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34|回复: 11

证券交易与心理(2)__广告、意象、投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7 2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启发的一些心理学实验和原理(1)-??强化
黑暗撒克的第一点说了强化。这个词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来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行为流派”。经典的行为流派奉行的是:人们的行为模式不是遗传天生,不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而是强化的结果。
强化在专业上有正强化、副强化、无强化三种,现实中比较多的现象是证明这样的一个实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是这样的:把一个鸽子关在箱子里饿着,鸽子饿的四处乱飞,不小心就踩到一个踏版,肉丸就滚出(这是实验人员事前准备的)。鸽子在多次乱飞后都无意踩到小踏版并吃到肉丸后,决定不再做无用的乱飞动作,而是专门去踩踏版。肉丸就是强化物,鸽子就是通过试错而发现正确有益的行为的。
这个实验说明这样一件事情,:人类的行为也如鸽子一样,通过尝试很多的错误行为,最终做了一个正确的行为。正确行为意味着行为后的结果是一个被欢迎和期待的,人们为了这个结果,而保留了这样的行为。
在股票市场,我们其实都在做着这样的反复的试误行为。在我们偶然的成功后,我们就学会把正确的行为保持了下来。比如我们在连续暴跌斩仓的血的教训后,最终我们知道了3条长阴后不是卖而是买的道理等等。有心的股民都能找到很多这样的被好的结果强化的经验。许多的K线、形态就是这样被认识的。
但是,象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一样,一条经验一但被僵化后就容易犯错误。如早几年流行的庄家,就经常利用人们这样的被强化的经验来设置陷阱,我们知道的破位后必须卖出,就常常是庄家玩的假破位。所以,这也说明了股票市场短期的行为很难总是正确这样的道理。

[此帖子已被 天涯碎笔 在 2008-8-8 15:03:0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8-7-17 22: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请问是廖姐还是廖姐的好友? [此帖子已被 1 在 2008-7-17 22:22:47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8 06: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天涯,终于明白强化的心理学意义.期待下一讲.

一个同事非常喜欢朱建军的意象心理学,我翻了翻感觉不舒服,从此对心理学近而远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7: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TJ说因接触意象心理学(意象对话),所以对心理学敬而远之。
这完全可能!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有着不下百种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常用的都有十多种之多。以我的体会,各个流派都是从特定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人和解释人的自身状况的,都试图从整体上对人进行描述和把握,而且到今天这一诉求都没有停止过。
  流派如此之多谁是正确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盲人模象的故事有点类似。那五个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就说大象象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说大象想柱子;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象一把大而软的扇子;摸到鼻子的说大象是一个象长长的蛇一样的东西等等,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大象的不同形象。只是,每个盲人都说的对,但都不完整,真正的大象远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
  假如问大象怎么行走,摸到鼻子的人就会说大象象蛇一样爬;而摸到耳朵的人就会说大象用大而软的翅膀在天上飞了。所以每个流派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为什么这样行为。
  如,精神分析流派会说无意识对人们行为方式有很大作用;客体关系理论说人的行为模式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基本奠定;人本主义流派会说人的自我认同和责认感造成了人的差异;行为主义流派会认为人的行为是强化和学习的结果;认知流派认为人对信息加工和解释的方式导致人的差异;而家庭流派会把家庭看做一个系统,而人的行为偏差是因为系统出了问题等等。在临床上,每个流派都有自己适用的人群和症状,以及都有自己的优长和局限。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哪个流派和方法正确,而是操作这个方法的人。记得看一本世界级大师的治疗集,发现每个大师都把自己的流派及其技术演绎的即惊心动魄又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而其他人就会打折扣。一个好的治疗师就是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自己方法的人。
这一点很象做股票,有的人适合长线,有的适合做波段,有的适合做短线等等。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并坚持下去,而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做墙头草。适合自己最重要的理由是:人的心理类型不同,所具备的心理功能的强弱不同,有优劣之分。属于思维型的人,缜密的逻辑分析和判断是强项;直觉型的人,有着很好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属于感知型的人,很善于捕捉细节,接受实在的多种信息;而有的人是感受型的,对他来说设身处地的能力很强,并具有感性判断的特点。一个好的投资家就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的那个人。
我认识的成功的投资家都有三个特点:独特、符合自己、坚持。而综观历史上成功的投资大师,随便找几个都可对此佐证:
威廉.德尔伯特.江恩(1878-1955):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抄家”。在25个交易日炒卖286次,264次手得手。在53年投机生涯中,攒取5000万美圆(约相当于现在的5亿多美圆)。你会奇怪他总结的股市胜利的必要条件是,抱持善念如市。
班杰明.格拉罕(1894-1976):被喻为“华尔街院长”和“证券分析之父”。是巴菲特等许多成功的投资家的启蒙宗师,他创立的基金从1948年到1972年的24年间增长了超过80倍,年复利20%以上。其理念是依据价值分析法在股市处于低潮的时候买进,而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卖出,。他取得的成就来自他与生俱来的能力和与人为善的信念。
彼得.林奇(1944-):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被称为“投资界的超级巨星”。在他操盘的13年间,创造了报酬率高达约2700%的成长记录,年复利增长率为32%,。他的特点是善于观察经济脉动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从中找出最佳投资组合。认为投资是艺术而非技术,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投资对象”。
乔治。索罗斯(1930-):被称为“金融界的超级明星”、“市场驱动者”。自69年以来的20多年间,每年的年复利增长35%。是当今世上最受争议的和最有个人魅力的财经人物。他把全球金融证券市场视为实践个人哲学的舞台,重视“宏观”因素,利用反向思维在“大起大落”中攥取暴利。
沃伦,巴菲特(1930-):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家。世界首富。从100美圆起家,在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格守简单的投资策略和原则,不做短线,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迎合市场的投资习性,主要依靠十几个重大的投资决策,实现年复利增长28%的娇人业绩。

