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十) 2008-3-2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花荣博客2008-3-1最新的一篇博文: <DIV style="BORDER-RIGHT: yellow 1pt solid;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yellow 1pt solid;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yellow 1pt solid;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yellow 1pt solid; mso-element: para-border-div; mso-border-alt: solid yellow .25pt"> 2008年1月中旬过后,大盘再度从5500点下跌,有不少投资者亏了钱,心情好不了,这其中有博友,也有生活工作中的朋友。 说实话,一些朋友炒股赔钱,我是事先就有预感的,尽管那时市场还不错。但股谚说,炒股最后的结果是:1赢,2平,7亏。这是股市史已经证明了的,何况许多人在知识上,在胆识上根本就没有做好炒股的准备。 炒股技术是人世间最难以掌握和应用的技术,国外的老狐狸丘吉尔打败了的德国法西斯,也在股市中亏的一塌糊涂。美国的名牌基金经理也经常是去年是明星,今年就是狗熊。中国的股市的二级市场史更是这样,自营能力最强的券商万国证券、中经开、南方证券,华夏证券部不是都因为炒股失误而血本无归吗? 说说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吧! 我进入股市的时间较早,在知识储备上比同时期的股友有优势,因为我在交易所红马甲专业培训过,当年上交所的国债期货考试,我是第一个交的卷而且拿到合格证书。在胆识上更是绝大多数新股民无法比的,我自己炒过股,在房地产公司工作过,先后在证券交易中心、租赁集团(国内期货著名主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工作过,几乎所有的机构、大户类型都接触过(我至今相信,没有多角度多性质股市投资经历的人不可能成为高手,高手不是学出来的,是杀出来的),按理说应该十拿九稳的成为赢家吧! 可股市的现实是残酷的。 2001年,是我自己投资股市信心最膨胀的一年。那年,在海融网和特区证券举办的机构论坛上,基金经理不愿意说股票,证券公司的高管不敢说股票,我敢。而且是大盘高价股五粮液,五粮液也真的连续涨停,连涨10几元。 但是熊市无情,在2001年下半年,我重仓买了3只股票,五粮液、重庆啤酒、中成股份。其中五粮液、重庆啤酒是当时涨幅最好(大盘暴跌,五粮液接近涨停)最抗跌的股票,因此在最高点卖掉了,只留了一个股票中成股份。 但是在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上半年,就中成股份这一只股票,把五粮液、重庆啤酒的赢利全部赔光还不够,还贴进了本金的很大一块。股市投资资金中,有券商给的融资,有朋友的钱,当时几乎是天旋地转,至今回想起当时的处境,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 幸好,遇到2002年的6.24行情,我极力说服合作伙伴把所有的股票逢高卖出,并把所有的非自己的资金还掉。在当时的合作伙伴中,我的经济实力最差,所有的事情结束后,我的所有财富是维持生活的5万块钱、《淘金狐狸》的未付稿费(事后扣税后是7万多元),全家没有任何薪水性收入,还要支付每月几千元的房贷以及几千元的房租和养活2岁的女儿。 2002年,《经济观察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全国许多网络和媒体都转载那篇文章,说我自己亏了2000万,生活都成为困难。 说实话,那时我一度想到死,并且把这话跟我父亲说过!(现在,少数投资者只亏了10%-30%,就恶毒的攻击国家,在博客中生出恶毒的心理,我理解,但比起我们这代数量并不少的股市投资者来讲,其苦难几乎是相差太远了) 但这个结果,比起当时的投资者来讲是幸运的,6.24行情没出货的同楼层的大户全死,连那家嘲笑我胆小的券商也跌没有了.我的熟人当中,有死亡的(大户室在我隔壁),有坐牢的(我过去的同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有下落不明的,有离婚的,在最低点公司倒闭的,千万身家全亏完大牛市又没敢做的。中小投资者处境也好不了,好多人连账户都不敢看,以致于密码忘了。那时是通杀,股票跌80%的多的是.我相信,有过2001年到2005年股市经历的人,在看到这段话时,有许多人的眼睛都会潮湿的。比起绝大多人来讲,我确实是个幸运者,挺过来了并迎来而且抓住了大牛市机会。在这点上,因为股市亏了钱,就心态变坏的博友应该向老花学习。有些博友的博客我看了,虽然也非常的同情,但完全是男人能够承受,也能扭转局面的情况。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失去信心,被并不严重的打击影响了自己的心智是不对的。 做好股票,确实需要基础素质的保证。人生过于顺利的人,人生过于受呵护的年轻人,做股票一定要量力而为,先用余钱娱乐学本事,有足够的能力后再适当的加大投入,幸运儿终究是少数。 别说与市场博弈了。我有一些朋友,在我看来,我给他们的一些建议,其把握性等于送钱,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也装不进口袋里。