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60|回复: 27

关于投资的自问自答(2009.3.13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7 22: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水股票论坛已经很久了,最喜欢这里,但一直没有发言,主要是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仍感纷乱而不系统,在这里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思考,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因为企图形成系统,所以此帖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证券市场的价值

为什么要投资理财

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我发现理财是决定后半生能否超越大多数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这种价值在不同的市场上存在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收益,一般来说银行存款利息最低但非常安全,从国债、企业债到股票则逐渐提高风险和收益。个人如果不学习如何在不同的品种间进行合理配置,其资本的增值能力就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相对处于“越来越穷”的地位上。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无情的剥夺我们的财富。2007的超级大牛行情有疯狂炒作的成份,但其中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银行利率的背景因素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资金沦落到“不停的贬值”的地步,也就是处于绝对“越来越穷”的地位上时,还不考虑进行投资理财,那就有点漠视自己的钱财了。很难相信,一个漠视自己劳动所得的人,会珍视自己----我甚至认为不认真理财不是一种无意的过错就是一种处事的缺失。

为什么买股票

上图是美国200年资产收益对比曲线图。很直观的,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来看股票有着最高的收益率,债券和国债收益率紧随其后,但斜率几乎差了一倍;一般认为保值的黄金,仅仅是“保值”而已,而持有美元的话,其长期购买力下降几乎达到令人惊愕的地步,200年前的一美元拿到今天仅仅有原本购买力的7%!尽管我们早知道通货膨胀在剥夺自己的财富,看到这张图仍然会觉得夸张。

西格尔统计发现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全球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收敛于7%,而美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大概在4%,两者差值还是非常明显的。尽管短期内(三年内)股票的波动风险远大于债券,但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风险并不特别大,超过15年的长期投资,股票的风险明显小于债券。

结论:

*因为股票市场普遍的,长期最高的收益率。谋求超越证券市场平均收益必须考虑配置股票。

*因为股票市场长期风险显著高于短期风险,长期保持在股票市场里的资产配置会降低风险。

*因为巨大的短期风险,股票资产配置需要特别谨慎。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2-27 22:31:1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3-1 19:30:0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3-4 21:05:0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3-13 17:18:56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5 0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A股市场投资周期性企业反而是最安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4 13: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预测某些未来是件很容易的事。比如,一个小孩子我预测他只要把他的吃、喝、拉、撒、睡等等方面的事都安排好,那么他就一定会长大这就是确定性。如果有人问:那他就不会发生什么意外而中断其成长吗?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不确定性,必须将其考虑进去。所以,要养多几个小孩子来分散风险

小孩子长大了就一定成才吗?这个确定性就低了一点了,但也取决于你对成才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你只认为一个小孩子长大后能够自立,不做社会的负担就是成才,那么,这个确定性就很大;如果你对成才的定义是必须当上某某级别的什么什么官之类的,那么这个确定性就小了很多,必须还要考察其他方面的属性。

我们怎么考察一个小孩子在长大后会比其他小孩子“成才”的确定性大呢?也许他爸爸或爷爷是个大官,靠山牢固?也许他家里是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足够的熏陶?或许其从小表现得天资聪颖,各种竞赛均获大奖?在这些之外,也许还要满足其他条件,比如:其品德必须端正,身体必须健康,成长环境必须良好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察的内容,如果有的话,这个小孩当然会比其他没有的小孩子成才的可能性大一些。这些考察的内容虽然可以用来增加确定性,但还要连续地跟踪,以确保这些条件一直存在并产生正面的影响

满足了以上条件就一定能成才吗?当然还是不一定。首先是成才标准的相对性,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其次,本质上说(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个世界就没有确定的东西,意外就是意料之外。

记得某位大师似乎说过(忘记是谁了):投资不是属于技术类的范围,应当属于哲学和艺术的范畴。艺术偶这个粗人不懂,但说属于哲学范畴,偶就深深地觉得太正确了。

自然界中的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小孩子只要细心呵护,认真负责地教育,他就会慢慢长大并自立。难道我们会一次给小孩子吃下100斤米,然后指望他明天就长大吗?难道我们会因为担心他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而放弃对其的养育吗?因为他一次两次的犯错误就断定他未来没有希望了吗?既然这些都不会,那么为什么在投资里还有那么多烦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22: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认真努力的花时间做股票

