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petter9988

抛砖引玉,也谈天士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我们主流媒体很推崇的医药商业的连锁业态,走的是高价路线,似乎已占领了制高点,可以摆谱儿垄断了,难道这是有竞争力的表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溶栓治疗

  这类药物能促进纤溶激活酶原活化而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使血管内的血栓溶解、缩小或消除,改善血液动力学与气体交换,降低死亡率。一般对于急性巨大PE、出现低血压及栓塞发生于5d以内者有较强的溶栓指征。若栓塞发生的时间较长,因体内纤溶酶原已被显著消耗,会使溶栓效果降低。此时应先滴注胎盘纤溶酶原150mg后再行溶栓,才能有效发挥溶栓药的作用。

  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有活动性出血疾病、颅内新生物、近2个月内曾有急性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或颅内手术史。相对禁忌证为2周内做过大手术或创伤、10d内做过活检或有房颤、高血压、消化性溃疡、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肾疾病及出血体质等。

  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链激酶(strep tokinase)为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该药具有抗原性。为预防过敏反应,用药前30min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一般首剂25~50万I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左右静脉滴注完毕,继之以10万IU/h的剂量连续滴注12~72h维持。

  尿激酶(urokinase)为一种单链多肽类的β球蛋白,由正常人尿中或肾功能培养液中净化而得。该药国内应用经验较多,无抗原性及少有毒副反应;常用方法为首剂2000~4400IU/kg,10~30min内静脉注入,继以每小时2000~4000IU/kg剂量连续静脉滴注12~24h。另外可选用的方案是将尿激酶20000IU/k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2h内注入。

  以上两药通过右心导管于栓塞肺动脉灌注,可减少剂量,疗效亦佳。溶栓疗程结束后,应常规继以肝素或华法令治疗。

  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 inogen activator,t-PA)由重组DNA技术生产,可选择性作用于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其纤维蛋白,不引起全身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不发生过敏,安全性好,可反复应用,适用于血栓形成时间较长的患者。一般剂量为40~100mg,以超过2h的时间静脉滴注,同时加用肝素,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有创伤操作的患者发生率可达50%。因此,溶栓病例应尽量避免创伤性操作,对穿刺等创伤应局部充分压迫。用药前和治疗期间应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应保持在500~1000mg/L,以免发生出血。严重出血时可应用10%6-氨基乙酸20~50ml,以对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的作用,必要时可输入纤维蛋白原或新鲜全血。溶栓疗法结束2~4h,纤维蛋白溶酶作用消失后,方可继续应用肝素抗凝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代溶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sDrug.com

血栓性疾病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疾病之一,而且目前青年病人的数量也在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超过1200万人。其中在美国,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达27%,女性为44%。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约为200万人,每年需要进行溶血栓治疗的人数超过300万。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研制和生成高效的溶栓药已成为临床的迫切要求,本文重点介绍有关第三代溶血栓药物的研究开发、临床应用情况。

1 溶血栓药物简介

早期的第一代溶血栓药物为链激酶(Strepto 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蚓激酶(Lumbrukinase)、尿激酶原(Pro-urokinase)、葡激酶(Staphylokinase)、甲氧苯甲酰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蛇毒抗栓酶。

第二代溶血栓药物alteplase(中文商品名为阿替普酶,t-PA)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基因重组溶栓药,由美国Genetech公司开发上市。由于该药需要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工艺要求较高,而且临床使用剂量大,所以在生成上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溶栓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1996年德国宝灵曼(Boehringer Mannheim GmbH)公司研制的Retepla se(商品名Retavase,瑞替普酶)是其中的代表。瑞替普酶是一种蛋白质修饰药物,为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缺失变异体,具有半衰期长、溶栓作用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心脑血管病专家的重视。

正在研究开发的第三代溶栓药均为t-PA变异体,如TNKase(teneplase,TNK-t-PA)、Monteplase、La noteplase(nateplase,n-PA)等。第三代溶栓药的共同特点是能快速溶栓、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液循环,治愈率达到73%~83%。而且还有不一定要在医院内进行静脉注射、不需因体重而调整剂量、半衰期长等优点。

2 发展过程与近况

2.1 国外的有关研究

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投入 10亿美元,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第三代t-PA的研制。1996年瑞替普酶问世。Kalyan等得到删除t-PA的N末端结构区域的变异体,并对其结构功能和生化特性进行了报道。Kohnert等对瑞替普酶的一级结构、生化特性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证明该药与CHO表达的产品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和纤维蛋白亲和性。并报告了CHO表达的t-PA变异体kringle2和protease domai n两个结构域,体外实验证明其纤维蛋白酶形成率与t-PA有明显不同。近年来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类药的临床疗效研究上。

