则往往做不到同样的认可(由此也可见贝多芬交响曲内在的博大精深,非某一位指挥家能全面把握,关于这一点,在今后的贝多芬专场音乐会中再述)。历史上公认对“田园”交响曲演绎诠释最好的可能是布鲁诺.瓦尔特和卡尔.伯姆。祖宾.梅塔所指挥以色列爱乐的《田园》这个版本,我觉得也是一个难得的佳作,流畅、厚重、均衡,值得收藏欣赏,而且通过这一交响曲的指挥,也可以领略梅塔那令人折服的大师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1: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在德国仅次于柏林爱乐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深圳演出了一场音乐会,曲目:

1。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2。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3。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

指挥:丹尼尔.哈丁

(昨晚,在深圳音乐厅,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深圳演出音乐会现场)

尽管这几个曲目都是我比较熟悉的(前面的10场音乐会中都已经出现),但听起来感觉不一般,心情激动!不愧是世界顶尖乐团,他们的演奏无论是在音响上还是演奏技术上都不是我之前听过的一般乐团能达到的。说实在,尽管我听古典音乐已经30年了,但这是我头一次在现场听到这么高等级乐团的演奏。现场那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音响效果,不但让我饱了耳福,更沁人心脾。巴伐利亚乐团的弦乐如天鹅绒般柔润,管乐洪亮而不聩耳。丹尼尔哈丁的指挥,流畅优雅,依稀保留着大师阿巴多的影子(哈丁现在是乐团的助理指挥,也曾在柏林爱乐任阿巴多的助理。只可惜,乐团的首席指挥杨松斯本次未来)……

在我1991年决定从北京迁移到深圳来时,当时一个小小遗憾就是深圳不可能会像北京那样有古典音乐的氛围、音乐厅和世界顶尖乐团到访。但是,现在深圳也早有了现代化的音乐厅,而且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了,近年来大凡世界级的乐团、演奏家来中国,一般都到或只到三个城市出演:北京、上海、深圳。昨天,我注意到,本次音乐会演出的门票早在前几天已经售罄! 在我的记忆中,一场古典音乐会的门票,这么多年来好像从未有过售罄的现象!深圳并不乏古典音乐的氛围和知音!这也让我引以自豪。

顺便一提,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2008年英国《留声机》杂志上被评为世界20家最佳乐团中名列第6,在日本《Mostly Classic》中名列第4。

下面是《留声机》杂志上2008年的世界20家最佳乐团的排名:

1.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2.柏林爱乐乐团

  3.维也纳爱乐乐团

  4.伦敦交响乐团

  5.芝加哥交响乐团

  6.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7.克利夫半交响乐团

  8.洛杉矶爱乐乐团

  9.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

  10.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11.波士顿交响乐团

  12.纽约爱乐乐团

  13.旧金山交响乐团

  14.马林斯基歌剧院乐团

  15.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16.列宁格勒受乐乐团

  17.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

  18.大都会歌剧院乐团

  19.斋藤纪念管弦乐团

  20.捷克爱乐乐团

[此帖子已被 福尔莫斯 在 2012-3-3 11:56:04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5: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场(杨松斯指挥专场)

曲目:

1韦伯《奥伯龙》序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ODY0OTUy.html(柏林爱乐)

2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TYzMzQ4.html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yNDU0NTY=.html(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

上周,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华演出,但其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马里斯.杨松斯未随团来,这是一个遗憾。所以,本期音乐会我们将其隆重“请”到这里来。

杨松斯是当今国际乐坛“少壮派”指挥中最被看好的一位。先看看他的头衔就知道了:2008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排名第6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杨松斯1943年出生于拉脱维亚的一个音乐世家。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小在俄罗斯接受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和训练,使得杨松斯很小就显示出出众的音乐才华。1969年他又转入到维也纳深造。受到了德奥和俄罗斯音乐的双重熏陶和教育??俄罗斯的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和德奥音乐大师卡拉扬的指点。回国后在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原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任指挥。在1990年苏联解体后到欧洲乐团发展。杨松斯的指挥风格既有德奥音乐的深邃典雅,又有俄罗斯的热情豪放。由于德、俄两种音乐文化的影响,杨松斯有着广泛的曲目诠释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曲目演奏出不同的风格。