尽管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正和游戏,但股票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股票更不是一个保本的游戏。每只股票背后都代表一个企业,复杂的企业运作和商业模式需要研究;而市场行为变幻莫测,对各种价格变化的正确解读也需要投入精力。所以股票在我眼里本来就是一个需要用功的专业。

从我自身的情况来看,自2002年买入粤高速被套,到2007年解套后正式进入股市,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次接触股票市场,对风险小有准备却因为长期被套而有了直观认识。同时也因为长期被套,没有看到“赚钱效应”,所以并未花费丝毫心力。

20074月至今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大赚:2007年入市的资金加上原来解套的资金约10万元,到2009年农历新年钱几乎到了50万元,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50%以上。二是学习:因为赚钱,当然也是帮公司操盘的机缘巧合,陆陆续续的看了许多关于投资的读物,花费在网络浏览和群友交流上的时间也特别多,综合起来相信每天不少于8小时。

如今,我从一个对股票茫然无知却急于买入从中获利的小散,变成义无反顾的投入重金谋取长期回报,却又常常故纸堆中埋头寻找信息买入股票踌躇谨慎的初级投资人。

*自己的性格适合做股票。性格比较特别,好专研,且投资人和人打交道的情况明显少于和事打交道的情况。

*自己的事业可能将要遇到瓶颈期,需要新的收入来源。

*实证证明了牛熊市均大幅超越市场,运气成份可能超越90%,但即使有10%的合理成份,我依然相信这点合理成份可以让自己在这个领域立足。

*自以为形成了合理的投资思考体系。相比身边大多数的人,自己的投资思路逻辑上更具合理性,和实证相吻合。

怎样理解市场

百度百科的定义:证券市场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证券市场定义为: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本人以为,证券市场的作用在于:

*合理配置资源,让资本逐利的本性充分发挥,让最有盈利能力的资产获得最畅通的融资渠道和最合理的价格。

*对国家来说,抽取印花税,提高国家的转移支付能力;可以增加(证券公司)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

*对企业来讲,有一个非常方便的融资渠道;同时有通过方便的交易,优化企业资产配置的功能;

*对投资者来讲,提供了参与优势企业分红的机会,提供了持续战胜通货膨胀的极佳选择。

市场应该是自由交易的,规则应该尽可能的少,这样可以增加套利活动,减少市场漏洞,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应该是成本高效的,交易费用应该尽可能的低,交易费用低可以增加股票流动性,降低市场短期错误的可能;

市场应该是允许适当监管的,没有任何监管的市场,是放任市场出现错误而不去纠正,或者任由不良势力操纵市场却没有约束,这样的市场是危险而疯狂的。

市场的有效性和市场的自由程度成正比。如果绝大多数市场行为是自发而自由的的,有效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按格老的话,市场长期来看是一台称重机。

另一方面,再完美的市场都有缺陷,市场一定会犯错误,特别是短期波动-----同样按格老的话来说,市场短期来看是一台投票机。

市场的特性

怎样理解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百度百科: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要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风险是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证券市场也不例外,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特别的是,由于证券市场可能给投资人带来投资收益,而投资人对于高风险资产要求风险折价,所以证券的风险往往表现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风险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方式来做风险减轻,其本质是用小钱做概率必输的博弈,换来低风险的结果。

证券市场里的情况正好相反,投资(投机)人以大搏小,用大钱来做概率必赢的博弈,换来高风险的结果。

换句话说,平时我们买保险,在证券市场上我们做保险公司。买保险即卖出风险,保险公司买入并经营风险。

所以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即是经营风险。从专业的风险规避中获得超额回报。

投资风险来源于以下方面:

*不可抗力

*宏观经济的波动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

*市场的系统性估值风险

*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投资者对自己能力的误判导致的风险

怎样理解债券和股票的区别

债券的百度百科: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债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确定的,所以,债券又被称为固定利息证券