2.2 国内的有关研究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已批准山东元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江苏苏中制药厂的注射用瑞替普酶开始进行新药的Ⅱ期临床试验。苏州中凯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已计划投资6956.2万一建设年产8万套瑞替普酶注射剂的项目。

3 结语

第三代溶血栓药物因其半衰期长、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用Boehringer Mannheim/Contocor公司的瑞替普酶(Retavase)治疗AMI,每位患者延长生命所需要的费用为14438美元。

因此研究开发低成本的溶血栓药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意义。国内生物技术企业应当将其价格降到老百姓能够用的起的水平。同时,建议科研单位和生成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它第三代溶血栓药物上,以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溶血栓药物,为我国第三代溶血栓药物研究进展工程菌药物的研发开创新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12月4日 渤海证券报告----天士力

节选部分:

生物产业布局日渐丰满

生物制药是天士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涉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领域。
上海天士力制药公司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生物制药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是一种特异性溶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血栓引起的心梗、脑梗、肺梗等急救,目前正处于新药证书报批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可获得新药证书,下半年正式生产销售。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抗血栓药物市场迅速扩容,每年需进行溶栓治疗的人数达300万,抗血栓药物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年增长率达15%~20%。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溶血栓药三大类,三类药物基本平分天下。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三种:尿激酶、链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链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价格便宜,溶栓力强,已经列入国家医保甲类目录,但它们缺乏血栓特异性,容易造成纤维蛋白原降解而导致机体广泛出血的副作用,尤其是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很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第二代溶栓药,纤溶作用优于第一代溶栓药,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栓特异性,但价格偏高。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t-PA同为第二代溶栓药物,副作用小,相比具有明显低价格优势。天士力拥有该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公司正与外国战略投资者谈判合作事宜,计划战略投资者以先进技术入股,进一步提高产品产业化规模,增强产品赢利能力。08年重组人尿激酶原有望给公司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

2006-12-4 渤海证券研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最好的血栓病治疗剂???尿激酶原溶栓药即将问世

2006-11-9

  药物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血栓病最有效的方法 ,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国每年至少有 500- 1000万患心肌梗塞、脑栓塞及其它血栓病的病人需要使用溶栓制剂治疗 ,因此研制高效、特异、副作用小的新型溶栓制剂十分必要。

  从溶栓剂开始作为药物使用到现在 ,溶栓剂主要包括链激酶 (SK )和尿激酶(UK ) ,它们虽然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 ,但缺乏纤维蛋白选择性 ,SK还有过敏原反应 ,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如出血副作用大等 ,很难在市场上站住脚。进一步研究表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及其改构剂 (rtPA、TNK -TPA )和尿激酶原 ,具有明显的纤维蛋白亲和性 (选择性 ) ,溶栓作用确切 ,出血副作用较小。

  尿激酶原 ,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血栓病治疗剂之一 ,是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出血副作用小 ,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国产注射用人重组型尿激酶原激活剂是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士力合作研究──国家一类新药 (生物制剂 )。目前 ,正处于Ⅱ /Ⅲ期临床阶段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药溶栓效果好 ,副作用小。同目前国内外所用溶栓药物品种相比 ,具有体内半衰期长、副作用小、再梗率低、使用者生存率高等特点。该种制剂适用于急救、治疗、心梗、脑梗、肺栓塞和微循环栓塞等适应症。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6-11-9 [此帖子已被 kissingafool 在 2007-6-17 16:12:0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医学论文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资料门户网 发布时间:2007-3-13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1] 。脑梗死溶栓治疗就是为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
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尤为显著 [2]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3]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 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最近应用核磁扫描成像( MRI )和正电子
发射断层扫描( PET )等研究认为 3- 6 小时内溶栓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1] 。
NINDS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 )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 小时; ATLANTIS ( th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N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设计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5 小时; ECASS ( the Europe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 PROACT Ⅱ( 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Ⅱ)试验设计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比较上述试验结果发现 : 时间窗为 6 小时的溶栓出血率略高于 3 小时,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个体对缺血的耐受能力不同,故时间窗有个体差异 [4] 。目前认为,颈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 3-6 小时;基底节动脉、大脑后循环的梗死和侧枝循环较好的前循环梗死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窗 [5 , 6] 。 Hill 指出:“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2. 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
2.1 静脉溶栓 [7]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
2.2 动脉内溶栓治疗
2.2.1 超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 DSA 图像示踪,将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1][5] 。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发作 6 小时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的预后 [1][8] 。超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窗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 [6][7] 。但动脉溶栓需要 DSA 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 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病人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6][7] 。

