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供需平衡无缺口 今年,国内新建和扩建产能将达54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稳中有增。在国家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政策之下,国内成品油供应总量与表观消费量大致持平。 2007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消费量双双攀上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油加工量达到3.268亿吨,由汽油、柴油、煤油三种油品构成的成品油总产量为1.95亿吨,表观消费量1.93亿吨,供需大致平衡。今年成品油市场供求状况如何?市场人士为我们做出了预测。 原油加工稳中有增 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3月27日,中国石油原油加工总量已超计划完成10万吨,配套加工负荷率超过98%。一季度累计加工原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为今年的原油加工开了一个好头。 继中国石油大连石化、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两个2000万吨"巨无霸"级炼油基地问世后,今年将有青岛大炼油、广西石化、中海油惠州三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陆续投产,为我国成品油市场保驾护航。此外,九江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独山子石化、抚顺石化4个扩建炼厂项目今年也将于公众见面。 这些新建以及扩增的项目将带来5450万吨左右产能增加,新增炼能将近2007年全国原油加工能力的15%。其中2250万吨是通过对现有炼厂进行扩能而得,另有3250万吨则是新建炼厂增加产能。根据发改委公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预计到2008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达9.8万吨/日,接近全球预期新增炼油能力的一半。 如此高的新增产能让市场对成品油高产充满期待。息旺能源分析人士预计,200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3.5亿~3.6亿吨,同比增加9%。其中,中国石油2008年原油加工量将达到1.30亿~1.31亿吨左右,同比2007年增加7%左右。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增幅较大,预计达到1.8亿吨,同比增长约8.5%。 有着"国内第四大石油集团"之称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旗下三家炼厂今年将再度发力。2007年延长石油集团原油加工量达到了1095万吨,预计在2008年将保持在1100万~1200万吨的较高水平,越来越接近1400万吨/年原油加工总能力。 息旺能源分析人士表示,通过各方论证,今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稳中有增,成为成品油市场持续稳定的坚实后盾。 汽油消费增幅10.1%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油产量5994万吨,表观消费量达5552.5万吨。中国化工网信息专家预测,今年我国汽油产量将达6444万吨,较去年增加近500万吨,汽油表观消费量增幅将较去年放快,预计超过十个百分点,达6114万吨。 中国化工网信息专家表示,受2007年下半年油荒影响,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汽油相对过剩和柴油相对偏紧的特殊消费结构制约,国内炼厂仍将尽量增产柴油而减少汽油产量,因而汽油产量增幅将低于原油加工量幅度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汽油出口量与去年相比将有大幅回落。专家预计汽油出口量为350万吨,跌幅为将近四分之一。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国家鼓励进口,控制出口的政策影响,汽油出口减少;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召开,为保证此期间的国内市场整体供应,特别是北京市场需求,近期两大公司基本无汽油出口计划。预计在奥运会前,国内大型汽油出口仅从大连西太出口,此外还包括其他小额合同和边境贸易出口;而奥运会后,两大公司可能恢复汽油出口。 上述专家认为,虽然国家从政策上明确鼓励进口的态度,但预计今年汽油进口量将少于去年,总量约20万吨。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造成国内许多地方炼厂停产躲避亏损,市场流通资源稀少,出现大量进口汽油的行为,进口数额为22.7万吨,国内汽油库存量得以大幅增加。今年,国内汽油出口量减少,同时炼厂产能增幅较大,两方面原因使汽油进口不增反降。 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2008年汽油需求量将延续2007年的发展趋势,并有所增多,汽车和摩托车行业仍在汽油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汽车行业发展注入活力,近几年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林跃勤认为,交通运输在汽油消费中增长最快,所占份额最大,占到整个市场的40%,未来5年还会上升到50%。环球能源网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98亿辆,与2006年相比,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0.02%。汽车、摩托车保有量共占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汽油消费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替代能源自推出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推崇,一定程度上担起了替代供应的重任。今后替代油品能否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化工网专家认为,替代能源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较大。