股票百度百科: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看了格老的著作之后,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就是把债券和股票联系了起来,也就是把固定收益证券和权益类证券联系了起来。

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债券和普通股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风险决定于证券背后的公司质量

*都在市场上流通从而具有令人满意的流动性

*都可能获得收益

*投资者出钱,经营者使用。

*投资者一般无法介入公司经营。

债券和股票风险/收益的区别列于下表。显然,预期收益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冒更大的风险购买普通股是愚蠢的。

<DIV align=center>

风险收益表

风险

收益

债券

优先股

普通股

</DIV>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3-1 21:09:13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13: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总结得还蛮齐全的,请继续思考和总结。在此继续讨论一下:

引用


原文由 风中散发 发表于 2009-2-28 10:31:40 :

(2)短期内往往是波动巨大的,也很难说是有效的。越不成熟的市场波动越大,主要和摩擦成本有关。

(4)没有必要频繁判断市场无效还是有效的,我认为真正利用市场的时候只要发现错误的定价就可以了。

(6)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说“如果短期无效那长期也必定无效”,那么我是赞同的。。。


A、如果中国股市从998涨到6124,又暴跌到1664,总体来讲是无效的,那么在这几年的操作中,“有效市场理论”给了我们什么帮助?难道我们只能责怪中国股市不成熟吗?

B、如果“没有必要频繁判断市场无效还是有效”,那么为什么证券投资行业为什么还要那么多研究员、基金经理,那么多从业人员苦苦研究,不就是为了找出市场在当前是否无效、从而把握住当前的机会吗?为什么没有必要频繁判断呢?再说,如果当时市场有效的,则说明定价是合理的,那么我们还能发现市场“错误的定价”吗?而且你说市场短期经常无效,这不正是说,经常和频繁判断市场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有必要的吗?

C、你原来说市场长期有效,短期经常无效,现在又承认“如果短期无效那长期也必定无效”,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市场

什么是价值投资

在我眼中“价值投资”是一种投资策略,指投资于市场价格较实际价值低的标的,而在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时,应该卖出中断投资。

投资的方法有许多种,有最为传统的趋势交易方法(当中又有若干流派);有基本面和企业营运趋势选时相结合的主题投资方法;有长期持股(思想等同于投资人控股经营公司)的投资方法;也有一切以价值为准绳,利用市场定价失误而进行的价值投资方法。

我认为价值投资有两大特点:

第一,价值投资方法,是主要着眼于“过去和现在”的方法,尽管价值投资者认为标的企业未来发展有良好预期并可能将“现在预见的未来”计算在价值当中,但不会基于超越“平均水平”的未来做任何估值溢价;

第二,价值投资方法是利用市场的错误定价获利从而超越市场的方法。如果市场不犯错误,那么价值投资者只能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甚至会很难)。

这两个特点,构成价值投资者与其他投资方法使用者的本质区别。

当价值投资的理念深入骨髓,那么投资人就成为一个价值投资者,而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排斥各种套利,买入便宜公司,长期持有伟大公司,顺势持有周期性公司,等等其他的投资策略,只不过这任何一种策略,都是以“价值”做为基础而已。换句话说,如果是这样来理解投资的话,那么,凡是“投资”,必定遵照“价值”规律,哪有不以“价值”为主要参考的投资呢?

如何套利

套利是指确定性极高(许多时候接近100%)的短期投资,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投资机会是因为市场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价格错配,当然,也有许多时候是因为不合理的制度提高了摩擦成本造成的。目前我所了解的可以进行套利的途径主要有:

*利用不同市场中同股同权股票套利,赚取“股票数量”。如A/H股中的招商银行,在2008年出现的套利机会,如果被利用充分的话,可以增加20%的股票数量。

*利用并购重组中出现的现金选择权进行套利,比如攀钢钢钒系列股票,在2008年曾经出现过年化60%以上收益的套利机会,直到20092月,都曾出现年化30%以上收益的套利机会。