最近几年的研究证明脑梗死动脉内溶栓较静脉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为 55-78% 。根据 Rejane C [6] 等对 1988 年至 2002 年的 27 个动脉溶栓试验的总结(其中包括 852 例动脉溶栓患者和 100 例对照患者),再通率较高为 72.2% ,死亡率较低( 27.2% :40% ),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略高( 9.5%:9.3% )。结论认为:脑梗死动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显著。动脉溶栓组较对照组有较好的预后 ,再通率较高 ( 72.2% ) ;死亡率较低( 27.2%:40% )。

2.2.2 动脉溶栓辅以机械性的血栓破碎术 [9][10] :国外最新研究的动脉溶栓辅助血管内机械性装置,在注入溶栓剂的同时实施机械性血栓破碎术,并把溶解的血栓抽吸出来。对于病情严重即 NIHSS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评分≥ 16 ,时间窗超过 3 小时,近期有过大手术史,不适合静脉溶栓,脑 CT 显示大脑中动脉的梗塞面积小于 1/3 的病例,可以考虑用动脉溶栓,如血管不通可以再辅以机械性血栓破碎的方法。用 Reteplase ,以 1U/5min的速度动脉内注入,最大剂量 4U 。当输入 2U 后,如果仍然有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的,开始施行机械性血栓破碎术,并根据溶栓的效果考虑是否增加剂量。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脑梗的再通率和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优点是溶栓药的剂量小,脑出血的危险性降低。 Barnwell 等动脉输入 UK 辅以机械性的血栓破碎术的研究结果认为, 69% 的病人 48 小时 NIHSS 评分降低 4 分以上, Ringer 等动脉溶栓术后辅以血管扩张术研究结果 30 天的 NIHSS 评分平均降低 7.0 ± 14.2 。 Yonyama 等在动脉溶栓后辅以血管扩张术可以提高再通率,没有脑出血发生,还可以激活人体内在的溶栓系统,尤其是受累血管的远程部位。 2.2.3 动、静脉联合溶栓 [

4][11] :由于静脉溶栓对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梗死的再通率较低,目前主张选择动脉内溶栓,但动脉内溶栓的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甚至会在操作中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最近 EMS Bridging (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Stroke Bridging )试验设计溶栓方案为动、静联合溶栓治疗与单独动脉溶栓对照。即病人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后,先用 rtPA ( 0.6mg/kg )静脉滴注,若病人症状无明显改善,行 MRI 扫描确定有梗死异常改变之后,再行血管造影找到血栓梗阻的部位,随后应用 rtPA ( 0.3mg/kg )或 Pro-UK ( 750,000 U )进行动脉溶栓。该试验入选病人 17 例,血管造影 TIMI3 级开通为 6/11 ,对照组为 1/10 ;颅内出血率为 4.4% ,低于 NINDS 临床试验报道的出血率。 Robert 等 1998 年9 月到 1999 年在 EMS Bridging 试验之后设计动静脉联合溶栓试验方案为动静脉的 rtPA 给药的总剂量为 0.9mg/kg ,首先静脉溶栓以 0.6mg/kg 计算,先静脉推注总量的 15% ,剩余的剂量( 85% )在 30 分钟内静滴;随后的局部动脉溶栓用 rtPA 0.3mg/kg 或 24mg (微导管动脉先给药 2-5mg ,然后以 10mg/h 的速度推药, 2 小时内完成)。入选 20 个病情较重 NIHSS 评分为 13-31 颈动脉梗死的病人。结果有 65% 的病人 MRS ( Modified Rankin Scale )评分为 0-2 (注: <2 分为有轻微或无神经功能障碍), 1 例因发生颅内出血而死亡。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用动静脉溶栓( IV/IA )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梗死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探索和证实。

2.3 溶栓联合血管内超声波治疗 [10] 近来国外文献报道引用血管内超声波

配合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初步的结果显示这种联合治疗可以加速血栓溶解和实现脑缺血再灌注。成为一项新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3. 溶栓药物
现有的溶栓药物都是通过激活人体内在纤溶系统而起作用,随着溶栓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已经或正在开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更强的溶栓药物,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以下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用于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药物

