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9|回复: 0

未雨绸缪 新能源战略凸显中国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慧聪网石油讯:就“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油气并举”战略,科技人员和石油企业已经在积极落实之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对能源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坚持“立足国内、煤为基础”,不仅是对国际上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回应,也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务实选择。关键是,要节约好、用好我国的天然储备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用好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选项。

  建设成一个“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需要众多科研人员精心研究设计,也需要能源企业参照国际经验,改变经营模式,更需要全民能源意识的迅速提高

  回顾2005年,有关能源贸易和能源战略的话题可谓不断:国务院成立能源办公室,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建成四大石油储备基地,中印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等。这些举措不仅吸引着国人的目光,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针对我国能源需求的新形势,“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国能源战略的构想,指出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油气并举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需求将会长期处于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是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首次超过1亿吨,原油对外依赖度将接近40%。

  原油进口量的增长,相应地,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将会进一步提高。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国内油品供需体系,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一般而言,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经济活动、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油价波动造成的风险;但从政治军事战略安全方面考虑,则要通过石油储备战略来加以克服。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仍很大。200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高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比经合组织(OECD)成员高了46.5个百分点。因此,煤炭价格波动也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运输能力对煤炭供应构成制约。近年来,原煤需求涨幅高于供给涨幅,用煤企业煤炭库存也处在下降趋势,煤炭价格逐级提升。这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企业成品价格上升,或者导致企业利润的锐减,进而增加风险。

  目前为止,我们对天然气的关注似乎比对石油、煤炭的关注少许多。其实,相对而言,我国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作为一种能源,具有热效率高,排污量小等特性。如果能给予天然气多一点关注,求解能源困境的办法会多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据统计,2003年全国天然气资源储量达53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还不到10%,剩余可采储量在2.2万亿立方米左右。2002年天然气消费量为291.84亿立方米,按剩余可采储量计算,可用75年左右。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为该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为中心的天然气产业链的研究分析,专家发现,推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说,这两年天然气的发展速度可以说已经大大超过“十五”初期的设想,天然气储量的增加也超过了原来的设想。随着用户支付能力的逐渐提高,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需求量还会快速增长。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莺琼、东海六大盆地为主的气层气资源区和渤海湾、松辽、准噶尔三大盆地气层与溶解气共存资源区的格局。另外,我国已与周边国家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进行了多年的有关向我国输送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但目前天然气开发还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天然气价格主要受制于上游成本和中游管输费,而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产区地质条件复杂。

  从天然气消费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它们在天然气消费中所占比例在87%以上。但建设城市配气管网、新建用气项目、改扩建用气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都加大了天然气市场的开拓难度。

  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近年来明显升温。如何利用能源外交解决好我国的能源问题,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鑫民表示,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向来是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开创能源外交新局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大地则表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今后解决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进口能源,不能光靠买,也要参与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时候,占据更主动的位置。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建设,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目前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方面还有潜力,应加大开发力度。同时,也要注意算经济账。要防止不顾经济成本,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倾向。

  面对经济发展和新的能源需求趋势,我国立足国内能源资源开发,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姜鑫民认为,这表明我国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外交之路。

  2005年3月,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开启了在这一长期有争议地区实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设想的新篇章。这是中国政府展开一系列外交努力,积极促成南海地区合作开发的成果。根据协议,未来3年内,3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将联合勘探,探明该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油气储量。

  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能源外交。2004年,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3个重要的产油国──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随后,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与中石油签署了石油合同,而中石化将首次从中非国家加蓬进口石油。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两国政府签署《哈中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进一步提高到新水平,极大推动了以能源合作为龙头的两国经贸合作。中哈石油管线的开工堪称中国能源外交的典范。该输油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经肯基亚克和阿塔苏,最终到达我国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管道全长3000多公里,由中哈双方投资30亿美元建设,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2004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按照规划,中哈石油管道将于2005年12月全线贯通。这条暗含“泛亚能源大陆桥”战略构想的石油管线,可以将中亚里海地区和俄罗斯的石油输送中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访俄期间,也将能源合作作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重点,被喻为“能源外交”之旅。中俄就油气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俄远东石油管道不管采取何种规划方案,都将考虑通往中国;双方一致同意增加陆路石油贸易,使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到1000万吨,并争取2006年达到1500万吨。

