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2|回复: 1

长期集中投资策略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 17: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长期集中投资?这个问题网上有许多讨论了,很多“价值投资者”甚至把长期和集中投资作为一种标签贴在“价值投资”的花瓶上,但我仍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复利,如果股票的后面是一家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那么公司每年都能取得远高于市场一般投资项目的资金回报率。如果中途将股票卖出,就打断了复利的复制过程,而卖出股票后的资金未必能找到更好的投资项目。

其次,是溢价融资,在企业高价增发时,相当于后来的股东补贴了前面的股东,原先的股东因为高价增发股份而增厚了每股净资产。上面这两个原因相结合,就是福探的“超复利”的理论,给出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大家都熟知的万科的刘元生,400万的投资如果按万科每年15%的回报率计算,到现在201019年的复利的回报率也只是14.23倍,但刘元生至2010年的回报率是268倍,除去市场溢价部分,有很大一部分是万科高价融资的贡献,而每年高价融资的资金第二年以后继续其高ROE的复利的生产,由此可见溢价融资和高ROE复利结合的“超复利的威力可见一斑。

第三,是股票市场的溢价,一般来说,价值投资者都是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买入,长期持有,卖出则往往是到牛市疯狂之时,价格远超过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市场溢价又起了放大作用的“乘数效应”,继续以刘元生的万科为例,假设当初刘元生是以一倍的市净率买入,到最高峰的20076.7倍市净率,则市场的溢价乘数是6.7倍,但这6.7倍是在“超复利”的基础之上的乘数放大作用,所以就出现了刘元生在2007年高峰时的17500倍的奇迹。

以上三点其实也是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的区别,实业投资一般只能得到第一种利润-?企业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只有金融市场才会有第二和第三种利润,所以刘元生的奇迹只能发生在金融市场里。同样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老板的财富效应也是金融市场的溢价功劳,哈哈,特别是A股。

结论很明显了吗?但我要给出一个和大部分“价值投资者”相反的观点:大部分散户投资者不适合用长期集中的投资策略!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个前提:必须是优秀甚至是伟大的公司,在股票市场里,优秀和伟大的公司不多,看看美国6070年代的漂亮50,看看各个时期A股的“绩优股”10年之后的结……所以,投资者必须首先具备优秀和伟大的公司的识别能力,才能谈长期集中的投资策略。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散户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都不具备识别优秀和伟大公司的能力。这句话立即会引来无数的砖块,证据很明显:看看基金经理人的投资业绩,75%的美国基金经理人的业绩跑不过标准普尔指数,A股不知道有没有统计,美国尚且如此,估计A股更不堪入目,有多少基金(包括私募)超过沪深100ETF,中小盘ETF ?如果连动辄百万年薪的所谓专业投资者都没有识别优秀和伟大的公司的能力,又有多少白天要上班,业余时间炒股票的散户能有这个能力?而如果持有的是一般质地甚至是劣质的公司的股票,再加上长期和集中的投资策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特别是散户不适用于长期集中的投资策略,只有具备识别优秀和伟大公司的能力的投资者才能使用长期集中的投资策略。要学习巴菲特,但不要死搬硬套。

呵呵,如果此文有用,不胜荣幸,如果无用,且当野人狂言,请一笑置之

[此帖子已被 散人 在 2010-10-2 18:38:3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5: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质优价廉才可以长期集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7-4 01:32 , Processed in 0.0193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