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比老花做的更好,他们的志向更高,出现一些可笑甚至是愚蠢的失误,买卖点很明确,买后都已经赚了20%,看了我的博客的集结号还打电话问,或者我发短信提醒他也同意了我的观点。但最后还是亏钱,我说的这些人可是其他行业的成功者,证券业内人员,有一定年限的老股民。这又说明了炒股的难度确实大,六分心态,三分技术,一分运气,确实是这样。(转贴完) </DIV> 记忆中,但斌先生在2001年开始的这波熊市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更远一点,香港的老牌基金经理东尼在他的书中也叙述过他在70年代的相似遭遇。其实,证券这一行和其他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你要取得成功,都要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自身的不断努力付出和时间。我个人觉得,时间这个元素尤为重要,只有经历足够长的时间,成功才有扎实的基础,但这恰恰与一般人的愿望相反,大家普遍是希望速成和暴富的,希望能跳过或缩短时间这个元素。去年底时,曾有一位网友与我联系,他正面临一些毕业升学与就业方面的抉择,有些迷惘,还非常希望能进入证券分析这个行业,但自己所学又风马牛不相及。大约也是同一时间段,看了港台一个节目《新闻透视》,讲述炽热市道下的众生百态,里面有一位是放弃了自己10年的工作与资历,投身到自己喜爱的证券经纪业。诚然,证券业在其繁荣时,是很吸引眼球的,但谁又知道它背后的辛酸呢?2004年,在银行办事时,和一位券商的业务推广聊天,当时他们的工资,可能还不如酒楼的服务员,几年后,他扛下来了,还没离开这个行业,给我的名片已经是“高级客户经理”了。 如果你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比如跑步、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等,你水平很不错了,想参加一些民间的业余比赛,而且跃跃欲试想拿奖,这时,如果告诉你,比赛组织者还邀请了国家队、省队、市队以及好些国外职业好手来参赛,并且不分职业组和业余组,大家混合着比,你觉得自己的赢面有多大呢?证券投资就有点象这样的竞赛,业余人士和职业选手每天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赛,所以,大部分业余选手败下阵来,实在是很自然也很符合逻辑的一个结果。你如果想成为这场竞赛最后的赢家,只有发挥一个职业选手没有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什么呢?就是??时间!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大部分的业余选手正是要放弃掉自己这个优势。 再谈一些对逻辑的想法。 近两周,王贵文4100-6700的观点是被引用最多的之一。他说,“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会迎来2~3个月的行情,会持续到5月底,非常有可能创出新高,形成一个直冲1万点的高潮。但大家切记此时一定不要坐过山车,而且这波终极行情的热门板块肯定不会是大盘蓝筹股。”我不知道王先生这样说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希望不是为了营销吧!),我只是在想,如果大盘蓝筹股没戏的话,这指数能上50%吗?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呢? 同威的李驰,30元开始重新买入38元卖掉的招行,而且语气逼人。李先生自称是价值投资者,4500开始退场,4100多重新进入。我从来不以最大的坏意推测别人,但我实在很难理解李先生的这个逻辑,如果市场仅仅是高估了10%或者招行仅仅是高估了25%,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有必要退出吗?如果不是,那就是说,李先生觉得现在的基本面比半年前更加乐观了,前景更加明朗了,所以才值得重新入场。但好象起码从表象来看不是这样,可能是自己能力浅薄吧,我实在搞不懂李先生的逻辑是怎么组织的。 个人观点,市场进入调整,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非常深刻的政治背景原因,这些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的,也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讨论。用些技术分析的话说,象银行这样被超级机构长期驻扎的板块,如果离整理平台只是跌个20%就能见底的,那根本就没有破位的必要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管理层批了10只股票基金、8只债券基金、8只老股票基金的拆分,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涵义呢?是救市吗?政策底?这是良好预期的一面,但如果另一面呢,刘团长对谷子地说:“要什么,你说吧!” 如果市场真的由于一些特殊的背景原因,出现远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跌幅,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可以给价值投资人充分的时间研究、审视与投入。牛市可能有上、下半场,但投资是一场没有时限的竞赛,就个人喜好而言,我不是太喜欢股价领先企业成长过多,因为这样会对我构成一个额外的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