  俄罗斯总统普京2005年9月初宣布,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将先通向中国。将于2008年完工的泰纳线一期管线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将通过支线运往中国大庆。

  而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积极落实能源外交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行了能源国际合作。

 “走出去”并购

  跨国并购也是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手段之一。去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的几次跨国并购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大手笔至今令人难忘,虽然最终由于政治原因抱憾而归,但其在收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令世人对中国企业有了崭新的认识。

  而在有关机构评出的2005年中国十大成功并购案中,能源并购占了两项。一是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石油)。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的最终裁决,100%收购PK石油公司,这标志着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圆满落幕。

  根据中石油提出的收购条件,中油国际以每股55美元现金要约购买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这一报价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收购成功不仅有利于促进中石油在哈业务的发展,另外,中石油将因此增长1.5%的储量,产能也将增3%。

  二是中石油中石化联手将南美石油资源收入囊中。2005年9月,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谈判,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安第斯石油公司,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总代价为14.2亿美元。

  此次,中石油与中石化联手攻下南美石油资源,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美洲的能源联系。目前,双方在国内市场上又转为争夺客户的竞争对手。两家石油大户在策略上亦敌亦友,合作与竞争并举,可谓成功的双赢战略。

  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方面一直显得缩手缩脚,而中石油、中海油则大胆许多。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石化这次与中石油联手,很可能就是想借助其海外竞购的成功经验试一把。成功给中石化带来了参与海外并购的信心。

  重视新能源

  “十一五”规划对于新能源提出了比过去更积极的发展政策。但总的看,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仍然认识不足,规划目标仍然过低,政策力度仍然不够。

  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风电年均增长近30%,光伏组件增长超过40%,速度之快超出想象。西欧风电成本已降至4欧分/度左右,接近煤电水平;2010年可降至3欧分/度以下,与煤电成本相当。目前风电约占世界电量的0.5%,在德国已接近10%,超过水电比重,丹麦已达18%。

  欧盟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22%。欧洲风能协会的《风力12》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世界风电装机2010年和2020年将超过2亿千瓦和12亿千瓦,届时风电将占世界电量的2.26%和12%;其中中国2020年也可达1.7亿千瓦,风电可占供电量的12%。

  而在2006年“两会”期间,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全国工商联提出了专门针对新能源的提案,呼吁应确立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近期以常规能源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中期并重发展常规能源与新能源,远期逐步以新能源为主。

  提案建议从五方面入手推进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大发展。第一,对于产业前端(主要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立足设备制造本土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二,对于产业中端(新能源发电企业),政府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原则确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的上网价格,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可预见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发电。

  第三,对于产业后端(新能源使用和市场消费),以政府采购、消费补贴政策为主,采取强制性和引导性消费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消费激励机制,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第四,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重点领域和环节。第五,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完善能源产业宏观管理。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对节约能源提出建议,“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节约1度电能相当于节约3倍左右数量的一次能源。节电节能降耗的意义重大。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应率先垂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节电。”陆延昌委员说。

 来自山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边鸣涛委员指出,利益面前,很难保证企业是真心实意落实节能政策的,有的企业可能还是依靠公关手段实现达标。他呼吁,国家要出台减少能源消耗的鼓励性政策,将政府意愿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

  建设成一个“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需要众多科研人员精心研究设计,也需要能源企业参照国际经验、改变经营模式,更需要全民能源意识的迅速提高。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缺的是忧患意识。“十一五”的5年,不仅是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5年,也应当是中国人能源意识升级和能源战略见实效的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9-14 07:35 , Processed in 0.0195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