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79|回复: 10

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5 14: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统计局长谢伏瞻22日在清华的演讲提要和高善文一年多来的若干文章,发现二者的观点非常吻合,非常有见地。自己也抄抄写写,作了些笔记,供大家指正:

观察:

美国长期双赤字??美元实质价值不断下降??全球范围内,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比重不断下降??世界范围内资产的重新配置,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包括美国地产、石油、贵金属等)??美元大幅加速贬值和人民币主动升值速度过慢,使人民币对非美一篮子货币在过去两年贬值10-15%??导致国内能源、资源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偏低,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相对降低,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由简单加工的轻工业品转向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使出口大幅增加(连造船业和航运业都大幅受惠)??外贸项下的经常帐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帐顺差不断加速扩大??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管制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导致全部顺差外汇由国家购入??大幅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加上一大批银行股在大幅撇除坏帐后改制上市并开始积极追求盈利的增长,主动性信贷的加速投放更加使得社会货币资金供应量剧增(流动性过剩)??生产力提升主要来自于高能耗而非劳动效率提高,所以当货币资金重新进入经济循环时,主要投向资源、材料、土地等各类资产的采购(投资拉动),而不是平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速不高)??国内人口出生高峰为1962-1975年,分别进入30-50岁的消费高峰是1992-2025年,其中交集是2005-20127年,即此7年为国内个人大宗消费支出最高峰的7年(人口红利),企业再投资投向和个人消费高峰合力制造的供求关系导致各类资产资源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经济转向过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长期方针是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手段是提高第一产业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第三产业税费成本,使流动性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分流,提高第二产业成本(开征资源税暴利税降低退税率,提高企业出口成本,提高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鼓励创业(两税合并使内企降税、外企加税),增加公务员和退休人员收入、增加公民财产性收入以鼓励消费??长期方针短期内难以见效,资产价格将先行上涨并不断膨胀,政府推出短期疏导措施: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股票和土地供应量,提高股票印花税,鼓励直接对外投资(包括成立中投公司),有限度开放资本项目(QDII、港股直通车)

思考:

1、 退休人员收入将持续增加;

2、 资本利得税五年内不会开征;

3、 第一和第三产业内的行业值得看好;

4、 港股直通车必定开通;

5、 人民币升值速度将越来越快;

6、 在顺差与调控方针平衡点出现前,资产价格继续上升,股市和地产继续涨;

7、 港币挂钩美元,又是外资唯一可以直接购买人民币资产的市场,对非美一蓝子货币持续贬值,港元资产价格也将持续上升,香港的股市和地产继续涨;

8、 当资产价格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价格成本也客观要求开始提速(包括房屋和食品在内的生活资料价格相对过高),劳动者收入将加速提高;

9、 如果调控得法,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将形成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加??消费增加??内需拉动增长的良性循环;如果资产价格失控、大幅透支,将由突发事件(如开始全面减持国有股)作为导火线刺破泡沫,使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硬性消除流动性。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由于对经济进行前瞻性预判的难度非常大,所以主动性调控往往滞后于泡沫的膨胀,因此,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10、在泡沫爆破后,流动性在短时间内被大幅锁定(股票、土地和商品房的套牢),信贷收缩连带导致生产企业面临资金供应短缺,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调整筑底阶段,低效劣质企业被淘汰,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步浮出水面,最终孕育一个可持续时间较长的质量型牛市。

1120034月以来H股和20056月以来A股的这波牛市,只是在货币供应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引发的一轮资产重估型的牛市,从股指的上涨速度以及资源股、地产股、银行股的轮动序列可予以证明,股改带来的企业利润回归及投资收益增加,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国真正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很大可能要在经过后续而来的大调整洗牌后才能露出庐山真面。

12、楼市泡沫的爆破应该先于股市,因为在楼市中,开发商、炒家、实际用家皆大量使用了资金杠杆,而股市在经历了上轮熊市后,基本已杜绝此类情况。这是与当年的日本和台湾泡沫不同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21: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析欢迎光临博罗论坛,网址:http://BLBBS.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12: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一幕,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和吴仪副总理就食品安全问题吵了起来。呵呵。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借题发挥,可以折射出目前欧元区领导人是如何的着急:人民币升值慢,中国对欧出口大增,今年对欧贸易顺差净增50%以上。自己一味花钱,到访来自己家消费的就越来越少(因为升值导致的食宿旅费皆大增),哪个当家的会不急呢?

