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19|回复: 16

央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胀预期大幅下降(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8: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胀预期大幅下降

  储蓄意愿持续回升 投资股票、基金意愿明显下降

  央行昨日公布的1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调查者认为1季度物价过高难于接受,将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居民对下季度物价“上升”的预期自2007年以来首次下降,由上季度的历史峰值64.8%回落至48.9%,大幅下降15.9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居民对银行存款利率的认可度上升至调查以来最

  高水平,35.4%被调查居民认为“当前更多储蓄最合算”,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明显降低。

  调查显示,本季度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达49.2%的历史最高水平,首次超过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超出1.7个百分点。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则从64.1%下降到47.5%,下降16.6个百分点。另外,居民对下季度物价“上升”的预期由上季度的历史峰值64.8%回落至48.9%,大幅下降15.9个百分点,改变了预期物价上升的居民占比自2007年以来连续攀升的趋势。央行指出,价格预期的回落,是季节性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说明居民对国家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政策具有信心。

  在央行连续加息的背景下,居民对银行存款利率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居民占比连升4个季度,从2007年1季度的39.6%上升至本季度的51.4%,累计提高11.8个百分点,并创下调查以来最高水平。认为当前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在上季度回升4.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升5.2个百分点,达35.4%的水平,两个季度累计提高10个百分点,结束了认为储蓄存款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连降4个季度的局面。

  调查显示,居民支出选择中,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投资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本季度继续回落8.2个百分点至27.6%,两个季度累计回落16.7个百分点。随着股市的宽幅震荡,居民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降温。反映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为“股票”和“基金”的居民占比,分别从2007年3季度的历史最高12.8%、25.4%,跌至本季度的10.4%和19.1%,分别下跌2.4和6.3个百分点。

  受新房贷政策的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对后续政策出台的预期影响,未来三个月打算购房的居民占比为14.6%,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降低1.3和1.9个百分点,创调查以来最低水平。调查的七个大城市打算买房的居民占比全线下跌,其中上海跌幅最大,比上季度下跌4.3个百分点,广州次之,跌3.8个百分点。

通胀真的要降低吗?各位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福探!欢迎光临博罗论坛,网址:http://BLBBS.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都是动态的,朝哪个方向发展都有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8-3-24 1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全面通胀不会是短暂的,第一粮食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少,而且种粮的成本不断加大.其次,新生人口及因工资的增加带来的食物的链条性改变令物价上涨是刚性的,例如三斤粮食才能让一斤鸡长大.第三种粮的各种成本不断增大.资源是刚性,需求也是刚性的.粮食价格占CPI的比重是最大的,所以觉得由粮价上涨带来的全面通胀是无可能压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2: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1兄,可没有人说粮食要降价啊。当石油价100美元的时候,对其它基础商品,能不同比例涨就就不错了,谁还奢望降啊。

下面转贴一篇有关对中国粮价的文章,供参考。

全球粮涨中国不慌 我们何以应对自如?

主要依靠自给的中国粮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性向来很弱,受其影响自然有限。

《廉价食品时代终结》??2007年12月7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这样的标题和一片被咬了一角的面包为封面,突出了全球对粮食市场的担心。

2007年,这片面包的价格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上涨50%,在新加坡上涨40%,在拉脱维亚上涨38%。在拉美地区,它成了一件奢侈品,秘鲁计划发放“面包券”,玻利维亚命令接管了部分面包房,以保证穷人能吃上面包。

面包等食品的涨价,源于一路高涨的国际粮食价格。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粮食价格指数2006年上涨9%,“已经令人无法忍受”,而2007年粮价指数上涨了40%。

国家发改委1月17日公布的一份价格报告显示,2007年全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6.2%。所有大宗粮食的价格都创下了10年新高。

进入2008年,世界粮食市场至今未见有回调迹象。全球都在关注,这一次粮食上涨周期,是否能够长到足以让一代人忘记由农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廉价粮食时代。

世界粮仓怎么会空了

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形势的变化。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自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模范生”的印度,2007年从澳大利亚进口了300万吨小麦。2008年初印度宣布,将继续进口小麦,以提高缓冲库存、平抑国内粮价。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的印度,现在储备粮仓也快空了。

欧盟曾经是世界粮仓,但从2007年7月开始粮仓空了。据路透社报道,欧盟的粮食库存一度只有50万吨。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已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为找到尽可能多的粮食并储备起来,欧盟决定在2008年6月之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欧洲粮仓乌克兰也空了,2007年,乌克兰的粮食储备降到了40年来的历史最低点,乌克兰政府决定限制粮食出口。

