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2|回复: 16

[原创]“非”主流生活---一个旁观者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5 14: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的话---来自我的博客,也是我初始的愿望:

自己的博客名叫---“非”主流生活,其实我个人在生活中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工薪阶层,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我希望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看待现在的社会,看待自己的生活,可能很多观点并不是主流的观点,是一家之言,很偏激甚至可笑,但它是我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嘲笑,不屑,但正因为生活中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才有各色人等,才造就了现在这样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的博客内容大约分为为三块,一块是我的照片,我是个摄影爱好者,色影无忌也常常上,但与DX们相比,水平实在一般,就放在博客上吧,随便拍砖。还有一块就是投资,随着这两年股市的红火,投资的、荐股的博客也很多,而我也仅仅是一个今年三月才试水的新丁,水平也一般,但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投资理念,这个博客也算是个抛砖引玉的所在,希望能吸引高手指点。最后,就是杂谈,谈谈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自己的看法。

呵呵,应版主的要求,把自己的投资相关的文章都集中在一起在这里,我想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可能不系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更新也未必及时,请多包涵,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5: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shhggl!论坛又多了一位勤劳的“耕耘”者。
非常高兴能分享到你的杂谈,让我们多个角度看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5 16: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shhggl兄从细微入手,值得我等学习。

单单就茅台方面,我和兄有些不同的看法。在20年前,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很小,所以,茅台的客户基本上是政府。但现在,就我身边的(深圳)政府来说,比较喜欢喝洋酒,像茅台这种高度酒对南方人有些不适应。同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茅台的客户已经很普及和分散了。

个人觉得,如果茅台酒厂能够保证品质,在“御酒”的金字招牌下,在存货不断提价的情况下,生产茅台酒就是生产黄金。现在茅台酒厂的问题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我听说整个茅台镇都在生产“茅台酒”,每家每户自己酿那么多少多少斤,然后茅台厂收购。这是个质量上的隐患,如果克服不了,最终会倒掉牌子,这才是茅台的最大的隐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2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否分析一下葡萄酒呢

作为白酒的替代品,这个市场也不错

茅台我也分析过,能否说说对于葡萄酒的个人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来了,最近准备写一个系列,题目想好了,就叫这轮牛市中的牛人,但是还在犹豫,下不了笔。呵呵

关于茅台,其实最大的短板来自其管理层,对于贵州这样的地方,茅台就是税收的金矿,所以当地ZF对茅台的经营影响很大,这是一个很难估计的问题,而当地ZF的视野如何,很难讲,看看健力宝,那可是在开放的广东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企业在深圳,也就不难理解了。

阳光下发的这个帖子正好说明了当地的复杂关系和管理层的问题,这样的企业,能长期持有吗?

关于我前面的文章,其实倒是次要的,下面这段话其实是我文章的另一层意思:

曾看汪曾琪编的《知味集》,里面有篇文章,讲某人某次到别人家里吃饭,看到一个特大号的盘子,问干什么用的,怎么会怎么大?主人回答是这是文物,清朝传下来的,是清朝时宴请官员用的。中国清朝的时候就禁止公款吃喝,为此清政府曾下令宴会每桌只能上一个菜,结果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大伙一合计,造出了特大号的盘子,不是每桌只能一个菜吗?那这个盘子里可以放点鲍鱼、再来点鱼翅、海参什么的等等,不违反ZF的一个菜的规定,该吃的想吃的也都吃了,这个问题就完美的解决了。所以说,中国人的聪明---那是相当的厉害。所以但斌先生和投资茅台的基金经理们,那个也是相当的…..“牛”,可惜也就在中国这样的品种才能这么牛。

[此帖子已被 shhggl 在 2007-10-31 10:52:4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hhggl 在 2007-10-31 10:55:1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我的减薪谈价值投资之典范贵州茅台

我是一个普通劳苦大众,和大家一样,靠每月工资生活,但现在我要减薪了,幅度是多少呢?67年前茅台280元一瓶,我买来孝敬现在的岳丈,现在茅台多少钱,大约500元,而我的工资又回到了67年前,如果还不能判断的话,那么简单地说,就是若是夫妻两个在同一单位的话,以未减薪前的工资计算,相当于一个人下岗。今天我说这个,不是为了诉苦或是抱怨,而是要讲原因,至于这个原因与价值投资之贵州茅台有何关系?且听我慢慢到来。减薪的官方说法是要拉平地区间的差异,部门间的差异,看到这里,可能你已经猜到了我的职业了吧。减与不减,对我生活的影响,这不是本文中我要谈的重点,关键是如果国家的这个目标的确能不打折扣的实现的话,我是举双手赞成,为什么?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是在红旗下长大,这点觉悟还是有的,这说明国家要整顿吏治,规范收入,消灭灰色收入,使收入透明化。重新给百姓以信心,那么容我乱想,收入理清了,明确了,规范了,下一步就是LD们的财产申报呀,这么多年了,还没出台,大家包括我都等的急死了。在进一步就是改革公车,消灭公款吃喝,好,终于说道正题了,先打住;