中银全球市场高级分析师谭雅玲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美国人的阴谋,自己贬值,使欧元升值,令欧元区经济内伤,几年后发作,逐步解除掉欧元对其世界第一货币的威胁,美元地位重新稳固后,美国经济也重入正轨。从曼先生的表现看,这翻推断真的一丝不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23: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追随LEWIE开始思考大问题:

可能宏观经济这方面的思考对做股票没有直接的帮助,但它能开拓我们的思维,完善我们的思想体系,让我们在关键的大方向上不犯错误。从而间接助益于股票投资事业。
目前还有大量的学者和官员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争论不休。通过如此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畸形已经无以复加,这小孩都知道了。

可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经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复杂、调控任务也更艰巨。

PPI不断上升,基础物资开始不断上涨。投资冲动在未来,比如08年底造成供给过多,这是第一点。

虽然CPI不断上涨,工资水平等也在不断上涨,但国内消费需求已经渐趋刚性(由于短期通胀的影响,居民购房、购车等支出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出现增长。)这是第二点。
而同时,中国由于本币对外的大幅度升值导致中国的出口创汇受损,更加加剧上述情况。

而升息和升值实在是两难选择,通过不断提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就可以看出来国家还是不希望大幅加息,更不希望大幅加息后出现跨国套息资金来加剧外汇储备和国内通货膨胀。希望存款利息为正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这是一个双向选择题。

假定本币较大幅度升值,那么在中、长期,中国将面对生产过剩、通货收缩的压力。08年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拐点。

假定本币升值幅度不大,则不大可能抵消国内通胀的压力。那么继续大幅升息是必需的手段之一,否则政府将主导中国的钱向水一样溢到每一个洼地。当然我认为更好的手段是行政管制,比如强制节能减排、开征资本利得和资源税、对地产金融进行更深入的管制。每一次通胀都是对老百姓财力的掠夺。届时,中国的投资和需求矛盾更突出,而出口这一驾马车在可预见的未来早已经受损的没有力量了。这种情况下经济过冷的压力更大。

由此,我的建议是乱世用重典下重手~长痛不如短痛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做股票的要保持一份谨慎了啊~最好保持一份谦虚谨慎的力量和远离欺骗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23: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第12点值得商榷:楼市泡沫很可能在股市泡沫之后破灭,因为只要股票市场存在看涨的预期,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增发或发行可转换债券来获得圈地造房的资金,而投资者如果在股票市场有获利的预期,也会更加大胆的买房置业,这样,供给和需求仍然保持繁荣,楼市泡沫就仍然可以持续。

而且,股票市场一般来说比楼市对政策更敏感一些,如果国家大幅度加息或紧缩贷款,股票投资者比楼市投资者的反应会更快,何况股市的流动性远大于楼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22: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的几十年银行存款都化成了房子与股票等人民币资产,美其名为分享升值的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23: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请教LEWIE:

从什么地方的信息得出在楼市中,开发商、炒家、实际用家皆大量使用了资金杠杆?怎么寻找这方面的信息?家里要买房,是个比买股票还费思量的事情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23: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中国首先投资地产的人,其成熟性以及对风险的厌恶性都非常明显

是明显的价值投资者

但当房地产价格异常上涨之后

发生分化,部分退出,寻找更安全的投资渠道

部分加码,继续风险游戏

现在再谈地产投资,有些不合时宜了

风险开始增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0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精彩的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3:56 , Processed in 0.0228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