一些传统的粮食净出口国正在变成粮食进口国。在世界最大的粮仓之一潘帕斯草原,人们一直坚信,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面包、玉米、大豆、牛肉,都是上帝赐给阿根廷人的礼物,从古至今,他们很少为口腹问题发过愁。这一信念正受到现实的冲击。1月18日,阿根廷政府宣布,为保证国内供应,考虑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的出口关税。去年11月,阿根廷已经大幅提高了粮食的出口关税,并且对牛肉实行出口数量限制。但是两个月后发现,国内供应仍然紧缺,必须再次调整政策。

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小麦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在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连续两年的干旱严重影响了产量,今后该国很可能要从国外进口饲料和粮食。另外,地区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欧盟,今年也因大雨不断,影响了粮食生产。

在粮食生产因气候干旱而减产的同时,需求方面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膳食结构。随着人们饭桌上出现更多肉类、蛋类和奶制品,以谷物为原材料的饲料需求增加。这加剧了原来就有的供不应求,令谷物价格进一步上涨,同时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

生物燃料与人抢粮食

“能源价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尚强民告诉《?望》新闻周刊,“同2004年相比,石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倍,因此美国开始大规模实施生物燃料计划。甚至美国新的能源法案还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必然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大幅攀升。”

根据200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新能源法案还鼓励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其中燃料乙醇占1/3以上,另外是生物柴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世界粮食总产量的提升。美国和欧盟甚至出现了‘休耕’。结果从2004年开始,世界粮食的库存消费比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美国的生物燃料计划则加剧了这种状况。”

尚强民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2005~2006年度,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玉米为4000多万吨,而2007~2008年度已达8000多万吨。“增长惊人啊,如果把这4000多万吨粮食投放到国际市场,那国际粮价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高。”他感慨到,“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国内消费量的大增就意味着出口量必然要下降。”

尚强民还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美国从事玉米制乙醇的生物燃料计划,不仅使得玉米价格上扬,也影响到大豆等油料作物的价格。“因为原来许多种植大豆的耕地都用来种植玉米了。这样一来,大豆的产量就下降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7~2008年度的大豆产量,比2006~2007年度一下子减少了1641万吨,所以价格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欧盟计划到2010年使成员国使用生物燃料的车辆比例提高到5.75%。而目前,欧盟已有60%的油菜籽用于生产燃料。

针对这样一种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不无担心地说:“如果扩大使用生物燃料的情况持续下去,以粮食作为燃料来源可能会对粮食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也有专家指出,高油价还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粮价的上涨。就生产成本而言,高油价是粮食涨价的“始作俑者”。因为石油涨价,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加工、运输费用都会提高,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全球粮食运输费用上涨幅度超过80%。

货币原因火上浇油

“首屈一指的是货币原因,”针对本刊记者的提问,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的回答开门见山,“次贷危机使得大量资金失去了房地产这个重要的流入市场,并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防止状况进一步恶化并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也是动荡不断,因此大量注资‘走投无路’,只能投奔商品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重要成员’,粮食的价格被抬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就解释了除了粮食以外,为什么包括石油、矿产资源在内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去年都出现了大幅上涨。”丁一凡进一步谈到。

“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压力不能忽视。”尚强民指出,“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自然就得上涨。”

“供求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紧张程度并不支持如此高的价格。”丁一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许多数据都已经说明,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重。然而,受利益驱使,使得这种并不严重的紧张关系吸引了大量游资,抬高了价格,从而放大了‘紧张效应’,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十分紧张的假象。反过来,这种假象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进一步抬高了价格。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也使粮食价格上涨到如今的地步。”

中国何以应对自如

“同比看虽然有所增加,但环比的话,1月份的粮食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当本刊记者提到刚刚公布的2008年1月份CPI时,尚强民回答道:“实际上,去年一年国际粮价虽然涨幅较大,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

根据刚刚公布的1月份CPI数据,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5.7%,油脂价格上涨37.1%。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08年1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上升98.2%、24.6%、79.1%、20.2%。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的“高歌猛进”,国内粮价至多只能以“小步快跑”来形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少专家认为,这是由于中国谷物的进出口量,对于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而言份额很小,而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不可能出现粮食短缺,主要依靠自给的中国粮食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性向来很弱,受其影响自然有限。

