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网财经12月22日讯(记者杜丁) 随着医改“医药分开”政策的推进,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12月20 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北京药店联盟理事长周立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处方药从公立医院外流或将带来2000亿市场,无论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零售药店都在蠢蠢欲动,紧盯这块市场。
政策鼓励处方药外流 行业格局将生变
回顾我国历年医改的过程,处方外流屡被提及,但由于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生与药品的利益关联”等原因,导致其仅是纸上谈兵。如今国家多次发文鼓励处方外流,行业格局恐因此生变。
2014年《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包括零售药店承担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改革。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筹)秘书长、青岛纽特舒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平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处方药这块,目前的格局是医院占70%份额;社区占10%左右份额;零售占20%份额。张小平说,按照国家目标,要把医院近1/3处方药外流到院外,相当于在原来7000亿基础上拿出2000亿进入零售市场,“相当于在现有零售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份额”。
张小平认为,这是理想目标,即使拿出一部分来,对现在医药零售市场扩容还是很大的。他表示,目前在零售市场,处方药已经占到半壁江山,如果医院再外流一部分处方药到院外,就相当于零售药店处方药份额占到最大。
院外处方药将通过三种方式占领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处方药外流主要有三种模式在进行,一种是老百姓拿着医院的处方自己到院外购药,这种类型目前占绝大部分,属于处方药的自然外流。另外一种是DTP(Direct to Patient)模式,即制药企业将产品直接授权给药房做经销代理,省却代理商,患者在拿到医院处方后就可以在药房买到药物并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还有一种则是处方药企业自己设立一支零售队伍,专门把药品进行零售化销售。张小平说,未来这三种方式将各领风骚,各自会牵引一部分市场出来。
张小平表示,目前这三、四种模式都有人涉猎,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很大的规模。“达到上亿的销售一般就能达到成规模、成体系了。到目前基本还没有出现,最大的也就是几千万的规模。”
有业内人士认为,处方外流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零售药店,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而零售药店也纷纷布局处方药外流的项目。以上药为例,公司近年在DTP药房进行了率先布局,根据公司2015年年报,去年公司DTP药房已经达到了30家,收入高达24.78亿元。
张小平表示,DTP药房最早是从2010年开始在中国出现,目前几百家零售药店都在做DTP模式,并且快速扩展。而在工业领域,现在做肿瘤药的企业基本上都开始了DTP模式,也已经达到了上百家。
DTP产品销售或将从目前100亿增长至千亿
张小平透露,DTP模式未来前景很大,未来药店再扩容一倍,达到四、五千亿的话,DTP至少能占到1000亿。“一个同行认为,现在DTP产品销售已经达到100亿,到2025年将能达到1000亿。”但同时他也透露,DTP这种模式要想在中国真正做大、做成熟,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目前正处于抢资源阶段”,张小平说,现在企业都在拼抢谁家品种好,谁家药店好,能不能在医院周边抢上位置,能不能拿到相关的报销政策。马上进入第二阶段则是拼专业阶段,“看谁的执业药师更专业,谁的药店的专业服务水平高。”最终到第三阶段,就是看谁的服务好,对患者的病情跟踪,专家资源,甚至帮助患者复诊等,看谁的服务更细致到位。
而周立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医改政策的推进,医药分家的到来,处方药外流峰口将会到来,为了应对这样的趋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正在筹备设立DTP工作委员会,“在做DTP的时候,很多企业并不知道怎样接手这项工作,怎样运行,怎样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我们成立这个部门就是要对这些企业提前进行引导和技术层面的辅导。”周立表示,委员会成立后将主要承担行业交流、工商对接和标准化的引导,一是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同时也是帮助企业找到情投意合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