*利用信用等级相同(实际风险相同)类似债券出现差价的机会进行套利。

*转债市场有时候会出现良好的套利机会,如和正股之间出现折溢价,或标的公司迫于压力下调转股价,或债性明显的转债其正股出现明显好转的走势的情况。

*ETF套利。

*股票和债券等“打新”套利。

套利机会千变万化,时机也是转瞬即逝,对市场参与者的敏感性、勇气和判断、交易经验以及参与市场交易的时间等要求很高,有点象一种“投资体力活”。不过参与这样的交易时,可以遥想一下当年搬运(也许是指挥?)可可豆的巴菲特,可能会觉得轻松一些。不过巴菲特说自己当年可以达到50%的年套利收益率,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资本家可从来不是书呆子啊。

套利的资金不占用股票资金,股票卖出决策从来不为“腾出资金做套利”着想。这个决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套利活动没有基本的“系统收益率”保证。当然,除非真的出现匪夷所思的比如说“三天超过30%”这么疯狂的套利交易价值,而由于A股市场仍有涨跌幅限制的情况,这种疯狂的错误定价可能会令我心动。

怎样进行股票估值

估值是价值投资必须具备的概念,目的在于给出目标公司的合理价值,以便和价格进行对比参照,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估值在方法和手段上的重要性高于它的精确性,甚至可以说,重点在于参照的存在,而不是参照是否精确
  
  常用的估值方法有现金流折现法,PB法,PE法,PEG方法等。个人认为其中前两者是最重要的方法,后两种方法很少作为决策依据。另外,以下说明均未考虑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折价。
  
  现金流折现法:将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公司价值。先计算企业的历史自由现金流,净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等的平均值,并判断趋势;然后选取合适的自由现金流增长率、贴现率等参数来对企业未来10年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和折现计算,折现值的和加上永续价值即合理价值。该方法的缺点是参数太多反而失去了复合收益率这个最直观明白的参数的价值,也失去一般性。不利于将企业当成物品一样进行简单明白的比较。
  
  PB法:根据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进行价值估算。PB倍数的选取,大概等于多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当然也可以有一些个性化的调整,我并不反对。这个PB倍数乘以净资产,就是企业价值。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一定要企业的净利润增长来维持,所以这个估值方法也是已经包含了企业的成长性在里面的。就数学上来说,如果就某一年的单独参数来按PB法计算价值的话,其与PE法的本质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单独一年的参数选取,显然是不稳健的。
  
  PE法:根据企业的净利润和PE倍数估算公司价值。PE倍数等于十年期国债利率的倒数,企业的净利润可以根据净利润增长趋势选取,或者根据企业性质采用平均数,也可以仅用某年的参数-----因人而异-----因此,PE法也成为了一个最容易使计算出来的企业价值飘忽不定的方法,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是计算速度快捷,方便进行企业间的相互比较,发现问题。
  
  PEG法:林奇的方法,在PE法的基础上形成,其基础在于PE倍数=前三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100。我曾经做过计算,三年以上的持有时间基本上可以保证PEG=1的股票其PE值下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林奇认为PEG1的股票具备合理价值。


  
  无论如何,估值过程都要和趋势两个字挂上关系,否则这个估值是静态的没有价值的。为什么趋势可以用来估算企业价值而不适合估算企业的价格呢?值得讨论.

为什么企业价值可以用趋势估算,凭什么保证企业营运的趋势会比市场上价格波动的趋势更有可预测性?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组织特性.企业经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组织行为使人更加理性化,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措施,企业使得人的行为与社会体验,感情沟通,当然还有经营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组织措施是自由市场所难以形成的.
  

  *干系人的利益.尽管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和组织的经营效益一样,都有关千万人的切身利益,但前者往往是和干系人的"财富积累"有关,而组织效益却和人的"衣食住行"直接相关,所以做出有关行为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和理性.
  

  *获利的便利性.企业利益只能从长期中逐步增长得来,干系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市场上买卖非常方便,提供了简单的进入/退出手段,提高了获利的便利性.
  

  *市场特性.由上一点,市场自身有加强波动的特性.
  

  以上几点,构成把握企业价值的长期趋势比股票价格的短期趋势更有把握的原因.
  

  那么,如何来判断企业经营趋势,如何来确定低估和高估呢?

