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lj_ehealth

请教大家:港股的估值水平为何这么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6 1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举一个青岛啤酒的例子:

青啤93715H股上市,827A股上市。前后相差仅1月。

2001以前,青啤由彭作义主政。上市集资后,彭作出大举收购,做加法,到2001年,进行收购超过40购并活动。2001年前,A股价最低没低过3元,而H股价,最高没高过3.5港币。根据郎咸平《运作》、《整合》等几本案例书中的资料,当时A股对收购消息的反应,是逢公告就升,而H股则相反,逢公告就跌。事实上,这些收购属于低效收购,青啤的权益收益率不断下降、负债不断上升。

2001.7.31,彭作义在游泳时心脏病发逝世,死于任上,而就在年初,他还被CCTV评为2000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接下来,是现任董事长金志国上任。金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组架构、建立ERP系统、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外包物流、品牌重组、增减子公司股权、尤其是放慢了收购速度。减债增效。

200311月,青啤H股第一次超过了A股的股价。

如果A股的定价是富于远见,那就实在太厉害了,它居然预见到了一个公司能力不行的掌门人将在任内突然去世,并更换一个有能力的新掌门,最终使企业脱胎换骨。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A股更看重青啤的无形资产价值,不管它有多糟糕,它始终会遇到一位有能力的掌门人的。但事实上,现在很多比H股贵上数倍的,都并非青啤这样的消费品牌公司,而是基本无任何壁垒的一般工业制造企业。而且,这种无影无边的期待,和去澳门押大小又有什么区别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3: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10-3-6 13:07:12 :

仅仅以PE的高低来评判投资价值的低或高,是初学者的技巧。高手应该跃过这个阶段,看到PE背后更为丰富、更为多姿多彩的影响因素。

A股的PE比港股(或美股)高(平均而言),并不能说明A股的泡沫就一定很丰富,而是价值的构成因素更丰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享受在A股的“泡沫”中游泳的乐趣!

[此帖子已被 掷铜板的人 在 2010-3-6 13:11:26 编辑过]


我想问的就是,“价值构成因素”到底具体是什么?总不能以一句“PE不代表价值本身”就OK 了吧?

随便说说的话,我想谁都可以举出若干个所谓的“价值构成因素”,而且肯定足够“丰富多彩”。但是具体到一个非常明确的对比目标,请问,到底是什么,哪些具体的因素,导致了A与H的如此之大的估值差呢?其背后的逻辑是如何串联的呢?

请详细说说,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探,LEWIE和铜板等兄弟的观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愈发感到一个市场的定价机制的复杂。坦率讲,我也并不认为市场的整体定价(并非单个公司的定价)完全、甚至主要来自于价值内涵,否则似乎无法解释同样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港股,日本,美国等市场当时的估值也没有中国高的原因。市场供需方面的因素应该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08: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LEWIE 发表于 2010-3-7 8:01:05 :

都是供求关系吧?

这就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话:现在深B全部可流通市值不过954亿港币,而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8.72万亿港币,后者是前者的196倍,也就是说,外汇储备中只要有1%愿意拿出来买比A股折让一半以上的深B(有40多家是同一个公司),就可以令整个深B市值上升1倍以上。

我想,这已经很能说明A股的定价问题了吧。


万科B曾经高过万科A,但后来B股停止融资,只是靠自身盈利,还要分红,B股帐面值增长慢。

我觉得供求关系和帐面值是互为因果的,如果供不应求,就融资易,帐面值增长快,也支撑了价值,继续供不应求。如果没融资,帐面值增长慢,也反过来影响供求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08: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lewei的看法过于学究气了。

仅仅看国外股市如何如何,而把A股十几年的历史不当回事来类比,这在思维方式上就有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前面掷铜板兄也说了,十几年来如果A股真的高估,那么十几年来每次行情A股都能涨得比别人好,争论高不高估还有什么意义呢?