替代油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例如,乙醇汽油"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日益明显,预期国内替代油品发展速度可能减缓,汽油消费水平将继续提高。 柴油消费1.33亿吨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柴油需求量近年来增长势头稳定。考虑宏观调控因素,世界银行预计中国2008年GDP增长幅度保持在10.8%的高位,若以近3年柴油表观消费量与GDP的年均弹性系数为0.58来计算,中国化工网信息专家预测2008年中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33亿吨,较去年增加800多万吨。 今年,保证奥运会油品供应是成品油企业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专家认为,为避免出现"油荒"等不稳定因素出现,我国政府吸取近年发生"油荒"的经验教训,必然采取更多有效手段全力稳定市场,防止可能出现的紧张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及未来几年是我国新建炼厂与现有炼厂升级扩能的高峰期。预计2008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约9%,成品油产量预计年均增幅不低于7%。其中柴油为最大宗产品,占原油出率约40%,预计产量达1.325亿吨左右,与柴油消费量相比只有130万吨缺口。 与汽油出口政策相同,今年我国政府将继续严格控制柴油出口,除保税柴油及一些边境贸易外,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将不被允许柴油出口,预计全年柴油出口将保持在70万吨左右的水平,与2007年相比相差无几。 中国化工网专家认为,今年的柴油进口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预计进口总量将达到200万吨左右。与汽油进口下跌四分之一相反,柴油进口量将较上年增加近四分之一。为保证供应,政府将继续提供减免增值税和降低关税的优惠条件,要求两大公司在国内市场略显紧张时期以进口等方式稳定国内市场供应。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月进口量高达84万吨,3月份进口量达49万吨,中国政府大量进口保国内市场的坚定态度已经表露无遗。 基于上述专家预测,不难发现今年成品油市场供应和需求层面将大致平衡。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洪说:"在国家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发展趋于平稳,能源供应充足,消费量不会有太大增加,除非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 变数重重难定论 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变得愈加扑朔迷离,国家诸多优惠政策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地炼困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一切让今年成品油市场变得更加让人难以捉摸。 尽管目前国内市场暂归平静,市场人士的预测也让我们乐观地看到了一个供需基本平衡的油品市场。但在国际油价高位徘徊的背景下,油价倒挂难题依旧悬而未决,与此相伴而生的炼厂生产全线亏损,地方炼厂油源紧张,石油巨头补贴争论,以及理顺定价机制的呼声都未间断。许多人心中都揣着一个疑问:今年这一系列问题是否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油荒"到底会不会卷土重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说,现在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为时尚早。在我国成品油非市场化管理的条件下,今年的总体情况如何发展,还取决于国际油价走势、国家政策、成品油生产能力、国内需求等诸多因素。当然,诸如灾害性天气的等不可抗因素也有可能出现,整个市场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高油价灼伤 日渐高企的油价折磨着我国石油企业和消费者的神经。4月2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主力合约-5月份交货合约,收盘报119.37美元/桶,直逼120美元/桶,分别刷新收盘和盘中最高纪录。"高烧"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也是我国成品油市场的"方向标"。 邓郁松说:"纵观历次油品紧张局面,国际油价高,国内油价相对偏低,是一个共同原因。在我国成品油非市场化管理的特殊情况下,存在着诸多变数。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国际油价继续攀高,国内油价长期偏低,成品油市场压力就越大,两大集团保供应的难度就越大;如果油价下滑,市场状况则会有所好转。" 近日,高盛公司发表的报告让人稍稍松一口气。高盛公司称,国际原油价格将在今年春天随着原油需求的减少降至每桶90美元以下。高盛分析师Jeffrey Currie认为,国际原材料价格正进入价格循环的疲软阶段,其价格基础将在4月随着美国经济下滑而进入低谷。但他同时表示,2008年下半年,原油价格将重新开始上涨,并将在年底重新回到每桶105美元的价位,低于当前油价近15美元/桶。 如果这一论断成为现实,那么无论对于国际成品油市场,还是国内成品油市场而言都将是一个利好的信息。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的专家认为,如果今年下半年油价意外下滑,上半年一些社会单位和用户所囤积的油品将会得到有效释放,从整个市场基本面来看,供应状况将很宽松。"今年可能与去年大不相同,呈现上半年市场紧张、下半年宽松的局面。"上述专家表示。 事实上,由于地缘政治,投机者炒作等诸多复杂因素,国际油价何时见顶,我们不得而知;油价何时回落,也是一个很大未知数。然而,在国内与高油价相伴而生的调整国内成品油定价体制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息。