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尿素行业的政策导向 当前国内尿素行业已持续近4个月下跌,加上煤炭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许多尿素生产企业反应亏损,个别成本高的企业已经被迫停产检修,又逢当前正处于尿素市场淡季,当然不排除淡储对市场的短暂微幅提升,但频繁开停车对企业造成的损耗会更大,再加上其余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明年春耕之前,大部分企业将减产,甚至将有少数成本较高的尿素生产企业将至此“冬眠”。 政策上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尿素市场的大起大落始终与政策分不开。回顾去年,1-9月份对尿素实行30%的出口关税,月均出口量26万吨,自10月1日起尿素出口关税税率下调至15%,当月尿素出口量达45.8万吨,11月份出口量增至92.6万吨,12月份更是创下年内最高值151.8万吨,单月出口量占全年总量的29%,第四季度总计出口尿素156.8万吨,占全年总量的55.3%。 2007年全年尿素出口量达到525万吨,如此高的出口量,对当年国内800万吨的过剩产量提供了有效销售渠道,但由于当年超过一半的出口量均集中在四季度,而四季度正是我国每年的淡储季节,再加上08年1-3月份 228.4万吨的尿素出口,2007/2008年的淡储严重不足。 按常年估算,我国春耕尿素需求量约600万吨,当年需冬季淡储约800万吨化肥以供应来年春耕用肥,其中尿素占比不少于60%,尿素出口可能直接导致我国冬季淡储量减少一半以上。由于淡储不足,到2008年3月春耕,国内尿素需求量远大于供应量,又逢国际尿素价格高涨,4月实行35%的出口关税后,出口之势不仅没有得到抑止,反而重新走高至72.4万吨。面对此种情况,为了更好的保证国内用肥,国务院紧急调高从4月20日至9月30日的尿素出口关税至135%,由此尿素出口之路才得到有效抑制。国内尿素价格也由此出现了一轮小幅回调,但由于尿素前期缺口已较大,刚性需求将尿素市场带入了又一轮疯涨,农民叫苦不迭,国家接二连三下令加强尿素出厂限价监管,却收效平平,面对最高达2500元的天价尿素,政策似乎暂时已无计可施,但这恰恰预示着更为强劲调控政策的出台。 6月以后,用肥旺季渐渐过去,尿素价格也进入了理性下跌阶段,只是由于8月全国大规模限电,企业开工不足造成市场供应减少,尿素市场并没有出现快速下跌。直至9月份尿素出口关税调至185%,10月-12月实行175%后,再加上国际尿素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出口已经不可能,国内尿素价格也应声猛然下跌。国家在用肥淡季继续加强不出口政策,应该包括两种用意: 其一:做足淡储,保证农业用肥。纵观今年前半年尿素疯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7/2008年淡储缺口大,以至于加强限价监管和加征特别关税后仍然无法抑制。淡储不足导致以春耕为开始的国内用肥旺季供应严重不足,化肥涨价,农民高价用肥,严重关系到国计民生。据悉,2008/2009年国内化肥淡储规模将扩大到1100万吨,面对如此巨大的淡储压力,国家肯定不会让淡储不足的历史重演,继续提高关税,或许用意在此。 其二: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业内人士分析,预计2008年尿素新增产能约400万吨左右,到今年底我国尿素总产能将达到6100万吨,产量约5600万吨而国内需求为4700万吨左右,产量过剩在900万吨左右,较去年800万吨有放大趋势。除去今年1-8月的410万吨出口量,仍有近500万吨过剩尿素无法消化。再加上以原油为代表大综货物的大幅下挫,经济增速放缓,供需矛盾还将进一步显现。国家在淡季加强不出口尿素政策,淘汰过剩产能用意明显。 其三:加速行业整合。目前全国尿素行业平均出厂价格都已下跌至1900元/吨,原本期望的成本支撑却迟迟未能表现。据估算,当前国内众多尿素生产企业中,气头生产企业完全成本最低,约1300元/吨以下,甚至更低,国内仅有30%是以气头为主,但16家尿素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是气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可见一斑;排第二位的是以新型水煤浆造气为主的煤头生产企业,其完全成本约1300元/吨,盈利能力居行业前列;然后是与煤炭企业“联姻”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其尿素完全成本略高于1600元/吨,这样的强强联合,抗风险能力不可小觑;其次是一些产品结构好,管理水平较高的中型煤头生产企业,其尿素完全成本在1900元/吨左右,限于水煤浆造气一次性投资成本过高,当前这些企业的首要发展思路是要寻找稳定的煤源,降低成本。无论与大型煤企“联姻”,或者参股中小煤炭企业,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况且面对寒冷的尿素市场,1725国家限价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或许国家调控意欲就在于此;生产成本最高的是那些产品品种单一、规模小、原料采购渠道不成熟、产品销售渠道不完善的中小型煤头生产企业,其尿素完全成本超过2000元/吨,更有甚者达到2200或2300元/吨不等,如果继续裹足不前,就会成为淘汰的对象。 综上,尿素出口几乎不可能,面对国内供求失衡,生产企业即将全面进入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关注宏观政策大环境,以政策为导向求发展,尤其是生产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不仅要积极完善业内整合,做大做强,还要主动创造跨行业整合机会,完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上下游综合抗风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