去年看文国庆的文章,很有启发,现摘录一段,很能说明问题:

……这个图的假设是,假设2007年12月31日全世界股市的比价关系是合理的,世界各个指数这一天对上证指数的比值都是1000.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这个比值高于1000,该指数对上证指数就是高估的,低于1000,就是低估的.
按照这个定义,世界主要股市中,除了俄罗斯比中国低估10%以外,其它市场至少要高估12%.譬如,巴西股市比我们高估55%,印度高估40%,矿产输出国高估42%,新兴拉美平均高估31%,道琼斯高估23%,全世界平均高估15.5%,新兴市场高估17.1%......,等等,无须列举.
从图中的动态估值可以看出,三月份以后各国对中国的相对估值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从5月29日以后,这种趋势再度逆转----所有市场对A股的估值都开始下降.换一种说法,就是尽管世界股市开始疲软,A股市场绝对上涨力度也不明显,但是相对来说它却再度走强了.
脱离了一定的货币环境,仅用市盈率水平评价股市是否高估,纯粹是一种废话. 如果说高估,全世界都在高估;如果说危机,全世界都有危机,而中国是相对较轻的.既然如此,为何别人股市涨得而中国股市就涨不得?别人股市可以高估而中国就估不出来了?
侯宁也好,其他人也罢,那些从1800点就看跌中国股市的人,对全球情况可曾了解一二?他们读过200年世界股市的历史吗?实际操盘做过股票吗?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吗?
没读过书可以补课,没做过股票可以练练,一根筋就没有办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13: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自己要永远保持正确,又自我吹嘘,别人一旦指出问题就是“人身攻击",这就是连贯的“逻辑”?

再看看这里问题的由来:

楼主提出了个问题,这位特研说是“特殊原因”造成的,福探说主要是价值规律所致,然后这位特研就反驳,反驳到最后就变成了是可以包含一切的“多种原因”造成的。……看来“特殊原因”等于了“多种原因”。特殊=多种?实在是中国文字的一大发明啊!

怪我不识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17: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A股是“公允”的,相比较之下B股、H股等在反映中国企业价值上并不公允。顶福探。

。。希望以后研究一下,并分享成果。既然这里有巨大的套利空间,应该是值得研究的。??B股、H股的面比较窄(尤其是B股),不象A股那样可以不断地上一些优质公司,选择面非常广,以竞争优势和成长性为出发点的投资者可能对B股(和H股中的一些国企股)并不感兴趣。如果有人觉得B、H股因为其廉价特性而具有很大的套利空间,那么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理念相近的人分享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7 23: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微总结一下:

福探认为A股的估值是合理的,完全体现了A股的高成长性;个人认为,A股除了高成长性外,同时还叠加了部分其他的政策性因素,属于正叠加。

福探认为港A股的估值是低估的;个人认为,港A股的估值在香港内是合理的,除了高成长性外,同时还叠加了部分其他的风险性因素,属于负叠加。

A股公司的高成长性和被体现性是没有异议的,所以将其去掉后,于是问题就变成了:A股的估值是否还叠加了部分政策性的正向因素?如果有,未来这部分会去掉应该没有异议;港股是否属于低估,还是因为港A股叠加了部分国内没有的风险性因素后造成估值相对A股来说较低?如果有,这部分的风险未来一定会去掉吗?

个人认为:未来A股的高成长性的加速度一定会降低,同时政策性因素会逐步消除,A股的整体估值会有个向下的空间,只是究竟何时发生而已。而港A股方面,由于香港本地所具有的特色风险性因素未必会全部消除,其估值体系未来变化的空间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8 09: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阳光兄的见解,总结得好。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多次发言,是因为很多现象都无法让我理解接受净值增长率是高估值的唯一原因。如果大陆市场是如此纯粹按这个内在规律运行的,那就如福探讲的,为什么都是要传出AB合并的消息时,B股才会突然向上动作,而不是经过近10年的演绎,就已经自然接轨了。这种听到消息才去买,而不是根据其大幅折价的安全边际去买的现象,是否恰恰说明A股包含了阳光兄说的其他因素正叠加呢?

再次声明,纯讨论。对福探的水平一向景仰,只是对这个题目有不同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2 19: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三十想立 发表于 2010-3-8 9:20:50 :

看来福探需要深入研究一下B股,给大家一个清晰的逻辑,否则大家要“造反”了


我的身体条件和经历,现在也只能打打乒乓球了,要想问如何打篮球,有的是,去找其他人吧。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4:21 , Processed in 0.0213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