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日希认为,只有理顺价格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品供应紧张的难题,其他措施都是次要的。"只要这种价格机制存在,大规模、经常性的'油荒'就随时可能发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牛犁说,当前的关键在于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今年成品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理顺价格会推动物价上涨。目前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经释放出不涨价的信号,国家在成品油价格改革上不会采取激进措施。 在高油价之下,价格上调能否真正化解价格倒挂、炼厂亏损、市场紧张等一系列矛盾?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龚金双的分析则很理性。他认为,即便市场价格放开了,假若国际油价一直上涨,市场上同样会存在待价而沽、囤积居奇的现象。消费者一旦承受更高的油价,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则会更大。 优惠政策频出 继现金补贴、进口成品油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公布后,才隔短短4天,政府第三道解救成品油市场的"令牌"下达。 4月19日,国内两大油气巨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透露,中央财政已从4月1日起对进口原油加工形成的亏损给予适当补助,补助资金按月预拨和清算。与增值税先征后返不同的是,财政部对两大集团的这项扶持政策没有规定结束日期。 此前,中央财政部斥资123亿元,用于补贴中国石化在炼油板块的亏损。4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公告,自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对中国石油进口的50万吨汽油、100万吨柴油和中国石化进口的50万吨汽油、150万吨柴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初步测算,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可分别减少18.7亿元和25.1亿元税负,总计约44亿元。 但两大集团对此并不看好,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难题。中国石油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炼油与销售板块2007年亏损206.8亿元;中国石化去年炼油业务亏损则高达136亿元。4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炼油业亏损239.24亿元,损额之高尚属首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块"令牌"应时下达。业界对此举也寄予了厚望,称其是在不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前提下,解决我国目前供油紧张、炼油亏损问题的良计。 兴业证券分析师方磊分析,中国石化每年加工70%原油来自进口,进口量1.13亿吨以上,中国石油外购原油1670万吨。假设公司进口原油形成的亏损有50%能得到财政补贴,在1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假设和目前成品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石化每个季度会获得85亿~90亿的财政补贴,中国石油则相当于补贴约9亿元。 牛犁说:"按月补贴有利于企业资金流动,有助于推动两大石油公司生产的积极性,减少的亏损,缓解国内市场,特别是柴油市场紧张的状况。" "问题的关键在于财政补贴的程度如何,象征性的补贴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能够补贴到位,两大集团保证市场供应没有问题,国外许多国家就采取补贴的方式。否则,市场紧张的状况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日希说。 业内人士分析,政府随后可能还有其他政策出台,尤其是特别收益金缓缴或提高起征点。因为前述政策最大受益者为炼油业务占比更大的中国石化。而对采油占大头的中石油而言,跟原油销售价格直接挂钩的特别收益金调整,对其更具实际意义。 寄厚望于地炼 地炼是我国炼油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子重棋。 目前,全国共有地炼企业82家。据统计,地炼柴油供应占国内供应10%~15%,汽油供应占全国的5%~10%。其中2007年,山东地炼完成原油及燃料油加工量2319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为45%左右,成品油产量1007万吨,占全国的5%~6%,在去年的保供之战中功不可没。 近期,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地炼亏损严重,生产积极性极低,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近年最低水平20%~25%,汽柴油产量也大幅缩水,成为国内部分地区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郁松说:"油价上涨,地方炼厂利益损失最大,不得已而停产。从供应层面来看,如果地炼能正常开工,再加上两大集团联手生产,保证市场供应没有问题。但是,油源问题仍是今年一大难题。" 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说,目前地炼的确面临比较严重的油源紧张问题。受国家政策影响,地炼获得的原油配置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装置开工率严重不足。山东地炼行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00万吨/年,但国家给予的原油配置指标只有168.84万吨/年。 刘爱英说:"山东地炼近来一直在向中央申请原油来料加工或稳定的原料来源,但迄今尚未得到批复。对于今年是否要增加燃料油进口,这要看市场情况而定。" 地炼无油可炼,民营成品油经营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无油可卖无油可加。