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1|回复: 1

液晶屏涨价升级 本土平板遭遇缺货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0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液晶屏涨价升级 本土平板遭遇缺货危机


  “去年的这个时候,液晶屏企业要在会议室等我半天,现在我亲自登门拜访却一屏难求。”
  
  液晶面板价格从今年3月开始的暴涨(详见本报2007年6月13日报道《液晶面板价格暴涨之谜》),进一步升级。
  “这几天我一直在忙着找屏。”6月28日,长虹多媒体业务单元董事长郭德轩告诉本报记者,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不少本土平板企业就面临着32英寸液晶面板缺货的局面。
  据记者了解,为了缓解液晶面板供应,近日,创维、TCL、康佳等企业的老总将集中前往台湾面板企业拜访,希望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来保证面板的供应。
  
  液晶面板告急
  “去年的这个时候,液晶屏企业要在会议室等我半天,现在我亲自登门拜访却一屏难求。”郭德轩如是感叹一年间液晶屏供求关系的大变化。
  郭德轩称,缺货特别严重的是32英寸面板,而以此为主要部件的32英寸液晶电视占到了长虹平板电视销量的50%左右。
  郭德轩表示,32英寸液晶电视已成为液晶电视最主要的尺寸,所以32英寸液晶屏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平板电视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这次的危机比较严重。
  据记者了解,在本土平板电视行业,除了厦华因为由中华映管控股而保证了液晶面板的稳定供应外,其他企业都感受到了这次已持续半月有余的面板缺货的压力。
  记者在国美等电器连锁店实地采访时,康佳、海信等国产品牌的促销人员都告诉记者,部分32英寸产品缺货,而且恢复供货的时间没有确定,不少企业已经改用26英寸或37英寸产品来填充32英寸空缺。
  其实,这次液晶面板的缺货危机早在今年3月就已有迹象。32英寸液晶屏的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75美元/片提升到今年6月中旬的325美元,整体上涨幅度接近20%。
  
  供需两端压力
  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表示,“国内液晶电视厂家对这次突然出现的供求关系变化准备不足,造成了全面被动。”
  据记者了解,此轮液晶面板由不断涨价到供货紧张情况的出现,主要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郭德轩表示,台湾地区的液晶屏企业由于去年整体亏损,而且亏损主要来自于切割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的6代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友达、奇美、华映等为扭亏,纷纷将部分6代线的产能转向切割19英寸宽屏、22英寸的液晶显示器面板。这样一来,32英寸液晶电视面板的供求关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Display Search深圳代表处市场总监张兵表示,今年,32英寸液晶电视的全球出货量有望达到3000万台,而上游面板商今年上半年的产能储备只有2500万片左右,这中间就造成了不小的需求缺口,而这一缺口估计要到今年第四季度才可能补上。
  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液晶电视代工企业的产能突起,也让一些平板电视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悉,今年台湾地区的液晶电视出货量挑战1400万台,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20%。其中,冠捷仍是出货量最大的厂商,出货目标约430万台,而瑞轩、纬创、唯冠、歌林今年的销量都可能成倍增长。
  杨东文表示,上述液晶电视厂商主要以面向欧美市场的OEM业务为主,其代工对象主要是飞利浦、索尼等企业,部分企业也有自有品牌的液晶电视产品,其与友达、华映等面板企业关系密切。
  据介绍,大同集团今年4月甚至刚刚入股了唯冠,双方的上下游资源协同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来自香港的世华集团也开始在广西和吉林布局其液晶电视生产线,其中吉林的基地投资11亿元,产能规划为150万台。世华还计划在华中、华东等各区域建设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液晶电视产业不容低估的一支力量。
  据记者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都将今年全球销售目标调整到1000万台以上。尽管三星和索尼均拥有生产液晶面板的能力,但其液晶面板产能主要集中在40英寸以上的三条7代线上,而其32英寸、37英寸的面板主要从友达、奇美等企业采购,这样本土平板厂家就失去了规模采购的优势。
  当然对于这次液晶面板缺货,也还有其他说法。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有关人士就表示,其实一些液晶面板企业并不是没有货,而是采取了控制出货量的战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价格。
  