判断企业的运营趋势,显然要以定性的分析加上历史运营数据为前提.
  
  定性的分析无非赢利模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特许专利权的分析,尽管老巴在他的后段投资生涯中非常看重这些定性分析,并指出自己的成功中有15%的费雪,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购买成长股的策略并未取得实证意义上的真正成功,与其说是购买"伟大企业"的策略成功,不如说是老巴仅购买自己能力圈内的"伟大公司"以及"非凡的控制力和不断的现金流"两个因素使老巴得到了"长期持有"的稳定收益.
  尽管老巴的成功说明了其购买的企业确实有伟大的地方,但我们必须指出无数更加伟大的企业,促进人类进步的企业并没有被老巴所珍爱,比如微软或者GOOGLE----举出这两个例子可能令人反感,不过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超高的商业壁垒轻易被否认显然是不客观的判断
.
  西格尔的结论应该更接近事实,股票收益其实是被人们对企业增长的期望和企业的实际赢利增长间的差值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商誉型壁垒的企业----比如茅台,有较乐观的期望,那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收益被判定为低效率的了
.
  所以我把定性分析的结果用来评估安全边际的大小,如果定性分析结果良好,那么股票买入价格可以拥有比较低一点的安全边际,如果反之,则股票买入价格必须拥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
  

  事实上也许只有企业的历史营运数据才会告诉我们一切,以史为镜可能是最接近真理的估值手段之一.剔除融资影响后的自由现金流变化趋势,净利润增加趋势,净资产增加趋势和净资产收益率趋势会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该公司的一切表面和内里因素综合后得出的经营成果.不要预测未来,只根据历史告诉我们的平均增长率,或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或者与行业相比的增长率来计算未来价值.这种做法的背后逻辑仍然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要去预计未来,那对我们没有太大的意义.
  

  判断股票价格低估的唯一手段就是价格与包括安全边际的价值之间的比较,相反的是,价格高估的判断恐怕复杂很多?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买入持有的股票,其业绩不超越您的预期,如何会得到青睐?另一方面,如果业绩高于预期,价格又如何不高(与您的估值相比)?
  高于历史最高估值是不是就高估?高于市场最高估值是否就是高估?高于2PEG是否高估
?
  我不知道.恐怕也没有人知道.这也许是个私人问题,和每个人准备什么时候扔掉自己的流行衣服一样私人
.
  老巴所继承的"买入股票就象买入一家公司"的逻辑无法帮助解决此类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是在经营一家公司,并且,所谓"产业资本"或者我们自己都不太可能在经营事业时仅仅考虑老巴所欣赏的那类型公司,熟悉和资源显然是更主要的考虑因素
.
  

  寻找愉快的抛售机会,也许是最难的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7: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进行获利分析比较

通常,我可能从两个角度进行获利比较分析。

第一个角度是在长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中短期内公司的盈利变动可能,据此判断3~5年内可能存在的价值判断变动,以此为基础考虑未来中短期内的收益率。

002051为例,定性分析为此类型公司将完全可能在未来20年左右时间内利用国家信用维持其市场地位,不太可能有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意外损失的事件发生。以此为基础,分析公司目前已经获得的合同金额,公司激励办法中做出的净利润不太可能继续下降的基本判断,以及宏观货币汇率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判断出(平滑后三年业绩)公司在3年后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提高到15.3%(目前为11.4%)左右,而净资产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大概增长30%。按此估算(假设估值基础不改变)按PB估算其价值提升的幅度有可能达到(3.9/11.4+1)*1.3=1.74,即三年复合增长74%,大概相当于复合20%的年度收益率。

第二个角度是在平均的权益收益率的角度来估算年化收益率。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公司可以维持长期15%ROE,那么无论什么价格买入,只要持有时间足够长,长期来说收益率会逐渐向15%逼近。然后事实告诉我们,指望标的公司长期维持15%的复合增长是几乎不可能的,长期来说要不然公司就降低ROE,要不然就分红保持ROE。那么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分红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来估算公司的长期价值增长。