3.1 尿激酶( UK )
尿激酶( UK )是目前国内溶栓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既可裂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又可裂解游离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破坏凝血系统,在临床上出血并发症较多。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梗死( 6h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的第二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12] ,评价国产尿激酶( UK )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全国 51 个中心,入选 511 例病人, 465 例符合条件进入疗效分析,分 A 、 B 、 C 三组。其中 A 组为治疗组,用 UK150 万 U 溶于 100-200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B 组,为治疗组,用 UK100 万 U ,用法同前; C 组,为安慰剂生理盐水 100-200ml 滴注。试验结果,( 1 )采用欧洲卒中量表( ESS ), A 、 B 两组溶栓后的 ESS 分值迅速增加,至 90d 时差异最明显,与对照组成显著差异( P=0.02 )
;( 2 )脑出血发生率, A 组 21/155(13.55%) , B 组 14/162(8.65%) , C 组 10/148(6.76%) ;( 3 )死亡率: A 组 16 例 (9.14%);B 组 19 例 (10.73%) ; C 组 10 例 (6.10%) ;( 4 )致残率:将 ESS 得分< 50 分定为残疾,则 3 个月后( 90d )的致残率分别为, A 组 7 例 (5.34%) , B 组 9 例 (6.57%) , C 组 18 例 (14.06%) ,三组间差异显著( P=0.034 )。因此,“采用人尿提取的尿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用量以 150 万 U 优于 100 万 U ,如果严格掌握适应征,该疗法相对较为安全” [12] 。

3.2 链激酶 (SK)
SK 是从 C 组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过程中产生,它不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是通过形成 1:1 的 SK 纤维蛋白溶解原复合物再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SK 因其具有抗原性。国外 多个研究中心曾用 SK 进行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其中意大利、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试验组 [13] ,分别选取 622 例、 310 例和 340 例患者,均在发病 4-6 h 内,静脉给予 SK 1.5 MIU ,部分病例合并使用肝素或阿斯匹林;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SK 不宜用于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美国心脏学会和神经学会顾问委员会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建议中不推荐 SK 溶栓,国内的经验亦如此。

3.3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
tPA 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它可以激活纤溶酶原进而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 是特异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剂。 rtPA 有 Alteplase 和 Retavase 两种, Alteplase 是用重组技术从哺乳动物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而 Retavase 是用重组技术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来的。二者相比,后者与纤维蛋白有较弱的亲和力 [7] 。 NINDS 于 1995 年完成用 t-PA 静脉内溶栓与安慰剂对照试验,治疗发病在 3 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随机入组 624 例病人。临床方案 :tPA 0.9mg/kg (最大 90mg )10% 剂量推注,余量 60 分钟内静脉点滴。试验结果认为,尽管 tPA 溶栓治疗在36 小时内的颅内出血为高达 6.4% ,但对于 3-12 个月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非常明显。 NINDS 认为 rtPA 对大多数脑梗死病人有作用,包括 NIHSS 评分大于 20的病人,但尽管评分高的病人当时的溶栓效果可能较好,然而远期疗效较差。 NIHSS 评分大于 20 的脑梗死病人 3 个月内死亡率为 48% ,另外 21% 有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MRS 评分为 4 或 5 )。同时 NINDS 试验研究认为越早期溶栓,疗效越好,脑梗发作后 3 小时静脉内输入 rtPA 有较好的预后,但超过 3 小时静脉内输入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对那些大血管梗阻的静脉内溶栓也没有多大帮助 [14] 。正是根据该项试验结果,美国 FDA 于 1996 年正式批准 tPA 用于症状发作后 3 小时内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剂量为 0.9mg/kg 最大剂量为 90mg 。 [15]

3.4 重组单链型尿激酶原( rpro-UK )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 [16] 是由 41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特异地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结合,并被血栓部位存在的微量纤溶酶限制性水解成双链尿激酶而呈现活性,后者再将血栓吸附的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通过一连串的酶促反应, rpro-UK 的活性大大增加,引起血栓局部的纤溶现象,而对全身纤溶系统活性影响较小,其特殊的血栓专一性可减少全身出血和脑出血,尿激酶原有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可防止溶栓后再梗的形成。 PROACT II 设计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在美国和加拿大 45 个中心进行 [17] 。试验选择发病 6 小时以内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人,随机进入动脉内用 rproUK6mg 溶栓,并联合静脉用肝素治疗组,和单独静脉用肝素对照组。血管造影选择了 180 个病人, 121 人接受 rpro-UK9mg 动脉内溶栓加静脉肝素治疗, 59 个病人进入对
照组。实验结果评判治疗组和对照组 90 天后的 MRS 评分 0-2 分(说明有轻微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为 40%:25% ;血管造影再通率( 2 小时 TIMI 2-3 级)为 66%:18% ;死亡率为 25%:27% ; 24 小时颅内出血率为 10%:1.8% 。 PROACT II 试验组得出结论认为,尽管用 rpro-UK 动脉内溶栓治疗发病 6 小时内的大脑中动脉梗阻病人时,增加了早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几率,但明显提高了溶栓后 90 天的临床疗效。