近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社会加油站打出"免战牌"就是最好的佐证。 连日来,中央财政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系列的现金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着实让众多地方炼油企业"眼红"。中国化工网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只给中国石化等国企发放巨额财政补贴,显然会挫伤地方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单靠两大集团难以保证市场供应。 然而,即便国家有佑护民营油企的政策出台,能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成为民营企业心里最大的疑问。3月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指出两大集团负责向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民营批发及零售企业供油。同时,规定价格由供需双方在国家规定的实际零售价格基础上倒扣5.5%~7%。 政策出台之初,市场一片赞许声,民企翘首以待。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政府的一种姿态,是对民营成品油企业存在必要性的一种肯定。如果《通知》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油荒的尴尬局面会有一些缓解。但记者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政策出台近两个月以来,形同虚设,民营油企仍在为无油可卖而烦恼。 中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人士坦言,在成品油价格倒挂、炼厂亏损的特殊情况下,两大集团首先要满足旗下加油站的需要,不可能以如此优惠的价格"奉献"给民营企业。在这种条件下,政策出台之后自然会被架空。 显然,如果国家能给地炼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相关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地方炼油企业紧巴的日子就能宽松一些,也能够为稳定成品油市场出一份力。 地方政府卷入 除了正常的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用油需要,记者注意到一个新的因素-地方政府启动成品油储备,正在给成品油市场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 据报道,日前上海首家成品油应急专项储备基地的核心项目百联油库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奠基,预计2009年年初百联油库将建成投用。这一项目的运作由上海市百联集团下属的上海燃料浦东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5.2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形成20万立方米左右油料仓储能力,其中拟建立3万吨以柴油为主的成品油应急专项储备。上海市启动这一项目,目的是缓解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冲击,改善季节性成品油供应短缺。 有成品油储备计划的远不止上海一家。出于对去年频繁发生油荒的担忧,包括广东的广州、深圳、云南、浙江等地在内的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寻求建立这样的成品油应急专项储备项目。2007年12月21日,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在云南储备物资管理局进行专题调研时指出,云南是一个缺油大省,但政府缺少直接掌控的成品油储备资源情况,所以要理顺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的关系,尽快改造现有设备,建立云南省的成品油储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学者管清友表示,这样的储备项目除了有利于保证地方上的能源供应稳定,并从地方层面完善国家多层级的战略石油储备的体系以外,客观上,将可能培养出新的、有谈判能力的石油行业利益竞争主体,从而打破目前我国完全垄断的石油市场格局,实现竞争主体的多元化。 有专家预计,按一个地方储备容量20万吨,年周转量400万吨计算,全国20个地方的储备容量与周转量将分别达到400万吨和8000万吨。这对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将不容小视,短期内将加剧国内成品油供应的紧缺状态。 对于地方政府争相建立成品油储备的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内部人士认为,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运营主体必须有成品油批发资质或者成品油仓储资质。而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和《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对仓储和批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上述人士说,既然建立成品油储备是一种商业行为,地方政府就不能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广州、昆明等地方政府可能会效仿上海模式,交由当地企业运营。同时,成品油储备的建立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地方储备容量为20万吨成品油计算,算入油库储油成本,就有15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有谁来支付,成品油储备项目能否真正赢利,产权如何界定,油源怎样获取?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之初所应当认真、慎重考虑的问题。 由此看来,地方政府的成品油储备项目建设也颇多变数,今年以及未来国内成品油市场状况仍然有些扑朔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