  等等许多许多。我想,他们都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获得成功的。
希望我们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2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认为,成功的投资实际上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是正确的投资逻辑;二是优秀人性所具备的心理。两者缺一不可。

“天涯”的此贴,意在探讨成功的投资心理。可以说明的是,“天涯”也是一位资深的老证券,见证过我国证券市场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和各色人物,尤其对于对投资团队的训练管理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是本公司管理团队的核心之一。欢迎各位踊跃发言,在投资心理这个新颖的话题上各抒己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1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1弟好,天涯是我的好友!

很高兴看到她发的贴。在北京我们还谈到她在证券和心理学领域的体会呢。

小黑的跟帖非常有价值,不过那些问题基本更多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而我更多的是研究个体心理,所以思考不深,可以试试简单谈谈。

福探说的很好,但心理学认为人格在0-7岁就基本定型。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是矣。所以一个卓越的投资人应该是“天生”的吧!优秀的投资心理是培养、体验来的,不是学习来的,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就是尽量少犯错,尽快改正错误的过程。自我觉察很重要--觉察人的局限性,不执着,保持“混沌”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和廖姐的帖子解决了我很多疑惑,这个地方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万分感谢俩位,希望2位多多发言.

我看了俩位的帖子,体会是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然后才是选择.

认识周围的人很容易,怎么样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呢?

我一直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杰出的人与他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刚看了印象刘三姐回来,就一个感觉老谋子真是个奇才,无独有偶福探也是西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券交易与心理(2)___ 广告、意象、投资
深圳的车越来越多了,路途就变得远了,时间和空间有时候就这样相互转化着。人在旅途,可以这样远离拥挤而置身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任天籁般的合唱在车内回荡。闲暇清净有了,思维便自然活跃起来。
道路两侧耸立着大大的广告牌,抬眼就看见了两个别墅广告,一个是万科的“上居-海上生活”,一个是华桥成的“天麓”。
两个别墅我都去看过实地。"上居"说是海上,但其实它更象在路边,房屋挨着房屋;说是别墅,其实是联排,完全不能与天麓相比。“天麓”才是真正的别墅,每栋楼都掩藏在茂密的树林中,对着大海,真正依山望水、云海大屋,正合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当面对这两个广告时,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这两处建筑,一定会为"上居"吸引。广告上一叶机动帆船在碧蓝的海上,几个健硕的人遥望着远方,让人有着对这个别墅无尽的想象。而"天麓'就云海大宅几个字写在蓝色的底版上,很难有被触动的感觉。
我不是想评价销售策划在这两公司的得失,我想说的是我的联想和感受为什么与真实所见有着这样的迥异。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比如我们知道要如何与人交流才是有效的;我们知道保持适当的运动对健康非常有好处;知道应该如何与自己的配偶相处;我们更知道没有只涨不跌和只跌不涨的股市,在股票市场追涨杀跌如临深渊等等,但我们的行为却常常与这些浅显的道理背道而驰,是什么在其中作祟?其实就是感觉,我们的行为更习惯于靠感觉推动而不是理性。而感觉来自我们身体对经历的记忆。
有图画的广告把我们带入了我们熟悉的画面和意象中,比如上居这则广告,轻抚在面颊的海风,温暖的阳光,碧蓝而深邃的大海,我们熟悉这样的画面和感觉,在这样自然的拥抱下,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这样的安静成了我们的憧憬,自然也就成了对这样的别墅的向往。图画产生的意象就是这样触动了我们的感觉,从而引起了我们去看一看的冲动。
股市也是这样,我们做好了如何交易的计划,却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冲动地背叛,电脑上一浪高过一浪的上涨走势图,作为意象,催逼着我们的感觉:此刻不买就买不了到了,而踏空时失落的感觉是那样的煎熬;逐波下跌中也一样触动我们,让我们感觉不卖就会更低,被深深套牢的感觉足以让人们寝食难安。
此刻,感觉都暂时抹杀了理性,人都成了被冲动和感性支配的俘虏。