4. 结语
溶栓治疗虽然发展多年,但目前只有不到 3-5% 的脑梗死病人能够得到溶栓治疗,大多数病人因延误超过时间窗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为了让更多的脑梗死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溶栓治疗,除了研制更高效特异的溶栓药物和先进的溶栓方法外,另外还需要解决的是: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神经科医生;对广大民众进行脑卒中知识的教育普及;尤其是建立与快速急救转运中心合作,汇集神经、放射、介入、护理、康复等为一体的脑卒中单元模式 [1] 。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的开展脑梗死溶栓治疗,救助更多的患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很多生物制药公司由于规模不大,投入资本巨大,研发周期长,即使开发一种生物药物成功,在市场开拓方面还要重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单打一,全部靠一个药打拼,最后公司的财务表现大多不尽人意。

当初,阎总上重组人尿激酶原项目,现在看是有相当道理的,一方面此药的专业性太强,公司营销原来定位于专家推广,在这个需要培训大量训练有素的医生、掌握溶栓方法、掌握专业设备使用等等的项目上就很对路了,跟天士力已有的主业优势密切相关,不光是把一个好药造出来就行了,后续的环节都是天士力的强项;另一面,基于原来心血管方面的销售平台、团队、医生认知度的很大优势,同一平台多个突破口的集约化效应就很明显了(粉针也是同一类的),想起当初券商研究员批评的多元化,真的很偏颇。还有,这个脑、肺、心梗塞市场具有这么大的广度和深度,到了今天,天士力即将水到渠成,不得不让人佩服7年前阎总顶住各种批评时的战略眼光!更何况那是出自于一个中药企业之手啊,7年前有几个人敢判断这个可能会在天士力成功啊?!

因此,象这样的企业,预测个两三年的盈利钱景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此帖子已被 kissingafool 在 2007-6-17 20:17:2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

天津市将建北方最大流感疫苗生产基地

</DIV>
<DIV align=center>“两个月后,我们将在天津建立起北方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天津天士力金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日前向记者透露。这个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将为北方乃至全国提供流感疫苗储备,大大缓解由国内流感疫苗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带来的压力。

  据介绍,当前,预防流感发生和传播的最佳方式就是接种流感疫苗。除了葛兰素史克等国外厂商,国内疫苗供应主要依靠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属的几个生物研究所,疫苗市场缺口较大。

  即将新建的大型流感疫苗生产基地投产的疫苗属于亚单位流感疫苗,亚单位流感疫苗最主要的特点是安全性最高,有效抗原含量最高,但生产技术难度也较大。金纳生物公司历经6年的研发成果,终于要推出亚单位第三代“新版”疫苗,其高特异性和低副作用远远优于第一、第二代疫苗,预计三年内上市。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24 12:12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方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临床试验,进入国际规范市场。目前公司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II期临床实验进展顺利,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新临床适应症,符合欧美临床要求,180个病例结果将有望于今年中期结束,预计下半年在寻求到合作机构后,可进入III期临床实验。主要针对药品有效性进行验证的II期临床顺利完成,将会有力地加快复方丹参滴丸打入国际规范市场的步伐。
  占公司利润90%的复方丹参滴丸产品虽然于2007年提高售价,但扣除经销商让利与农村市场开拓增加费用,预计盈利增长低于理论增加值,同时粉针基地与上海生物制药公司开办费与折旧费的摊入,将提高成本近5000万元,所以2007年公司净利润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约为8%,2008年以后增速将明显加快,所以说明年才能看到业绩实质增长,今年应该还是上下震荡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重组人尿激酶原,又是流感疫苗、FDA临床,连医学论文都出来了,看来各位都是医学专家啊,不知道一般的投资者对这些东西有多少理解力呢,因为本人不是医药行业的,个人觉得属于能力之外啊。于是我上丁香园这个医学人士专业论坛查了下天士力相关情况,很奇怪,业内好像评价不太好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7 11:10 , Processed in 0.0223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