再回过头来谈价值投资,忘了说了,我是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至于什么是价值投资,以后我会花篇幅谈谈我所理解的价值投资,但现在我要说的是贵州茅台,它已经成为了价值投资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公募或是私募,谈起价值投资,几乎都免不了谈到贵州茅台,包括现在还有许多基金重仓茅台。我已经在三个基金经理的访谈中看到他们说自己如何在茅台股价在十几元时进行了价值发现,积极建仓,坚定持有,获取收益N倍云云。看的我这等菜鸟对高手们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觉;更有私募大鳄,中国的巴菲特思想的旗手,我所尊敬的巴菲特原教旨主义者但斌先生,他的博客我每天必看,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朝圣之地,一个帖子跟帖无数,他每谈价值投资,必谈贵州茅台,贵州茅台与他,就如可口可乐之于巴菲特,简直是终身持有的好股票,买了就可以休息了,看看30%以上的ROE(净资产收益率),顶级的品牌,不会被淘汰的消费品行业,利润丰厚,有着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仅能在茅台镇生产,傻瓜也能经营,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简直是成长股的绝好典范,是巴菲特最喜欢的那种类型,简直是无可挑剔的好品种,象这样的产品不仅在资本市场被追捧,本身产品在消费市场上也被追捧,从来就不愁销路,每年还能提价百分之十五以上,即使这样,在旺季提货的车能排到几里以外,额外批一瓶茅台要厂长,书记两人签字,这样的行当肯能也只有烟草行当能与之相媲美,可惜烟草企业没有上市,但就是这样的企业在也有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这是在茅台董事长季克良的访谈中看到的,那是在89年,产品卖不出去,堆积在仓库里,厂长急得四处乱转,这不是我杜撰的,怎么会遇到这种情况呢,既不是非典也不是自然灾害,仅仅是因为那年国家禁止公款吃喝,然后茅台就,这也就是说我们天才的公募私募基金经理们,你们的所谓价值投资的典范----茅台的成长都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消费基础上,如果我减薪确实长期不打折扣的实施的话,那我有理由相信每年几千亿的公款吃喝也会得到遏制,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价值投资的典范?贵州茅台的投资价值可就要打个问号了,那我们重仓茅台的投资精英们,他们的眼光就那么短浅,抑或是他们的眼光早就超越未来,知道这是Mission Impossible ,那对于我个人,对于国家,究竟是幸与不幸呢?我不知道答案,时间会给出答案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此帖子已被 shhggl 在 2007-10-25 14:15:25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4: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国真的有能长期持有的企业吗?-----从身边的蒙牛谈起

这个题目也许是个伪命题,中国肯定有长期存在的企业,但是是否存在能给我们长期带来不菲回报的成长企业呢?如果能给这个长期下一个定义的话,我希望至少是三十年,终身不卖更好。

曾几何时,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了几本价值投资的书,特别是有关巴菲特的,他购买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等给他带来不菲回报的,声称是终身不卖的公司,更有西格尔《投资者未来》一书里,长期持有菲利普莫里斯,宝洁,辉瑞等等烟草,消费、医药公司带来16-24%的年复合收益率,也就是说,你若是有眼光买入菲利普莫里斯的话,长期持有,甚至能跨越生命周期。你就能做的和巴菲特一样好,财富以几何级数增值。这也不是仅仅在美国发生的,在中国,刘元生持有万科十几年,也是翻了N倍,看看,多容易的事,觉得找到了价值投资的真谛,简直是大道至简。财务自由不再是梦想。这也就是但斌先生所倡导的长期持有伟大的企业,最终实现财富不断增值的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理念。

