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场(杨松斯指挥专场) 曲目: 1.韦伯《奥伯龙》序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ODY0OTUy.html(柏林爱乐) 2.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TYzMzQ4.html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yNDU0NTY=.html(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   
上周,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来华演出,但其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马里斯.杨松斯未随团来,这是一个遗憾。所以,本期音乐会我们将其隆重“请”到这里来。 杨松斯是当今国际乐坛“少壮派”指挥中最被看好的一位。先看看他的头衔就知道了:2008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排名第6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杨松斯1943年出生于拉脱维亚的一个音乐世家。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小在俄罗斯接受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和训练,使得杨松斯很小就显示出出众的音乐才华。1969年他又转入到维也纳深造。受到了德奥和俄罗斯音乐的双重熏陶和教育??俄罗斯的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和德奥音乐大师卡拉扬的指点。回国后在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原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任指挥。在1990年苏联解体后到欧洲乐团发展。杨松斯的指挥风格既有德奥音乐的深邃典雅,又有俄罗斯的热情豪放。由于德、俄两种音乐文化的影响,杨松斯有着广泛的曲目诠释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曲目演奏出不同的风格。 刚刚过去的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杨松斯指挥的。本年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统的以施特劳斯作品为主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首次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作为目前德奥系大牌乐团的指挥,也同时也是深谙俄罗斯作品的诠释权威之一,本期音乐会,我们来“请”杨松斯指挥柴可夫斯基的两部著名的作品。此外,本期音乐会也可欣赏杨松斯指挥另三个世界顶级的乐团演奏的风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幸好,这三场演出的视频音响效果颇佳,真正的发烧友可以分辨出这三家乐团的不同特色的声响。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提到最佳乐团,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应是人们心中的首选。但在2008年英国权威的《留声机》杂志请诸多职业音乐家评选的世界最佳乐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以微弱的优势力压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名列第一。《留声机》杂志的编辑这样写道:“榜单上的著名乐团代表着个性的胜利,如今的大多数乐团演奏完美而和谐,但却毫无特色,不过位居第一名的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则是少数几个音质独特、易于辨认的乐团之一。”纤细温暖的弦乐,优雅圆润的木管,明亮洗炼的铜管,就像人们一听就便能认出哪一个是帕瓦罗蒂的金嗓子一样,即使盖住唱片封面上乐团的名字,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所发出“阿姆斯特丹之声”还是能被乐迷们识别的。 在第6期音乐会中我们已经欣赏了由小克莱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时的音响,本期音乐会就让我们再次欣赏这个号称“世界第一乐团”在近期所奏出的光辉音响??杨松斯指挥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吧! 曲目: 1. 韦伯《奥伯龙》序曲 《奥伯龙》是德国作曲家韦伯最后的一部歌剧。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序曲生动优美,是音乐会上常演奏的乐曲之一。 2.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以悲怆为主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是他对生活热爱及对光明与欢乐热望的作品??这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作为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即那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以及作品深具民族特点的主题,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是此曲的魅力所在。 顺便一提,这部作品原本是柴可夫斯基题献给其好友、当时俄罗斯最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鲁宾斯坦的,但鲁宾斯坦却指责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合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愤怒地将此曲改为题献给另一位钢琴家,并宣称“一个音符也不改”。后来随着该曲越在各地来越受欢迎,鲁宾斯坦转而真诚地向柴可夫斯基道歉并亲自演奏此曲,在后来还成为此曲的权威演奏家。于是柴可夫斯基与鲁宾斯坦重新和好! 3.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 舒伯特曾问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令人愉快的音乐吗?我不知道。”,也许,最美的音乐往往就是表达人生伤感的音乐。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的表达方式和倾向都不尽相同。音乐的美和伟大也许正在于此。贝多芬也因此才这样说道:“音乐是比一切艺术、哲学更高的启示“。 这是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作品首演后几天,柴可夫斯基就与世长辞了),是他的“天鹅之歌”。柴可夫斯基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说道: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但作品最终完全超出了作曲家最初的主旨,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哲学和精神世界可以说都体现在这部交响曲中。乐曲中似乎一切都变得伤感而无望,爱情和希望破碎了,内心凄烈的悲喊,但其旋律却异常之美,美到令人觉着再悲伤的人生也因此而那样深刻、可爱和眷恋。这一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音乐艺术的最高代表:其音乐的典型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特点,都在本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我看来是古今交响曲中少数可以与贝多芬交响曲媲美的精品。 我觉得,杨松斯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许不是这一作品的最佳版本(以后在柴可夫斯基的专场音乐会中再做介绍),但绝对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版本,更何况皇家音乐厅那天鹅绒般的弦乐和雄浑无比的管乐下流出的音响,具有感化任何一个乐迷心的特殊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