以张裕为例,在估值基础不改变的前提下,A股长期分红息率大概在3%,其净资产增加速度大概在8%,那么可以认为改价格下买入张裕可能获得11%的年化收益率。

撇开安全边际不谈,我大概是这样进行获利比较分析。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进行不同股票间的收益对比分析,还需要考虑风险的对比。

假设分析A公司与B公司的收益率同为15%,那么是否两个公司有同样的投资价值?不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A公司的风险显著小于B公司,那么B公司就不值得购买。这样的风险比较有时候很复杂,不过凑巧有时候会很简单。比如我坚定的相信国有控股银行的风险小于国有建筑公司;而特许经营类的景点型公司风险多半小于大众持股的旅游公司;实力雄厚而高利润的价值型企业风险小于无利润但前景远大的风险投资型成长公司;巨量固定资产的资源型企业风险小于投资研发新能源的利润爆发型公司。

如果判断风险接近的公司出现了收益率的较大差距;或者收益率接近的公司我们看到其风险有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难得的投资机会,可能就在眼前了。

怎样理解安全边际

公司的估值,无论用哪种方法,误差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对未来现金流,利润等测算形成误差;

2 企业提供的参数(报表)可能有不客观的和错误的可能;

3 估值方法本身出现误差

于是我们有一些基本对策:

1 企业的未来确定性要高。对企业的熟悉,稳定的历史记录,长周期,少竞争,壁垒确实很重要。

2 企业管理层应该诚信,管理水平应该足够保证提供正确和恰当置信水平上的数据。

3 综合各种方法来估算,参考研究报告。

4 最重要的,在正常估值水平上加安全边际。三项误差累计的效果是惊人的。

安全边际有两层含义:为避免估值或者定性错判,给买入留出余地;换个方向来看,也是为低买高卖留出空间,取得了暴利的可能。

安全边际的本质是风险折价。高风险的权益类资产对极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应该承受风险折价,这是格老的重要思想,其含义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这种折价的大小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折价本身是不可替代的。

安全边际的实际考虑有许多种可能也有许多种方法,我在进入股票市场的初期甚至用20PE估值然后乘以60%得出买入价的40%安全边际计算方法,尽管机械而幼稚,但已经可以让我明白到2007年股票市场高风险的现实。

安全边际内涵和外延可以无比广阔,简言之安全边际几乎涵盖了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预测未来可能吗

从拉普拉斯到海森堡,世界是一直在固定的轨道中运行吗?还是偶尔让某些运气好的聪明人发现了他某段时间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而已?我很疑惑。

长期投资伟大公司和趋势交易方法,这两种策略都基于一种“未来可能被预测”的观点,因此实在令我迷惑。

趋势交易者认为历史总会重演,价格反映一切,相同的图形总是代表了市场力量的博弈结果。是吗?可是趋势交易者难于判断中期趋势与长期趋势的区别,并容易在各种趋势的交集中产生失败的交易。趋势交易者还必须面对趋势的自我加强特性,趋势交易者参与市场趋势这种行为本身存在明显的“被套利空间”,这部分套利空间容易让趋势交易者产生反趋势操作的冲动。

尽管也认为未来被自己做了正确的判断,但买入-持有策略者面对趋势交易者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买入持有者先天追求的长期持股导致其可能有更加少的交易费用损失(长期或超长期的趋势交易者例外);买入持有者跟踪的企业基本面变化的趋势相比趋势交易者跟踪的企业价格变化趋势也更加刚性(详见“怎样进行股票估值”),从而使买入持有者具有更加稳定的持股心态。

买入持有者的问题在于逻辑上难以证明“短期趋势难以判断但是长期事件却相对确定”。股票价格短期内起伏巨大而长期表现出和企业成长性吻合的趋势,这种实证并不能证明“长期内基本面向好而短期内难以明了”,事实恐怕是“短期内波动巨大的企业业绩说明长期来看企业风险巨大”。如果有什么秘诀或者理论来发现长期表现可靠的目标公司,那么这种秘诀和理论应该可以证明短期内目标公司的表现也符合“预测”,这和任何有效实用的定理是一样的。比如我预测奥运100年后仍然召开,那么我心里确信四年后奥运召开的几率其实更大。

有一种解释可能成立:长期内公司业绩样本数量的提高会提高业绩数据的可信,不过这种解释遭受到“随时间推移长期内公司永续经营的风险也在不停提高”的强烈置疑,孰对孰错,令我困惑。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也许我们的对策就是终身学习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者真的很幸运,得到了在事业中更直接的体验人生的好机遇。

[此帖子已被 风中散发 在 2009-3-13 17:24:26 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23: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预测未来"?预测什么?