这是人的局限!是人的本能!
人生很多的事不一定要靠理性,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类似股票投资的这种活动却非得这样不可。贪婪和恐惧是我们要战胜的两个敌人,而它们刚好是感性的同谋。因此,我们或者可以这样应对:要不避免成为感性的俘虏,要不利用感性为我们服务。
一些投资大家总结出的很多东西都在告诉人们这样做。比如,远离市场、与市场保持距离、不在感情冲动时交易、以人群的冷热作为反向指标、在自己冲动和感觉的时候相反操作等等,说的都是此。或者,干脆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局限做一个长期的价值投资者。
当然,这是我在车速缓慢的时候做出的与车轮运转一样、并非直线状的意识流思考,貌似理性,但可能并不十分严密。人总是告诫自己理性却又总是那么冲动,就像我现在沉醉在音乐里,我希望旁若无人,将车就这样自由自在地滑下去,没有尽头……。

[此帖子已被 天涯碎笔 在 2008-8-1 10:31:51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 15: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告诉自己要理性,或者靠一个东西刺激的理性,可能已离题了.

没有理性,向来如此.可能需要往这个方面悟.悟到了再往这方面修,修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古人修齐治平四个字,悟性差的人参一辈子都参不透.何况现今误撞在金融圈子里面的如此之拥挤之多又如此自以为天才的凡庸之士.

离开修养即离题万理.理性不是靠提醒,也不是靠一个东西刺激一下,更不是靠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大吼三声我要理性.真正的理性就是不理性,是没有理性,是自然如此.不用听巴非特如何说,什么远离市场,什么与市场保持距离,什么不在感情冲动时交易,等等.不用.甚至可以不认识巴非特.巴非特不认识另一个巴非特,不也是巴非特吗?

所以,天涯碎笔上文所讲,早就超出了普通的心理学范畴,甚至哲学范畴.以我看,超出了概念的甚至语言的层次,是需要极高的悟性,再加上很高的修养才会明白.少此,读遍天下书,走遍世间路,拿完学界奖,照样瞎眼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及处理问题时的心理捷径。股市中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均是无意识的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疯狂地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不断重演非理性繁荣与非理性萧条的循环?就是因为直觉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心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由于直觉存在敏感性、即时性、既定模式反应等特征,直觉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现象、过度自信倾向等错误思维,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充分反映了出来。

  1.事后聪明偏见

  所谓事后聪明偏见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事后诸葛亮”就是指这一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事后聪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错觉思维使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资中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对伯克夏?哈撒韦的投资(当年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给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他被迫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关闭。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于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开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该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能够扭亏为盈。“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巴菲特承认,“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开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2.过度敏感效应

  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与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因素,而低估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并对此作出过度的行为反应。敏感能使人们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加快对此的反应速度,但也会加大反应的幅度,使反应过分。