此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丁声俊研究员指出,近年来,与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和储备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长,供求平衡,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充裕,粮价也仅是温和性、结构性上升。从2004年到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分别为46946.9万吨、48402.2万吨、49749.9万吨和50150.0万吨,连续4年稳定增长。

与粮食增产相适应,国家粮食储备连续增加。目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数量,占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3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与此同时,中国一直保持95%以上的高粮食自给率。

他还指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净出口谷物285万吨。2007年1~11月份,净出口770万吨。2007年12月份,中国净出口小麦粉13.35万吨,折合小麦原粮14.83万吨。

“出口多,进口少,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国际粮价再高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大不了我们不出口了。”尚强民告诉《?望》新闻周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2: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1兄担心的问题只有在地球上的土地已经不够养活其上的人类之时才会出现吧。虽然有这种可能,但应该不会是近几十年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8-3-24 13: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些宏观上的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我觉得推测未来粮食价格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宏观大战略已发生变化,我国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三农问题呢?所以胡温这届政府把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国人耕地面积不到两苗,粮食价格不涨,一切都是空谈.另外,根据媒体公布,最近进入国务院农业决策智囊团的成员里,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农业的专家学者,而江时代的智囊团是以农业现代化,即美国农业为研究对象的,由于资源赋予不同,中国农业跟美国完全没可比性,只能跟日本才能比,而日本的农产品出了名是贵,是好贵!

waja_2001兄;你好,我个人认为,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很大问题,最重要的是资源赋予,例如我国国土面积中,平原所占的比例仅为10%,而人均平原面积与日本相若,都是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美国国土平原面积占72%).换言之,我们必须在这丁点的平原上,建立自己的高速公路,养殖,工业体系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点观点,请福探和大家指教。

统计研究过7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状况,然后又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是区域性的或全球性的通胀,历史上还没有很快结束的先例。不过我认同1季度通胀1年或2年内是个阶段高点的判断。通过对石油和粮食的分析,70年代出现了两个突发性事件:石油战胜和个发展中国家包括苏联的自然灾害,而现在并没出现这些情况,美国3~6月份次级债的集中爆发导致的经济衰退对石油和农产品价格会有比较大的抑制作用,这也是我认同现在的高通胀是阶段高点的原因,但长期我并不乐观。

央行在3季度货币政策中明确提出: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的大背景是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成本。央行称,虽然这种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而言,汇率变化会对CPI产生明显的影响。(我顺便看了下70年代日本第一次通胀的背景,当时日本真正恶性通胀期间,日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几乎是震荡,并没有明显的升值趋势,而且当时日本国内利率相比通胀率而言低很多,很奇怪难道日本是个特例)

通过这个报告至少说明,政府现在有意通过加速升值的方式来暂时抑制通胀,08年以来,除了兑欧元外,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币种确实都在升值,对美元现在已经升了3.5%,加速迹象明显。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政府大幅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既然政府原因通过加速升值的方式解决通胀,那就反映了另一点:政府希望保持就业和经济较快稳定发展,潜在的台词就是利率不会大幅上升。我认为利率而非通胀率才是影响当前这种市况下市场整体市盈率中枢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0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waja_2001说得很好。

我完全是个宏观经济方面的外行,只是从企业经营角度去观察经济问题。个人的理解,现在的中国金融政策,与30年前的日本很相似:本币升值压力很大,又都遇到了石油危机导致的高CPI。日本当时的货币政策采取的是为抵制升值下的低利率政策。

反观我们现在,我们与日本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内需市场很大,也有一定的资源,因此中国政府现在的货币政策是紧缩(这与当年的日本货币政策的不同)。因此,我的看法是:压通胀是中国政府的首要经济目标,为此可以以人民币升值为代价,同时刺激内需,保持经济可控通胀下的增长。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通胀不会大面积蔓延。它顶多是个阶段性现象。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中国“节能减排”下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等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优势企业将会从中逐渐脱颖而出。一点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4 11: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兄:

你说的因素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存在啊,为什么粮食价格在这二十多年里是所有物品中涨幅最小的一个呢?其实,世界的农作物也一样,其长期涨幅一直是大宗商品中最小的。我的理解,主要是现在的农作物技术条件不断进步,从地里长出的东西其单位价值越来越小的缘故。

我同意wa_ja_2001的看法。这轮物价的上涨,主要是美元贬值带来的商品价格体系的重洗牌而已,是外源性的而非内生性的。如果在一个总体和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经济体系中出现全局性的通漳,设想过这个系统会呈现“均衡”的稳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5:56 , Processed in 0.0235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