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众多的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却是个颇让人尴尬的字眼。 汪春兰代表在两会上提交的一份建议称,我们目前有6000多家药厂,但单一品种药品的同构率高达90%以上,一种药品几十家、上百家药厂在生产,比如安乃近就有306家药厂在生产,诺氟沙星生产厂家多达800多家。 尤全喜代表指出,不少药品生产企业所谓的“创新药物”,不过是老酒装新壶,改个包装,换个剂型,变个规格就成了新产品。 目前,我国每年有2000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及5000多项专利,但转化为生产力的却不到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我国高新技术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仅为2%,欧美则为30%左右。 这种现象也危及中医药发展。一位代表痛心地说:“这几年,我们的中药不但没有走出国门,反而面临‘洋中药’的‘入侵’。老百姓熟悉的银杏叶制剂、救心丹等都是外国产品,全球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160亿美元,目前我国中药产品不到市场份额的5%。” 赵志全代表说,我国中药的工艺与质量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造成我国中医药制品在国际市场接纳程度低。 李振江代表说,支持中药企业应用新技术,要优先安排创新药物进入药品名录;加大政策引导,培养中药专门人才和机构;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国际化。 针对我国药企和生物技术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品种专业性程度低,规模化生产能力差等现象,众多人大代表呼吁,要遏制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医药产品创新“含金量”,鼓励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靠技术取胜,而不是通过压缩市场的低端利润空间去获取生存。 为何为数众多的医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在研制新产品上创新动力不足呢?有代表分析指出,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是个复杂的命题,创新动力不够,与“创新环境”整体失调有关,而政策不到位是根本原因。 赵志全代表说,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创新产品、创新企业要在税收、市场准入、金融、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积极引导企业乃至全社会自觉、自主地去创新。 刘放代表指出,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每项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到产业化,大多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造成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创新上加大投入,而是利用“短、平、快”的低端项目,压缩回报周期。这对医学科技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少代表开出了药方。 刘放代表指出,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不能够在科技创新中缺位,也不能越位,要努力维护好自主创新的市场秩序,确保创新型单位、创新型产品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企业创新风险保障制度也急需完善。 刘艺良代表说,创建创新型社会,重要的是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已经基本建立,但目前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创新的收益没能很好地得到保护。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