刚刚过去的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杨松斯指挥的。本年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统的以施特劳斯作品为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首次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作为目前德奥系大牌乐团的指挥,也同时也是深谙俄罗斯作品的诠释权威之一,本期音乐会,我们来“请”杨松斯指挥柴可夫斯基的两部著名的作品。此外,本期音乐会也可欣赏杨松斯指挥另三个世界顶级的乐团演奏的风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幸好,这三场演出的视频音响效果颇佳,真正的发烧友可以分辨出这三家乐团的不同特色的声响。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提到最佳乐团,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应是人们心中的首选。但在2008年英国权威的《留声机》杂志请诸多职业音乐家评选的世界最佳乐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以微弱的优势力压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名列第一。《留声机》杂志的编辑这样写道:榜单上的著名乐团代表着个性的胜利,如今的大多数乐团演奏完美而和谐,但却毫无特色,不过位居第一名的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则是少数几个音质独特、易于辨认的乐团之一。纤细温暖的弦乐,优雅圆润的木管,明亮洗炼的铜管,就像人们一听就便能认出哪一个是帕瓦罗蒂的金嗓子一样,即使盖住唱片封面上乐团的名字,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所发出阿姆斯特丹之声还是能被乐迷们识别的。

在第6期音乐会中我们已经欣赏了由小克莱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时的音响,本期音乐会就让我们再次欣赏这个号称“世界第一乐团”在近期所奏出的光辉音响??杨松斯指挥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吧!

曲目:

1. 韦伯《奥伯龙》序曲

《奥伯龙》是德国作曲家韦伯最后的一部歌剧。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序曲生动优美,是音乐会上常演奏的乐曲之一。

2.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以悲怆为主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是他对生活热爱及对光明与欢乐热望的作品??这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作为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即那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以及作品深具民族特点的主题,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是此曲的魅力所在。

顺便一提,这部作品原本是柴可夫斯基题献给其好友、当时俄罗斯最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鲁宾斯坦的,但鲁宾斯坦却指责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合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愤怒地将此曲改为题献给另一位钢琴家,并宣称“一个音符也不改。后来随着该曲越在各地来越受欢迎,鲁宾斯坦转而真诚地向柴可夫斯基道歉并亲自演奏此曲,在后来还成为此曲的权威演奏家。于是柴可夫斯基与鲁宾斯坦重新和好!

3.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

舒伯特曾问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令人愉快的音乐吗?我不知道。”,也许,最美的音乐往往就是表达人生伤感的音乐。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表达方式和倾向都不尽相同。音乐的美和伟大也许正在于此。贝多芬也因此才这样说道:“音乐是比一切艺术、哲学更高的启示“。

这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作品首演后几天,柴可夫斯基就与世长辞了),是他的“天鹅之歌”。柴可夫斯基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说道: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但作品最终完全超出了作曲家最初的主旨,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哲学和精神世界可以说都体现在这部交响曲中。乐曲中似乎一切都变得伤感而无望,爱情和希望破碎了,内心凄烈的悲喊,但其旋律却异常之美,美到令人觉着再悲伤的人生也因此而那样深刻、可爱和眷恋。这一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音乐艺术的最高代表:其音乐的典型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特点,都在本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我看来是古今交响曲中少数可以与贝多芬交响曲媲美的精品。

我觉得,杨松斯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许不是这一作品的最佳版本(以后在柴可夫斯基的专场音乐会中再做介绍),但绝对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版本,更何况皇家音乐厅那天鹅绒般的弦乐和雄浑无比的管乐下流出的音响,具有感化任何一个乐迷心的特殊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其实和股票的k线异曲同工之妙,能把人带到一个天国的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子已被 小石 在 2012-3-9 8:15:4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2 13:45 , Processed in 0.0236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