怀揣着这样美好的梦想,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在中国的公司里找找,看是否能找到这样的宝马,骑上它带领我们通往财富的彼岸。烟草好是好,可惜没上市,自己本科是学药的,中国的制药公司就算了吧,换个名字就是新药,我们的新药可比美国多多了。只有非耐用消费品了,酒类我在上篇谈过了,是靠什么支撑的,啤酒和红酒要和国际巨头竞争,更何况红酒还要培育市场,不确定性较高。饮料就算了,健力宝倒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到处都是。其他的也没能很好扩张的品牌。乳制品,呵呵,就是他了,这个东西要天天喝,而且中国的人均消费量比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应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何况这个东东国外的品牌还没什么机会,是个白马的样子。

中国的乳制品企业曾经有很多,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有蒙牛,伊利和光明,光明的鲜奶以前主要以巴氏杀菌奶为主,需要冷链,难以长期保存,难以市场扩张。更何况上海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品牌做得好的很少,看看昔日的凤凰,永久,英雄,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展开了,剩下的,蒙牛伊利都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鲜奶产品以UHT(超高温瞬间灭菌)奶为主,保藏时间长,便于运输,方便销往各地,此外两家在冷饮市场还有很高的占有率,伊利在奶粉上也做得不错。

简单的说了一下两家企业的状况,不代表这两家就是好的投资标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有一点我想大家都知道,好的企业未必是好的投资标的,但起码有成为好的投资标的的潜质,在伊利的阴影下,蒙牛短短几年从一间小厂发展成现在的一个现代化的乳制品巨头,简直就是奇迹。因此,个人对蒙牛更感兴趣,虽然它是在香港上市的。

之所以看好蒙牛,不仅仅是它6年增长292倍,投资收益率5000%。而且作为企业的的领导者,牛根生也是个传奇人物,尤其他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来,让人敬佩不已,虽然我已经不是毛头小伙,不会为所谓的中国伟大的***所折服,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境界。看看这么好的企业,这么优秀的领导层,真是个好的投资标的呀。果然在香港大家给他的估值也很高,在我关注的时候是52倍的PE(次级债的时候)。

按彼得林奇的做法,从身边找到的好品种当然是要去考察的,原来我家里是喝光明的,现在我买了蒙牛,伊利,坦率地说,我个人认为,普通的UHT奶,蒙牛比伊利的口感好,主要是蒙牛的口感更纯正,高端的特伦苏和金典,口味都很好,相比普通的UHT奶,更香浓。在超市里,蒙牛比伊利卖得好,虽然他的价格略贵一点。

在国庆之前,我LP又像往常一样买了一箱蒙牛,箱子边有包赠品,像往常一样,先喝赠品,咦,怎么这么稀,像掺了水一样,难道是假货,或是赠品的问题,打开箱子里面一包,口味同样如此。怪了,难道是超市卖假货,不太可能,抑或是这个批次的问题。刚好前阵子买了本书,叫《蒙牛内幕》,是蒙牛的里的董事长新闻助理张治国写的,里面写到,蒙牛如何重视产品质量,上门服务的如何好?哈哈,这不正好是个研究企业文化的另一个机会吗?于是让LP打电话给蒙牛,由于国庆的原因,答应56号再联系上门,态度不错,好,到了6号,打电话来,说明天上门,7号上午,销售人员来了,令我惊讶的是,她并没有拿我买的研究,或是开包尝尝,而是直接了当地说,这个问题(牛奶很稀)已经有很多人反映了,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向上报了,作为补偿,送了6250g的做补偿。我问她,难道蒙牛总部不知道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很无奈,没办法,如果你不满意,就换别的品牌吧。很多人都已经反映了。回想到当初刚买蒙牛UHT奶的时候,LP就说比以前喝到的稀,后来买了高端的特伦苏说和以前普通的UHT奶一样,怪不得大家都买赠,原来已降低品质为代价,以前自己一直喝光明巴氏杀菌奶,感觉口感也不稳定,特别是酸奶,口味差别很大,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呀,三大品牌都这样,我最看好的蒙牛都这样,真是无话可说,难道这就是占据香港乳品半壁江山的蒙牛吗?或是销往香港的品质和内地不一样,但我在上海,是光明的大本营,蒙牛和伊利好不容易杀进来的,能在上海站稳脚跟,那么全国应该没问题,因为上海的消费者以精明和挑剔著称,让他们满意可不容易。现在上海的质量都这样,我不敢想像全国会如何?