  本土平板软肋
  本土平板企业“缺芯少屏”的状况早就为业界所诟病,而此轮的液晶面板供应危机则是这种现状的一次集中爆发。
  事实上,本土平板企业近年来也已经意识到了上游缺失的尴尬。为了寻求上游屏的稳定供应,厦华找到了华映这样的面板商作为大股东;康佳也在寻求与华映的资本合作;TCL与奇美合作准备巨资进入液晶模组生产来保证自身需求;长虹则目光瞄准了等离子屏。
  “本土平板企业进军上游的努力至少要到2008年下半年才有突破。”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本土平板企业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面板企业可以依靠各自的周期性运作,但国产彩电企业却没得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经历了利润危机、涨价危机和缺货危机后,接下来可能面临亏损的危机。
  张兵表示,随着新的6代线产能今年下半年的开出,32英寸液晶电视的供求关系在今年第四季度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当然,在今年第三季度,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将达到一年来的峰值340美元/片,这比今年初的275美元有很大提高。
  然而从长远来看,液晶屏的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张兵表示,今后液晶面板的材料成本平均每季度将有5%的下降幅度,其中玻璃基板5代线将有每季度5%的负增长,6代线将有每季度8%的负增长,而7代线将有每季度10%的负增长;背光源方面,32英寸将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79美元下降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42美元,47英寸将从2006年第四季度的240美元下降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123美元。
  据此估算,32英寸液晶屏的成本到今年年底将下降到200美元以下。今年第四季度,新一轮的液晶屏降价将拉开序幕,届时国产平板的面板缺货问题将得到解决。
  但对于本土平板企业来说,其软肋就在于,自身的新品开发规划和节奏,都要依靠上游企业的产品供应变化而定。
  事实上,在目前液晶面板供应告急的情况下,一些本土平板电视厂商不得不重新考虑等离子产品。
  6月中旬以来,海信、海尔、创维先后推出了各自的32英寸等离子新品,长虹更是在上周展示了从32英寸到103英寸的等离子全线产品。TCL多媒体有关人士则表示,“已经停滞快两年的国内等离子新品,已在今年5月重新启动。”
  有业界人士认为,虽然本土平板企业估计在今年年底将能暂时渡过这次缺货危机,但如果在2008年本土平板企业还不能成功进军上游,那么类似这次的提价和缺货,或许将层出不穷,届时国产平板的整体亏损或将时日不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土平板电视“生死线”压力:上游配套艰难破局


  “外资平板之所以具备持续降价的能力,就是因为其控制了上游的定价权。”
    
  继手机之后,平板电视可能成为本土厂商的又一伤心地。
  根据信息产业部于今年8月底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07年1-7月,外资品牌的平板电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信息产业部称,本土平板电视厂商失利主要是由于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而外资品牌则依托上游资源的整合优势,频繁发动价格战,从而使得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中国市场早已是国际化的市场,中国品牌份额的下降是全方位差距的体现,中国企业要赶上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一位本土平板电视厂商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
  
  外资平板突进
  
  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液晶电视产量达到745万台,其中国内市场销售占70%以上,而国内销售中外资平板占据了53%的市场份额。国内平板电视厂商中包括创维、海信、TCL、康佳等的平板电视销量同比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但是外资平板电视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更快,在国内市场的整体比例已经突破半壁江山。
  事实上,在信息产业部的数据公布之前,一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体现出外资在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突进。
  赛迪顾问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以三星、飞利浦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国产品牌。据介绍,在今年第二季度液晶电视销量排行榜上,虽然海信位居第一,但与紧跟其后的三星相比,领先优势很小,其中三星的销量在5月和6月还连续两个月超过海信,而且增长势头不减。
  而另一家咨询机构中怡康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外品牌平板电视零售量份额达到了38.97%,销售额的份额则达到了50.05%。
  与此同时,在以往本土企业占优势的OEM业务上,随着一些新IT代工企业不断进入平板电视OEM领域,也面临订单分流的局面。冠捷今年的平板电视目标达到450万台,而国内平板电视企业目前产量还没有一家突破150万台。另外,据记者了解,去年海信从惠普获得的每月出口额达到2亿元的平板电视大单,今年也被其它企业抢走,导致其平板电视出口下降了60%左右。
  国产彩电企业公布的半年报显示,TCL、海信、康佳、长虹都实现盈利,而且比去年同期有了一定幅度增长,但是在盈利中平板电视占据的比例依然很小,厦华、海尔等企业在彩电业务依然没有走出亏损,如今市场份额的下降显然更让他们雪上加霜。
  