  以美国“9?11”事件为例。“9?11”事件后,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毁纽约世贸双塔的情景极大刺激了美国公众的神经,于是人们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险性,倾向于选择其他旅行方式,美国航空业随之进入大萧条期。然而,数据统计显示,即使考虑到“9?11”事件的航空灾难,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车旅行的三分之一。过度敏感效应在股票市场投资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股市上涨时,人们往往过分乐观,倾向于相信大牛市是永无尽头的,于是过分推高了股票价格;而股市下跌时,人们往往过分悲观,倾向于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过分打压了股票的价格。巴菲特认为正是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使得股票价格围绕其价值进行过分的波动,为投资带来机会。他认为好的投资者应当利用这一现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1969年当巴菲特发现股票市场中人们已经陷入疯狂时果断抛售了所有股票,并解散了投资基金),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1973、1974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进入熊市后,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仓成功抄底)。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下跌在某种情况下不是坏事,投资机会正是从投资退潮中显露出来。”

  3.信念固着现象

  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越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理论与解释是正确的,就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

  信念固着现象是股票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股票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预测股市的涨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各类证券分析机构也通过预测股价波动获取收益。然而,人们往往会落入信念固着的思维陷阱,在满仓时忽视下跌信号的出现,而在空仓时忽视上涨因素的累积。巴菲特看透了这一思维误区,主张理解投资与投机差异,认为应理性投资而不应非理性投机。应当说,这就是巴菲特法则的思想精髓??价值投资。

  凯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释过投资与投机的差异。凯恩斯认为:“投资是预测资产未来收益的活动,而投机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对格雷厄姆来说,“投资操作就是基于透彻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所关注的就是资产??在我们这里是指公司??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你是投机者,你主要预测独立于公司的价格变化。”以上述标准来看,中国股市目前还是一个投机气氛浓厚的市场。

  4.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是指人们在对过去知识进行判断中存在智力自负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未来行为的预测。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仍然相当乐观。造成过度自信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在他们完全正确的时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从而认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与他们的能力缺陷无关。过度自信倾向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约翰逊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里森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可以说过度自信倾向是人类理性决策的最大敌人,这一倾向还容易使人们产生控制错觉,就如赌徒,一旦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赌技与预见力,一旦输了就认为“差一点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从理性角度来看,进行赌博与购买彩票从概率上来说是一场必输的游戏,然而还是有无数赌徒与彩民由于控制错觉而沉迷于此。

  真正摆脱过度自信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人都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出大盘的涨跌趋势,并通过“逢低买入与逢高卖出”来获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将远远超出大盘指数的涨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统计90%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落后于大盘指数的增长,尽管这一统计数据是如此明显的证据,人们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那部分10%的投资者,而拒绝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组合,认为这是对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为大盘是无法预测的,能够把握的是对股票背后公司价值的评价与未来收益的预测,因此他从不期望于通过预测大盘来获益。

  此外,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在伯克夏?哈撒韦公司1998年年会上他说:“我很敬佩安迪?格罗夫和比尔?盖茨,而且希望把这种敬佩通过资金支持他们转化成行动。但是说到微软与英特尔,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我也不喜欢玩那种对方占优势的游戏。我花所有的时间考虑技术,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这个行业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个聪明的人。确实有人能分析这个行业,但是我不行。”

  从众与群体极化

  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

  从众是指人们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信念。旅鼠行动是经典的从众案例,这种生长在北极的小动物每当种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跳海,自杀身亡。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从众研究试验中,人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倾向。

  从众可以引发群体极化效应,即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可以强化群体成员最初的观点与信念。群体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有两条,一是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可及团体归属感;二是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从众与群体极化效应在人类的投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贪婪的疯狂而拼命追涨时,很少有投资者能冷静而理智地抵制购买的诱惑;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恐惧之中而拼命杀跌时,也很少有投资者能抵制抛售的冲动。这种从众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预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家都看中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不断观察与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它的股价下跌到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时(被大多数投资者忽视),就会果断吃进。很显然,这样做不仅需要专业的价值评估水平,更需要抵制从众压力的坚定意志与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气。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教导他要从股市的情感漩涡中拔出来,要发现大多数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他们购买股票不是基于逻辑,而是基于情感。如果你在正确的判断基础上获得符合逻辑的结论,那么不要因别人与你的意见不一致而放弃,“你的正确或错误都不会是因为别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与逻辑推理正确。”巴菲特遵循了老师的教导,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并将抵制行业惯性作为他所归纳的12条最重要的投资准则之一。在对Notre Dame商学院的学生发表演讲时,他归纳了37家投资银行的失败原因:“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呢?我来告诉你们,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为。”