回想我看《蒙牛内幕》,有个问题始终困扰我,在书中,讲到蒙牛成长过程中,遭到了对手的疯狂打压,手段及其凶狠,又是下毒敲诈又是在媒体上散布谣言,虽然文中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是谁,我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被描述为手段卑劣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倒闭,也同样发展壮大。同样是竞争对手,对手同时也是面镜子,是否可以理解为有什么样的对手,就有什么样的你,从这个角度,蒙牛是否也同样不是那么完美呢?我生活中的遭遇,为这个结论给出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忘了在哪里看到一个例子,堪称是同行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在华盛顿经常采访白宫的报纸主要是《华盛顿邮报》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

1972年水门事件发生后,《华盛顿邮报》最早批露了这一事件,尼克松政府对此非常反感。此后,尼克松政府表示,只接受《明星新闻报》的采访,再也不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了。

尽管《华盛顿邮报》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是竞争对手,但是,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华盛顿明星新闻报》表现得相当有修养。《华盛顿明星新闻报》对此发表社论说,它不会作为白宫的泄愤工具来反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如果邮报记者不能进入白宫,那么他们也将停止采访该机构。这一立场获得了全世界媒体的支持和赞扬,结果,尼克松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来的立场。

这样的对手,令人悠然神往,在中国,何时企业有这样的对手?

最近在看吴晓波写的两本书---《大败局》12,我觉得在中国做投资,首先要看的书不是彼得林奇或是巴菲特,而是这两本书或类似这种类型反思的书,里面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国企业:秦池、三株、太阳神、健力宝、飞龙,华晨,顺驰等等,很多当时也是三好学生,什么最佳投资者关系之类的,但都倒掉了,很多起因是很小的问题,而且很多都是保健品、饮料、酒类等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什么,这些品牌当时也很有价值,却很难持久。这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了,但是,我给大家看一个我自己经历过的例子:

那是大约在94年我在西安的时候,当时西安的啤酒市场上有两大巨头,一个是中德合资的西安本地产的汉斯啤酒,一个是宝鸡啤酒厂产的宝鸡啤酒,基于当时西安的消费水平,这两家在西安市场的占有率最高,当时正值酷暑,汉斯啤酒真是供不应求,每天在厂门口提货的卡车排成了长龙,也许是卖的太好了,产能跟不上,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了加快产量,就在某一步工艺上缩短了时间,仍然出厂销售了了,结果当时买的人喝了以后觉得和以前的产品口味不一样,非常苦,当时反馈的情况并未引起汉斯厂的重视,结果大家就用脚投票,开始改买宝鸡啤酒,一下子汉斯的销量锐减,后来厂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公开致歉,但是这时的市场已然是宝鸡啤酒的天下了,为了挽回颓势,汉斯采用了一个非常规的策略,通常啤酒的经销点是同时卖两种啤酒的,后来由于汉斯的销量不好,很多经销点就主要卖宝鸡啤酒了,汉斯为了重新占有市场,就采取给经销点补贴的策略,就是你这个点只卖汉斯,作为补偿,每个经销点我拿现金补贴,以达到阻碍竞争对手铺货的目的,虽然这个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汉斯啤酒不好卖,很多经销点拿了钱后还是偷偷卖宝鸡啤酒,因此并未对宝鸡啤酒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宝鸡啤酒发现此现象后,在报纸上发表律师函,未点名的指责对手不正当竞争,并准备利用法律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利益,此事就此不了了知。后来汉斯在营销上做了种种努力,但始终没有回复昔日的神勇,市场上也日渐稀少。过了两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小条文字,称原中德合资汉斯啤酒厂被青岛啤酒兼并云云,这就是汉斯最终的结局。

不仅仅汉斯,想想当时很多风靡大江南北的产品,什么太阳牌锅巴,阿香婆辣酱,中萃方便面等等,现在还有谁记得,很多都是一时的辉煌后得意忘形,忽视产品质量,最终走向没落。

回到蒙牛,虽然它现在如日中天,但经历了这次的事件后,它头上的光环起码在我眼里是消失了,就像美女卸了妆,大家看看原来也不过如此,三好学生尚且如此,其他的呢?难道是国有垄断企业,像宝钢这样的员工平均工资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你能相信它会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吗?我不敢想,也许在中国投资,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了,也难怪巴菲特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也就买了一个中石油,现在还都卖光了。真就像中国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但斌的投资理念---长期持有伟大的企业,果真如此操作的话,现阶段我还真替他捏把汗。当然,长期持有不行,短期还是可以的,价值投资不行,我们可以价值投机嘛,怎么办?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只好安慰自己,在美国这样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环境里,不也有安然、世通之流吗?何况我们!!一家之言,姑妄听之,呵呵。(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6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7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shhggl兄

竟然能找到对蒙牛有同感的投资者

幸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15: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shhggl,冒昧问一句,名字何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3 18:31 , Processed in 0.0238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