  失利价格战
  
  据记者了解,外资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是从2006年初的20%左右快速上升到目前的超过50%,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国产品牌的预料。事实上,在2006年年初,外资品牌曾因为国产平板的持续降价而退守上海、广州等部分一级城市。当时,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前三名都是国产品牌,分别是海信、创维、厦华。
  然而,外资平板电视厂商很快找到了对付国产品牌的工具和渠道,工具就是价格战和品牌战,而渠道就是遍布一级市场的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
  在上游资源的配套支持下,外资平板品牌从2006年“五一黄金周”开始持续进行了大规模价格战。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是外资平板厂商打响针对国产品牌的价格战的开始。当时,一些本土厂商还未对此真正重视起来,对外宣称,“外资品牌的价格战是亏损的,是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同时强调自身在三四级市场依然占据优势。
  然而外资品牌的持续作战能力显然高于国产品牌的预料。从目前来看,外资平板电视厂商的优势还在继续,而且开始从40英寸以上大屏幕等传统优势领域延伸到以往国产品牌占据优势的32英寸、37英寸领域。
  对于6代以下的液晶屏生产线,以往索尼、三星忽视了这一领域的市场潜力,这一度给国产品牌不小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32英寸、37英寸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60%。
  然而今年4月之后,外资品牌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与国内企业展开了对5代、6代线产品的争夺,索尼、夏普、三星等分别与奇美、友达等签署了面板采购协议,并且与冠捷、群创、东元等OEM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由于上述几家外资企业平板电视的全球年销售量都已接近1000万台,所以其采购面板时具备规模优势,国产品牌则面临上游面板厂商随意提价,甚至断货的威胁。
  在上游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国产品牌就不再具备发动价格战的条件了。来自国美的数据显示,以37英寸液晶电视为例,今年以来国产品牌的价格只下降了10%,而外资品牌则下降了20%以上。
  陈刚表示,“在外资平板与国产平板的价格差缩小到千元之内后,外资平板的品牌优势就体现出来,然而外资平板之所以具备持续降价的能力,就是因为其控制了上游的定价权。”
  据记者了解,液晶面板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上升了20多美元,在6月开始甚至出现了断货情况,这对没有上游液晶屏资源的本土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而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则由于自身拥有液晶屏的配套大大降低了相对成本,从而在几乎所有的主流尺寸上都占据了优势。自今年8月开始,索尼、东芝、三星等又抢在本土企业前面发布了面向“十一黄金周”的新品,其中索尼BRAVIA产品系列增加到6大系列30多款。
  
  进军上游变数
  
  面对外资平板电视厂商咄咄逼人的攻势,本土厂商的压力显而易见。“当外资品牌份额上升到60%时,那将是国产品牌的生死线。”
  陈刚表示,国产平板电视如今面临的局势很像2005年的国产手机,其未来走向有两种:一种是像国产手机一样沉没(夏新、波导等手机厂商今年上半年再次巨亏);另一种是借助2008年奥运会良机重新赢回50%以上的份额,而能否在上游液晶屏配套方面实现突破显然已成为国产平板生死存亡的关键。
  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一些本土彩电厂商已经开始了进军上游的努力,如长虹和彩虹联手进军等离子屏,TCL则在南海高调介入大屏幕液晶模组生产,而海信和京东方则开始研发LED背光模组。有消息称,康佳也曾与中华映管等探讨液晶模组项目合作。
  为了筹备进军上游的资金,国产平板厂商纷纷瞄准了很“牛”的A股市场,长虹、TCL选择了定向增发的模式分别准备募集28亿元和23亿元资金,而康佳和海信则准备分别拿出不低于4.5亿元和2.65亿元来申购新股等获利。
  然而,国产平板进军上游还面临着很多技术门槛,如液晶屏的核心技术获得比较困难。更加关键的是,当本土企业寻求在上游进行突破的同时,外资企业的技术升级也在不断加码。
  据记者了解,索尼-三星合资的8代液晶屏生产线9月将正式量产,夏普又准备在日本兴建全新的10代液晶屏生产线,其在波兰的液晶模组工厂9月1日也刚刚竣工。很显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外资平板的上游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而在杨东文看来,由于彩电企业自身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依靠自身资源来进军上游看起来并不明智,也不现实,国产品牌应该依靠平板电视的巨大需求和产能吸引上游企业到中国投资。就像CRT时代吸引日立、三星、松下等彩管企业投资一样,只要这些配套企业进来后,国产品牌就有了反击的条件。目前,广东已经拥有LG-飞利浦等3大液晶模组厂,三星在苏州也完成了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8 16:57 , Processed in 0.0202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