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元大幅升值拖累经济增长 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减少。1979 年的新经济计划确立了贸易导向的经济政策,80 年代初日本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出口额由1980 年的2.9 兆日元增加至85 年的4.2 兆日元。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急速升值导致1986 年出口下降15.89%,至3.5 兆日元。二是对外投资损失惨重。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巨大,出口企业赚取了大量美元,这些钱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中长期国债和对外直接投资。1985 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对外证券投资额分别为440亿美元和1457 亿美元。广场协议签订到1987 年底,日元兑美元累计升值50%,许多持有国外资产的投资者损失惨重。直接影响了这些投资者在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能力。 在上述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下,日本经济出现不景气,GDP 增长由85 年的4.4%下降至86 年的2.9% 3、为应对经济萧条,日本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导致流动性大量增加 1986 年日本连续5 次降息,央行贴现率由5%降至2.5%。降息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日元过快升值,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通过提高日本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对外依赖程度,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1986 年,央行的经济目标并不矛盾,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维护币值稳定都要求日本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因此1986 年的降息措施是正确的。 。。。 4、充沛资金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孕育了资产泡沫 从日本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初衷来看,1986 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不仅有助于缓解日元过快升值对出口的抑制,还可以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弥补出口不足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的经济政策过于强调出口,而对美国出口所占比重又太大,70 年代末对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日本经济高度依赖美国,迫于美国的压力,也是为了本国经济的长期利益,日元不得不升值。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仅仅从1986 年日本央行的角度来看,在日元升值的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是非常正确的。缺乏相关政策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创造的充沛流动性得不到高效利用,投资回报率较低,逐渐影响企业的收益,才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及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 流动性增加直接表现为市场资金充裕,其运用主要有国内实业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房地产投资。本币升值不利出口,而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贸易部门比重较大,资金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充裕的流动性大量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股价和房价逐渐上涨 ===金融危机(本币升值)--->出口受阻--->经济不好--->降低利率+M1M2高增--->没有投资渠道(产业转型期)--->多年积累的充裕的资金推动泡沫不断膨胀 |