长期投资并不需要准确地预测具体的未来。只要证明你投资的公司是有可信的真正竞争优势,那么在溢价不很高(这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下就值得投资了,股票投资的年均目标收益率就是公司的长期平均股东权益收益率。??这就是长期投资能化复杂为简单的基本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23: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些因素决定市场价格

简单的罗列一下可能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

企业营运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政策

无风险收益水平

相对估值水平

供求关系影响

市场传闻

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波动

考虑具体的相关性,仿佛短期和长期内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环境因素下也不尽相同。为了把思路变得简单而清楚一些,我决定仅仅考虑对长期价格起作用的影响因素,而这种影响以离企业越近、越直接的为越重要,排序如下:

***** 企业营运状况(和企业直接相关,通过资本回报长期内决定市场价格)

**** 相对估值水平(通过相关企业和整体市场水平影响企业市场价格)

*** 宏观经济状况(通过经济周期间接影响企业营运状况)

*** 无风险收益水平(通过相对估值水平影响市场价格)

*** 供求关系(通过相对估值水平影响市场价格)

*** 国家政策(通过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市场价格)

** 市场传闻(通过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价格)

** 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波动(通过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价格)

避免过度复杂化事件的成因从而丧失对事件性质的判断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所以我会要求自己在检查持有股票的风险状况时,不要过度考虑过多因素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不应该顺序考虑超过2项因素。比方说,如果对“企业营运状况”和“相对估值水平”看得清楚,就没有必要再考虑其他的因素了。如果对前两项判断不清楚,才考虑宏观经济和无风险收益水平等其他因素。为避免自身心理波动的影响,我要求自己不要对后四项因素做出任何行动。

打桌球时应该保持相对标准的击球姿势,一个球手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在特点的对标准姿势造成一定障碍的场合常常放松对自己击球姿势的要求,我们称之为“打坏手”。坏的职业习惯对于任何职业人士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我认为放弃对市场价格影响的一些微观因素是完全合理的。

市场有效吗

百度百科:有效市场(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概念,最初是由Fama1970年提出的。Fama认为,当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时,证券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在有效市场中,无论随机选择何种证券,投资者都只能获得与投资风险相当的正常收益率

巴菲特继承了格雷厄姆的思想,坚持认为市场在短期内是一只投票机,而在长期来看则是一台称重机。换句话来说,短期内市场经常犯错误,而长期内市场往往是有效的。

长期内市场有效,这个观点是长期投资的大敌,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来自平均利润率的挑战:自由竞争中,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为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既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也表现为新增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在实业投资的层面利用竞争降低了维持高额利润的可能,但是即使排除理论分析的长篇大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似乎维持了与众不同的高额利润,难道我们不可以投资这些“与众不同”的企业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吗?

不一定,因为第二方面,资本市场会再次分配资本到合理的回报上去。前面说的有效市场论点正是在市场定价上起作用从而平均了市场收益率。不同价值的证券却因为资本市场的定价获得相同的收益率,这在债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容易推断,这种定价或者说收益率的平均化,在股票上长期来说同样是存在的。

即使如此,还好,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在短期内的确常常是无效的。这种无效在现实中常常造成投资者的套利机会;从长期来说,短期内买入错误定价的资产,提供了在长期定价机制恢复后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率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16: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文由 掷铜板的人 发表于 2009-2-28 13:13:44 :
C、你原来说市场长期有效,短期经常无效,现在又承认“如果短期无效那长期也必定无效”,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铜板没看清楼主说的原文是:从哲学上说“如果短期无效那长期也必定无效”。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徐星官网 ( 粤ICP备14047400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41号

GMT+8, 2025-1-16 06:01 , Processed in 0.0257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