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处都谈通胀,连房地产都受牵连,买房成了防通胀的工具。通胀真的会来么?我不知道,至少我觉得短期可能性不大。 美国来看,虽然基础货币投放大增,无奈货币乘数大幅下降,实际货币供给仍下降了。尽管,如果经济复苏,信贷恢复增长,货币乘数会上升,但是既然金融衍生品的泡沫破了,造成短期内杠杆减少了,就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高位。美国的货币乘数从最高的10倍跌到了现在的4.7倍,国内的货币乘数最高也才5倍,现在跌到了3倍。以前说国内金融创新不够,现在看,是西方的金融创新过了头。目前美国还处在通缩的过程中,即便将来货币乘数上升,美联储也会回收基础货币,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也不是必然的结果。 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看,就是美国的金融创新加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杠杆,虚增的需求带来了虚增的经济成长,现在美国企业和居民都减少了杠杆,美国的GDP中消费占了70%,居民提高储蓄的倾向必然会减少消费,消费低迷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企业不景气会裁员和降薪,失业和收入减少会使居民继续减少消费。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象九十年代的日本,即便利率为零,仍会处于通缩的状态,进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有了日本的先例,美国的通胀至少不是必然的结果。 危机前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被否定了,靠金融创新,甚至是靠美元霸权来虚增的需求不会再恢复了。世界经济正在艰难的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唯一的希望是人类科技的创新。在此之前,世界的总需求很难回到危机前的高峰,世行22日调整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为-2.9%,既然总需求难以回到历史高峰,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必然无法回到历史高位。这是经济学基本的供需原理决定的。货币因素或许会夸大波动,但是不会夸大到经济无法承受的地步。大宗商品目前仅是反弹而已,并且已经包含了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美好预期。预期能否兑现决定不在全球范围的金融救助,而在人类新的科技创新。至少,这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事情。能源及商品的牛市也不是必然的。 国内来看,今年以来信贷投放增速远超GDP的增速,的确有流动性过剩之忧。但是国内的CPI构成中食品比重很高,占了30%,在没有意外减产或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因素下,食品作为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难以上涨。大宗商品和能源等国际价格如果仅是反弹,便不会带来输入型通胀。CPI的上涨短期难以见到,但是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产泡沫却很有可能出现,它们并不记入CPI。 幸好房价和股价在国内是有行政手段来调节的,股市最近的IPO开闸,已经打开了抑制泡沫的工具箱。政府调控房价的措施更是不用质疑,要考虑的仅是对泡沫的容忍度而已。 所以,我认为通胀的必然性是荒谬之谈,但是就像所罗斯说的,金融市场中充满了偏见。这种偏见已经在股市和楼市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偏见早晚有被纠正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