  根据合理的数据与逻辑得出的理性判断,从不为他人的观点所动;他只投资于自己搞得懂的产业与公司,在公司调研上亲力亲为,从不借助他人的判断。他将投资活动比喻为打 棒球,他认为投资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没有选择地击打投过来的每一个球,而投资只需要选择击打那些最有把握击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适的球没投过来之前你只需要躺着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说,巴菲特是少数有理性与勇气爬出虚假信息洞穴获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与事实真相

  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

  国外一些研究 伊拉克问题的专家指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出身平民,精明能干,通过奋斗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但他作出了两次关键性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次是入侵科威特,这是基于美国不会武力干预的判断;第二次是在核武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是基于对自身武装力量的过高估计。为什么像萨达姆这样精明的人会犯这种错误呢?专家分析,萨达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级官员所垄断,而这些官员往往或是依据自身利益来歪曲、加工与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以此保住官位。于是萨达姆呆在虚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实真相,作出基于错误信息的错误判断与决策也就理所当然了。

  投资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资市场上活跃着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公募与私募基金、证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资咨询机构、媒体、银行、律师及审计事务所等主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个个体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一个环节,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时常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发布、制造、夸大、歪曲信息。由于信息发布者“裁剪”信息的内容,不少人被虚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纵,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与庄家相互勾结,配合庄家对股价的操纵而制作财务数据、发布虚假消息,最终受损的是普通散户。此外,普通投资者对庞杂信息的识别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阶段我国拟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紧缩效应就被高估,而我国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数(3.2个百分点)使普通投资者低估了通胀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CPI指数的构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样不天天紧张地盯着盘面的变化,这使得他的投资工作非常轻松,他有时甚至在家中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工作,美国股市上世纪80年代末崩盘的那一天他甚至无暇关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应对人性的弱点

  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观地说,直觉、从众等人类本性并不是绝对的缺点,我们的主观体验是构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类对艺术和音乐、友谊与爱情、神秘性与宗教体验的感受源泉。但必须承认,上述人类本性会造成错觉思维、错误判断和错误行为,这一现象在投资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巴菲特法则的核心并不是他所创立的12条投资法则,任何所谓投资真经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灵,只有其背后的真正原则与规律才会永恒,巴菲特在投资活动中对人性心理弱点的克服与利用正是这种永恒的法则与逻辑。人性之所以被称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于自身并难以克服,但仍然有应对之道,人们可以从态度、反思、试错与时间四个维度来修炼自己,克服人性弱点,获取满意的投资收益。

  首先,正确的态度是克服心理弱点的基础。

我们应当正视与承认人类具有局限性这一事实,这种对人类能力的自谦与怀疑是科学与宗教的核心所在。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对此有精彩的论述,“科学同样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的相互影响。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与冷静的头脑。以下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在投资活动中树立这一态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极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就不能最大限度获取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发现环境的转变与新的规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与操纵,从而陷入无数的投资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方法。

正如苏格拉底的旷世名言所说:“不加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与总结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资活动与投资决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认识到,“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资决策之前,不要先入为主与过分自信,务必从反对这一投资决策的角度进行思考,试着提出反对的道理与理由,或是咨询其他投资人的意见,尤其重视反对者的意见,这种反思与多重思考会极大地完善、丰富与修正你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

  再次,试错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手段。

人类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资市场是错综复杂与不断变化的,人们不可能穷尽投资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与规律,因此有效检验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手段就是试错,对可能的投资方法与对象进行尝试性投资,将投资手段与方法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对试错的批评可能在于两点,一是认为试错的代价过于高昂,二是投资的时效性,当发现投资机会时该机会已丧失。对第一种批评的对策是将降低试错筹码,当确认投资决策有效时再进行大笔投资;对第二种批评的对策是试错检验对象的选择,不是具体的投资对象(如具体的股票),而是投资的规律与哲学的检验(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资规律)。

  最后,掌握投资决策时间是克服心理弱点的补充。

人类的心理本性具有极强的时间敏感性,在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强变弱,理性往往由弱变强。人类大多数的错误都是出现在一时冲动的情形下,人们常常会在一时冲动下做了某种行为,事后又追悔莫及。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事情刚刚发生之时,会夸大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维偏见与决策失误。这在人类投资活动中也很常见,大涨与大跌都会在发生之时极大地刺激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买入与卖出的冲动,而冲动情况下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1:19 , Processed in 0.0242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