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也自诩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目前,中国经济似乎在遭遇最近十几年来最大的困境: 首先,中国过去十几年来经济增长的模式已无以为继。过去十几年来,中国以压低利率的方式刺激投资、加速资本积聚,虽然快速形成了自诩为“世界工厂”的大量产能,但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中国大量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使得前些年形成的投资事实上变成了资源的不良配置;同时,GDP增速下降,且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之时,采用宽松政策刺激则诱发通货膨胀,不刺激则经济情况逐级而下,虽然各界人士对“习-李组合”上任后寄予厚望,但问题却很棘手,估计习-李也难有妙招,李克强发出号召“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估计下面各级官员又将演变为“造城运动”,事实上还是在走以前依赖投资的老路(只是内容和方向略有变化),本质上还是将适合未来建设的东西提前建设、提前折旧、提前消耗资源。 其次,多年的货币超发引发连续多年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成本上升,实际消费能力下降。最近十年来中国货币增速雄冠全球,货币超发引发资产价格上扬,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房价高企;而面对经济的不景气,中央政府大肆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刺激,全面诱发通货膨胀。目前所统计的CPI的构成项目,食品占据较大权重,有关房屋居住的成本则无足轻重,加上医疗行业黑幕重重、民众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压力日益沉重。披露出来的CPI根本没有真实反映民众的生活压力,严重偏离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写照。更为严重的是,各级统计部门在中央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精神指示之下,再加上各级政府官员粉饰政绩的需要,各地GDP被人为多报、CPI被人为少报,使得中国实际的CPI偏离所公布出来的数字高出相当的高度。 第三,虽然说全球经济不景气了,启动内需很重要,尤其是要启动本国人民的消费很重要。可是,由于房价高企、通胀高企、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很多人还面临工作不稳定的威胁,未雨绸缪之下,当然不敢大力消费,而是即使通胀高企也要存钱用于以后的基本消费。且未来还有养老的需要。这也就是中央政府明白启动内需、鼓励消费很重要最终却宣告失败的原因。 第四,也是最为要命的一点是,中国实行30多年来的独身子女政策,使得中国后备劳动人口减少,中国即将进入未富先老的艰难年代。中国1990年代、200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于资本的快速积聚,另一方面则来自劳动人口的大幅增长。但是,进入2010年代之后,老一代的劳动人口逐步进入退休的年龄,而新一代的年轻人由于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逐步要退休2个,新增1个,劳动人口的减少将成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新一代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比他们的上一辈要高,因此象一些体力劳动、农业生产之类的活越来越没人愿意干,因此预计未来农产品、食品的价格将进一步走高,体力劳动型的服务行业的收费将进一步走高,进一步推高人们的生活成本。中国未富先老,未来1个家庭,2个人上班,要养4个老人和1-2个小孩,人均消费水平比前几年明显下降。预计3年之内,计划生育政策将会被放宽。但即使放宽,也难改中国未来20年劳动人口减少的趋势。 第五,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面临失败,未来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的轨道。近些年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标志,财政上大肆搞投资建设,为启动内需、刺激消费,为家电下乡发补贴,并且推行全民医保,财政支出日益沉重,地方政府负债累累,最终靠土地财政卖地为生,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欺骗民众的恶性游戏最终必将垮台。货币政策则依靠货币超发,且同时压低官方利率,以求能对实体经济输血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通胀现实面前,员工要求逐年加工资、物业出租方与承租方签订逐年涨租的合约,在微观经济主体纷纷采取“理性预期”的应对策略之后,政府依靠货币超发刺激经济的手段已经效果全无。货币超发+利率低企+刺进经济无效果=凯恩斯陷阱,目前中国已面临掉进凯恩斯陷阱的危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凯恩斯主义,对“有理想、有追求”的政府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诱使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措施之后,最终却发现效果欠佳,且使得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下去,既以高通胀损害人们当前的生活,还因为错误配置资源而损害后面乃至下一代人的生活。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不景气,复苏乏力,且事实上没有什么良方。部分人士寄希望于“习-李组合”成为救世主,是天真幼稚的想法。就宏观经济而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它需要的是正确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并促技术进步,少犯错误,而不是寄望于某个领导人能带来什么治病的良方。 也许会有很多自诩为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会说,宏观经济不景气没有关系,我买的是优势企业的股权。这点我不反对。但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之时,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这只股票能给你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会少于你原来的预期;且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将会被改写,股市也将陷入尴尬的局面。以上这些,都是理性的价值投资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帖子已被 hsy2369 在 2013-4-23 22:06:4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