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医药化工网<SCRIPT src="/include/text_buttom.js"></SCRIPT> 由于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国家发改委近日正式颁布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将争取有5家左右的本土企业初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医药企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同时指出,今后将更加重视提高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以解决当前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这一困扰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展目标强调产业化 北美、欧盟、日本是当前全球最大的3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我国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三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基于这种市场预期和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意见》就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物制剂,中药产品,重大、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医疗器械等五大领域提出了2006~2010年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 《意见》对化学原料药,重大、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医疗器械三个领域均提出了具体的产业化要求,同时明确,将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 2005年,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02%,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意见》设定了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标准:医疗器械和重点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 鼓励企业"走出去"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更加开放,市场强劲的增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国外制药企业进驻本土市场,继以贸易、投资设厂等方式之后,目前国外企业已经开始瞄准研发领域,这使国内企业面临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准入都非常严格,我国的大部分化学原料药产品还未取得国际市场进入许可证。在药品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国际认证的厂家和产品寥寥无几。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普遍缺乏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内医药企业国际化能力还很薄弱。 根据《意见》,"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